經此番講解,你會對IBM資料遷移及恢復有更深刻的瞭解

北亞資料恢復發表於2019-10-14

資料故障情景簡要:

使用者使用兩塊盤組成一個raid0,其中一塊盤亮黃燈,被raid卡踢出後,raid崩潰,下面重點敘述一下當時搶救資料的情況。
使用者使用的硬碟是兩塊SAS 300G,先把硬碟從機器中取出,然後通過SAS HBA的方式直連到win的環境下,並在磁碟管理中將硬碟標記為離線狀態,以保證操作過程中是隻讀的,保護原始資料的安全。
在將兩個硬碟底層所有扇區都映象出來後,通過檔案系統分析盤序和條帶大小,使用軟體虛擬重組的方式將原始raid環境搭起來後,再進一步解析ntfs檔案系統後終於看到了資料,這時候新的問題出現了,這麼直接把資料拷貝出來後,原始的系統和應用都需要重新部署,而且因為沒有了軟體服務商的支援,實施起來不太容易實現,於是想著把搭起來的raid再完整的遷移到新的raid環境中,就可以做到和損壞前一樣。節省了大量的時間。
對於新的raid環境客戶吸取了教訓,決定使用三塊盤組建raid5,這樣就算一塊盤出現問題離線了,raid也可以處於降級狀態,不會立刻崩潰,給了使用者替換新硬碟的機會。
在安裝了支援raid5的新raid卡和插了新硬碟後建立了一個raid5的卷,現在開始研究怎麼把做出來的資料遷移過去。
資料遷移情況概述:
因為伺服器前皮膚由raid卡來管理,所以直接插個新盤上去是不會在系統下直接識別的,需要在raid卡下建立raid後才可以使用,而且限於單盤容量的問題,不能採用這個方案,於是研究別的辦法。
由於伺服器前皮膚有個DVD光碟機,而且現在的伺服器光碟機和主機板都是採用sata通道連線,所以可以把機蓋開啟使用上面的sata口,連線一塊sata硬碟,在pe或者linux live cd模式下就可以回遷資料了,而且這是速度最快的方法。但是在我們準備實施的時候發現這個機器使用的sata不是標準大小介面型別,而是mini sata,因為手裡沒有現成的轉接卡,所以這個辦法也不行,其實在資料量不大的時候也可以使用USB方式去做,但是因為現在絕大部分伺服器的usb還停留在USB2.0 速度太慢,對於大資料量,時間上不可接受。
最後的最後我們絕對使用一種新奇的辦法回遷資料----走網路。
這時候需要先啟動個linux live cd 一般我們都使用linux  system rescue cd,在linux啟動完成後ifconfig配置下伺服器的ip,然後我們將做出來的資料放在一個win 2008 r2的機器上,在win環境下開啟nfs服務(預設是關閉的)“服務管理器--角色--新增角色--勾選檔案服務—勾選網路檔案系統服務進行安裝,第一次安裝完成之後需要重啟一下計算機” 


重啟完成後我們對存放映象資料的資料夾進行操作,右鍵—NFS共享標籤頁裡面勾選共享此資料夾,然後有個重點是在許可權裡面勾選允許根目錄訪問,訪問型別選擇讀寫。

Win端的設定完成後,我們再看下linux端的設定,ifconfig檢視當前網路配置。

因為我們需要分配個ip給他,在這裡我們分配網路卡“enp4s0”, ip地址分配成10.3.12.3 子網掩碼為255.0.0.0,使用如下命令:ifconfig enp4s0 10.3.12.3 255.0.0.0 然後再使用ifconfig檢視ip地址。 

配置好ip之後,檢視一下網路是否連同,命令:ping 10.1.1.1 ,

再檢視10.1.1.1機器上的NFS共享的目錄是否能夠訪問,命令:showmount –e 10.1.1.1。

源機器和目標機器現在已經連線通,在linux建立一個目錄 mkdir /mnt/bysjhf

建立好之後,我們將映象出來的資料掛載到linux下新建立的資料夾下mount 10.1.1.1:/data /mnt/bysjhf –o nolock
掛載好之後,檢視一下掛載點資訊 df –k 

確定已經掛載好之後,進入這個資料夾,檢視一下資料夾裡的映象檔案:

root@sysresccd /mnt/bysjhf % ls

並檢視硬碟及分割槽資訊:fdisk –l  

確認好源裝置和目標裝置之後,進行映象操作:

dd if=/mnt/bysjhf/data.img of=/dev/sda bs=10M

在千兆網環境下NFS的速度能夠跑到70M/S,這已經是一個很理想的速度,在等待dd完成後,我們重啟ibm X3650伺服器,並選擇raid引導,期待的windows啟動頁面終於出現了,前面的辛苦沒有白費,資料完整的遷移成功。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380569/viewspace-2659864/,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