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用電腦玩手遊」這種事情?

遊資網發表於2019-07-19
「用電腦玩手遊」,其實是很常見的事。
日本遊戲研究機構「Media Create」(就是大家常聽到的 MC)國際部的首席分析師佐藤翔經常在東南亞奔走,考察當地遊戲市場。在電ファミニコゲーマー最近的一篇報導中,佐藤翔分享了他在緬甸最大城市仰光的見聞,他在仰光的網咖發現:螢幕中央的遊戲快捷方式裡,赫然有《絕地求生 Mobile》!

竟然有人在電腦上玩吃雞手遊?!電ファミニコゲーマー的編輯覺得這事兒很新鮮。佐藤翔解釋道:因為《絕地求生》PC 版需要付費購買,而《絕地求生》手遊可以免費玩。

這裡就涉及到緬甸人均收入、使用者付費習慣之類的話題了。

為什麼會有「用電腦玩手遊」這種事情?
緬甸仰光的網咖電腦,吃雞手遊在螢幕中央

本文要聊的當然不是那些話題。在 PC 上玩手遊這種事情,在我們這兒也實在不是什麼新鮮事。

我們視訊組小帥哥啾語同學就是在電腦上玩的《刺激戰場》(現在改叫《和平精英》了),他和同學開黑,他同學用手機玩,他用電腦玩。大概是去年的事兒,當時大力走過啾語身邊,看電腦上這吃雞的畫面怎麼這麼差,一問才知道是吃雞手遊,露出匪夷所思的神色。

後來我們就都習慣了。編輯部裡三心用電腦玩《陰陽師》,我們某位忠實使用者 Y(不願透露姓名)用電腦玩 FGO,而我在電腦上玩過手遊 MOBA……

為什麼會有「用電腦玩手遊」這種事情?
三心上班玩《陰陽師》,截圖為證

真要說,在電腦上玩手遊這事情,會顯得比較奇怪嗎?不知大家怎麼看待這件事。我找身邊幾位朋友聊過這個話題,再結合最近的一些事情,反而覺得這可能是未來業界的一個方向呢。(開始口胡)

買電腦就是為了玩手遊?

啾語、三心還有政宗和 Y 這幾位,我問了一圈,上班時都有在電腦上玩手遊的情況 —— 上班摸魚,果然是業界方向。(笑)

據說在電腦上玩某些手遊的體驗還挺好,《陰陽師》這種只需要點幾下,甚至可以放置的 RPG 手遊,三心就把它掛在那兒。

為什麼會有「用電腦玩手遊」這種事情?

為什麼會有「用電腦玩手遊」這種事情?
十連只抽到了一堆R級牌,三心說這就是他後來棄坑《陰陽師》的原因

其實想想也對,在電腦上玩《陰陽師》,除了滑鼠操作,體驗和在手機上玩差不多,辦公時切個視窗就能兩邊兼顧,還挺爽的(主編聽了想打人)。但用電腦玩手遊其實可以更爽,Y 用模擬器玩 FGO,那體驗堪稱愜意。

為什麼會有「用電腦玩手遊」這種事情?

遊戲業的核心驅動力

和他們幾個聊過之後,我在想:「隨時隨地玩遊戲」和「你可以不買我的遊戲,但我要保證你在所有平臺上都能玩到我的遊戲(沒錯,說的就是《生化危機4》,笑)」之類的,在過去、現在以及將來,似乎一直是廠商們力圖實現的一件事情。

不僅僅是主機跨平臺,把眼光投到更泛用的手機、電腦等裝置上,「藉助一臺或多臺裝置的同步,實現在任何時間和場合持續玩一款遊戲的體驗」在現今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事情。主機這邊, Switch 在做這件事,之前 PSV 和 PS3/PS4 上的一些遊戲支援 Cross-Save,也是在做這件事。至於手遊,既然佔據了使用者的碎片時間,何不去電腦上再佔據使用者上班的時間?

不對,這話說得,怎麼好像人家在做壞事情似的……

這話發自真心:「隨時隨地玩遊戲」是一種美妙的體驗。誰會說摸魚不美妙呢?

為什麼會有「用電腦玩手遊」這種事情?
政宗這人,玩《荒野大鏢客 救贖2》,還順便刷《碧藍幻想》……

當然,某些遊戲需要體驗場景,不搞個大電視躺在沙發上玩就不對勁,還有一些遊戲受限於硬體,不得不在特定裝置上玩。但總有些遊戲,是你會想上班下班睡覺上廁所都能玩到的,所以我在 Steam 上買了《極黑地牢》之後,又去買了 Switch 版,相信做過類似選擇的朋友有不少。

現在有一個問題是,同一款遊戲,在不同裝置上的表現會有差別。我用 PSV 玩《奧丁領域》重製版會掉幀,用 Switch 攜帶模式玩《異度神劍2》得看降質畫面,我用電腦玩手遊 MOBA —— 我是哪裡想不開……啾語用電腦玩手遊吃雞時水平會提升,官方考慮到這個問題,所以電腦玩家會匹配到電腦玩家,至少要玩得公平。

不同版本體驗有差這個問題,有一妙解。之前《勇者鬥惡龍11》的 3DS 版有個挺有趣的設計,上屏畫面是 3D 版,下屏畫面是 2D 版,兩邊同步進行遊戲。一個遊戲生生做兩個版本(PS4 版則是另一個版本),既有情懷,又見趣味。如果把這兩個版本放到不同機能的裝置上,又能保持同步,那問題就解決了。當然,其中的心血投入,外人無法估量。

我們介紹過幾次的國內手遊《帕斯卡契約》,它的角色模型是低模,因為要減少面數以適應低配手機。但遊戲實際開發時,他們做的是高模,製作人老楊說將來如果要做PC版或者主機版,這些模型可以直接拿去用。

嘛,這個妙解意味著更多的工作量,似乎不太容易實現泛用。

為什麼會有「用電腦玩手遊」這種事情?
《勇者鬥惡龍11》3DS版的這上下兩個畫面,完全可以對應到不同的裝置上

或許在不久之後,等到雲技術真正普及且能提供不輸於本地運算帶來的體驗,上面提到的這個問題就不再是問題。現在不僅是 PC、主機遊戲對硬體要求在提升,手遊也開始吃硬體配置,Y 說她用 Surface 玩 FGO 會卡(我:老闆你該換最新款了),啾語的手機玩不了吃雞,這些問題隨著雲技術的發展都會迎刃而解。

白金工作室製作人稻葉敦志說,雲平臺比次世代主機更讓他興奮。谷歌今年公佈雲平臺 Stadia,而索尼、微軟、任天堂也都在為雲體驗做準備 —— 你想玩遊戲時,那個遊戲就在你手邊。箱子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講這個——「80 年代的上班族,用摸魚拯救了歐美遊戲業」—— 所以說,遊戲行業就是個以人類本能的摸魚慾望為驅動的行業(誤)。「雲」將會讓摸魚的誘惑充滿整個世界(大霧)。

始終會讓人彆扭的問題,或許還是操作體驗?

就像剛才提到的,我在手機上玩 MOBA 當然是用虛擬搖桿搓玻璃順手,到了電腦上你得給我改成鍵鼠操作的邏輯呀。後來我去試了另一款手遊 MOBA 的 PC 版,是 PC MOBA 的操作邏輯,舒服多了。主機廠商這邊,因為可以定製自己的裝置,將不同遊玩環境的操作體驗統一,Switch 和 PSV 都沒有類似問題。

最後,大家都會融到一起?

上面東拉西扯,起因於「在 PC 上玩手遊」這個現象,再有云遊戲山雨欲來,有的沒的說了這麼些。

其實,廠商如何籌劃業界未來,與我一介普通玩家距離有點遠。遊戲是否會因為「多裝置/多場景同步連續體驗」趨勢的進一步加深,能如字面意思地浸潤到我們生活的每時每刻,對我個人來說,其實也意義不大。找張舒服的椅子坐下來,預備接下來一小時以上的時間裡沉浸地玩遊戲,這才是我的遊戲習慣,在廁所我還是習慣看小說而不是玩遊戲……

寫這篇東西,冒出的一個傻念頭是:

假設,在很多年後,雲遊戲成熟了,「在電腦上玩手遊」這種事情成為了常態,手機、主機、電腦等裝置的區分已經沒有意義,都不過是雲平臺的終端,大家都是在同一個雲平臺上玩遊戲。

到時候,我們之間的距離,會不會更近一點?我們在這裡說「我喜歡這個那個遊戲」的時候,別人只要退回到上一個介面,在遊戲庫裡稍微找找,就能看到並體驗我們正在聊的那個遊戲,那麼,能來一起聊、一起來玩的朋友,會不會多一點?

日本動畫電影《夏日大作戰》裡設想了一個叫 OZ 的系統,全世界的人通過各種終端都可以接入系統,處理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通過這個系統,人類之間的連線似乎更緊密了,然而……

為什麼會有「用電腦玩手遊」這種事情?

會有這種傻念頭,或許是因為前不久剛看了 EVA,又想起全人類變成橙汁融到一塊兒、再也不分彼此的畫面……還好這事兒最後沒成,不然怪難受的。

理性地想,即便到了平臺統合的時代,大家應該還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在細分的方向上越走越遠。畢竟網際網路也沒能讓人們更「互聯」,舉目四望不過一座座孤島。

所以,如果我們能喜歡上同一款遊戲,或者別的什麼,也不用糾結那是在什麼平臺上了。能喜歡上同一樣東西,本身已經是難以求得的美好偶然。

來源:VGtime
地址:https://www.vgtime.com/topic/1059891.jhtml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