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的三生三世(上)

遊資網發表於2019-07-11
騰訊的三生三世(上)
騰訊濱海大廈/圖源:騰訊官網

1998年,一位羞澀文靜的男青年,厭倦了打工的日子,決定嘗試一條不同的路。

他邀請了幾位中學和大學同學,一起成立了一家小小的公司,借了一間舞廳當辦公室,開始了新的事業。

他的父母、老師、同學,沒有人認為他能夠成功。

但他給自己定下一個巨集偉的目標:

3年之內,公司擴張到18個人!

對這個目標,他其實心裡也很忐忑。甚至,連公司能不能活下來,他都不知道。

3年以後,他的公司人數,遠遠超過18人,產品的使用者數達到了1個億,營業收入接近5千萬,公司估值5億元人民幣(6000萬美元)。

又一個3年之後,公司上市了,他和小夥伴們實現了財務自由。

但是,他卻又揹負上了諸多罵名,被業內目為公敵,公司被知名雜誌怒罵為“狗日的”,全網都在嘲笑他們“從來只抄襲,永遠不創新”。

王興曾因為他而如坐鍼氈,悲憤莫名;周鴻禕與他兵戎相見,差點身陷囹圄;新浪總編“老沉”罵他的網站貪得無厭,與全網為敵,必將死無葬身之地。

他說,我們要做一家“最受人尊敬的公司”,但是沒有人相信。

他和他的公司,在爭議聲中,野蠻生長。

到了2019年,在福布斯億萬富豪榜上,他以387億美元身家,超越馬雲和李嘉誠,成為中國第一。

而他創立的公司,也以3.4萬億元港幣市值(合3萬億人民幣或4394億美元),高居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第8名。

他的主要產品,每月活躍使用者超過11億,已經成為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國民應用。

他把公司的願景和使命升級為:科技向善。這一回,嘲諷的人少了,人們選擇了觀望。

他,就是馬化騰。他的公司,叫做騰訊。他的主要產品,有QQ、微信,和王者榮耀。

這是一位傳奇梟雄,卻又極為低調。

今天,我們一起來揭祕馬化騰和他的騰訊帝國。

1

在風光旖旎的海南島上,有一座叫“八所”的沿海小鎮,居民以苗族為主。鎮上有一個交通部下轄的港口,管理人員多為南下支援的職工,其中有一個會計叫馬陳術,他是廣東汕頭人。

1971年,31歲的馬陳術,擁有了第二個孩子,取名馬化騰。

八所港是偏僻的邊陲之地,馬化騰的童年記憶裡,除了站在街邊看著滿臉刺青的苗族同胞來來往往,就是晚上遙望清澈深邃的天空,數著滿天的繁星。

這些星星給他無窮的好奇和想象,讓幼小的馬化騰,深深地愛上了天文。

1984年,馬陳術被調往深圳工作。13歲的馬化騰,到深圳中學做了一名插班生。他同班有一位同學,叫許晨曄。隔壁班還有兩位同學,一個叫張志東,一個叫陳一丹。

14年以後,他們四人被命運綁到了一起,成為創立騰訊的“五虎將”主力。

13歲時的馬化騰,還在做著天文學家的夢。他纏著父母給他買天文望遠鏡。當時的馬陳術,還僅僅是一個計財經理,工資只有一百多塊,馬化騰看中的那臺天文望遠鏡,要花掉他4個月的工資。

馬陳術沒有同意。馬化騰要了幾次,沒有成功之後,就悶悶不樂地不吵了。

可是幾天之後,媽媽黃惠卿收拾馬化騰的書包,發現他在日記裡委屈地寫道:“他們扼殺了一個科學家的夢想。”

媽媽不忍心了,就和爸爸商量,還是給他買下了這臺望遠鏡。

1986年,哈雷彗星再次經過地球,馬化騰興奮地拍下照片,並寫了觀測文章,獲得了一個比賽的三等獎,得到了人生第一筆收入:40元的獎金。

但是,喜愛的天文學沒有成為馬化騰的職業。在3年後考大學時,他選了學計算機。

他上的學校,是1983年才成立的本土高校:深圳大學。據《騰訊傳》的作者吳曉波說,馬化騰的高考成績本可以上清華或復旦。但是馬化騰在和清華大學教授錢穎一的對話中透露,清華計算機很難考,他要考的話,很可能進不來。而且他的大學成績,在30多人的班裡,也就排到10名左右,並不拔尖。

在班上,馬化騰是一個調皮的孩子。不過,作為一個文靜內向的學生,他的調皮,也就是在學校的機房電腦上,裝一些別人破解不了的病毒,把電腦鎖死而已。

大三時,馬化騰就曾經萌發過創業的念頭,他和同學討論要成立一個電腦公司,業務是幫人組裝電腦。可是去市場考察一圈之後,發現市場對手太強大了,他們根本競爭不過——當時在華強北幹這些的人,都是初中文化、小學文化的人,學歷不高,但勝在經驗豐富,成本低廉。

大四時,他到深圳黎明電腦網路公司實習,做出了一個股票分析軟體,公司看中了這款軟體,要出錢買下來。馬化騰也不知道行情如何,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報了一個在他看來的高價:5萬塊。公司痛快地答應了。就這樣,馬化騰完成了人生第一筆產品交易,挖到第一桶金。

畢業前,在同學內推下,馬化騰進入了做尋呼業務的潤迅公司,當起了程式設計師,月薪1100元。

騰訊的三生三世(上)
年輕時的馬化騰/圖源:cfido.com

這時,網際網路已經開始靜悄悄地進入中國。馬化騰第一次接觸網際網路,是在“惠多網”(FidoNet)。在此之前,馬化騰一直以為程式都是在單機上執行,看到文字能夠遠端輸送和顯示,馬化騰“非常激動,感覺像是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

馬化騰在惠多網建立了一個站點,取名為“Ponysoft”,後來被稱為“馬站”,馬化騰也成為了“馬站長”。

那是1995年2月。當時,全中國的網民極其稀少。惠多網的網友,幾乎互相之間全都認識。其中有求伯君、雷軍、丁磊等。丁磊還曾專程跑到深圳來見馬化騰。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網友見面情景之一。

馬化騰還被另一個天才的程式設計師吸引。當時,這個程式設計師憑一己之力,寫出一套非常好用的郵件系統,震驚中國網際網路界。而馬化騰卻發現其中有一個小問題,就發郵件去討論。這名程式設計師,叫張小龍。幾年之後,他會加入馬化騰的公司,併成為“微信之父”。

1997年,“網友”丁磊成立了網易公司,第二年就開發出第一款中文免費電子郵件系統,被各地電信公司大量採購,一下子成為百萬富翁。

聽到訊息的馬化騰,坐不住了。他在潤迅已經工作了5年多,職位僅僅升到了主管。雖然他的工資已經漲到8000,但丁磊每賣一套系統,可是能賺10萬美元!

一顆不安分的心,開始加速跳動。

2

馬化騰沒有貿然行動,他先開始組建團隊。第一個找的,是他們班的學霸張志東。

張志東的父親是清華畢業的高材生,他自己在班上也總是拿第一。大學畢業後,張志東到華南理工大學讀了碩士,後來工作的公司,正是馬化騰曾經實習過的黎明網路。

當時,張志東正要出國,他姑姑已經在美國幫他安排好了路子。

馬化騰告訴他,一起創業吧,我們是“天作之合”。我在尋呼公司幹了5年,對這行很懂。你的技術很牛。我倆的長處可以結合起來,做一個“無線網路尋呼系統”,一定會很有市場。

張志東聽了很心動,放棄了出國,留下來和馬化騰一起做這個“一定會很有市場”的產品。

事後證明,他們策劃的這個產品,完全失敗。不是產品不好,而是戰略一開始走錯了路。

當時中國的手機時代已經開啟,尋呼機正在走向窮途末路,一款以尋呼機為主要載體的產品,其命運可想而知。

事實上,戰略定位,從來都不是馬化騰擅長的。與馬雲能夠以卓絕的遠見挑選賽道不同,馬化騰的長處在於打造消費者喜歡的產品。

騰訊的三生三世(上)
90年代風行一時的尋呼機/圖源:百度百科

馬化騰和張志東談好之後,又分頭去找合作伙伴。

張志東找了好友陳一丹。

陳一丹高中畢業後,上的是深圳大學化學系,混學生會風生水起,大學畢業時還作為學生代表上臺講話。後來成了公務員,小日子過得不錯。

張志東和陳一丹說了創業的事之後,陳一丹也很心動,但是擔心創業失敗後怎麼辦。結果妻子和他說:“沒關係,我養你!”很多年以後,陳一丹依然對這句話深深感念。

馬化騰找了從初二同班到大四的好友許晨曄。他當時在深圳電信上班,也二話不說就辭職了。

第五個加入團隊的人,叫曾李青,是一個銷售奇才。原來也在深圳電信工作過,是馬化騰的姐姐和許晨曄的前同事,後來進入深圳電信下屬的龍脈公司,擔任市場部經理。由於公司將被裁撤,曾李青面臨失業,就加入了馬化騰的團隊。

至此,騰訊創業的“五虎將”,全部集齊。

騰訊的三生三世(上)
騰訊五虎將/圖源:百度百科

經過討論:

馬化騰擔任CEO(執行),佔股47.5%;

張志東擔任CTO(技術),佔股20%;

曾李青擔任COO(運營),佔股12.5%;

許晨曄擔任CIO(資訊),佔股10%;

陳一丹擔任CAO(行政),佔股10%。

大家根據佔股比例出資,湊了50萬元,然後選了四個名字,去註冊公司。四個名字是網訊、飛訊、捷訊、騰訊。

由於註冊的時候馬化騰等還沒有辭職,公司法人用的是媽媽黃惠卿的名字,跑工商的事情都是爸爸馬陳術幫忙去弄的。當時馬陳術已經是鹽田港集團高管,開著賓士車幫馬化騰忙前忙後。

馬陳術到工商局一查,前面三個名字都已經被註冊過了,只有騰訊還能用,於是,公司就註冊為“騰訊”,法人代表和董事長為黃惠卿。

騰訊的三生三世(上)
馬化騰父母/圖源:百度百科

這一年,張朝陽建立了搜狐、王志東建立了新浪、丁磊的網易由軟體公司轉型為入口網站、劉強東創辦了京東。再過一年,李彥巨集將創辦百度,馬雲也成立了阿里巴巴。在群星璀璨之中,騰訊只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光點。

與搜狐、網易、新浪等一開始就大放異彩不同,騰訊的起步之路,異常艱難。

由於尋呼機正在快速沒落,馬化騰和張志東設計的產品,完全不符合市場需求,在通過關係完成了最初一單20萬的業務之後,就再也無人問津了。

為了養活公司,他們從網站設計、伺服器儲存空間,到網頁製作等,什麼都幹,但是賺的錢很少。好在曾李青發揮優勢,利用他在深圳電信工作過的老面子,搞定了一筆30萬的郵件系統開發的單子,才讓騰訊公司撐過了幾個月。

由於收入少,許晨曄和陳一丹,整整一年多的時間,都還只是兼職在做事,要等原單位下了班,才能趕過來幹活。

在他們做過的產品中,有一個很不起眼的小東西,是為了競標而開發的,結果後來發現,那次投標的入選名額,早就被內定,他們就是陪太子讀書而已。投入的開發費用,全部打了水漂。

不過,既然花錢費米地做出來了,反正當時也沒什麼使用者,不用多少成本,那就養著吧。

沒有人能預想到,這株無心插下的柳枝,最後會長成一片鋪天蓋地的柳林,樹蔭遮蓋了整個中國。

這個小柳枝,就是OICQ,後來改名叫QQ。

3

OICQ的原型叫ICQ,是三個以色列青年1996年開發出來的一款即時通訊軟體。到1998年時,其使用者已經超過1千萬。

在中國,這款軟體也早已引起關注。到騰訊開始開發時,中國本土也已經有了PICQ和“網際精靈”這樣的類似產品,ICQ本身也已經打入中國市場。加上騰訊參與競標的那次的成功者PCICQ,騰訊的OICQ面臨著四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但騰訊的產品能力,在這裡顯露無遺。OICQ只用了幾招,很快就脫穎而出。

第一個是超小的體積。

當時中國的網速很慢,下載安裝一個軟體,花費幾小時,是常有的事。ICQ的同類軟體,一般都要一兩個小時才能裝好。而張志東領銜開發出來的OICQ,居然把體積縮小到只有220KB,5分鐘就能下載完成。

第二個是好友列表儲存。

我們現在開啟微信,都可以看到聊天記錄和好友名單。但是當時的ICQ卻沒有這個功能。因為在ICQ的主要市場以色列和美國,人們都是在家或學校宿舍上網,好友列表和聊天記錄是儲存在個人電腦上的。

而中國當時上網的環境,主要是網咖,每次去都不知道會分配到哪臺電腦,按照ICQ的方式,每次聊完天之後,下次再登陸,好友和聊天記錄就不見了。而OICQ就換了個方式,把好友列表和聊天記錄儲存在騰訊的伺服器,使用者不管在哪臺電腦登陸,都不會丟失。

第三個是新增陌生好友。

當時的ICQ是需要知道對方的號碼,才能新增好友。而OICQ則可以檢視陌生網友的列表,根據網名和頭像新增好友,這讓其具有了陌生人社交的功能,對當時的少男少女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第四個是傳送離線訊息。

別的同類產品,只能是彼此都線上時,才能互相聊天。而OICQ則可以向對方傳送離線訊息。

騰訊的三生三世(上)
早期的OICQ/圖源:驅動之家

還有很多類似的改進,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我們可以看到,雖然OICQ的理念和設計思路是抄襲了ICQ,但是,其根據中國市場做的這些微創新,卻又是競爭對手拍馬難追的。這也是馬化騰和他的團隊,在後來的無數次競爭中,屢次取勝的一個最關鍵因素。

1999年2月11日,一隻憨態可掬的企鵝,出現在網上,OICQ上線了。後來,企鵝成為了騰訊公司的標誌。

騰訊的三生三世(上)

馬化騰給自己公司預留了前200個號碼,以供未來招的新員工使用。在他們的規劃中,200個號碼,已經足夠騰訊用10年了。

而對OICQ發展的規劃,是使用者數1年過千,3年過萬。

當時他們認真算過賬。如果3年內使用者數達到1萬,一年的人工、裝置和維護費用在10萬以內,是可以養得起的。

但OICQ實際的發展,比他們預想的,略微快一點點——兩個月後的一天,在北京出差的馬化騰和陳一丹,見證了使用者數超過500人,他們興奮得衝下樓買了啤酒慶祝。

9個月後,OICQ註冊人數,超過100萬。3年後,超過1億。

中國網際網路歷史上最驚人的增長奇蹟,在馬化騰等人的懵懂無知中,已經拉開帷幕。


3

使用者的暴增,給馬化騰等人帶來驚喜之餘,也讓他們措手不及。

原來按照3年1萬人的增速去規劃的成本預算,哪裡經得起這樣的意外增長。很快,伺服器就撐不住了。

當時,騰訊並沒有賺錢的核心業務,OICQ使用者雖然迅猛增長,但是沒有任何變現的方法,而人員、頻寬、伺服器的成本,卻都在拋物線式地上升。

5個並沒有什麼積蓄的創始人,咬著牙又湊了50萬元股本投入,並把工資全部減半,但仍然無濟於事。最慘的時候,公司的全部現金,只剩一萬元,別說買伺服器了,連大家的工資都發不起。

而更慘的是,收購了ICQ的美國線上,也發現了大洋彼岸這個和ICQ長得很像的產品,控告騰訊侵犯智慧財產權,跨洋發來了律師函。

5人連夜開會商討應對之策,馬化騰等4人都眼巴巴看著負責法務的陳一丹,希望他能想出辦法。陳一丹兩手一攤,說“我們沒錢打官司……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它去吧。”

公司撐不下去了,大家一致同意賣掉算了。他們確定的公司售價,是300萬。創業一年,如果能收入300萬,也不枉他們拼搏一場了。

馬化騰和曾李青,到處去找買家。

但是,沒有一家公司願意買他們。那時的人們,還認識不到流量的作用。OICQ雖然擁有百萬使用者,但誰都不知道能有什麼用。有一家公司倒是很真誠地還價,然後認真計算了騰訊公司有幾張桌子,幾個板凳,幾臺電腦,說,可以值60萬。

雙方要價相差太遠,交易沒有談成。而OICQ的使用者數還在瘋漲。馬化騰他們只好厚著臉皮到處借錢。

有一個朋友借給馬化騰50萬,馬化騰說,可不可以用股票來還?朋友看了看馬化騰,說,沒關係,如果你真沒錢了,不還也可以。股票就算了。

創業一年的馬化騰們,彈盡糧絕,騰訊即將破產,出生才9個月的企鵝,也將要餓死。

騰訊的三生三世(上)

曾李青提議,可以去找“VC”。

馬化騰根本就沒聽說過VC。那時,風險投資對中國人而言,完全是新鮮事物。馬化騰也完全不清楚,這個東西能對他們有什麼用。不過,死馬當做活馬醫,反正也沒有別的辦法,那就就試一試吧。

曾李青通過朋友聯絡到了國際著名風投機構IDG的中國業務代表王樹。王樹當時也正愁得很,1996年被派回國開展業務,但是當時中國夠得上被投資格的企業少得可憐,更多的人對此完全沒有概念,所以王樹的工作也很難開展。現在聽說有一個類似ICQ的產品,馬上很感興趣(當時,ICQ已經被美國線上收購,價值4.07億美元)。

馬化騰當時正生著病,被曾李青硬拖著去見了王樹。王樹問,你怎麼看公司的未來?

與現在的創業者什麼都沒有就能和投資人吹得天花亂墜不同,病怏怏的馬化騰有氣無力地說了句:“我也不知道”。

曾李青以為這筆投資肯定黃了。但王樹卻在心裡給馬化騰打了高分,認為他很實在。後來,王樹帶著IDG北京總部的高階合夥人王功權又來考察了一次,王功權一直逼問馬化騰到底準備怎麼賺錢。馬化騰磨蹭到半夜,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他只能不停地重複說:這個東西使用者很喜歡。

王功權最終還是決定投。因為畢竟ICQ的成功先例擺在這裡。

同時決定投的還有李嘉誠的次子李澤楷。當時,李澤楷的盈科電訊想進入內地,卻沒有門路。曾李青通過關係搭上了盈科,他的商業奇才在這裡再次顯現。

曾李青對盈科說,我們很受歡迎的,你看IDG都要投。又對盈科說,我們很受歡迎的,你看李澤楷都要投。然後用這邊催那邊趕緊,又用那邊壓這邊加速。

最後談妥,騰訊公司估值550萬美元,IDG和盈科各投入110萬美元,分別佔股20%。

550萬美元的公司估值,也是拍腦袋算出來的,因為馬化騰他們一算賬,要養活QQ,至少需要融資220萬,但他們又不想失去公司控制權,所以就定了220萬佔股40%,倒推出估值550萬。

2000年4月,馬化騰簽妥了協議,220萬美元資金到賬,騰訊終於驚險地活下來了。

驚險這個詞,一點也不誇張。因為一場摧毀網際網路行業的大災難,已經開始爆發。

在此之前,全球網際網路市場已經連續幾年瘋漲,網際網路科技公司紛紛上市,把美國股市炒上新高,2000年3月,以科技公司為主要成分的納斯達克指數達到創紀錄的5048.62點,5年翻了6倍。

但美聯儲突然加息、眾多網際網路公司第一季度營收大幅下滑、微軟遭遇反壟斷訴訟等眾多負面因素疊加,導致納斯達克指數開始暴跌,半年內接近腰斬。嚴重者如網易,股價從十五塊五,一路跌到了四分多錢。這就是至今仍讓人談之色變的“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事件”。

股指大跌,導致投資人資金緊張,同時對網際網路創業公司的前景也不再看好。如果騰訊的融資再晚一點,哪怕是幾天,可能都將功虧一簣。

但是,騰訊拿到220萬美元,離高枕無憂還遠得很。在瘋狂生長的QQ(由於美國線上的智慧財產權訴訟,OICQ已經改名為QQ)面前,這點錢也就是塞塞牙縫而已。

不到半年,QQ的使用者漲到幾千萬之多,人員、場地、伺服器不得不跟著擴張,騰訊再次陷入資金危機。

這時,IDG由於受股災的拖累,沒有能力、也不想再追加投資了,李澤楷也認為騰訊的模式沒有商業前途。

馬化騰瘋狂地找投資,新浪、搜狐、雅虎、聯想、TOM、金蝶,能找的都找遍了,沒有一個人願意接手。

到了2001年初,騰訊是真的要山窮水盡了。

這時,一個叫“網大為”的人卻突然不請自來地闖進了騰訊的辦公室。此人金髮碧眼,卻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他說是代表南非的MIH公司來的,想要入股騰訊。

雖然這家來自遙遠非洲的企業,誰也沒有聽說過,但對馬化騰等人而言,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稻草,馬上就開始了和網大為的談判。

兩個月後,雙方達成協議,騰訊估值6000萬美元,其中MIH出資1260萬美元購買盈科擁有的全部20%股份,出資806.4萬美元購買IDG的12.8%股份。不久後,MIH又購買了馬化騰等人手上的13.6%的股份,成為騰訊第一大股東。

李澤楷用110萬美元的投資,不到一年時間,就獲得了1260萬美元的回報,堪稱投資天才,不過,當初他要是不賣掉,這些股份現在價值880億美元。

而IDG北京總部原本也是想賣光所有騰訊股票,但是在王樹的堅持下,還是保留了7.2%,不過到2013年騰訊上市前,馬化騰用457.9萬美元購回了這部分股份。最早投資騰訊,卻未能長期持有,成了IDG歷史上最令人扼腕嘆息的一筆投資。

MIH公司,則在今天仍然佔據著騰訊公司31.1%的股份,價值1366億美元(這還沒算上MIH已經套現拿走的部分)。其對騰訊的投資,是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風險投資之一。


4

二輪融資之後,騰訊暫時擺脫了資金的困擾。但是,如何盈利,仍然是擺在馬化騰面前的一道難關。

這時,QQ的使用者已經超過1億,但是每天只見燒錢,不見賺錢。

雖然在今天的人們看來,只要有了流量,就不愁變現。但是當時,人們對於流量有什麼用並不清楚。在盈利的壓力下,騰訊做了一些商業化的嘗試。

最簡單的方法,是在QQ的介面投放廣告。剛開始還有一些公司來嚐鮮,可是發現效果很差後,就沒有商家願意投了。

第二個方法,是發展收費使用者,賣QQ會員卡。

騰訊上上下下對這個方法寄予厚望,認為一個億的使用者,怎麼也會有百分之一會購買QQ的服務,那就已經是非常可觀的收入了。

銷售奇才曾李青,花了大力氣去推銷QQ會員卡。半年內,成果“豐碩”——QQ收穫了3千個會員,每月收入,“高達”3萬元。

後來騰訊又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方法,沒有一個成功的。無可奈何之下,騰訊推出了一個“自殺式”的昏招:QQ號碼註冊收費。

自詡為最懂使用者的馬化騰,這一次卻完全沒有搞懂使用者的心思,或者,就算他懂,也顧不上了。

在中國,網際網路使用者天經地義地認為,網際網路服務就是免費的,QQ註冊居然要收費,簡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輿論批評鋪天蓋地而來,從網路到報紙,對騰訊一片指責。

這是騰訊遇到的第一次嚴重輿論危機。無數記者打電話到公司要求採訪,沒有應對輿論經驗的馬化騰諸人,全都不知如何是好,一個個都躲起來。後來是陳一丹起草了一封公開信,解釋騰訊收費的原因,卻被網民認為是“傲慢而無禮的狡辯”。

騰訊內部也產生了巨大分歧。但馬化騰不為所動,被兩次資金危機嚇怕了的他說道:“騰訊不會被罵死,但是……會失血而死。”

國內其他網際網路公司看到了機會,30多款旨在替代騰訊的產品蜂擁而起,QQ使用者大量流失到其他平臺。馬化騰這才不得不收回成命,重新免費。但是已經興起的群狼,將在接下來的兩年裡,讓他焦頭爛額。

騰訊的三生三世(上)
“趁你病,要你命”的競爭對手之一:朗瑪UC

這次拯救騰訊的,是中國移動的“移動夢網”業務。

70後和80後的朋友,應該還記得在本世紀初期,人們的主要聯絡方式,在手機上是發簡訊,在電腦上是用QQ或其他即時通訊軟體。而這兩者之間,是互相不連通的。

而如今每天都要發幾十條上百條微信的90後可能難以想象,當時的人們,每發一條文字資訊,都要花1毛錢,而且不能超過70個字。

2001年,中國移動推出了“移動夢網”服務,騰訊和移動達成協議,開通“移動QQ”業務,讓使用者發的簡訊可以顯示在QQ上,電腦上發的QQ資訊也可以顯示在手機上。由此收取的簡訊費,移動和騰訊按照15:85分成。

這一業務很快成了騰訊的搖錢樹。2001年底,騰訊此項收入達到了近5000萬。

隨著QQ使用者仍在不斷劇增,且跨電腦和手機的通訊需求增加,QQ成為移動夢網簡訊的頂樑柱。巔峰時,QQ簡訊佔到整個移動夢網簡訊的70%之多。夢網收入,也成為騰訊營收的最重要支柱。

到了2003年,騰訊的營業收入達到7.35億元,利潤高達3.22億元。

至此,騰訊不僅活過來了,還成為了資本市場的寵兒。馬化騰也隨之開啟了上市之路。

2004年6月,騰訊在香港上市,融資14.38億港元。5位創始人,都成為了億萬富翁。馬化騰的身家更是達到了接近9億港元。

這一年,馬化騰33歲,創立公司6年,QQ上線5年。

騰訊的三生三世(上)
騰訊香港上市照片

下篇:騰訊的三生三世(下)

作者:何加鹽  
來源:何加鹽微信公眾號
原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xGp6qO3qcPFUKw4zgKPzU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