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架起理想和現實之間的橋樑

hucaiyong發表於2008-12-05


開源,架起理想和現實之間的橋樑

                                                    ----兼論對開源的再思考


  《商業週刊》日前發表了開源實驗室前CEO斯圖亞特·科恩(Stuart Cohen)的一篇分析文章。文章稱,傳統的開源商業模式已經崩潰,開源已經不再是目的,而只是一種實現目的的手段。軟體廠商需要協作,實現共贏。
  這個觀點無疑是非常正確的,只是太正確了,以至於大家只能夠贊同,如果我們只認“傳統”的開源企業,那麼傳統的開源商業模式早已經崩潰。而事實上,我認為不會有任何一個軟體企業會把開源當做目的。開源是軟體廠商間,軟體發燒友,軟體愛好者與軟體使用者之間最好的一種協作平臺。
  開源軟體(Open Source)、自由軟體(Free Software)都有著美好的理念和理想的支撐,是利他主義的一種結晶。但在現實中,最大的開源貢獻來自與企業,最大的參與群體是你我他這些普通的人。所以在利他主義的光環下,仍有著切實的利己主義的需求。

一、開源當然只是一種手段
  在此以前,看過Scott McNealy所談過的關於開源的五個關鍵好處:
  “前兩個就是市場準入的低門檻和退市的低障礙。......
  此外其他的好處,對具體開發者來說,開源的技術也是相對免費的。開玩笑的說,技術開發者們不會支付任何費用,我們也不妨提供給他們免費的開發工具。”
  McNealy所說的技術與市場準入門檻底,以及開源技術是相對免費的,這可能是眾多企業加入開源陣營的一個主要因素。但如果我們對這個因素沒有清醒的認識,誤以為只要擁有了原始碼就擁有了核心技術,擁有了原始碼就有了長期發展的動力,就使得人人具備了擁有具備基於開源軟體進行開發的能力,這對一個企業而講是非常危險的。筆者在99年參與發起紅旗Linux的過程中,就不斷有人來說:我一個人兩天就能出一個Linux作業系統。如果改個名字,就是一個新產品,這樣註定是要失敗的。正如2004年政府採購時,曾出現過多達六個基於OpenOffice的辦公套件,而如今仍在發展的卻只剩下兩家。
  換言之,准入門檻底,不意味著發展容易;擁有原始碼更不等同於擁有了核心技術。而我們紅旗2000全面參與到開源社群的一個感悟是,採用開源技術,至少有三個境界:
  第一個層次,入門級,是擁有原始碼;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所以做到這一點只是因為開源軟體給了你一個高起點;
  第二個境界,擁有核心技術;我們紅旗2000在OpenOffice領域研究了八年,如今可以說初步掌握了OpenOffice的核心技術。我加“初步”兩個字的含義是:對自己關注的核心技術已掌握,對要解決的問題能快速響應。而且真正具備了這些能力是在2006年我們全面參與到社群,並進行大規模的開源回饋後取得的。
  第三個境界,掌握開源社群的開發機制和開發平臺。這裡包括一套複雜的軟、硬體結合的開發工具和平臺;多版本管理平臺如開源主線版本和分支版本的管理技術和平臺;在開源環境下確保版本質量的自動構建和自動測試環境的建設以及分支版本的程式碼管理和衝突控制;大使用者量下使用者的程式碼提交、管理、編譯和測試等的排程和叢集控制。
  第三個境界才是實質性的開源系統工程,目前只有大型的國際開源社群才具備一套體系成熟機制,我們有幸已掌握了皮毛。
  所以當一些開源企業轟轟烈烈起來,然後很快銷聲匿跡時,你不要奇怪,可能有人連最起碼的擁有原始碼不等於擁有核心技術都還沒有搞明白就犧牲了。
  開源是很好的工具,但需要認真的投入和參與才能很好的掌握;開源對企業而言永遠是一種手段,只有少數的開源領袖或者真正的理想主義者才把開源當做是貢獻人類的目的。我們要感謝那些少數人,是他們開啟了開源的大門,但對於開源企業而言,開源是架起理想和現實之間的橋樑。

  二、開源沒有成功的企業?看看Google
  如果把開源的商業模式還是停留在把一個開源軟體產品化,然後出售,或者進行技術服務,你當然發現不了大規模盈利的企業。可是當一個企業大量採用開源技術,並把這些技術整合出使用者非常需要的應用是,他就能取得巨大的成功。Google就是一個基於開源軟體取得巨大成功的商業典範。
  有人曾戲言,如果沒有開源軟體,可能Google用於提供服務的伺服器作業系統和資料庫的許可費就會把Google壓垮;更不用說還能擁有持續改善服務獨立發展的能力。
  說google是開源企業,許多人會不同意,因為它的直接開源貢獻似乎不大。這就很有意思了,許多時候,我們在談開源企業時,把開源企業的開源貢獻視為第一位,或者他是否是唯一在做開源軟體;卻把那些利用或者採用,甚至基於開源提供服務的企業排除在開源企業的行列。要這麼看,這個行業裡似乎就是RedHat、Novell、SUN;而這些企業的日子相比而言,似乎都不好過。
  但是那些真正明白開源只是手段,並把它發揮到極致的企業,他們就有了成功的捷徑。在我的眼裡,Google就是一個開源企業,國內的百度呢?他沒有采用開源技術嗎?甚至於中興、華為等他們也都在大量採用開源技術。
  以前微軟忌諱談開源,現在微軟也在直接參與到開源中來,而事實上微軟採用開源技術的歷史更為悠久。
  所以,我們不要輕易的認為開源的商業模式已走入末路,這個命題首先自己給開源限制了發展的道路,所以走不通。在開源領域,在我眼裡我們至少有了許多成功的路:
  1、像Google,採用開源軟體,提供服務,而Google也正從提供搜尋服務開始逐漸擴充套件了服務領域;
  2、像RedHat,提供附加服務;
  3、像微軟,大量採用開源技術,提供商業軟體;但要做到微軟的地步,我們已很難;
  4、像嵌入式領域的企業,大量採用開源技術為自己的產品提供附加價值;
  Google為開源軟體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為服務領域的擴充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這是以開源軟體為基石的空間。如果我們仍然把開源企業定義為“傳統”的開源企業,那麼“傳統的開源商業模式已經崩潰”的論斷自然也是成立。只是我相信現在的開源企業大部分已不會把自己按照那種“傳統”來處理了。

  三、開源社群是很好的協作平臺
  開源是很好的協作平臺,從表現上看是眾多的參與者與有序的產品開發之間的協作平臺。
  我們的感悟是,因為社群成熟的開發機制和開發平臺確保了參與到開源社群的人不是烏合之眾。所以開源軟體就具備了Mcnealy所說的另兩個好處:
  “另外一個好處就是互操作性。很多資料中心都是由各個“最佳部分”組建的,但是讓人頭疼的就是各個部分如何一起執行工作。開源確保了各個部分使用了共同的語言,從而減少互操作性帶來的不便之處。
  開源還使得大家更好地從事研發工作。通過開源,大家可以更好地利用社群來推動開源技術的發展。畢竟,集眾人之智慧,解決一個技術難題,比一個人冥思苦想要好得多。”
  如果真正明白這一點,開源企業就應該毫不猶豫的參與的開源社群中。我們開始掌握的第三個境界:掌握開源社群的開發機制和開發平臺,也不是自由王國,但卻能給中國開源企業界帶來實質性開發實力,開發能力,管理水平的本質性的提升。使我們具備了影響OpenOffice發展的能力,在最高層面和社群展開對話。

 

  我的看法是國產軟體應該基於開源軟體來發展,因為開源軟體是一個高起點,是非常優秀的發展基礎軟體的“工具”,我們要珍惜,更不要猶豫,也無需回頭,因為“傳統的開源商業模式早已經崩潰”,而不是現在。我們基於開源軟體發展基礎軟體也不是把開源當做目的,而是把OpenOffice及其社群作為我們發展的一個高平臺。
  我們現在提出的一個大思路是採用IT應用服務的模式來推廣開源基礎軟體,這是一個新思路,也會是大市場。容我下文細述。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4682504/viewspace-506249/,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