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測試化≠測試失業

老_张發表於2024-05-25

寫這篇文章的初衷,來自星球群裡幾位同學的聊天內容。

有同學丟擲了這樣一個話題:微軟和谷歌已經去測試化,將測試職位取消。隨後這個話題就引起了好幾位同學的討論,就這個話題分別發表了很多不同的看法,主要集中於以下幾點:

  • 測試工程師會面臨失業;
  • 測試職位被取消,測試工作會由AI來執行;
  • 測試失業了還能做什麼?開滴滴還是做自媒體?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因為涉及個人工作和職業發展,更容易引起爭論。但從我的角度來說,單從“去測試化”就引起自身焦慮,心態確實不太好,這種應激反應也有點學生思維。

什麼是學生思維?用幾個詞來概括就是:找答案、分對錯、聽安排、結果論。

所謂的找答案,和國內的應試教育體系分不開干係。在學生思維邏輯裡,所有問題都有標準答案或參考答案,即使這道題不會做,肯定有其他人知道答案,這也衍生出了伸手黨和白嫖黨。

但在現實社會和職場中,很多問題根本沒有答案,都是透過不斷的實踐和試錯,最後才能得到所謂的正向結果。

那什麼是分對錯呢?在學校裡,老師和校規會告訴我們,這樣做是對的,那樣做是錯的,久而久之就讓很多同學形成了萬事皆有對錯的意識。

所謂的對錯之分,不過是一種二元論。同樣在現實社會和職場中,很多事情也沒有對錯之分,更多的是利益角度不同而產生的分歧和結論

至於聽安排,其實不僅在學校裡,職場中也很常見。很多測試同學工作了好幾年,依然是這種狀態,如果領導有安排具體的明確的任務,他才知道該做什麼。

如果安排的工作任務不明確,他就會陷入迷茫和焦慮狀態,不知道怎麼下手,不知道怎麼解決問題,甚至也不知道及時反饋進度和風險,最後導致專案延期或線上故障。

什麼是結果論呢?如本文開頭“去測試化”的話題和引申的討論就是結果論的典型代表。從學生思維出發,“去測試化”就是軟體測試工作要沒了,我要失業了。

但實際上,“去測試化”其實僅表示不再設專門的軟體測試這一崗位,軟體測試工作不再由專門的Title為軟體測試工程師的人來做,但軟體測試環節在軟體產品的研發交付中依然很重要,軟體測試工作更多的由開發工程師來負責

與學生思維對應的,則是工作思維,或者稱之為解決問題思維。

所謂工作思維,簡單來說就是從不確定性中找到確定性。舉個例子,技術同學日常工作中,有各種評審,比如需求評審、技術方案評審、測試用例評審。

這些評審的目的就在於透過不斷的溝通,將不同角色對需求的理解和實現達成一致,降低交付風險。畢竟一句話需求和頻繁變更太常見了,大家都不想背鍋。

僅有工作思維還不夠,還需要警惕依賴路徑的陷阱。我運營知識星球將近兩年了,和幾百位同學溝透過很多次,如此多的溝通案例讓我觀察到了這樣一個現象:很多職場同學哪怕工作了快十年,依然有選擇困難症,或者說根本不知道如何進行判斷和選擇。

以職場晉升為例,普通的工程師大多是在一線執行具體的事務,很少會去思考如何做的更好,如何從更高層面更廣闊的維度去最佳化。

作為團隊管理者或者更高階別的工程師,僅是將手頭的工作做好還不夠,還需要不斷去探索一些不確定的未知領域,創造更大的價值

很多一線工程師,因為手頭工作做的比較好就得到了晉升機會,但晉升以後由於職責範圍和工作內容發生了變化,就陷入了迷茫,不知道如何開展後續的工作。

或者晉升以後,依然沿用過去作為一線普通工程師做事情的方法,最後患得患失不得不選擇退一步,回到工程師的執行角色。這是典型的失敗的轉型者共有的特點。

他們會認為:我之所以得到晉升,是因為原來的工作做得好,那麼上級一定希望我延續之前的那種表現,這種想法是具有破壞性的。

持續用你熟知和擅長的方式工作,並且避免你不熟悉的方式,雖然在剛開始的時候看起來挺管用,但很快你就會陷入一種拒絕承認現實的狀態。你可能會一直在這種思維狀態裡,直到你可依賴的成功案例全部坍塌。

要想在晉升後繼續拿到好結果,除了贏得同事和下屬的信任,還要去尋找最容易被上級關注到的成功。

即使你並不完全認同上級的做法,但在思考面對不確定性如何著手解決問題時,還要先學會從上級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先解決上級在意的問題。這對你建立影響力、獲取資源有著長遠的作用。

當你理解了現實社會的不確定性,明白了很多事情的結論沒有單純的對錯之分,會自己去嘗試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以求拿到預期結果時,你就是一個成熟的職場人了。

萬事發生必有利於我,不斷探尋事務的本質,嘗試從更高層面去尋找更廣範圍的更優解,才是一個優秀的職場打工人該具備的思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