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鑽牛角尖」到「構建全域性思維」的探索

鴻影發表於2016-07-17

在實習和工作第一年裡,我收到的批評建議中有一條被提到過好幾次,就是會不自覺地開始「鑽牛角尖」,前任主管在 Review 年度績效的時候,也指出我存在的一個較大不足之處是做設計時考慮得不夠全域性整體,影響了最終產出物的質量。時隔幾個月回頭再看,也確實體會到了自己當時思維的侷限性,在這幾個月內逐漸走出了當時「感覺做得不夠好但就是不知道怎麼改」的狀態,明確了整體優化而非區域性修補的改版思路和推進計劃。

一次失敗的網站首頁設計

我目前一直在跟一個 B 端平臺產品的互動設計,產品同時面向多類目標使用者群,根據他們來訪網站的主要行為訴求,我將其大致劃分為 A、B 兩大類(每類下還可以繼續細分為A1、A2、A3、B1、B2),A 類主要受理和跟進具體任務的處理,B 類更多看看全域性資料和案例推薦。在產品設計 1.0 階段,我們的核心目標使用者群體是 A 類,整體設計方案也是圍繞他們展開,前臺的首頁則主要滿足 A3 瀏覽和處理任務的訴求(A1、A2的使用場景更多在後臺);到了 1.5 階段時,業務方提出除了 A 類使用者,還需要更好地滿足 B 類使用者的訴求,B類使用者中 B1 更關注全域性的資料分佈情況,不參與也較少關心具體任務的流轉和處理,B2 則以看熱鬧為主,是各種運營推廣性質內容的目標受眾,而他們的訴求是 1.0 時期的首頁內容完全沒有承載的。

而我當時跟著 Prd 陷入瞭如今看來錯漏百出的「生拼硬湊式」思路中:就是完全圍繞 B 類使用者設計一個新頁面作為整個網站的首頁,提供他們可能感興趣的內容;而原來面向 A 類(主要是 A3)使用者的首頁內容不變,只是需要通過全域性導航欄切換訪問,由兩個頁面來分別滿足兩類目標使用者的訴求。

問題出在哪裡呢?

第一點,幾類目標使用者關注的內容差異比較大,但我們卻試圖用完全相同的頁面和導航組織形式來同時滿足他們相差甚大的訴求(一類側重具體任務流轉情況,一類側重全域性資料和運營推廣),結果造成對這幾類使用者來說都有大量內容不關心不想看,打個比方:一碗同時新增糖和醬油的豆腐腦,無論在甜黨還是鹹黨那裡,恐怕都不太會受到歡迎。

第二點,從整體資訊架構組織上來說,是按照業務功能模組而非使用者瀏覽路徑來進行切分的,原來對 A 類(主要是 A3)使用者最重要的內容被移出了首頁,每次都需點選一下才能觸達,違背了 B 端產品普遍的核心設計目標「高效」。

通過資料聊天串聯機會點

新版首頁完成設計上線後,雖然某大老闆給出了好評,但我卻越來越感覺到有什麼不對,而當時的主管也找我聊天,指出了設計上存在的一些問題,而我也基於她的建議構思了一版改進方案,但主要改進點還是側重在佈局優化和風格一致性上,沒有觸達後來意識到的根本問題。

雖然只是佈局和風格的調整,但方案需要前端重新開發一遍,為了說服 PD 接受這次首頁改版提案,我開始嘗試去分析一些頁面資料來為自己提供論據。

從資料上看,首頁的 UV 跳失率和二屏以下點選率都不太理想,而我當時考慮的是通過佈局調整和頁面引導的優化來讓使用者主動瀏覽發現更多內容,而非匆匆看一眼就離開。

但在去向 PD 們提案的時候,有一位 PD 看完我的資料分析過程和設計方案,卻指出造成這些資料不好看的關鍵原因並不是什麼佈局引導不合理,而是內容本身存在問題,使用者最在意的關鍵資訊被大量無關內容淹沒,需要主動去一一查詢獲取。

而在之後和業務方的多次聊天中,我開始留意到一些碎片的機會點,在首頁看不到最關注內容的 A 類使用者卻是全部 PC 使用者中佔比最大的,也有過 B 類使用者中的 B1 抱怨進來網站後找不到東西,而無論業務上還是我們的設計目標上,都是希望同時保障多類使用者的使用體驗的……現存的設計問題也逐漸清晰:使用者瀏覽路徑模糊、觸達關鍵內容效率低、資訊噪音太大等,擴充新的 B 類使用者不給力,還反過來對老的 A 類使用者體驗造成了損害。

假設提出、方向聚焦、使用者畫像細化

基於以上的機會點蒐集、串聯和洞察,我開始提出一系列網站現存的問題假設和改進思路。通過看資料、和業務方交流、傾聽使用者反饋等途徑總結產品現存的業務問題、相關的不良使用者感受等,從中提煉出可能解決問題的種種產品設計思考假設,並在和業務方達成一致後確定聚焦到「個性化」的核心設計方向上來,並主要落地在首頁的設計上,同時對一級頁面、全域性導航等進行一個整體改版,讓產品可以同時滿足多類使用者的不同訴求,給他們一個內容精準、主線清晰的瀏覽體驗。

在確定設計方向後,我們開始結合之前的焦點小組訪談結果,由 UX 團隊主導,和業務團隊一起對A1、A2、A3、B1、B2幾類使用者的畫像進行了一次腦暴討論,確定具體的使用者特徵、訪問場景、使用者目標、關鍵詞和最關心的內容(及其優先順序)等,作為展開後續個性化設計的基礎。

方案細化與驗證迭代

接下來是從首頁著手開始進行設計方案的細化,基於之前的使用者畫像討論結果,將使用者最關心的內容部分整理成一張張的卡片,並標明具體的目標使用者。然後大家一起找了塊白板,分使用者按照內容優先順序高低排列卡片(通用內容部分單獨放一塊);再對卡片進行分類討論,將內容卡片劃分成幾個大類模組,討論確定模組之間的優先順序等,然後基於此繪製出具體的頁面一級內容通用框架。

再下一步就是在一級內容通用框架的基礎上,分使用者角色細化具體的頁面 Demo,和業務方進行內容需求對焦、找真實使用者快速測試驗證等,最終確定具體的設計解決方案了。

總結

和之前相比,這次是一個比較純粹的 UX 驅動而非業務驅動的專案,也是首次由我們 UX 而非 PD 來承擔專案 Owner 與 PM 的角色。與之前都是 PD 們整理好使用者場景、訴求甚至具體到互動細節的 Demo 方案扔過來不同,這次不再有 Prd 的概念,所有的需求細節都需要 UX 主動來組織會議討論、研究、分析和提煉,而 PD 更多是輔助、關注底層邏輯等。

這樣的過程無疑有著更大的挑戰,但卻是我更喜歡和追求的,全程主導和深入參與讓我們可以更整體地看待問題與機會,組織起來進行統一優化,而不是陷在其中一塊細節裡顧此失彼,每一部分單拎出來好像問題不是很大,拼湊在一起卻變得生硬不合理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