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兒白碩開講】區塊鏈可替AI對抗資料寡頭

技術小能手發表於2018-03-05

最近區塊鏈太火了,火到專注人工智慧的新智元都無法等閒視之,也火到像我這樣對區塊鏈領域瞭解比較多的人頻繁講區塊鏈講到想吐的程度。然而,人工智慧和區塊鏈都是我的最愛,新智元是我最為關注和參與最深的人工智慧媒體,我和新智元的受眾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在新智元這個平臺上分享區塊鏈的話題,我責無旁貸。

說到區塊鏈,很多人很著急先給它戴一頂“去中心化”的帽子。我覺得,這個帽子戴不戴先不著急,我們還是來看一看區塊鏈本質上到底是什麼。新智元的受眾中很多是技術大咖,談論技術細節,大家接受起來都不成問題,但是從這個路子講的人太多了,我不想重複。我想講區塊鏈的幾個重要的特徵,通過這幾個重要的特徵,我們爭取對區塊鏈有個頂層的觀感,然後再看人工智慧跟區塊鏈有哪些結合點。

時間不可逆:無法撤銷、無法篡改、無法仿冒、無法亂序

區塊鏈的第一個特徵,叫做時間不可逆。物理學上講熵單向增加的方向構成了我們所體驗到的時間箭頭,我們所體驗到的過去和未來之間的不對稱。一滴墨滴到一盆清水裡,我們會看到墨滴在清水中擴散,直到整個盆裡的水變渾濁、變灰、變黑。這個過程的逆向過程,也就是一盆黑水變灰變清,變回一滴墨剛滴到水中的原初形態,在我們這個服從熱力學第二定律的世界裡是看不到的,除非看倒著播放的視訊。這個時間不可逆的特性,區塊鏈上通過資料區塊內部資料記錄的分層雜湊和資料塊之間的雜湊勾稽關係實現了出來,使得記錄在資料區塊上的資料無法撤銷、無法篡改、無法仿冒、無法亂序。

區塊鏈的資料結構中有三個要緊的後設資料,分別代表過去、現在和未來。代表過去的是“上一區塊的雜湊”,它是上一區塊內容的直接濃縮,也是到上一區塊為止的所有歷史資料的間接濃縮。代表現在的是本區塊所有資料記錄的梅克爾樹根,它是本區塊內所記錄的所有資料的存在和他們之間的順序關係。

代表未來的是待定的隨機數,也就是被當做工作量證明的那個雜湊函式反求的特解,這個隨機數延伸到未來(下一區塊)時,可以滿足那個雜湊函式取值的特定約束。也就是說,整個用這種方式勾連起來的區塊,構成一部不可篡改的“歷史”,單個的資料記錄被有機地“縫合”進歷史的長河,牽一髮則動全身,要改一處記錄就要對歷史進行“分叉”,精準修改歷史的區域性,與為此付出的代價相比會得不償失。這是由演算法的數學性質保證的。這個時間不可逆的特徵,構成區塊鏈的最基礎的功能,就是可以被公開驗證的“存證-定序”的功能。

當然,這裡說的“存證”,是數字化之後的“證”。在原子世界裡的存證問題,比如飯店裡盤中之魚是不是服務員給你看的桶中之魚,這不是區塊鏈可以解決的。橋歸橋路歸路,原子世界的存證問題必須用原子世界的手段去解決,而不能用位元世界裡的區塊鏈技術去解決。

價值守恆:區塊鏈的價值轉移

區塊鏈的第二個特徵,叫做價值守恆。資訊是不守恆的,簡單的拷貝-貼上,就可以幾乎零成本地把資訊複製任意多份。人類之間觀念的溝通,輸入者收穫滿滿,輸出者也沒失去什麼。把資訊的這個特點用到極致,就是今天的網際網路。但是,價值不同於資訊。價值過去是實物的度量。“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說的就是物權的轉移伴隨價值的逆向轉移。而實物是滿足守恆定律的。隨著價值轉移記錄的數字化程式,金融機構裡的價值很多都在用數字記賬了某種意義上,價值就體現為數字,而數字是很容易被修改的,單方面修改數字就會導致賬不平,也就是價值不守恆。

為了保證數字記賬的準確性,金融機構之間、金融機構與其客戶之間要進行大量的對賬操作,以建立金融機構的可信任性,金融機構內部也有大量的對賬和校驗流程,來防止內部人惡意篡改負載著價值語義的資料。但是,在一個互相沒有信任基礎的開放群體內,如何保證價值守恆,是長久以來沒有解決的問題,區塊鏈技術通過“協議創新”,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從而使得本來用於傳輸不守恆的資訊的網際網路上,也能傳輸守恆的價值了

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存證-定序”功能之外,還要加上保證價值守恆的功能,也就是防止透支(無中生有)和雙花(一款二用)的功能。這一點做到了,價值才能在群體中可信任地流通。這個價值守恆的特性,構成區塊鏈的第二個功能,就是價值轉移的功能。

現在雖然能夠做到價值在一條區塊鏈內部守恆,但是價值跨越區塊鏈的邊界從一條區塊鏈進入另一條區塊鏈的時候是否仍然守恆,價值傳統的銀行賬戶和區塊鏈上的地址之間相互轉移的時候是否依然守恆,個別區塊鏈針對個別場景有了區域性的進展,但這個“跨鏈”價值轉移的問題從總體上說還沒有統一的技術解決方案,一切都還在探索之中。

此外,價值轉移的成立依賴於“多數誠實記賬者的共識見證”,而價值轉移的記錄往往比較敏感,讓這麼多無關的記賬者去見證,很多場景下是行不通的。如何在絲毫不透露真實的價值轉移記錄的前提下,仍能為見證者提供背書的足夠理性依據,更擴充套件開來一點說,如何在多個經營主體各自守住自身資料主權邊界的前提下達成資料共享合作,這也是一項重大的技術挑戰,在技術上屬於“多方安全計算”的研究領域。可喜的是,區塊鏈的出現極大地刺激了“多方安全計算”的研究,這一領域中很多有價值的密碼學成果正在藉助各類區塊鏈專案逐步落地

讓價值“飛一會兒”

區塊鏈的第三個特徵,叫做價值/信任狀態的可程式設計特徵。有了前面兩個特徵,建立賬本的基本技術條件就具備了,於是產生了比特幣。比特幣的整個資料就是一套分散式賬本,上面記錄了比特幣從產生(發行)到轉移(交易)的整個歷史。但是,轉賬一結束,價值就停止流動了。這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價值在數字化空間中存在的意義,數字化空間的真正威力並沒有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如果我們能讓價值在數字化的空間裡“飛一會兒”,讓這些飛翔著的價值跟外部發生的真實的事件、跟價值的所有者頭腦中構想的真實的業務邏輯實現深度的耦合,那麼數字化的價值就脫離了對賬本和記賬的簡單模仿,而進入到發揮數字化價值特色、超越賬本和記賬的新階段。

這個能讓價值“飛一會兒”的可程式設計的物件,就是“分散式應用(DApps)”,在一些區塊鏈上體現為“智慧合約”,在另一些區塊鏈上體現為另外一些程式實體。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能夠通過區塊鏈所確認的程式碼,在區塊鏈所確認的輸入下,執行一定的“業務邏輯”,產生通過區塊鏈所確認的輸出。這個輸出,包括了價值的再分配,也包括了信任狀態(比如特定的房產的抵押狀態)的變更

分散式應用的出現,使得區塊鏈所生產的物件從單純的交換價值變為也包含使用價值,也使得在區塊鏈上從事生產活動的角色從單純的礦工變為也包括碼農,支撐區塊鏈運作的資源則從單純的算力變為也包含智力。這是一個重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導致區塊鏈逐漸向所謂的“數字經濟體”轉化,其中的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可以實現閉環執行,其中的使用價值可以和真實世界、和人們的社會生活實現廣泛的對接。當這個“數字經濟體”達到很大體量的時候,它對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當然,分散式應用也帶來了一系列全新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可能技術單兵突進,而必須各方面配套。前幾年陸續出現的分散式應用疑似“事故”,就給區塊鏈業界以深刻的教訓。

自帶商業模式:自帶激勵和自帶營銷

區塊鏈的第四個特徵,叫做自帶商業模式。這裡“自帶商業模式”的含義是,區塊鏈的技術架構和技術設定隱含地假設了一種全新的生產關係。這種生產關係有能力在區塊鏈內部產生生產和銷售的動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自帶激勵”和“自帶營銷”。

從前面三個特徵可以看出,區塊鏈的主要“賣點”就是信任,而面對一個黑盒子,是不能產生信任的。所以,有影響的區塊鏈幾乎無一例外地採用了開源策略。開源是雙刃劍。它既倡導了技術的開放共享,提高了創新技術的採納效率,但是也降低了門檻,使得區塊鏈及分散式應用的開發人員工作在沒有護城河保護的危機之中。所以,自帶激勵,不僅對於“礦工”是必要的,對於“碼農”來說更加必要。打賞這一“工”一“農”,是數字經濟體良性發展不可缺少的潤滑劑,也是區塊鏈自帶激勵的初衷。光有生產者還不夠,區塊鏈及其上的分散式應用未來的擴充,也要靠其開發初期對專案有信心、有到位理解的人士為之奔走相告,未來使用權的承銷也是需要給予激勵的,而區塊鏈把未來使用權這種權益也通過區塊鏈來承載,就成了“自帶營銷”。

對於區塊鏈“自帶商業模式”這個特徵,需要全面理解和慎重對待。無約束、無監管的“自帶營銷”是很容易發展成為變相集資、變相傳銷、變相從事證券業務的,這在各國的金融相關法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管制。但是,純使用權性質的“自帶商業模式”,應該等同於商品眾籌,這在多數國家包括我國都是合法的。如何對不同性質的“自帶商業模式”實行差異化、精細化的監管,鼓勵正當的“自帶商業模式”的區塊鏈專案落地並對接社會生活,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

每一項技術的磚不新鮮,但它搭的“樓”卻有真正的創新和創意

講完了區塊鏈的這四個重要的特徵,相信大家已經初步建立起了對區塊鏈的頂層觀感。我沒有光講好話,每一個特徵我都講了它的問題和挑戰。但是大家可以看出,區塊鏈這東西,真的是一種奇葩的存在。你可以說它使用的每一項技術“磚塊”都不是新鮮的,但是它搭建起來的“樓”卻有真正的創新和創意在裡面。它的核心技術涉及了密碼學、分散式系統、對等網路和演算法博弈論。

當然,關於區塊鏈如何“威脅”甚至“顛覆”傳統金融的各種說法也紛紛出籠,“去中心化”這樣本來屬於一部分激進無政府主義的區塊鏈業界人士的理念,也被整體加到了“區塊鏈”這個整體領域的頭上,這是不準確的。區塊鏈是一項技術,它可以有中心化的應用,也可以有去中心化的應用,甚至可以是部分中心化部分去中心化的組合。但是總體上,由於信任的物質基礎、信任的抓手和信任的路徑有所改變,信任的結構必然隨之有所改變。對於這種改變,既要保持足夠的警覺,又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宜一概排斥也不宜不問場景照搬照抄。

區塊鏈業界根據所建區塊鏈的部署特點和運營特點,分成了所謂的“幣圈”和“鏈圈”。大體上說,“幣圈”必須是平臺、代幣、社群三位一體,一個都不能少的,“鏈圈”則只要有“平臺”就夠了。“幣圈”更多是2C的打法,“鏈圈”更多是2B的打法。“幣圈”更多是公鏈部署,“鏈圈”更多是私鏈或聯盟鏈部署。但不可否認的是,區塊鏈領域的大多數重要技術創新來自“幣圈”。而“鏈圈”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激勵問題的話,能否可持續發展都會成為問題。

區塊鏈+人工智慧:資料寡頭大敵

說到這兒,我們回頭說人工智慧。我本人是人工智慧科班出身的博士,經歷了人工智慧的低潮時期,但一直堅持著對人工智慧當中最有挑戰性的“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研究興趣,大家在新智元的“語義計算”分群裡可以看到我關於NLP的思考和實踐。我在新智元也做過人工智慧領域的數次專題分享。我在學術界時做過安全協議的形式化驗證相關工作,在資訊產業部門做過管理資訊保安技術的官員,在上交所主持過超過20萬tps的證券交易系統的升級換代工作,資訊保安+金融+IT的綜合背景使我較早地接觸了區塊鏈技術。目前最火的兩個領域——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的完整知識結構長在同一個人的腦子裡,這是不常見的,本人有幸陰差陽錯成為其中一個。所以,人工智慧遇見區塊鏈會產生怎樣的火花,對有些朋友來說是新問題,對本人來說則是一個每天都在重新整理認知的習以為常的問題。我想從兩個方面來談人工智慧與區塊鏈的關係。

第一個方面是:人工智慧能為區塊鏈做什麼?

我的回答是,人工智慧用於區塊鏈,這是一片廣闊的藍海。從全球範圍看,區塊鏈領域捲入了太多的人,其中大部分人有對新事物的熱情,有嘗試新機會的衝動,但是他們能夠獲得的有價值的服務太少太少。為區塊鏈領域提供智慧化的培訓和教育,提高被捲入區塊鏈領域的人們的專業素質和識別能力,是最迫切、最有情懷的需求。利用人工智慧模型賦能虛擬貨幣的監管,也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在這兩者之間,有著廣闊的空白地帶和豐富的想象空間。雖然中國不讓ICO、不讓交易虛擬貨幣了,但世界上還有三分之二受苦受難的階級兄弟,中國還有一些人哭著喊著到境外去幹這事兒。人工智慧如果能夠幫助他們脫離苦海,功莫大焉。

第二個方面是:區塊鏈能為人工智慧做什麼。

我認為,人工智慧火起來的一個最大的動因,就是資料的聚集和資料寡頭的形成。智慧都是資料喂出來的,沒有資料的聚集,就失去了產生智慧的物質基礎。但,現實中我們已經切切實實感受到了資料寡頭對我們的威脅:每個個人都被一個又一個的資料寡頭們“畫像”,他們知道我們知道得太多了。小公司小企業則時刻面臨從資料上要麼被邊緣化、孤島化,要麼被通吃的威脅。如能夠做到在資料不離開自己的主權邊界的情況下產生和資料聚集情況下同等效果的智慧,小公司就會有結成“聯盟化虛擬資料寡頭”這個活路,個人資料也有望獲得更好的保障。這個問題,在人工神經網路的語境下,轉化為“同態神經網路”的問題;在知識圖譜的語境下,轉化為“同態知識圖譜”的問題。無論哪一個問題,都有巨大的商業價值和技術上的挑戰性。解決了這類問題,也防止了人工智慧淪為僅僅是寡頭們的專屬工具,把它真正還給人民大眾。

總而言之,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的深度結合,想象空間是無比巨大的。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03-5

本文作者:白碩

本文來自雲棲社群合作伙伴新智元,瞭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AI_era”微信公眾號

原文連結:【老炮兒白碩開講】區塊鏈可替AI對抗資料寡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