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好的 GTD(Getting Things Done) 工具,不僅能幫助我們更高效的完成工作,長期堅持也能幫助我們收穫好的習慣和性格。

以下幾款工具是我試用數月之後,覺得非常值得推薦的。如果你也是拖延症患者之一,或者沒有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狀態時好時壞,不妨針對自己的情況,下載幾個試試。

1. Mailbox

郵件自發明以來,並沒有太大變化,這也是為什麼打著“下一代”郵箱的Mailbox應用還未正式推出便引起廣泛關注的原因之一,釋出不到一個月這款郵箱應用便被 Dropbox 以 1 億美元左右 (” 現金 + 股份 “) 收購。

使用者上手後,對 Mailbox 的評價也開始呈現兩極分化。愛的人愛死,不喜歡的人覺得它不過爾爾,根本不值 1 億美金。很多飽受郵件之苦的人,在排完隊之後的反應是:“我辛辛苦苦排完隊,你就讓我看這個?”,尤其對於有強迫症的使用者來說,即便讀完了所有郵件,Mailbox 圖示右上角依然有大至上千的數字,他們第一反應是:果然是第一個版,居然還有這麼明顯的 bug,然後就將其刪掉了。直到現在,這種兩極分化的情況依然存在。

其實要高效利用 Mailbox 首先得了解 Gmail 中的 Archive(歸檔) 功能,這也是“喜歡”和“不喜歡”Mailbox 的分界線。很多人習慣用 ” 已讀 ” 和 ” 未讀 ” 來區分 ” 已處理 ” 和 ” 待處理 ” 事項,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郵箱裡躺滿了所有的郵件,在初次使用 Mailbox 時發現應用右上角標明的數字高達幾千之多,自然瞬間就崩潰了。

但 Gmail 的邏輯其實是這樣:

inbox= 未讀 + 未 / 待處理
Archive= 已處理 + 不需要處理

用 ” 已讀 ” 和 ” 未讀 ” 區分的缺陷在於,垃圾郵件並不需要點開看才知道是垃圾郵件,可以直接刪掉,或者拖入 Archive。

那麼用 ” 已讀 “+” 未讀 “+“刪除”是否能解決問題呢?其實也未必,因為比如一些你訂閱的郵件,很多時候它對你並沒有什麼用,但有時候你突然記起來一件事兒還是需要回頭去找,因此 ” 刪掉 ” 未必妥當,而習慣於這幾種方式的人,通常就會讓它一直躺在 inbox 裡。

而 Mailbox 的邏輯是這樣的:

inbox= 現在處理 + 未讀
Later= 待處理
Archive= 已處理 + 不需要處理

Mailbox 所謂的將郵件和 To-do List 整合,其實就是針對 inbox 中郵件的型別,做了個分類擴充套件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Archive 後的郵件並沒有被刪除,要找還是能隨時找到的。首次使用 Mailbox 時,建議先將所有郵件都 Archive 一下,清空 inbox。如果再收到新的郵件,它首先會出現在 inbox 裡,你可以針對不同情況做對應的處理,處理完畢之後,你的 inbox 理論上也會被清空。而這個過程在體驗上,同 Clear 等 GTD 軟體是一樣的,養成習慣之後處理郵件會高效很多。

2. Wunderlist+Clear

這兩款各自都是非常好用的 GTD 軟體,但根據我的經驗,發現它們配合起來使用,效率才最高。我對它們的定位是這樣的:

Wunderlist : 記大事。比如:採訪某個創業團隊、讀《設計中的設計》等。
Clear : 記小事。比如:上網買書,打電話約採訪時間,刷牙,出門去公司等。

最初我只用 Wunderlist,但隨著時間推移,我發現很多事項會在 To-do list 中待很長一段時間,以至於我每天開啟它都很受挫。而投向 Clear 懷抱後,覺得 Clear 只適合短平快的事件管理,對於戰線很長的專案,基本管理無能,剛好可以同 Wunderlist 做個互補。用 Wunderlist 記下大的專案,Clear 記下具體的步驟,不僅可避免心靈受挫,每次劃去 Clear 及 Wunderlist 上的事項都會覺得自己在不斷進步。

3. Habit List

我對一次只解決一個問題,並將它做到幾近完美的應用完全沒有抵抗力,Habit List便是其中一款。顧名思義,它的作用就是幫助你培養習慣。當然,Wunderlist 也能對特定事件新增迴圈時間,但 Habit List 的區別在於,它會給你記分,督促你養成習慣。

新增專案並設定好對應的迴圈時間之後,今天完成了,就劃去,每個專案前面的數字表示你堅持的天數,進入特定的專案,也能檢視每週的堅持情況。

文章來自:36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