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生態統計||統計假設
統計思維本質上講是歸納性的,它不像數學是演繹性的要藉助於幾條定理來推理,所以統計假設是統計分析和推斷的基礎。這個基礎的意思是說,我們所做的統計是在滿足這些條件之後的,而這些基礎,往往在我們的教科書上草草提過之後,我們就忘了,然後以後的模型就是拿來就用。
其實這是不合理的,因為所有的模型都是有使用條件的,條件不滿足,模型是不能用的。本章就介紹三種統計學上的基本假設:
- 正態假設
- 獨立性假設
- 方差齊性假設
正態假設
所謂正態假設就是在統計分析之前假設變數是符合正態分佈的?為什麼是正態分佈?
- 簡單:兩個變數(均值、標準差)即可表述
- 廣泛存在:中心極限定理
- 生態環境多可近似為對數正態分佈
什麼是正態分佈?
在隨機收集來自獨立來源的資料中,通常觀察到資料的分佈是正常的。 這意味著,在繪製水平軸上的變數的值和垂直軸中的值的計數時,我們得到一個鐘形曲線。 曲線的中心代表資料集的平均值。 在圖中,百分之五十的值位於平均值的左側,另外五十分之一位於圖的右側。 統稱為正態分佈。
在R中,生成服從正態分佈的隨機變數序列可通過rnorm()函式實現,服從正態分佈的隨機變數在某點的和取值分別用dnorm()和pnorm()實現。
若隨機變數X服從均值為μ,標準差為σ的概率分佈,記為:
則其概率密度函式為:
正態分佈的概率密度函式曲線呈鐘形,對於單變數的正態分佈而言,約68.3%數值分佈在距離平均值有1個標準差之內的範圍,約95.4%數值分佈在距離平均值有2個標準差之內的範圍,以及約99.7%數值分佈在距離平均值有3個標準差之內的範圍。該理論也稱為“68-95-99.7法則”或“經驗法則”。
1.dnorm()函式
該函式給出給定平均值和標準偏差在每個點的概率分佈的高度(密度值)。
# Create a sequence of numbers between -100 and 100 incrementing by 0.1.
x <- seq(-100, 100, by = .1)
# Choose the mean as 2.5 and standard deviation as 0.5.
y <- dnorm(x, mean = 0, sd = 15)
plot(x,y)
abline(h=0,lty=3)
abline(h=0,lty=3)
2.pnorm()函式
該函式給出正態分佈隨機數小於給定數值的概率。它也被稱為“累積分佈函式”。
y <- pnorm(x, mean = 0, sd = 15)
plot(x,y)
3.qnorm()函式
該函式採用概率值,並給出其累積值與概率值匹配的數字值。
# Create a sequence of probability values incrementing by 0.02.
x <- seq(0, 1, by = 0.02)
# Choose the mean as 2 and standard deviation as 3.
y <- qnorm(x, mean = 2, sd = 1)
plot(x,y)
4.rnorm()函式
該函式用於生成分佈正常的隨機數,它將樣本大小作為輸入,並生成許多隨機數。我們繪製直方圖以顯示生成數字的分佈。
# Create a sample of 50 numbers which are normally distributed.
y <- rnorm(50)
hist(y, main = "正態分佈")
R中還提供了許多函式用於檢驗某隨機變數是否服從正態分佈,如Shapiro-Wilk normality檢驗、直方圖或者QQ圖,分別對應R中shapiro.test()、hist()和qqnorm()函式。QQ圖的軸是用資料估計出的分位數,軸是用標準正態分佈的分位數。兩者擬合的越好,資料越接近正態分佈。
#生成服從標準正態分佈的隨機變數x,樣本數為1000
x <- rnorm(1000, mean = 0, sd = 1)
#SW檢驗:樣本數量需控制在3~5000
shapiro.test(x)
Shapiro-Wilk normality test
data: x
W = 0.99844, p-value = 0.5178
par(mfrow=c(2,2))
#繪製QQ圖和直方圖
qqnorm(x)
hist(x)
#隨機生成長度為100的服從均勻分佈的隨機變數
y <- runif(100, min = 0, max = 1)
#SW檢驗
shapiro.test(y)
Shapiro-Wilk normality test
data: y
W = 0.95249, p-value = 0.001215
#繪製QQ圖和直方圖
qqnorm(y)
hist(y)
獨立性假設
什麼是資料的獨立性?我的理解就是在抽樣時,取得的每一個抽樣值均不受其它抽樣值的影響。從這個觀點看,在沒有特殊因素影響的條件下,有放回抽樣就是獨立的,而無放回抽樣就是不獨立的。
在生態學中由於生態系統往往有生態梯度,生態資料也容易引起不獨立的情況。為什麼要求資料是獨立的?這跟各種統計分析方法的前提(假設)條件有關。回想一下數理統計書裡,在引入定理時,第一句就是設X獨立同分布,這就是前提,沒有這個假設,後面的推導就是錯誤的。
如果發現資料不是獨立的,建議僅能使用執行圖展示資料採集結果的狀況,可以使用點估計值來估計引數,但不要計算置信區間上下限,不要進行假設檢驗。在這種情況下,最重要的任務不是討論如何進行後面的分析,而是首先搞清為什麼會出現不獨立的情況。
怎樣來驗證資料的獨立性呢?兩種方法,遊程檢驗和自相關係數。
# 獨立性檢驗
# R提供了多種檢驗類別型變數獨立性的方法。本節中描述的三種檢驗分別為卡方獨立性檢驗、
# Fisher精確檢驗和Cochran-Mantel–Haenszel檢驗。
# 1. 卡方獨立性檢驗
# 你可以使用chisq.test()函式對二維表的行變數和列變數進行卡方獨立性檢驗
library(vcd)
mytable<-xtabs(~Treatment+Improved,data = Arthritis)
mytable
#
# > mytable
# Improved
# Treatment None Some Marked
# Placebo 29 7 7
# Treated 13 7 21
chisq.test(mytable)
# > chisq.test(mytable)
#
# Pearson's Chi-squared test
#
# data: mytable
# X-squared = 13.055, df = 2, p-value = 0.001463
mytable<-xtabs(~Improved+Sex,data = Arthritis)
chisq.test(mytable)
# > chisq.test(mytable)
#
# Pearson's Chi-squared test
#
# data: mytable
# X-squared = 4.8407, df = 2, p-value = 0.08889
# 這裡的p值表示從總體中抽取的樣本行變數與列變數是相互獨立的概率。
# 在結果1中,患者接受的治療和改善的水平看上去存在著某種關係(p < 0.01)。2 而患者性別
# 和改善情況之間卻不存在關係(p > 0.05)
#
# 由於1的概率值很小,所以你拒絕了治療型別和治療結果相互獨立的原假設
#
# 由於2的概率不夠小,故沒有足夠的理由說明治療結果和性別之間是不獨立的
# 2. Fisher精確檢驗
# 可以使用fisher.test()函式進行Fisher精確檢驗。Fisher精確檢驗的原假設是:邊界固定
# 的列聯表中行和列是相互獨立的。其呼叫格式為fisher.test(mytable),其中的mytable是一個二維列聯表。
mytable<-xtabs(~Treatment+Improved,data = Arthritis)
fisher.test(mytable)
# > fisher.test(mytable)
#
# Fisher's Exact Test for Count Data
#
# data: mytable
# p-value = 0.001393
# alternative hypothesis: two.sided
#
# 3. Cochran-Mantel—Haenszel檢驗
# mantelhaen.test()函式可用來進行Cochran—Mantel—Haenszel卡方檢驗,其原假設是,兩
# 個名義變數在第三個變數的每一層中都是條件獨立的。下列程式碼可以檢驗治療情況和改善情況在
# 性別的每一水平下是否獨立。此檢驗假設不存在三階互動作用(治療情況×改善情況×性別)
mytable<-xtabs(~Treatment+Improved+Sex,data=Arthritis) mantelhaen.test(mytable)
# Cochran-Mantel-Haenszel test
#
# data: mytable
# Cochran-Mantel-Haenszel M^2 = 14.632, df = 2, p-value = 0.0006647
# 結果表明,患者接受的治療與得到的改善在性別的每一水平下並不獨立
方差齊性假設
總體之間的方差相等時比較總體均值時的必要假設。如果標準差不同,比較均值的意義就沒那麼大了。方差齊性是做方差分析的前提(在最小二乘法的框架下)。
檢驗資料方差齊性的方法有很多:
- Bartlett檢驗 - 如果我們的資料服從正態分佈,那麼這種方法將是最為適用的。對於正態分佈的資料,這種檢驗極為靈敏;而當資料為非正態分佈時,使用該方法則很容易導致假陽性誤判。
> require(graphics)
> plot(count ~ spray, data = InsectSprays)
> bartlett.test(InsectSprays$count, InsectSprays$spray)
Bartlett test of homogeneity of variances
data: InsectSprays$count and InsectSprays$spray
Bartlett's K-squared = 25.96, df = 5, p-value = 9.085e-05
> bartlett.test(count ~ spray, data = InsectSprays)
Bartlett test of homogeneity of variances
data: count by spray
Bartlett's K-squared = 25.96, df = 5, p-value = 9.085e-05
- Levene檢驗 - 相較於Bartlett檢驗,這一方法更為穩健。這一方法被封裝於car程式包中。
library(car)
> with(Moore, leveneTest(conformity, fcategory))
Levene's Test for Homogeneity of Variance (center = median)
Df F value Pr(>F)
group 2 0.046 0.9551
42
> with(Moore, leveneTest(conformity, interaction(fcategory, partner.status)))
Levene's Test for Homogeneity of Variance (center = median)
Df F value Pr(>F)
group 5 1.4694 0.2219
39
> leveneTest(conformity ~ fcategory*partner.status, data=Moore)
Levene's Test for Homogeneity of Variance (center = median)
Df F value Pr(>F)
group 5 1.4694 0.2219
39
> leveneTest(lm(conformity ~ fcategory*partner.status, data=Moore))
Levene's Test for Homogeneity of Variance (center = median)
Df F value Pr(>F)
group 5 1.4694 0.2219
39
> leveneTest(conformity ~ fcategory*partner.status, data=Moore, center=mean)
Levene's Test for Homogeneity of Variance (center = mean)
Df F value Pr(>F)
group 5 1.7915 0.1373
39
> leveneTest(conformity ~ fcategory*partner.status, data=Moore, center=mean, trim=0.1)
Levene's Test for Homogeneity of Variance (center = mean: 0.1)
Df F value Pr(>F)
group 5 1.7962 0.1363
39
- Fligner-Killeen檢驗 - 這是一個非引數的檢驗方法,完全不依賴於對分佈的假設。
> require(graphics)
>
> plot(count ~ spray, data = InsectSprays)
> fligner.test(InsectSprays$count, InsectSprays$spray)
Fligner-Killeen test of homogeneity of variances
data: InsectSprays$count and InsectSprays$spray
Fligner-Killeen:med chi-squared = 14.483, df = 5, p-value = 0.01282
> fligner.test(count ~ spray, data = InsectSprays)
Fligner-Killeen test of homogeneity of variances
data: count by spray
Fligner-Killeen:med chi-squared = 14.483, df = 5, p-value = 0.01282
對於上述所有的檢驗,我們的原假設都為“變數的總體方差全部相同”;備擇假設則為“至少有兩個變數的總體方差時不同的”。
require(graphics)
require(mvabund)
## Load the tikus dataset:
data(tikus)
tikusdat <- mvabund(tikus$abund)
year <- tikus$x[,1]
par(mfrow=c(2,2))
## Plot mean-variance plot for a mvabund object with a log scale (default):
meanvar.plot(tikusdat)
## Again but without log-transformation of axes:
meanvar.plot(tikusdat,log="")
## A mean-variance plot, data organised by year,
## for 1981 and 1983 only, as in Figure 7a of Warton (2008):
is81or83 <- year==81 | year==83
meanvar.plot(tikusdat~year, subset=is81or83, col=c(1,10))
參考:
為什麼要假設變數為正態分佈?
統計基礎篇之四:為什麼樣本的獨立性如此重要?
獨立性檢驗的基本思想和初步應用
方差分析為何要進行方差齊次檢驗?如果方差不同會有什麼影響?
為什麼要進行方差齊性檢驗?
統計學檢驗——正態性檢驗和方差齊性檢驗等
R語言正態分佈
R語言——正態分佈
R之獨立性檢驗
相關文章
- 自由經濟系統的設計(二):生態設計
- [譯] 構建未來的設計生態系統
- 程式設計入門18:Python生產環境程式設計Python
- 《Linux系統程式設計訓練營》5_環境變數程式設計Linux程式設計變數
- 統計學之假設檢驗的原理
- 多元統計分析06:多元正態分佈的假設檢驗(2)
- 環境藝術設計 環境藝術設計課程 招聘
- 系統設計架構:有狀態與無狀態架構
- 作業系統:計算機的生態系統作業系統計算機
- “假設”家族大起底!如何正確區分科學假設、統計假設和機器學習假設?機器學習
- java程式設計環境Java程式設計
- 打造一個好用的 Windows 程式設計環境 2.程式設計環境Windows程式設計
- 片上系統晶片設計與靜態時序分析晶片
- 【PYTHON3】環境搭建+程式設計之路的開始------Windows系統Python程式設計Windows
- NOI Linux 基礎知識與程式設計環境Linux程式設計
- Oracle EBS總賬與會計假設Oracle
- 系統設計與普通設計思考的區別
- 生態助農:食用菌菇大棚環境實時監測系統
- PDM與ERP系統整合設計
- 需求改進與系統設計
- 系統設計:設計Spotify
- 微機原理與系統設計筆記6 | 儲存器系統設計筆記
- 分散式系統與叢集環境分散式
- 智慧鄉村生態助農:食用菌菇房環境監控系統
- linux系統設定環境變數Linux變數
- Hadoop高階資料分析 使用Hadoop生態系統設計和構建大資料系統Hadoop大資料
- 計數系統設計
- googleoppiaPythonWeb程式設計執行環境搭建GoPythonWeb程式設計
- Windows核心程式設計(一)-環境搭建Windows程式設計
- GPU精粹與Shader程式設計(二):次表面散射與環境光遮蔽GPU程式設計
- 目標控制器數字孿生系統的研究與設計
- 得物社群計數系統設計與實現
- 系統預設環境變數PATH設定變數
- 系統設計:如何設計Youtube?
- 計訊物聯環保數採儀TS910全力打造綠色宜居生態環境
- 如何進行系統分析與設計
- 【轉載】MapReduce程式設計 Intellij Idea配置MapReduce程式設計環境程式設計IntelliJIdea
- 系統狀態統計和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