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一應該先讀文獻,但是不能一直大量讀文獻。“讀”不是目的,“讀”要結合“做”才有意義。因此,兩條腿走路:邊讀文獻邊搞科研,邊搞科研邊讀文獻。
看論文字身不是目的,而是服務於科研這個中心工作的。
看論文到底要學什麼?總結為這四點:Why-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What-研究發現了什麼,得到了什麼結論?How-研究是如何實施的,用了什麼方法/技術?透過這三個問題,推出最終目的Ideas,即這篇文獻有哪些不足?我可以在哪些方面進行創新?
1.檢索文獻
研究方向的專業術語
2.閱讀文獻
在檢索文獻的時候,先看標題,覺得和自己的研究方向相近,就點進去看看摘要,論文摘要部分會突出最核心內容。看完後如果和自己研究方向很匹配,基本就能斷定是自己想看的文獻了,相關度高的就放到「精讀」資料夾裡,相關度低的就放到「泛讀」資料夾裡。就這樣分好類了吧,每次下載文獻最好多下點
精讀:Introduction不需要花費太大精力,聚焦的重點在於文章的主體部分,對理論的闡述、模型的介紹等,如下圖中的Model description,對模型的構建進行了詳細描述,公式和引數意義均需掌握。
只有讀的細緻了,才能發現其中的問題。比如,論文模型中某個公式的簡化存在較多理想性假設,那麼你可以在此基礎上,考慮更實際更復雜情況下,提出某個引數對該公式進行修正。並利用修正後的公式對模型進行重新計算,對比修正前後的差異。這足以支撐一篇具有明顯創新點的SCI論文了。
泛讀:
綜述類
研究方向的背景是什麼(通常在 Introduction 部分介紹清楚)
前人做了哪方面的工作獲得了怎樣成果(綜述類文獻會做詳細的闡述)
還存在哪些問題有待解決(總結和展望部分會介紹)
其它
三個問題:作者想研究什麼;採用了什麼方法或方案;最後得出了什麼結論
step1:開頭三看:期刊、題目、發表時間、作者,判斷是不是本領域知名期刊,題目與我的相關性,是不是大佬?
step2:詳讀摘要和關鍵詞,並對重點關注之處進行高亮標記,讀過留痕
step3:細看引言,對新手建立概念很有幫助。
step4:看各個部分的大標題和圖。大概瞭解下這篇文章到底在講啥,包括哪幾個方面。
step5:看結論。透過結論可以瞭解到本文的研究到底解決了哪些問題,是怎麼解決的,運用了什麼方法和技術?
step6:粗讀參考文獻部分,這個習慣也非常重要。參考文獻部分已經幫大家整理好了相似文獻,非常節省找文獻時間。比如,這本書就可以找出來學習學習。
這6步可以初步判斷,這篇論文的價值以及與自己研究方向的契合度,能夠回答Why和What的問題。
若想進一步深入瞭解,這些方法到底是什麼?具體怎麼操作?則開啟第二輪閱讀,回答How的問題。對於科研新手來說,不需要太深入,瞭解技術手段的名稱、大致原理即可,具體的計算公式、引數含義等不需要搞明白(現階段也很難搞明白)。
對於本領域經典的論文或導師讓看的論文需要仔細看,搞清楚Why、What和How。但是對於難度係數很大的理論、公式可不必搞明白,只需要明白他的作用、大致原理即可。
3.熟悉專業術語
做筆記
4.思考
每次看完文獻嘗試在文中找幾個問題,可以是這篇文章的不足之處和作者沒有考慮到的點,也就是獲得Idea的過程。然後帶著這樣的問題再去搜相關文獻,看看有沒有人做過研究。
這時候針對各種問題,我們需要讀大量的文獻,我記得我最高紀錄是一天看了40多篇文獻,我的方法是這樣的:
針對某一個問題(困惑了你很久)我會花一整天的時間搜文獻,然後從文獻中找答案,其實這時候讀文獻不用全看,主要看想看的部分,比如我想了解該領域常用的實驗方法,那我看文獻時就只看實驗部分,其他部分可以不用看,這樣一天下來,幾十遍文獻完全是沒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