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語學習經驗

發表於2012-06-08

來源:hello tony

這幾天正值一年一度的遊戲盛會:E3。我從gamespot上下載了幾大廠商的釋出會視訊看,基本上能無障礙的聽進去這種沒有字幕的東西了。

我是一個工作在外企的程式設計師。公司裡上上下下哪個職位的人都要經常讀寫英文郵件、文件,都會遇到不得不面對老外嘰哩呱啦對話的情況。英語也是入職筆試面試的一個考查專案。目前我的英語雖不算優秀,但應付日常所需也算遊刃有餘了。

大學時我英語四級憑467分一次考過,不過絕不是高分;六級考了387分沒有通過,那時畢業前提裡已經沒有通過六級的要求了,索性我就再沒想過在英語考試上下工夫。說起來慚愧,我最初學英語是十六年前,十六年是個什麼概念,就是說抗日戰爭都能打下兩遍了,奧運會也能開四屆了,主機更新三代,最終幻想也從VII出到XIII了,就連永遠的毀滅公爵都擠出來了。這些年月裡我雖不是持續不斷的接受課堂英語訓練,不過因為各種原因對英語的接觸卻一直沒有間斷過,首先是自己對英語還有那麼點興趣,其次平常看看美劇英劇好萊塢大片什麼的也都是原聲的,再次做為程式設計師查資料看文件到stackoverflow之類的網站提問也不得不使用英語,最後如果是身在外企更是說不說英語由不得你自己了。

然而到目前的公司之前我都覺得自己的英語稀爛:看美劇不看字幕的話基本等同鴨子聽雷;看資料不借助字典倒是能混著理解過去,因為大多專業詞彙磨也磨熟了,不過看一些行業外的論壇經常也是不知所云;自己老早也曾在codeproject寫過幾篇文章,不過都寫得很是踉蹌,寫完還要自己檢查好幾遍再讓老婆幫著潤色挑錯;最初幾次和外籍同事交流時心裡非常緊張,嘴上結結巴巴吞吞吐吐說著風馬牛不相及的單詞碎片……我甚至認為再讓我考四級我要是能考過就是神助了。我花了十六年時間學英語,家裡面直接和間接為此的經濟投入估算也有八千以上了,我慚愧的並不是我的四級分數不高和沒有過六級,而是花去了時間和金錢學到的卻是啞巴甚至是聾子瞎子英語。慚愧之餘我不禁唏噓,大中小學老早就都在教英語了,培養出來的學生面對老外時卻只會不斷的重複“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I’m fine too.”,國家要投入,家長要投入,學生也要投入,英語在中國已經催生出了除在校課堂外的很多產業,比如社會培訓、書籍資料、電子詞典等,到頭來我們還是隻會重複那三句話?受得了如此荒唐的事情?I’m fine, and you?

回想我在學校時是怎麼學英語的。老師講我們聽,老師念我們跟,老師出題我們做,偶然再來點背誦和默寫。我覺得得不到預想結果的問題一般都是出在對過程和細節的不注重和不享受,以至我們都是在機械的被動承受,這和驢拉磨沒什麼兩樣。

english

 

有一段時間我會在吃晚飯時看美劇,有時就會因為低頭吃飯而看不到字幕,竟然發現偶爾還是能聽懂一些內容的;後來網上開始盛行公開課,我就從MIT下載了幾課《計算科學及程式設計導論》來看,是完全沒有字幕的原版,也許因為內容都是我在行的東西,竟然除個別單詞外全部聽懂了,我都驚奇自己打通任督二脈了嗎;再後來有一次看迪士尼的動畫電影,搞到的也是沒有字幕的版本,試著看下來竟然也不影響理解劇情……在接觸這些英語影視作品時我會有意識的努力讓自己擺脫字幕,大量的這種訓練積累確實鍛鍊了我的耳朵。影視作品絕不像聽力考試中那樣字正腔圓,聽不懂可能是分辨不清和分辨清了但不懂含義兩方面造成的。特工有特工的口吻,老師有老師腔調。聽力考試一般是大部分主體都說的很清楚,只要詞彙量夠都能理解透,而且經常在一些個別的發音模稜兩可的地方做出題點。實際中我可以略過那些聽不清聽不懂的點,然後根據零星聽懂的上下文連蒙帶猜的結合畫面聯想出其意思,聽力考試如果帶上豐富的畫面的話恐怕大半的題不用聽都能答上了。這樣帶著興趣毫無壓力的去訓練自己的耳朵,一點也不會有挫敗感,慢慢的對活生生的外國人的腔調熟悉了也就有了耳感了。

除美國口音外,後來在網路上、工作中及旅途中聽到了英國人、加拿大人、丹麥人、法國人、印度人、日本人講英語。慢慢的嘗試感受歸結這些口音的特徵。各個國家的人說英語的口音差異遠沒有東北人和四川人講話的差異大。有人可能覺得學英語聽地道的美式、英式英語是最佳的。但是我覺得非常有必要接觸不同的方言口音。聽一些較歪的口音反而有利於提高我的耳朵對英語聲音的辨別能力。我現在的直接主管是一個法國人,他講話時他把pattern說的像button,把data像漢語拼音規則一樣說成“打它”,也許是受不同語法的影響,他還經常加些莫名其妙的複數、三單樣的東西,用一些不常見到的結構表達……當然這些大部分都是後來慢慢總結出來的,第一次完全聽不懂而且非常想笑,也許他剛聽中國英語也憋著笑,誰知道呢。

我不知道聽不同的口音來提高辨別能力是否對所有人都奏效,不過我強烈認為這對改善中式口音有幫助。聽和說是一套反饋系統,說的不好很可能是因為聽的能力還不夠強。很多聾啞人只是聽不到聲音而發聲系統是正常的卻不能說話,就是因為他們聽不到自己的聲音,沒有反饋糾正自己發音的途徑。聽美國口音之餘不妨試試看看英劇,再找機會體會一下其它國家人講英語的方式,會比只聽走遍美國之類的總結出更多。單純傻聽還不夠,我會試著擺擺口型,聽聽自己的聲音和其它口音的區別,再微調自己的口型反覆嘗試。

只用幾千個基本單詞已經能構成很豐富的表達能力了,可為什麼我一張口還是會忘詞,好不容易湊夠詞了結果還是自己一聽也明知語法錯誤一大片。我原來沒有多少講英語的機會,很長一段時間內我的口語一直處於這種尷尬的狀態。後來到了外企不得不說英語了。第一次可能支支吾吾半天蹦出幾個關鍵詞,沒想到老外聽懂了,強悍;後面我會在發言之前心裡打好腹稿默唸好幾遍,可是實際一說還是把準備好的東西忘光了;以前我先一字一句的想漢語,再把組織好的漢語翻譯成英語,最後把翻譯完的句子說出來,這樣往往是說了前半句就把後半句忘了,有時會把自己本來想說的漢語也忘完了,再後來我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了,自己說出屎一般的英語又不會死人,我無意識的忽略中間步驟,慢慢的可以直接在字斟句酌的想好英文句子之前把意思直接用英語表達出來,感覺上去就像是先說出來,才想到那,而不是經歷“漢-譯-英-屎”的繁瑣過程。現在偶爾和老外擺一擺,一起吐槽一下Java也挺有意思的。

讀和寫對我來說相對最易,因為不懂了可以查字典嘛,沒人趕著我在90分鐘內把一萬字看完再寫五千字的讀後感。但字典造成了一個依賴負擔,經常我見到一個不會認或寫單詞就去查字典,很快我查到了越過了這個單詞,但是我往往並沒有記住它,下次再見到頂多只是覺得有點眼熟可怎麼也想不起來還是要去查一遍字典,這麼做的結果是不會的單詞還是不會,會的一直是那麼些。查字典的成本越低這種效應越強,現在查個詞不用捧起厚厚一本大詞典翻半天再仔細看了,用滑鼠移上去的撩,釋義就像陶巨集開的節操一樣碎了一螢幕全露在那了。電腦軟體帶來了方便,大多數時候我不想拒絕,如果只是用一下拉倒不上心去理解,用的時候也不主動去搜尋自己潛意識裡的詞彙,不管用紙字典還是電腦軟體,詞彙量都不會有長進的。如果你覺得自己英語詞彙充足,做題也能拿高分,可以嘗試去英文論壇看看帖灌灌水。這是最廉價的接觸地道的老外的表達方式的地方,也許你會發現單詞都認識,意思卻沒懂。不知道你喜歡codeproject這個網站不,找庫或無聊時我會上去逛一逛讀讀文章,自己也發過幾篇在上面。剛開始我一寫字基本上寫兩個單詞查一下字典,寫半個句子查一下語法,寫過兩個長一點的東西后也就有了感覺了,我想不能否認這期間聽、說帶來的好處對我用英語文字表達的幫助。我覺得就按照“聽說讀寫”這樣的優先順序順序訓練自己挺有效的。

作為一個程式設計師,我對“英語好”的定義是能無障礙的在網路、現實等場合和別人做交流。我曾經斗大的單詞不識,現在我已經能清楚的敘述工作,幫旅行團中的老外做做簡單翻譯,看看英語影視劇,在網路上用些手段和各國人交流,偶爾還能用個別單詞嘲笑一下託福老婆的詞彙量……也許你覺得這些不算什麼,但我不想當專業翻譯啊,我就是自信的覺得我英語很好。當然現在可能拿來很多東西都能難住我,比如新福爾摩斯中那相聲貫口一樣語速的推理橋段,比如一本再簡單不過的菜譜……這些更像是我對“英語卓越”的程度定義。目前我的英語水平能給我的工作生活帶來很多便利和樂趣,而且我還在進步當中。可以說大學畢業時我的英語水平並不比你們畢業時高明,如果我能訓練自己的英語達到我心中好的程度,我相信你也能做到。如果你認為好英語能給你的工作生活也帶來便利和樂趣,為什麼不試一試呢。Do it, and prove it.

最後提示可以找些自己感興趣的電影,論壇什麼的入手。或者也找些迪士尼動畫電影,這種東西都是要照顧低齡觀眾的,不會用太難的口語刁難孩子們。有一篇很有啟發性的文章《外語學習的真實方法及誤區》也值得推薦,我的很多觀點取材自它或和它不謀而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