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系統EMS與IEC61850

CSUFT_NJU發表於2024-04-26

接上上文,板上執行提示缺少某些庫,可能是因為交叉編譯工具版本太高了。後續使用vitis自帶的交叉編譯工具編譯,然後放入Xilinx開發板執行成功。

EMS,即能源管理系統,是儲能“3s”之一。設計和製造一個儲能EMS系統需要考慮包括系統架構設計、功能需求、軟體開發、硬體選型等多個方面:

  1. 需求分析:確定系統的功能需求和效能指標,包括對儲能系統的監測、控制、最佳化等方面的需求,同時考慮系統的可擴充套件性和適應性;
  2. 架構設計:設計系統的整體架構,包括前端資料採集、後端資料處理、控制演算法、使用者介面等部分的組成結構,確定系統各模組之間的互動和通訊方式;
  3. 軟體開發:開發系統的軟體部分,包括資料採集、資料處理、控制演算法、使用者介面等功能模組的開發;
  4. 硬體選型:選擇合適的硬體裝置,包括感測器、控制器、通訊裝置等,確保硬體裝置能夠滿足系統的效能和功能要求,並與軟體系統相相容;
  5. 測試部署:驗證系統的功能和效能是否符合設計要求,確保各個模組之間的協調執行和資料的準確性,再部署到實際的儲能系統中,進行現場除錯和最佳化。

目前行業內做EMS開發的公司有杭州高特、杭州協能、山東德聯和研華等公司。博主本人是做嵌入式開發出身,莫名其妙進入儲能行業後第一個專案就是EMS。在第一步時就十分懵逼:以前都是實現某項功能、完成某個成果才算工作量,不理解為什麼這類工作蒐集材料整理個需求文件就算完成工作了?掙扎了大半年之後好像對這種解決方案類的工作有一些理解了,努力嘗試“以系統的整體架構入手去思考問題”。

第一步需求分析,這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根據電站設計的指標和需求整理一堆excel和Visio文件,一般是要有多年經驗的老員工才能幹,半轉行的應屆生一般幹不了。

第二步架構設計,以一個五層結構的EMS系統為例,從下到上可以是:硬體層(PC)、作業系統層(Linux,Windows)、支撐平臺層(資料庫、網路通訊)、數學建模層(預測模型、系統模型等)及應用軟體層(SCADA、應用軟體)。需要完成全系統的功能分解及資訊流規劃,模組間通訊協議、介面及線纜種類、規格等。
前端資料採集,包括光伏、風力、儲能電芯、電網及負荷、PCS等模組的資料。採集後實時顯示在使用者介面,並使用這些資料進行系統狀態估計、控制保護及實現所需其他功能(如自動發電控制、負荷預測、發電預測與經濟排程等)。
模組內的通訊方式以序列通訊(IIC\SPI)和CAN通訊為主,模組之間則以61850,modbus,104等協議為主。

第三步軟體開發的工作量十分龐大,一般由專業的EMS完成底層程式碼開發,使用者進行二次開發。

第四步類似一、二步,需要對整個系統以及常用的硬體裝置非常熟悉才能乾的了。

最後一步,整體測試驗證、專案落地執行。

以上這些囉囉嗦嗦,講了一堆宏觀的內容,但是到了實際工作分配後,卻不知道第一步要幹什麼。以前是做嵌入式的,實在不想去搞專案管理,還是想把工作內容與軟體開發結合起來。考慮到現實情況能做的實在太少,上網查了幾篇論文,看了幾篇部落格,發現有個開源的通訊工程程式碼libiec61850,還有詳細的文件介紹。於是下載了原始碼學習了一下,順便移植到Xilinx開發板上執行,與上位機聯調。

IEC61850

登入網站libiec61850.com,下載原始碼到本地。
工程可以在Windows、Linux下執行,包括x86及ARM架構,可以和IEDScout通訊。網站上有介紹文件和API說明。在Linux虛擬機器內編譯後,選擇client_example2和server_example_goose。進入.c檔案後,修改網路介面名稱、IP地址和mac地址,儲存編譯,然後以sudo執行server和client。可以看到服務端與客戶端分別輸出如下:

可以看到服務端和客戶端正常執行。客戶端展示瞭如何訪問一個未知裝置上的資料模型,這個資料模型在服務端資料夾內的cid檔案中。這是61850的IED 模型配置檔案,下面來仔細解讀一下這個檔案。

cid檔案

讀懂這個檔案需要一定的XML語法知識,可以參考61850-6文件。開啟檔案,將其分為三部分解讀。

1、通訊配置

第5~36行communication部分是檔案的通訊配置部分。communication下是子網和接入點部分,其中接入點處定義了IED名稱和接入點名稱,在後面部分會用到。

接入點下的address設定IP地址、子網掩碼和閘道器。
OSI-TSEL:表示 OSI 模型中的 TSEL(Transport Service Access Point Selector)為 0001,用於在傳輸層標識服務訪問點。
OSI-PSEL:表示 OSI 模型中的 PSEL(Presentation Service Access Point Selector)為 00000001,用於在表示層標識服務訪問點。
OSI-SSEL:表示 OSI 模型中的 SSEL(Session Service Access Point Selector)為 0001,用於在會話層標識服務訪問點。

GSE表示 GSE 例項的 ldInst 為 "GenericIO",cbName 為 "gcbEvents",分別指定了邏輯裝置名稱和控制塊名稱。Address為地址資訊,MinTime和MaxTime一般為毫秒。

2、IED

Services部分描述了服務端IED例項支援的服務。
AccessPoint是通訊配置部分出現過的接入點,裡面包含來一個LDevice邏輯裝置GenericIO,邏輯裝置內部有三個邏輯節點,分別是LN0、LPHD和GGIO。

LN0內部定義了四個資料集DataSet,兩個報告控制塊ReportControl,兩個GSEControl和一個資料物件DO。
DataSet(資料集):用於定義一組資料物件,這些資料物件通常包含監測點、測量值、狀態等資訊。可用於定義需要傳輸的資料集合,以便在電力系統中進行監測、控制和管理。
ReportControl(報告控制):用於定義報告生成和傳輸的控制引數,包括報告生成周期、報告傳輸方式、報告物件等。可以用於配置系統生成和傳輸報告的行為,以便及時獲取系統狀態和事件資訊。
GSEControl(GSE控制):用於控制 GSE(Generic Substation Events)資料的生成和傳輸,包括 GSE 資料的採集週期、傳輸方式、優先順序等。可以用於配置 GSE 資料的採集和傳輸引數,以便及時獲取系統中的事件資訊。

GGIO內部定義了一個Mod和四個SPCSO。SPCSO代表generic single point controllable status output是否使能,ctlModel均為direct-with-normal-security。關於這個值的具體含義可以參考61850-7-2。

3、資料型別模板

最後一部分是DataTypeTemplates,在這裡定義的模板才能被第二部分使用。包括了邏輯節點、資料物件、資料屬性和列舉型別。

Xilinx開發板測試

最後來在Xilinx開發板上執行程式碼,與電腦虛擬機器之間使用61850協議互相通訊。連線開發板需要用到電源線、網線和串列埠線(也可以用ssh協議,這樣就不用串列埠)。

首先需要安裝交叉編譯環境,可參考前幾節文章內容,在ARM官網下載,或者直接使用vitis自帶的交叉編譯工具鏈。如果報錯command not found,執行以下命令:

apt-get install gcc-arm-linux-gnueabi
sudo apt-get install gcc-arm*

安裝完成後,安裝libiec61850官網說明,make時附帶引數TARGET=LINUX-ARM,即可編譯完成ARM格式的可執行檔案。使用file命令校驗:

可以看到檔案無誤。虛擬機器執行服務端程式server_example_goose,客戶端仍然選擇client_example2,使用ssh命令傳輸到開發板上執行,輸出結果如下:

看到輸出結果與虛擬機器內輸出相同,程式執行無誤。

同時也可以使用wireshark觀察互動的資料包:

後續可以把Xilinx開發板換成BMS,電腦換成EMS、工控機,多嘗試使用幾個61850服務,感受協議在電力系統中的使用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