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阿里雲佘俊泉:邊緣雲的持續突破和創新

EdgeMaster發表於2024-04-19

近日,全球分散式雲大會(Global Distributed Cloud Conference,GDCC)在北京勝利召開。阿里雲智慧邊緣雲網產品負責人佘俊泉出席了本次活動的主論壇,並在會議期間,接受了全球分散式雲大會的專訪,就邊緣雲的現狀、發展趨勢以及阿里雲的行業發展策略進行了分享。

佘俊泉(右)

以下是佘俊泉的對話實錄:

**Q1:**權威諮詢機構報告顯示,全球85%的G2000組織預計將在2027年依賴雲服務商提供的邊緣服務,您認為邊緣雲經過這些年的演進,是否已經呈現出一定的發展趨勢?

佘俊泉:我認為這個趨勢其實是比較明顯的,當前其實可以分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音影片為代表,音影片的平臺為了降低成本,它普遍發現邊緣雲的基礎設施離客戶更近,那麼這個網路質量會更好,最主要的是邊緣雲的網路又便宜又好。

那第二階段就是出現了計算力的應用。比較典型的像雲遊戲,我們將其稱為終端雲化,它其實是把在終端上執行的應用上移到雲端。因為在終端上執行的應用,使用者的體驗非常重要,如果在終端上能夠及時互動,到了雲端卻開始卡頓肯定不行。而且遊戲通常都需要非常高的配置來執行,所以驅動雲遊戲的需求,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可能很多本地終端的效能是不行的,沒有辦法玩遊戲,但是用了雲遊戲服務之後無論什麼終端都可以玩,對於遊戲廠商來說,它極大幅地提升了遊戲服務可觸達的使用者人群,由此它的業務就會非常迅速地增長。這一類業務和音影片相比,當前體量還沒有那麼大,但是它的增速很高,這是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我們認為它會進入一個融合的階段。這個融合首先體現在異構計算上,在異構計算上你會發現流量和計算的融合。在異構計算裡不論是做邊緣AI推理AIGC,還是在終端雲化做雲遊戲,本質上其實是生成內容的生產和分發。但是內容生成過去一直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生成周期太長,而內容消費的週期太短,但是進入到今天,我們有大模型、AIGC之後,這種應用在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內容生產的週期開始比內容消費的週期要短。過去是內容的生產和消費分離,現在是內容的生產、消費、分發要合一,計算和流量也實現了融合。這就相應對於邊緣雲會有內容的生產和分發一體化的需求,這是第一個融合;

第二個融合就是雲網融合,包括但不限於在其他的千行百業,但凡有大模型應用的地方,只要這個企業要經歷企業初創、上雲、下雲,最後要回過頭來使用或自建邊緣雲和混合雲這樣的基礎設施,一定會用到像多雲互聯、雲邊互聯、邊邊互聯,各種各樣連線的雲網融合的方案,這是另外一個層面的融合。所以我認為未來會進入,或者說現在其實我們已經摸到了這個邊上,即第三階段融合的階段,我認為這個趨勢是很明顯的。

**Q2:**對於此,阿里雲在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方面有哪些關鍵舉措和方案升級,來適應這一趨勢?

佘俊泉:那我也還按剛才三個階段來講。

第一個階段它的需求是以流量base的,主要是音影片的業務,所以我們首先要有足夠多的資源,資源要完成佈局,無論國內還是海外,而且邊緣雲資源與中心雲不同,很多客戶使用中心雲region的時候,可能所有業務都會放在一個region,但如果是在邊緣雲,因為大家都要用來做音影片分發,它一定是多點分散式可協同的,這是第一個。

其次,正因為是分散式可協同,過去集中的業務量現在分散到了全國甚至全球,那每個節點上的業務量就沒那麼大,所以他一定會有輕量化的需求,所以我們**在第一個階段,是完成資源的佈局,讓這個資源客戶足夠可用,並且在產品能力上,主要是打造具備分散式協同以及輕量化特點的邊緣雲的產品技術架構,提供具備這兩個架構的計算、網路、儲存的能力。**從這個時候開始,可以很明顯看到邊緣雲和中心雲region在業務場景和對應的產品能力側重點上呈現出明顯的差異,這是第一階段。

到了第二階段,業務場景從流量型轉向算力型,而且算力因為終端雲化需要考慮相容性的問題。目前能在邊緣雲上執行的都是存量的應用,也就是把同樣的執行在終端上的遊戲放到雲上來執行,在這個階段要求應用或者遊戲廠商更改這一點去適配你的雲化方案是不現實的,因此它的相容性就變得非常重要,現在雲上給企業級客戶提供服務的標準的X86伺服器可能有很大的相容性問題,我們為此就做了一個叫異構計算雲化的事情,就是我們把消費級的這種硬體,做成伺服器,然後把它做成標準的異構計算的例項,那麼客戶可以標準地開通使用,同時它還可以透過我們標準的邊緣雲融合的網路、融合的儲存來使用這些完整的雲服務,這就相當把異構的算力給雲化了。關鍵的重點是說它雲化的不是傳統意義上很穩定的企業級的標準伺服器,它雲化掉的其實是那些一開始看起來可能不太標準、不那麼穩定的消費級的硬體,但我們把它做成了標準的伺服器,也配套了對應了融合網路和融合儲存,讓它真正的像標準的X86計算例項一樣,變成一種真正的雲上可以使用的資源,而不是一臺一臺裸的不標準的物理伺服器,這就提升了整體邊緣雲產品的應用性,這是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可能會更復雜一點,像AI推理這類,我剛才也有分享過,它的遠期是非常的美好,但近期還是要做些實際的工作。首先第一個實際的工作就是我們做了很多試點,比如說剛才分享了網際網路金融的案例,去找到客戶的痛點,然後幫助他用異構計算例項,把他的邊緣AI推理業務跑起來;另外,我們也給客戶提供一些增值服務,因為AI推理的最佳化空間是很大的,可能最佳化之後它的執行效率是最佳化之前的200%甚至300%,這種加速套件也是我們要為戶提供的增值服務;另外一個就是從資源複用的層面,我們可以用同樣的一套方案和資源來服務不同的使用者,提高整體資源的複用率

**Q3:**針對遊戲、汽車、物聯網、安防等行業,阿里雲邊緣雲是如何定製化解決方案以滿足行業特定需求,並實現業務效率與使用者體驗的提升?

佘俊泉:我覺得定製這個講的可能不是很準確。我們一般的思路是去尋找客戶在他業務中的痛點,然後我們會針對這些痛點,思考邊緣雲能給他提供什麼價值?如果有的話,我們就把這個價值轉化成標準的產品能力,一定是標準的,可複製的,因為阿里雲智慧的策略是是公共雲優先,我們不傾向於專案式的去為客戶做各種定製。

對於汽車領域,當前能看到的想象空間沒有那麼大,但是它的需求是真實存在的。直觀來看,所有的汽車都是終端,就可以套用終端雲化的概念,但它只能套一部分。因為汽車是一個和行駛安全強相關的行業,也就是說所有和車輛控制有關的一定是放在汽車本地的,一般是娛樂性的應用可以解除安裝到雲上。**我們現在做的其實是兩類需求,一個是組網,幫助車企在各地的辦公室、IDC、車,全部連起來;第二個可以理解為是泛化的資料中繼上傳和下載的服務,這個放在邊緣雲是更合理的。**因此我們能提供的產品服務儘量是標準的,可能在行業擴充的方案上會有差異化。

Q4:目前,在邊緣雲應用場景方面,阿里雲是否有新的擴充和商業化落地?

佘俊泉:阿里雲從過去就始終保持創新,我們每年會做創新試點,透過創新試點驗證了之後再把它做成標準化的。最近完成試點的一個是邊緣AI推理,一是雲網融合。雲網融合就包括了跨境加速、海外加速、多雲互聯這些。

Q5:隨著生成式AI等新技術的興起,阿里雲在邊緣雲上如何佈局邊緣AI推理服務等新型應用場景,以支援未來的邊緣智慧需求?

佘俊泉: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它會是未來五到十年裡邊緣雲、包括邊緣網路最大的一個垂直機會點,首先是這樣一個定性的判斷。從我們的策略上來看,它是分成短期和長期的。短期上來看,因為AIGC的發展是需要時間的,像海量內容的升級分發還需要再花一點時間才能成熟,因此從長期來看我們就需要配套提供這種在邊緣雲上從內容生成到內容分發一體化的解決方案。

**Q6:**出海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戰略選擇,在助力客戶出海方面,阿里雲邊緣雲是否有針對性策略?

佘俊泉:還是從三個方面來講。**第一個方面是在資源層面。**去年2023年,我們完成了一輪比較大規模的佈局,我們建設了一些之前沒有這些資源的國家和地區,並且在部分要點,我們重新評估客戶的需求去進行了擴充,把整個海外的資源覆蓋水平進行了提高。同時我們現在全球有3200多個CDN的節點,也支援把這些CDN節點隨時改造成邊緣雲節點對外來提供,這是第一個資源層面。

第二個就是在產品能力層面的,可以分為兩點,我們觀察到出海的客戶更為關注易用性還有遠端運維,但這些到了海外要麼可能並沒有,如果有的話也會很貴、並且效率特別低。所以它會更加依賴我們這種雲化的標準方案,我們過去一年也是著力地加強了這方面產品功能的建設和佈局。

第三個方面,一些這種海外主站沒有開服的國家和地區往往就會有一些本地的資料合規要求,比如他會要求要在本地開展業務,雲不能出境,這個時候邊緣雲作為一個更輕量的旗艦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但這也會帶來一個新的挑戰,就是過去邊緣雲更多依賴音影片或者雲遊戲,這些PaaS的客戶層面是有排程能力的,現在受限於機房邊緣的中小機房,它的電力也好、SLA 也好,可能比中心雲的機房要差一點,這裡我們就需要提供一套方案。因此在本地要有多個節點,這多個節點能夠用我們邊緣網路的組網服務連線起來,並且之間能夠做高可用的切換。

**Q7:**我們關注到,阿里雲已經連續三年取得中國邊緣公有云服務市場份額第一的成績,並且在今年1月份榮獲中國信通院“邊緣計算先鋒企業”稱號,你如何看待這些成績對邊緣雲未來戰略佈局的影響?又如何看待邊緣計算的發展前景?

佘俊泉:首先我覺得這些榮譽是代表客戶還有市場對我們的認可,感謝大家對我們的認可!這些認可是我們過去透過用心地服務客戶、構建我們的資源產品能力、解決方案能力來達成的,但是這些只代表過去,不代表未來。因為從邊緣計算角度來看,它還是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它在未來的增長空間、想象空間都是很大的,所以說這不代表我們現在領先就能一直領先,雖然我們確實取得了一些先發優勢,但是我們如果停止繼續發展,不再持續去探索和創新的話,它會很容易被抹平和超越。

對於邊緣計算未來的發展,我們也會持續地在計算與雲網融合這些我們認為非常具有潛力的新場景上去突破和創新,爭取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和增長,持續取得更好的成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