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程式設計師是怎樣煉成的

發表於2012-11-30

來源:霧谷飛鴻

一個星期前,本網站根據勞工部殘疾人就業政策辦公室(Office of Disability Employment Policy)的報導,編發了一篇文章“通訊手段為所有人提供機會”,介紹為國防部製作網頁的盲人程式設計師張海倫,引起了人們的驚歎,一位讀者讚揚張海倫“了不起,技術難度趕上貝多芬”,另一位則表示“簡直難以置信,但是不得不信”。但是也有一些人發出疑問,對盲人竟能製作網頁表示不解,認為這是在“糊弄人” ,甚至是“典型假大空的新聞”。

其實,盲人,甚至像張海倫這樣出生即喪失視力的人,只要自強不息,在現代科技手段的支援下,掌握像開發網頁這樣高技術含量的工作,已經不是神話。

盲人程式設計師是怎樣煉成的

畢業於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電腦科學系的張海倫,現在為一家聯邦政府合同商工作,負責為國防部開發定製系統軟體和網站

盲人使用計算機,還要做到像正常人那樣在虛擬空間漫遊,同網友交流,與同事研究工作,最基本的就是要能夠“閱讀”螢幕上所顯示的內容。早在個人計算機的萌芽階段,一些大公司就開始研發供盲人和弱視者的讀屏工具,其開創者是吉姆•撒切爾(Jim Thatcher)。

與許多正常人捲入殘障事務一樣,撒切爾也是因為他在個人生涯裡遇上了殘疾人:當他在密歇根大學讀書的時候,他的論文導師傑西•萊特(Jesse Wright)就是一個盲人。1963年,那時電腦科學還處在萌芽狀態,撒切爾就取得了該學科的博士學位,後來他和萊特都作為數學家進入IBM公司工作。個人計算機剛一問世,萊特和撒切爾師生二人就開始研發配套的語音接入系統,到1986年,IBM釋出了最早的DOS螢幕閱讀器之一:第一代IBM讀屏器。後來,撒切爾又領導開發了二代讀屏器,它是具有個人計算機圖形使用者介面的第一種讀屏器。撒切爾還積極參與了IBM主頁閱讀器的研發,使得盲人可以與常人一樣上網。

還有一項技術進展對盲人得以融入資訊時代起了重要作用,那就是雷蒙德•庫茨威爾(Raymond Kurzweil)開發的系統,將全方位光學字元識別與文字到語音合成結合起來,使得盲人可以“聽讀”正常人的閱讀文字。這項技術自從1976年問世以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已經成為盲人與正常人一樣獲取海量資訊的有力工具。

現在,接受過專業訓練的盲人程式設計師利用讀屏器、光學字元識別、電子盲文記事本以及盲文觸控式螢幕等工具,弱視者利用作業系統內嵌的放大工具或外掛,完全可以在Windows、Mac和Linux等系統平臺上,熟練地使用C/C++、Java等各種程式語言編寫程式,製作網頁。一些原本對盲人程式設計師不太“友好”的語言環境,例如python等,也在改進它們的程式碼程式,剔除妨礙盲人程式設計師讀寫的某些障礙。

盲人能夠從事編寫製作網頁這種對技術要求很高的工作,還需要社會上廣泛的支援。政府在公共政策上為殘疾人提供保障,教育機構為他們入學和學業創造條件,也是出現盲人計算機程式設計師的重要原因。

在美國,根據聯邦1973年康復法(Rehabilitation Act of 1973)的504條款,以及1990年美國殘疾人法案(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of 1990)的第2章,加上這兩個法律的修訂條款,保證了所有的中小學和大專院校都不得對殘疾人士入學加以歧視,州和地方政府機構以及一定規模(15人)以上的私營企業都不得在僱用員工的時候歧視殘疾人。有的地方政府立法甚至更為嚴厲,例如加州法律就將在僱用員工時禁止歧視殘疾人的範圍,擴大到5人以上的私營企業。

美國的法律不僅在入學和招工時禁止歧視殘疾人,而且規定大專院校和企業必須在合理的範圍內為殘疾人的學習和工作提供便利,其中就包括盲人學生。美國教育部估計,全國高等院校和職業學校有75000名視障學生。在幫助殘疾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所需的常規輔助措施之外,對視障學生,學校還會提供語音教材,螢幕放大、盲文轉錄或影像觸控轉換軟體,以及讀屏器等工具。現在教育和學校生活越來越多地向虛擬世界轉移,對學校向視障學生提供協助帶來了新的挑戰,以後我們會有文章討論這方面的問題。

回到本文的開頭。那些對盲人可以製作網頁、編寫軟體持懷疑態度的讀者,如果仍然覺得上面的解說缺乏說服力,可以上網鍵入“盲人程式設計師”幾個字進行搜尋,很容易就能查到一位名叫拉蒙的盲人,他現在是谷歌的軟體工程師。拉蒙出生在印度,先後在印度和美國接受教育,差不多兩年前,他到北京出席谷歌的創新論壇,中國的許多報刊和網站都對他進行了報導。另外,中國盲人協會網站也在數天前刊登了一篇報導,講述菲律賓首位盲人電腦程式設計師的故事。希望這些可以進一步解除那部分讀者的疑慮。

 

【推薦閱讀】:《盲人程式設計師的程式設計生涯》、《Google盲人程式設計師講述軟體設計之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