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策略選用:重用 vs 優化設計

發表於2012-06-10

英文原文:Repurposing vs. Optimized Design,翻譯:webapptrend

如果在不同平臺間重用內容和設計,比如將印刷內容重用為內容,或者將桌面端內容移植到移動端上去,那麼,費用會比較便宜,但與此同時,質量也會有所降低。較高階的UX設計需要和平臺緊密結合的設計,也即優化設計。那麼,什麼時候該重用?什麼時候該進行優化設計?在易用性方面有多項研究並出版多本專著、或者多項專利的知名技術人員Jakob Nielsen在本文中給出了他的回答。

當涉及到使用者體驗策略(user experience strategy)的時候,有兩種相反的做法:

●重用(Repurposing: 儘可能少設計——最好只有一次——並且在儘可能多的平臺上重用這些設計內容。

●平臺優化設計(Platform optimization: 為每個不同的主流平臺設計不同的使用者介面,將其與使用者體驗層儘可能緊密結合。

重用有很大的成本優勢。很多工作只需要做一次。但是在大多數平臺上,得到的可能會是 降低的使用者體驗。尤其是當某個設計最初是為了某個平臺進行最優化設計以後,然後移植到其他平臺上,並且只做了很小改動。

在過去17年裡,我一直在寫Alertbox專欄,反對重用一直是一個關鍵的反覆出現的主題。在早些年,主要問題是brochureware站點(譯者注:Brochureware,小冊子軟體,它是取得某個機構已經印刷好了的小冊子然後將它直接照搬到Web上,而不關心新的媒介的特點),這些站點試圖重用印刷設計策略:

我分析了  印刷(print) 和 web design之間的不同以及 為印刷進行設計和為web進行設計之間的不同

我同樣分析了 線上瀏覽器體驗和看電視是不一樣的, 儘管這兩種媒體都是在顯示器上顯示流動的畫面, 但是不同的 媒體消費速度(speeds of media consumption )使得人們對內容的偏好也有所不同。

最後,我指出互動媒體的目標應該是 “優於現實” ,而不是簡單模仿已有的媒體形式。

平臺最優的使用者體驗(Platform-Optimized User Experience

Apple的歷史是整合設計(integrated design)的最佳例子:

Macintosh需要滑鼠驅動的軟體,甚至在好幾年內都沒有提供游標,以阻止軟體提供商簡單移植他們的DOS產品。

iPod 和 iPhone integrated整合了物理裝置、觸控式螢幕使用者介面以及用於下載音樂和apps的架構(儘管iTunes application在同類產品中表現並不好)。

相反,Microsoft Windows強調它跨硬體系統工作的能力,可以通過即插即用裝置來滿足使用者喜好。因此,開發者永遠都無法確定他們的應用如果是在Windows機器上執行,會發現怎樣的硬體以及服務。Windows 1甚至被設計成在使用時不用滑鼠。Windows的這一理念使得它給使用者帶來的體驗就不如Macintosh那樣有更好的整合性。

Windows CE 是一個應用重用策略特別明顯的例子:你可以將一個在桌面端機器上執行得很好的設計移植到手持端裝置上——儘管這樣的移植最後效能並不好。

在過去幾十年裡,Microsoft一直努力在改變它混亂的使用者體驗,並在現有產品上有了很大提升。但是,Windows 8 可能在觸控式螢幕使用上做了太多優化,而使得它有可能在主流桌面機上工作不佳。Windows這次又一次過過度使用了在多平臺間重用單個設計的策略。

在 iPhone上市以後,很多其他的遠端通訊提供商都競相提供一些模仿觸控式螢幕硬體的產品,但這這些產品的整合軟體卻是從針對其他平臺最優的系統中移植過來的,因此表現不佳。

以下視訊(視訊參見原文)來自在2009年初的移動使用者測試,其中包括一些這些iPhone的半克隆品(semi-clones)。在這個視訊中,可憐的使用者只是想使用store locator找到最近的百貨公司:

(為了保護參與者隱私以便讓這個網站繼續執行下去,我去掉了其中的音訊部分,但是可以確認的是,這個使用者對於這個UI設計給出了負面評價。)

顯然,僅僅在手機上提供一個大觸控式螢幕是不夠的。使用者介面軟體需要針對該平臺特性進行優化。

成本效益分析

平臺最優的使用者介面(platform-optimized user interfaces)的優點 是非常明顯的:

1、可用性增加了。

2、使用者更容易達到他們的目標。

3、轉化率(conversion rates)增加了,有更多使用者使用你的產品。

4、你掙更多錢。

但是,相比重用而言,優化顯然需要更多開銷。所以,關鍵的問題在於,與可用性增加帶來的收入相比,這一開銷是更大還是更小

(當我談到“掙錢”的時候,對於一個網站來說,我並不將其限制在電子商務網站,對於B2B 網站,這個投入產出分析(ROI case )同樣適用,還有其他一些非營利性質的募捐網站以及政府網站。)

在很多情況下,成本效益分析在統一設計(unified design)中是較好的。比如,在設計一個桌面端網站時,沒有必要為PC使用者以及Mac使用者建立不同版本,因為這兩個平臺是非常相似的。類似的,你也可以使用響應式設計或者相關技術來讓同一個站點為有著不同顯示器尺寸的使用者服務,儘管使用小尺寸顯示器的使用者所看到的資訊可能會在當前介面上可能會更少。

在這種情況下,分別去為不同桌面端進行優化設計的效益是很少的;這一分析同樣也適用於移動領域的iPhone以及Android。(儘管你需要對本地圖示(native icons)做一些調整,這一點在我們的移動裝置視覺設計課程中有所論述。)

至於平板電腦,可以來看看iPad和Kindle Fire:我們的使用者調查顯示,對於7英寸屏的Kindle Fire 在可用性需求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對它設計一個單獨的網站是有好處的(對一些中等尺寸的平板電腦可能也是如此,但我們並沒有就此進行測試)。在另一方面,我們的研究發現,針對較為流行的手機設計出的網站在Kindle Fire上也能有較好呈現。對於大多數公司來說,直接使用常用的移動站點或者專門建立一個為Fire設計的站點相比,兩者間的轉化率(conversion rate)區別很小。

為Kindle Fire設計並維護一個單獨的使用者介面是否值得呢?Amazon.com認為是值得的,想要靠此賣出大量產品。而對於大多數公司而言,經過成本效益分析以後,它們都得出了不同的結論:重用移動站點。

在另外一種情況下,很多公司也是反對設計單獨的使用者介面的,那就是針對有殘疾的使用者的情況。為了方便失明使用者能,需要有一種設計,這種設計需要對音訊媒體下的線形呈現是最優的。僅僅是大聲朗讀出視覺媒體中的2D呈現,易用性是不夠的

在實際上,失明使用者非常少,因此,單獨為他們建立一個更好的設計是得不償失的。要為所有殘疾使用者都提供完美服務更是需要各種獨特的使用者介面,以便為有不同不便的使用者服務。這樣做開銷很大,而收效卻很少,因為每一類使用者都很少。通用的策略還是隻為一般使用者考慮,儘管這樣確實給殘疾人帶來了不便。儘管我不是很喜歡這個策略,但我必須要承認這是唯一一個節約開銷的解決方案,所以儘管我不情願,但我還是要推薦它。

再來看將印刷內容重用於線上內容,大多數傳統的報紙和雜誌都選擇了堅持這一策略。結果他們都不如那些遵循web編輯規則的站點成功。比如CNN.com, Drudge Report, Huffington Post以及Craigslist這些網站,它們就比報紙網站成功得多。

報紙是否應該拋棄印刷內容然後從零開始針對網站建立全新的線上內容呢?毫無疑問,如果這麼做,一定可以提升他們的網站。但是成本收益分析結果卻不樂觀,因為重用已有文章幾乎是免費的,而執行另外一個編輯部的成本卻是巨大的。

響應式設計:已經足夠滿足High Mobile Usability了嗎?

當考慮 手機VS桌面端電腦時,他們之間的差距很大,因此分別進行設計可以有足夠彙報。進一步,兩個平臺都有很多高消費使用者,因此來自於轉化率(conversion rates)的收益也是很可觀的。

然而,成本收益分析是否支援建立兩個不同網站呢,或者是隻用一個網站收益更大呢?

首先,你必須考慮組織大小以及你的移動端和桌面端的業務量是多少。有些公司太小了,即使有較高的轉化率(conversion rates),高轉化率也不會轉變成足夠收益來支撐兩個公司。另外一些公司可能主要針對的使用者物件只是移動端或者桌面端使用者,因此即使只有單個網站,轉化率很低,這些公司也不會有多少損失。

即使你所在的組織足夠大,可以供兩個單獨設計的移動端和桌面端站點受益,但還是有些人認為這樣開銷太大,因此推薦使用響應式設計,而不應兩個站點分別設計。

首先,考慮到互動式設計以及編碼和實現上方面的問題,響應式設計並不是免費的。對於有些站點來說,採用響應式設計確實比其他實現策略更便宜;如果對你來說是這樣的,那麼就用這個方法吧。

但是關於響應式設計,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確實正確執行了響應式設計——響應式設計是需要為不同平臺建立不同使用者介面的。畢竟,響應式設計的核心思想就是設計要適應(即“響應”)使用者所用平臺的具體的特性。

我所見過的大多數響應式設計的例子都是非常初級的,完全達不到移動端使用者和桌面端使用者所需求的有足夠區別的單獨的介面。如果僅僅是在螢幕上挪動不同內容的位置、放大或者消除某些元素,以此來改變佈局是不夠的。這樣的做法,僅僅對將一個桌面端的設計從針對19寸屏改成針對24寸屏的,或者將一個移動端設計從一個對iPhone最優的變成對Kindle Fire最優的。

移動端 vs. 桌面端設計的不同之處遠遠不只是在佈局上有不同。兩者的區別如下所示:

●最重要的是,內容本身是不同的: 對於更小的螢幕而言,需要更短更簡練的文字內容 ,而文字減少, 讓文字有更多壓縮.

●的確,人們可以在Kindle以及其他一些平板電腦上閱讀小說,但這主要是對有著線性情結的簡單的小說有用,因為這樣的小說容易理解。然而,閱讀商務內容或者是非小說內容,這些內容需要更高階別的認知加工,那麼如果是在小螢幕上的話,就會很困難。

●除了文字以外,其他一些內容格式也需要根據媒體環境做相應設計。例如,與大影像相比,小影像就應該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剪裁和縮放,以突出重點細節。僅僅將一個影像進行縮放以後填滿所給空間是不夠的。(例子可以參看下文:一幅圖的4個設計迭代(4 design iterations of an image))

●IA 發生了改變,以便在移動裝置上 將二級內容呈現在二級頁面上 。

●因為 觸屏輸入和滑鼠輸入的不同,互動技術發生了改變。

●在移動端,功能集(feature set)減少了,以便降低複雜度,適應移動端的更小螢幕。

如果進行了足夠多的編碼,那麼通過響應式設計,這些區別都可以被處理。事實上,你可以說如果一個設計沒有處理所有的主要的平臺差異,那麼這個設計就不是響應式設計。然而,如果你要考慮所有不同的話,我們就回到最初的問題上去了:兩個單獨的設計。

何時需要針對平臺進行優化設計

易用性是為了轉化率(conversion rate最大化,而設計是為了利潤最大化。因此,一個好的商業決策最終產生的UI單純從易用性角度來看,可能完全不是我們所喜歡的。

在下面兩種情況中,對多個平臺無妨重用單個設計

●如果兩個平臺 非常類似,只需要做極小改動就可以讓一個設計在不同平臺上都有很好表現。

●如果你在某個平臺上業務較少或者你 無法負擔建立一個全新設計的費用。只要你是充分意識到你為某些使用者提供的可能是降低水準的使用者體驗 (並且能忍受因此帶來的轉化率(conversion rates)降低),那這個決策就是非常理性的決策,儘管它不那麼令人愉快。

相反,在以下兩種情形中,你需要為針對不同平臺進行優化設計:

●如果平臺間有很大差異,需要不同的互動技術、特性、IA以及內容,或者需要對佈局做很大改變,而使用互動式設計又很難達到這些目的。

●When you expect to generate so much business from users on a如果你想要從某個平臺獲得足夠多的業務,想要轉化率(conversion rates)達到最大。在這種可能收效很大的情況下,即使平臺間有一定相似性,選擇單獨的使用者介面設計仍然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對於某個設計,如果僅僅是對它進行佈局上的一些修改而不做其他修改,就想要它能夠在3.5寸屏和 30寸屏上都能有最佳呈現,這顯然是違背常識的。互動式平臺的多樣性需要多樣化的互動設計。

瞭解更多

可以下載293頁的  Mobile Websites 及 Applications的易用性報告, 其中有237 條設計準則以及479張截圖。

在一年一度的Usability Week conference上有全天的培訓課程。

Mobile User Experience 1: 易用性之移動裝置上的 Websites 和Apps

Mobile User Experience 2: 觸屏app的易用性

移動裝置和平板電腦的視覺設計 (2-day course)

為Mobile Users寫作: 內容可讀性之Mobile Websites, Apps及 Email Newsletters (針對指定城市)

構建Mobile Web (針對指定城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