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 2016.09.21
說到劫持,第一反應可能是什麼不好的東西。函式劫持並不邪惡,關鍵是看使用的人。雖然這個概念在前端領域使用較少,但是在安全領域、自定義業務等場景下還是有一定的使用價值的。所以,這一篇文章將會和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JS中的函式劫持是什麼,有什麼用。
基本概念
函式劫持,顧名思義,即在一個函式執行之前把它劫持下來,新增我們想要的功能。當這個函式實際執行的時候,它已經不是原本的函式了,而是帶上了被我們新增上去的功能。這也是我們常見的鉤子函式
的原理之一。
乍一看上去,這很像是函式的改寫。函式的改寫也可以理解為是函式劫持的一種,但是這種方式太噁心了。作為一個劫持者,在綁票獲得好處以後也應該遵守職業道德,把人原封不動地還回去,所以我們得在合適的地方把函式原本的功能給重新呼叫回來。
推而廣之,其實“劫持”這一概念我們經常會遇到,比方說某網站被運營商劫持了,在瀏覽該網站的時候會彈出運營商的廣告。
舉例分析
現在我們來舉個簡單的例子,劫持一下alert()
函式,為它增添一點小小的功能:
let warn = alert
window.alert = (t) => {
if (confirm('How are you?')) warn(t)
}
alert('Help me...!!!')
複製程式碼
可以開啟開發者工具嘗試一下這個例子,你會發現只有你在confirm
裡面點選了OK,才會彈出Help me...!!!
。
接下來我們把這部分的內容封裝一下,成為一個通用的函式:
const hijack = (obj, method, fun) => {
let orig = obj[method]
obj[method] = fun(orig)
}
複製程式碼
首先我們定義了一個hijack
函式,它會先把原函式給儲存下來,然後執行自定義函式,而原函式將會在自定義函式內部進行呼叫。
然後我們來劫持confirm()
函式:
hijack(window, 'confirm', (orig) => {
return (text) => {
alert('HELP ME PLZ!!!')
if (orig.call(this, text)) {
alert('YOU SEEMS FINE AND I AM LEAVING, GOOD BYE!')
} else {
alert('HOLD ON! I AM COMING!!')
}
}
})
複製程式碼
這段函式的功能很簡單就不詳細說明了,直接呼叫confirm()
你就知道了:
codepen例子
反劫持
新建一個頁面,開啟你的開發者工具控制檯,輸入alert
,你會看到這樣的輸出:
function alert() { [native code] }
複製程式碼
然後使用本文開頭的那段程式碼,把alert()
劫持一下,再重新在控制檯輸入alert
,你會看到這樣的輸出:
function (t) => {
if (confirm('How are you?')) warn(t)
}
複製程式碼
通過上述的例子可以知道,要看一個函式是否被劫持了,只需要直接把它列印出來即可。針對系統原生的函式,[native code]
即代表它是純淨無汙染的。
函式劫持的作用
除了為函式增加功能以外,還能夠利用函式劫持去追蹤惡意使用者的資訊。一般的XSS攻擊會先利用alert()
等能夠輸出資訊的方法進行測試,這時候我們可以先對原生alert()
進行劫持,向其輸入追蹤資訊的程式碼,最後才把原函式釋放出去。當惡意使用者在測試alert()
的時候就會立即被我們追蹤,而他本人卻無從察覺。
後記
關於JS的函式劫持,也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只是在最近的工作中遇到了這個知識點感覺比較陌生,所以花了一些時間進行了研究,並把結果記錄下來。如果發現有什麼錯漏的地方歡迎指正!
感謝你的閱讀,歡迎關注我的專欄,我將不定期分享自己的學習體驗,開發心得,搬運牆外的乾貨。下次見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