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如果要問當前IT界最熱的名詞是什麼?“雲端計算”應該當仁不讓。
“雲端計算”是什麼呢?關於這一點,眾說紛紜,各種討論和觀點層出不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讓人眼花繚亂,而云計算的真身似乎總被雲遮霧罩、看不真切。
在中國,自從雲端計算作為戰略型新興產業被放進“十二五”重點規劃後, 各種與“雲端計算”相關的公司也似雨後春筍般地紛紛破土而出, 似乎一夜間,七色雲彩佈滿神州大地,不光要“彩雲”密佈, 還要大放異彩! 但現實是殘酷的,綜觀全球,也只有Amazon、Google、Microsoft、Rackspace、Salesforce等推出了相對比較穩定可靠的雲端計算平臺和服務;中國的產業化情況相當嚴峻,目前為止還沒有相對穩定可靠的雲端計算服務和平臺!更要命的是目前還沒有一個關於如何發展中國雲端計算的比較清晰的思路,而總是被某些國際大公司牽著鼻子,大把大把地花著銀子!
在這樣的現狀下,也有很多從業者在思考中國雲端計算的生態系統的構建問題。但這樣做顯然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目前為止還仍然沒有相對完善的商業模式和比較清晰的發展路徑可供參考。但這樣的思考是必要的,我們只有站在全產業鏈的高度才可能真正理解雲端計算的本質和發展的趨勢,從而才能把握髮展節奏,找到自己的位置,得到屬於自己的那份蛋糕。
既然如此,本系列部落格將從思考雲端計算的目標入手,一環一環地分析論述,希望能夠找出些規律,得到一些經驗性的結論,從而能夠譜出雲端計算的生態系統的大概構成, 筆者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找出點有用的東西出來,也歡迎大家討論。
2、雲端計算的目標
雲端計算該如何定義?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仍然存在多種觀點,但是,討論雲端計算的概念,本身並沒有多大的意義,因為無論你怎樣定義它, 雲端計算產業都只會循著它內在的力量和規律去發展。所以,我們還是直指問題的核心,探討雲端計算能夠幫助我們實現什麼樣的目標,也就是能做什麼?對於這一點,爭論很多,總結下來大概是“降低成本”、“創造新價值”、“彈性擴充套件(Elastic and scalable)”、“用廉價硬體實現高效能運算(commodity hardware)”,“按使用付費(Pay As You Go即PAYG)”,“綠色”等等,細細考量,雖然都能夠或多或少表達出雲端計算的一些特徵,但可能有點本末倒置,雲端計算確實能夠帶來這些,但卻不是它的主要目標。那麼,雲端計算的目標究竟是什麼呢?
筆者認為雲端計算的一個最基本的價值在於減少甚至消除IT資源和服務在消費環節的障礙,就是無論客戶需要什麼樣的IT資源和服務,他都可以自主地、方便地獲取,也就是必須要給IT資源和服務的消費者們更大的權利和自由,這就需要把資源和服務的主導權交給客戶,而這是傳統的IT模式所不能滿足的。雲端計算的出現讓消費者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進行消費成為了可能,說起來很簡單,這就是所謂的“自助服務”的IT資源和服務交付模式。
在IT領域,我們經常會看到“按需服務”這樣的詞彙, 這當然也是雲端計算的一個優勢, 我們常說的像“用水和電一樣地使用IT資源和服務”就是“按需服務”的一個形象表述。但“按需服務”和“自助服務”是一樣的嗎?答案是否定的,充其量前者是後者的一個子集罷了,兩者的區別還是比較大的。
“按需服務”更多地是解決“何時提供”的問題, 即IT資源和服務在消費者需要的時候被提供給他們;“自助服務”模式不僅僅是解決了“何時提供”的問題, 同時還解決了“如何提供”和“提供什麼”的問題, “自助服務”模式消除了、至少也是減輕了“何時提供”、“如何提供”、和“提供什麼”與消費者千差萬別的需求之間的矛盾, 這些矛盾根據服務物件不同而各異。
比如支付方式,信用卡或者支付寶之類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對於個人或中小企業來講可能是比較理想的支付工具, 但對於大型企業或者政府機構來講, 這就不一定合適了, 他們可能更傾向於使用轉賬和月結等方式。 如果您支付方式單一, 那麼就可能不能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 這就不能實現“自助服務”的理想了。
再比如,對於所有的使用者來講, 不需要長期合同就可以方便地根據使用量來消費IT資源和服務是很重要的;而且對於較大的使用者來講,使用可控(Governance)也非常重要。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提供測量工具並且讓測量視覺化,否則,使用者不可能進行“自助服務”。
“自助服務”模式對IT資源和服務的交付來講將是新的主導模式,沒有這種模式,雲端計算就不能消除使用者們相互之間不同的需求,從而也不可能獲得成功。
總而言之, 雲端計算正是為了消除使用者不同需求之間的矛盾這樣一個目標而誕生的。而能否實現“自助服務”,將是雲端計算是否能夠成功的關鍵。而事實上,“自助服務”這看似簡單的訴求,實現起來是非常複雜的,這關乎網路、架構、軟體、硬體、應用等一系列的變革,使用傳統的IT思維模式是難以到達成功的彼岸的,這需要徹底的思維模式的轉變。
3、目標實現
我們從一個使用者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吧。要實現“自助服務”,首先就需要在客戶和“雲”之間建立“視窗”,保證客戶能夠方便地訪問和使用,這個視窗可以是Web網頁,也可以是某個客戶端應用,例如DropBox,就有網頁客戶端和針對不同終端系統的客戶端軟體。
其次,需要有足夠大的通道,保證內容和訊息的傳遞和通訊,這就需要有不同形式和適用於不同場景的網路接入方式和傳送機制,讓使用者能夠隨時隨地地和網路保持連線,而且速度最好要足夠快,這才能確保使用者有良好的使用體驗。我們現在流行的有線接入(光纖、同軸線纜等)、蜂窩網路(GPRS、3G、LTE等)、無線網路(Wifi、WiMax等)等已經比較普遍,在某些環境下甚至要用到衛星、微波等方式。
再次,“雲”後臺要健壯、可靠並有足夠的彈性和智慧,這才能保證“自助服務”所獲得的資源和服務的質量。雲端計算的資料的處理和儲存都在雲端,所以,系統要足夠健壯,這就需要雲平臺在架構設計階段就要考慮這個問題。冗餘備份技術是當前網際網路中提升系統健壯性方面用得最多的了,實現簡單,但缺點是代價高昂,恢復速度較慢;而考慮到經濟型,雲端計算採用大量的x86體系的元器件,失敗機率相當高;而即使使用昂貴的硬體,失敗仍然不可避免,基於這樣的考慮,在雲端計算架構設計時就採用“假定失敗”機制(Design for failure),把失敗當成常態,讓系統在部分失敗時能夠迅速地自我修復。在可用性方面,目前使用者數最多、系統最穩定的Amazon也只能達到99.95%的可用性,這雖然對一般業務,例如web、視訊等,已經足夠;但對可靠性要求比較高的業務來講,例如銀行業務、BOSS系統等,99.95%的可用性遠遠不夠,讓人充滿希望的是,Amazon在其規劃中的目標是能夠達到11個9,如能夠實現,則對絕大多數的業務來講,這都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指標了,也可以達到銀行業務、BOSS系統的系統安全性要求。彈性即平臺的各個模組和部件必須要能夠自由地組合和分散,例如,你可以通過網路配置一臺1G CPU,2G記憶體的虛擬伺服器,也可以配置上萬億次/秒計算能力、記憶體數百T的超級計算機。雲平臺還需要足夠的智慧,它不光能夠有自我檢測、自我癒合的能力,還要能夠預測並動態調整資源的分配,只有這樣,才能輕鬆應對各種複雜的網路情況,讓客戶使用無憂,放心地“自助服務”。
還有,要實現“自助服務”,還需要讓客戶對自己的使用情況有一個實時的瞭解,這就需要一系列的輔助系統,例如客戶管理系統、計費系統、監察和控制系統等。客戶管理系統讓客戶能夠配置自己想要的資源和服務,並能夠有計量工具實時地計量自己的使用情況,以幫助客戶制定使用策略;計費系統讓客戶能夠實時地理解自己的成本支出;監察和控制系統則可以實時地通過系統檢測,預測、建議乃至自動化配置網路資源,從而幫助客戶實現網路的彈性需求,提升系統的使用體驗。
當然,在目前這個階段, 特別是在中國, 網路頻寬普遍不大、網路環境複雜多樣,為了增加雲端計算平臺的可用性和提升客戶的使用體驗,還需要在網路傳輸方面做出改善,如基於CDN(內容傳送網路)技術開發相關的雲傳送網路。
因此,根據上面的分析, 我們就對雲端計算平臺所需要的一些基本部件就有了一個大概的圖景,如圖一所示。
圖一 雲端計算的基本結構
需要說明的是,圖一所示的雲端計算的基本結構顯然並不全面,例如,沒有涵蓋目前雲端計算中被大眾認為的很重要的應用壁壘,即安全。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這不會是雲端計算成為主流IT技術的攔路虎,實際上,雲端計算平臺的安全機制應該是比傳統網路平臺更有優勢的,我在4.3.1.2會具體討論。
4、雲端計算生態系統
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雲端計算產業鏈上應該包括三個基本要素:使用者、網路和雲平臺,逐一進行分析,基本可以呈現雲端計算這三個基本要素的參與者和收益者,也就是它的生態系統,如圖二。
圖二 雲端計算生態系統
下面我將圍繞圖二,具體闡述雲端計算生態系統。
4.1 使用者端
雲端計算的使用者包括了網際網路的所有使用者,如個人開發者(或者小型開發團隊)、企業使用者、行業使用者、個人使用者,此外,這幾年比較流行的但一直無法實現規模突破的物聯網其實也是雲端計算應用的一部分。
對個人開發者或者小型開發團隊來講, 雲端計算無疑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因為雲端計算讓他們能夠非常方便地通過網路獲取IT資源和服務——與傳統的IT相比,這些資源和服務通常是廉價的——從而讓他們能夠不需要過多的初始投入就可以把自己好的想法變成產品,並能夠方便地部署和釋出,並且不用擔心快速發展而引起的IT系統的變更和擴容問題,從而讓成功的門檻大幅降低,讓使用者能夠專注於自己的核心業務的發展,這些都可以吸引或刺激更多的人蔘與創新。最近引起IT界轟動的Facebook以十億美金收購僅有十三名員工的Instagram的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以小博大”的案例。他們的成功,AWS功不可沒,否則,Instagram應用上線的第一個晚上可能就因為使用者流量的激增而癱瘓,從而大大影響使用者的使用體驗,這樣的後果輕者會降低他們的發展速度,重者甚至會扼殺他們的成長。另一個著名的成功案例是Dropbox,它是一款線上儲存服務商,從成立之初,它的產品就是構建在Amazon的S3(Simple Storage Service)之上的,創意其實不復雜,就是把S3的功能進行鍼對性的組合,讓使用者使用起來非常地方便和簡單,大大提升了使用者體驗,從而得到大量使用者的認可,自身也獲得了爆炸式的發展,短短几年間, 發展成了價值50億美金的企業;而由於有云計算平臺的保證,公司員工數到今天為止也沒有超過一百人!這些案例無不說明,雲端計算對於個人創新的方式有了多麼巨大的影響! 我們的經驗也表明,創新最大的資源就存在於數量巨大的個人開發者或小型開發團隊中,通過給他們更大空間和降低他們創新的門檻,就能夠激發出他們創新的能量,這應該是雲端計算最大的意義所在。
對於企業使用者來講,他們以前建設IT系統,中小企業一般是租用或託管伺服器,大型企業一般都建有自己的資料中心,很多都要有自己的IT維護人員甚至團隊,但是利用率普遍不高, 業界的資料統計顯示大約是15%左右,浪費非常嚴重!雲端計算時代可以讓企業通過網路自己獲取所需的IT資源,按照使用量付費,這就避免了浪費;而云計算的資源相對廉價, 從而可以讓企業節省很多的運營費用和資本投入;更何況,企業可以不再需要IT維護團隊,不要擔心IT平臺的能力問題,從而能夠專注於自己的核心業務。當然很多企業使用者在這裡擔心安全的問題,對於租用或託管伺服器的企業來講, 這沒有什麼擔心的,因為在現在的方式下他們一樣不能控制伺服器;對於有自己資料中心的企業,這就比較複雜了,有部分原先就放在公網上的資料當然不用擔心,但企業內部的一些敏感資料該怎麼辦呢?基於此,部分雲端計算裝置供應商和軟體供應商推出“私有云”的概念,即只為自己或與自己指定的幾個使用者服務的雲平臺,這似乎是一個解決方案,但仔細思量,它絕對不是雲端計算的未來,至多隻是現階段下一個折中的解決辦法,至於原因,在後面講雲平臺時將會具體論述。使用雲端計算而獲得大發展最有名的公司之一就是聞名全球的遊戲公司Zynga,其爆炸式的高速發展就跟雲端計算密切相關。他們的發展戰略總結起來就一個字:“快”,快速開發、快速部署、快速釋出,而這一切的前提,就是因為有AWS這樣的雲端計算平臺在後面的支撐。美國最大的線上電影供應商Netflix在2010年的時候就把自己核心的一些業務遷移到雲端計算平臺上,最大的動力就是降低成本、增強業務的敏捷性和擴充套件性,而這也幫助他們保持了線上視訊行業的領先地位。
對於行業使用者來說,由於行業多種多樣,需求當然各不相同,但云計算有助於幫助行業建立一個統一的IT平臺。根據不同行業對網路的要求和雲端計算技術發展的現狀來看,雲端計算平臺有著不同的適用性。一些行業,例如醫療行業,本身對網路沒有特別的要求,當前完全可以利用雲端計算技術來構建一個統一的行業雲,通過集中的平臺彙集公民、醫院、就診等資訊,統一資料、統一管理,這也有著很重大的現實意義,可以幫助解決該行業目前存在的許多問題,例如避免醫院的暗箱操作、避免重複收費、促進資源合理分配、提高就診效率等等,甚至可以和社保平臺等合併,實現使用者資訊一體化。另一些行業,例如銀行業,對資料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有著非常苛刻的要求,目前的雲端計算技術還不能完全達到他們的要求,但這不要緊,一些如容災備份、網路應用如網上銀行等總是可以利用雲端計算技術實現的,光這部分就可以給他們帶來可觀的降低成本、提高服務能力和提高覆蓋範圍的好處。
對個人使用者來講,需求更是千差萬別,雲端計算能夠滿足絕大多數的需求。首先,雲端計算擺脫了終端效能的制約,資料的處理和儲存都在“雲”端,使用者只要有網路接入和輸入輸出裝置就可以獲得自己所需的資源和服務,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頻繁對客戶端硬體進行升級換代。其次,由於終端效能制約消除了,人們就進而擺脫了終端的束縛,各種便攜的輕薄易用的終端將會極大地方便人們隨時隨地保持與網路的連線,所謂的“移動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就驗證了這種打破終端束縛的力量,在此也可以預測的是“移動網際網路”的真正春天應該在雲端計算廣泛應用的時候,當然屆時“移動網際網路”的概念可能要消失, 因為蜂窩網路接入本身就只是網路連線的一種方式,充其量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方式而已。再次,與網路的更緊密連線讓它在人們日常生活更加重要,人們的消費觀念、社交理念、相互影響方式等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有些甚至是顛覆性的改變!這會促進新的商業模式和業態的出現,都會刺激人們主動創新熱情, 會在許多領域引發變革。雲平臺和移動終端的結合, 誕生了像Dropbox、Instagram等這樣的現代商業奇蹟,但這也只是剛剛拉開了雲端計算美好未來的序幕。
把物聯網放到使用者端來進行闡述可能有點不倫不類,但物聯網作為一個重要的未來產業,有其自身的獨特需求和發展規律,它的發展和雲端計算是有密切關係的。大家知道,物聯網在國內已經沸沸揚揚了很久了,但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始終無法產業化,也沒有出現幾個像樣的大公司;某巨頭所提出的“智慧地球”,雖然概念恢弘,終究只是其營銷的一個工具。呢麼,物聯網是否靠譜呢?需要認識到的是,物聯網有很遠大的應用前景和價值,應該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現在的問題是實際的技術能力和產業條件都嚴重不足,如果強推物聯網,顯然是吃力不討好的,這也是目前物聯網發展的尷尬之處。物聯網是一個涵蓋廣泛的產業,和任何其他產業一樣,都需要有紮實的基礎做後盾,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至多是短暫地表面繁榮過後,最後往往是一事無成。雲端計算就是物聯網的重要基礎之一。我們知道,雲端計算偏重的是計算處理、儲存和指令釋出,物聯網偏重的是資訊的收集、傳送和指令執行,這樣的描述是不是很容易讓我們聯想起我們人類呢?是的,雲端計算就像人的大腦,而物聯網像人的眼睛、四肢和神經等。沒有前者,後者就只是擺設;沒有後者,前者也無法發揮效力。事實也是如此,物聯網作為前端的資料收集網路,會產生大量的資料和資訊,這就需要有足夠強大的後臺來處理和儲存,這個後臺就是雲端計算平臺。沒有強大資料處理能力,物聯網再怎麼龐大,最後也會失去其存在的價值,難以逃脫失敗的命運。所以,筆者的建議是,我國還是紮實地發展感測器工業,發展生物技術,發展雲端計算產業,最後,物聯網一定會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從而水到渠成。
上面所列舉的使用者也許並不全面,例如部分科研使用者,雲端計算可以為他們提供他們所需要的計算能力和儲存能力, 並且價格便宜,獲取簡單。最近的一個例子是製藥企業Schrödinger利用Amazon的雲端計算平臺,花了3小時,不到15000美元,呼叫了分佈於地球四大洲的5萬多個核心、58.78TB記憶體,完成了一次抗癌藥物模擬實驗。而如果他們像傳統那樣,自行建造效能類似的叢集的話,需花費2千多萬美元!
當然,需要強調的是,使用者是雲端計算生命力的基礎,因為豐富多彩的內容和應用來自他們,屬於他們,用於他們,一切都是圍繞著他們,所以他們才是雲端計算的核心。而云計算自助服務的特點, 正是以使用者為核心的思想的具體體現。
當然,在雲端計算時代,使用者們會由於IT資源和服務的獲取的方便和簡單,會更多地使用IT進行創新、工作、生活和娛樂, 這必將進一步地推動技術的發展,但這也會催生出一些新的問題,例如大資料的處理、資料探勘、垃圾資料的識別和處理、資料傳輸的瓶頸等等。
4.2 網路
作為使用者和雲之間的紐帶——網路——當然是生態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這一環發展的好壞,對使用者體驗有著很大的關係。
首先是速度,這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例如你處理一個文件或照片,需要很長的響應時間,你當然就不會經常地使用它,因為它嚴重影響了你的效率;而如果在雲上的處理響應速度和在本地處理的速度差不多,雲的經濟型和方便性就顯示出來了,自然會經常地使用。上海的近期的網際網路大提速就是一個聰明的決策,可見其發展雲端計算的決心是多麼地堅決。
其次是多樣性,現在網路接入方式很多,光纖、同軸電纜、Wifi、Wimax、GPRS、3G、LTE、衛星、微波、鐳射等等接入的多樣效能夠滿足現實中不同的環境和場景,否則,一些需求可能就不會得到滿足,例如飛機上的網路接入,就需要衛星的幫助。美國科學家剛剛實現了第一次量子通訊,也為網路接入的未來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再次是分佈的廣度,通俗地講就是“隨時隨地”確保網路的接入。目前蜂窩網路由於覆蓋最廣而成為了當下很重要的網路接入方式,這也是目前“移動網際網路”大熱和圍繞各種移動智慧終端的技術、市場大戰如火如荼的原因。但坦率地說,移動網際網路和移動終端,都只是接入媒介而已,只是雲端計算的一個很小的部分,根本沒有必要單獨拿出來討論,其概念最終會淡化,並被淡忘。
在這個環節,電信運營商和裝置商們是近期當仁不讓的主力, 因為無論是有線寬頻,還是無線Wifi、Wimax寬頻,甚或是3G、LTE蜂窩網路,都是他們在主導建設,而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也難有相關的力量替代他們。因此,在雲端計算時代,起碼在初期,他們的統治地位是難以撼動的,仍然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但需要認識到的是,現階段頻寬的成本對雲端計算的發展是一個重要制約因素,如果成本不能足夠地低廉,雲端計算的應用和普及速度將會受到相當大的限制。這個是需要人們仔細思考的。
4.3 雲平臺
巧的是,在筆者撰寫本文的同時,工業和資訊化部電信研究院釋出了《雲端計算白皮書(2012)》,以官方的名義定義了雲端計算和分析了雲端計算國內外發展的現狀,有很多有價值的資訊,但其中的部分觀點我認為有失偏頗,並不能充分概括雲端計算的主要特點和優勢。從我上文對雲端計算的目標的分析,我們其實可以把雲端計算定義成:以自助服務的方式, 通過網路提供所需要的一切IT資源和服務的模式。那麼我們仍然將圍繞這個定義, 來談談雲端計算平臺。
4.3.1 雲端計算的分類
關於雲端計算的分類,同樣說法不一,非常混亂,得到大家一致認可的可能有兩種:一種是根據資源和服務的特徵來區分的, 主要有軟體及服務(SaaS即Software as a service)、平臺即服務(PaaS即 Platform as a service)和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即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等等, 我統一的把他們簡稱為XaaS;另一種是根據服務物件來分, 例如面向公眾的公有云(Public cloud)、面向特定使用者的私有云(Private cloud)和兩者混合的混合雲(Hybrid cloud)。
4.3.1.1 XaaS
XaaS給我們指出了一個目標明確的雲端計算實現的路徑,例如SaaS,就是以網路服務的形式提供應用軟體,這個領域很有影響力的是Salesforce, 它是最早提出並實現及提供線上CRM軟體服務的公司。這一層面細分市場非常多,市場容量很大,技術門檻相對比較低,也是最容易進入的雲端計算領域,Instagram、Dropbox等實際就是就屬於這一類。PaaS提供的是應用和軟體的線上構建、開發協作和部署的平臺,主要是提供一些工具和中介軟體供使用者來開發和部署滿足其個性化需求的應用和軟體。最有影響力的可能就是Google App Engine,它讓應用的開發、部署和釋出都變得非常容易,而且開發者不用擔心使用者規模的擴充套件所帶來的壓力。IaaS提供的是彈性可擴充套件、穩定可靠和智慧的基礎設施,包括頻寬、計算能力、儲存等資源。目前最大的IaaS提供商是Amazon,其2011年的AWS的收入超過10億美金,雖然目前絕對量不大, 但增長異常迅速。此外還有一些其他形式的雲端計算服務, 如DBaaS(資料庫即服務),提供線上資料庫的功能,但該服務的獨立性和廣泛性不夠,在此不做過多討論。
那麼這三者有沒有關係呢?回答是“是”。從邏輯上講,他們的關係可以用圖三來表示
圖三 XaaS邏輯結構
當然,這幅示意圖不是表示SaaS一定要構建在PaaS上,或者PaaS也一定要構建在IaaS之上,事實上三者都是可以獨立提供。早期的Salesforce的CRM線上應用就是架構在傳統專用伺服器上的;但他們的經驗證明,傳統架構的SaaS服務存在很多的弊端,例如定製開發、交付速度、系統效能等都有很大的侷限。而經驗也表明,這三者是密切相關的,或者說雲端計算合適的發展過程,對這三者是有主次和先後要求的。
我們觀察Dropbox、Zynga、Instagram等公司的發展歷程,發現他們超常規發展的背後都有AWS這樣的IaaS平臺的影子,那麼我們來做個有趣的假設,即如果沒有AWS,這些公司會面臨發展的那些問題?
Dropbox估計就不能發展,因為其提供的儲存的基礎就是AWS的S3, 沒有AWS平臺的彈性擴充套件和按需提供,Dropbox甚至都不能提供雲服務!當然他們可以一開始就建設自己的類似於AWS的平臺, 可是他們當初有這個能力來建設嗎?
Zynga呢?上面說過它的核心戰略就是“快”,通過迭代開發、快速複製、模組複用等開發方式快速推出新遊戲,如果沒有AWS的平臺支援,他們能快嗎?顯然不能,因為他們釋出遊戲之前要做一大堆的規劃:預測使用者數、預測容量、設計網路、申請預算、採購流程、硬體部署……即使他們有冗餘的資源, 但這樣的事情也總得會做上幾次。 這會大大影響他們的速度,最終效率只能向行業平均水平逼近了。
至於Instagram,在上文中做了簡單分析, 13人是如何運營有幾千萬使用者的應用的?如果沒有AWS,他們可能第一個晚上都不能撐過流量的快速增長,他們還能夠如此快速成長嗎?傳統的方式只會讓他們步入一般網際網路公司的宿命。
再看看他們的快速發展的時機, 都是在AWS釋出以後,這難道只是一個偶然嗎? 當然我們可以說,他們的發展跟社交網路的發展、移動智慧終端的興起都有關係, 沒錯,但這不意味著我們能忽視AWS基礎設施平臺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他們的成功有著這樣一條清晰可循的路徑:一個好的點子即商業邏輯,誕生一個應用(以cloud-ready的方式),以較低的成本部署在IaaS平臺上,然後專注於自己的應用開發和市場擴充、不斷地豐富應用、擴大使用者……就這樣,他們成功了,快速地成功了!沒有IaaS平臺,這幾乎是不能想象的。
再回頭看看中國雲端計算的發展,大家很早就在討論雲端計算了,政府也較早介入並大力推進,可是為何我們跟美國的差距不是變小了而是越來越大了呢?美國的IT界已經從雲端計算中獲益頗豐,誕生了多個“明日之星”, 我們卻仍然還是政府主導、政府主推,我們的大小企業仍然在搞所謂的微創新,還沒有一個真正重量級的雲端計算公司出現, 這是為何?是不是因為我們還沒有一個真正可用的可靠IaaS平臺呢?
在此筆者大膽地推測,雲端計算產業應該圍繞IaaS雲端計算進行,產業的培育應該先從IaaS平臺開始,只有有了真正的雲基礎設施平臺,才能真正地降低IT創新的成本,降低失敗的代價,讓個人和企業能夠真正地開發基於雲的應用和軟體,享受到雲端計算的優勢,從而真正地推動創新,推動其他層次的雲端計算和服務的發展。
4.3.1.2 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雲
這三種型別的雲,很容易讓人理解,就不贅述了。但我的重點在於,哪種雲才能夠體現雲端計算的優勢?我們該重點發展哪一種雲?
從Google、Amazon這些雲端計算先行者發展雲端計算的初衷來看,降低成本、易於擴充套件、易於管理是他們考慮的重點,所以,這也應該是雲端計算的幾個核心的特點。而私有云的出現是在公有云之後,是部分公司出於對公有云安全的擔心而出現的概念,但實踐證明,私有云並不能真正顯著地降低企業的IT開支,並不能顯著提升他們的效益。
美國最大的電影線上租賃服務提供商Netflix於2010年把自己部分的核心業務轉移到AWS平臺上,其雲端計算總監在接受採訪時告誡說:“那些對公有云平臺的敏捷、擴充套件和成本的優勢視而不見(而自建雲端計算平臺)的公司將會輸給那些採用公有云競爭對手;只有最大的那些組織才需要自建雲資料中心, 而他們也必須要把自己的資料中心對公眾開放共享也才能獲得雲端計算的那些優勢。”
可見,公有云才能充分發揮雲端計算平臺的優勢。而對於私有云發端的最根本的原因——安全,筆者不得不花些筆墨來表達我的觀點:安全不是公有云平臺的障礙。
在雲端計算的安全問題中,總體來看,有兩大問題是大家最為關注的,也是最基本的,一是雲網路的安全問題,一是資料的安全問題。
對於雲網路的安全問題,其本質和因特網的安全問題是一樣的。網路安全是伴隨著網路而生的,可以說是個天生的問題。因特網最大的功能是溝通和共享,他們和網路的安全問題可以看成是硬幣的兩個面。現在有很多的技術方法來減少和規避網路的安全的問題,如SSL、HTTPS、第三方認證等技術和手段。雲網路對網路安全性的解決方法在現階段也不外乎這些。我們可以看到,在網路誕生的這二十年來,其發展並沒有因為網路安全而停滯,反而以摩爾定律的速度在高速發展。而實際上,雲網路的發展只會對網路的安全性有更大的提升,因為其自動管理機制和假定失敗的機制以及彈性網路結構更加增強了網路的自我防禦能力和癒合能力。因此,如果說因為網路安全的問題而對雲端計算望而卻步的話,那麼你最好現在回去把你的現有的網路連線斷掉。
對於資料的安全,可能也是業內人士最關心的安全話題了。很多人擔心,一些敏感資料或者機密資料會被雲服務提供商或者超級管理者輕易得到導致洩漏,從而引起難以想象的損失。也有很多人擔心,當他們把資料遷移到公有云平臺上去後,就不知道資料會儲存在“雲”的哪邊,如果發生了網路問題而導致資料失控或丟失的話,那將是一個難以挽回的損失!看起來,這些擔心都非常現實和合理,似乎很難逾越。 果真如此嗎?非也!
按照傳統的方式,對資料安全要求比較高的使用者一般都有自己的伺服器甚至資料中心來儲存自己的資料,並且通過冗餘備份的方式保證資料的安全可靠。看起來,把資料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好像是最安全的辦法。但遺憾的是現在無數的資料洩露的例子證明,放在自己手上的資料也不安全,例如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維基解密事件,即使是對資訊保安極度重視的美國政府,也不能杜絕資訊洩漏,正印證了那句古話,“家賊難防”啊!而且這種性質的安全問題也不是通過技術方法就完全可以解決的,需要法律法規的約束和補充。而選擇有口碑和實力的雲服務供應商可以更好地保證資料的安全,因為這些可以通過合同或者SLA的限制來約束他們。美國的政府機構不是有很多機密資料儲存在Amazon的平臺上嗎?
那麼資料丟失的問題呢?恰恰相反, 雲端計算有更好的保證機制! 真正的雲端計算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即資料由使用者完全掌握, 也就是說,使用者可以完全控制,你可以隨時把資料放到雲平臺上,也可以隨時從雲平臺上拿回來。不可否認的是,現階段的雲端計算平臺還不能完全做到這些。目前,預防資料丟失問題還主要是靠各種形式的備份來解決——這和企業現有的自己的伺服器或資料中心是一樣的。Gmail去年初出現的使用者資料丟失問題也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得到解決。但公有云特別是IaaS雲平臺現在已經表現出了強大的後勁和資料安全特性。現有的Amazon的EC2和S3已經輕易實現了99.95%的可靠性,正在向11個9的目標邁進。而普通資料中心,一般也就達到99.9%的可靠性,如果要更高的可靠性,其成本可不是一般企業所能承受的。 更何況,雲端計算所能提供的其他的優勢是傳統方式所不能做到的。公有云平臺一般有多個有效區域(Availability Zone),資料可以在不同地點的有效區域裡儲存和備份,這就保證了資料儲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更何況,如你認為有必要,你可以自己把資料備份到其他介質或者放到不同的雲上。 這都會更好地保證使用者資料的可靠性。
而公有云通過專業的設計、實施, 大規模的部署,完善的維護保證IT資源和服務的低成本和高可靠性,如果加上完善的法律保證和合同條款的約束,私有云根本沒有必要存在。 當然如果使用者實在有錢,仍然想建設自己的私有云,那麼,作為雲端計算從業者,我表示歡迎,並希望您預算越多越好!
4.3.2 雲端計算的勢力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此我也不能免俗,就現在雲端計算業界的力量進行一個歸納。
筆者根據雲端計算技術開發、使用和市場推廣不同特點,把雲端計算行業分成了三個陣營:第一陣營是自己開發、自己運營雲端計算平臺,以Amazon、Google等為首,他們的目的是推出雲服務、構建雲帝國;第二陣營是一些解決方案提供商,不運營自己的平臺,而只提供雲平臺設計和實施的軟體和服務,VMware是這個陣營的帶頭大哥,IBM、思科、HP以及包括國內的華為等巨頭也在積極跟進;第三陣營是開源陣營,以中小企業和一些雲端計算“後進”企業為主, 而且數量眾多,目前發展迅速的是Rackspace等參與的Openstack社群。
很遺憾,我們看到中國的雲端計算的力量還非常薄弱,除了巨大的市場外,我們沒有更多的優勢!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應該慶幸的是第三陣營的崛起,這讓我們還可以參與到強大的第一陣營和第二陣營的競爭中去。但僅僅參與進去可能並不行,我們要想有自己的話語權,就必須要對第三陣營有所貢獻,但現在有幾個開發者或者公司在做這樣的事情呢?
4.3.3 雲平臺的相關產業
在雲平臺的產業列表裡, 包含了硬體提供商、軟體提供商、服務提供商及相關配套供應商。
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由於雲端計算沒有統一的標準,也沒有足夠強大的勢力統一市場,所以,發展還屬於初期階段。在硬體方面,由於缺少統一的硬體規範,導致很多硬體不能拿來就用,而需要定製,這大大增加了實施的難度和時間跨度。也沒有統一的軟體標準,導致不同的雲平臺之間的資料難以遷移,這對使用者來講並不公平。而因為這些限制,又反過來影響使用者採用雲端計算技術的積極性,從而影響服務提供商們的發展速度。因此,對硬體供應商來講,針對主流的雲端計算技術開發出自己的適應性產品,將是硬體供應商能否在雲端計算時代搶佔到先機的關鍵;對軟體供應商來講,也是如此。
就中國雲端計算產業的發展來說,目前比較靠譜的是支援開源陣營,例如以Openstack為突破口,充分實踐,積極增加我們的貢獻,積累我們的技術資本,以國內的市場的巨大容量,不難培育出中國雲端計算業的Amazon、Google類的企業。
5、結束語
雲端計算是一個新興的產業,其作為未來的IT發展的趨勢目前已經是比較明確了。而國家把雲端計算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也是非常具有遠見的決策,對雲端計算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如何推動、推動什麼就必須要站在整個生態系統上去考慮,在這一點上,現實已經證明,我們做得並不好。因此,借這篇長文,我仔細地思考了一些相關問題,亮出我的觀點,希望能夠有點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