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結構張量能區分影象的平坦區域、邊緣區域與角點區域。
此演算法也算是電腦科學最重要的32個演算法之一了。連結的文章中此演算法名稱為Strukturtensor演算法,不過我搜尋了一下,Strukturtensor這個單詞好像是德語,翻譯過來就是structure tensor結構張量了。
此處所說的張量不是相對論或黎曼幾何裡的張量,黎曼幾何的張量好多論文都叫張量場了。也不是數學界還沒研究明白的對矩陣進行擴充套件的高階張量,主要是張量分解。這裡的結構張量就是一個矩陣,一個對影象畫素進行組織的資料結構而已。
畫素組織而成的矩陣如下:
這個公式太常見了,在harris角點檢測中就用到了。其中Ix,Iy就是原對原影象在x和y方向求得的偏導。
然後求矩陣E的行列式K和跡H。然後根據K和H的關係就能區分影象的區域模式了。
模式分以下三類:
平坦區域:H=0;
邊緣區域:H>0 && K=0;
角點區域:H>0 && K>0;
harris角點檢測就用到了第三類判斷。
當然,在實際應用的時候H和K的值肯定都不會是理想,所以我用的都是近似判斷。
處理結果如下:
原圖:
平坦區域:
邊緣區域:
角點區域(好像也不全形點,求角點還是harris好了):
結構張量行列式與跡的關係:
其中紅框為平坦區域,黃框為邊緣區域,鋁框為角點區域。
matlab程式碼如下:
clear all; close all; clc; img=double(imread('lena.jpg')); [m n]=size(img); imshow(img,[]) [Ix Iy]=gradient(img); Ix2=Ix.^2; Iy2=Iy.^2; Ixy=Ix.*Iy; k=1; lambda=zeros(m*n,2); for i=1:m for j=1:n st=[Ix2(i,j) Ixy(i,j);Ixy(i,j) Iy2(i,j)]; %結構張量 K=det(st); %求行列式 H=trace(st); %求跡 %所有的判斷都是近似的 % if H<50 %認為是平坦區域 % if H>50 && abs(K)<0.01*10^(-9) %認為是邊緣區域 if H>50 && abs(K)>0.01*10^(-9) %認為是角點區域 img(i,j)=255; end lambda(k,:)=[K H]; k=k+1; end end figure; plot(lambda(:,1),lambda(:,2),'.'); ylabel('trace');xlabel('det'); figure; imshow(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