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爾(Edmund Husserl)是現象學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集中在對“現象”的深入探討上。對胡塞爾而言,現象並不僅僅指我們透過感官直接感知到的物理世界的表象,而是指一切經驗的顯現或呈現。現象學關心的是我們如何透過意識體驗世界,而非我們經驗的外部物件本身。
注意:現象 處於 主觀和客觀銜接之處,是意識意識+客觀世界的結合部分,這部分也正是 “上下文Context”的定義之處。
胡塞爾提出的“現象”有幾個重要方面:
1、回到事物本身:
胡塞爾強調透過現象學的方法,我們應該“回到事物本身”,也就是從我們自己的意識經驗出發,探討事物如何在意識中呈現。也就是說,他要探索的是我們如何感知世界,而不是世界本身的客觀存在。
在意識中呈現,由於人類意識有注意力限制,注意力如同聚光燈,只能集中在某一部分割槽域,這部分割槽域我們稱之為“上下文Context”,我們關注某個外部事物時,實際上是我們思維的注意力探照燈照射在這個事物上,因此,這個事物呈現出的樣子其實是探照燈照射下的樣子,如果探照燈是紅光,那麼事物呈現紅色偏向。
所以,回到事物本身的意思是:以事物作為目標導向,作為談論的話題,形成了一個話題上下文,對話邏輯由此展開。
2、意向性:
胡塞爾認為意識總是“指向”某個物件,即意識總是意識到某物。這種關係被稱為意向性。因此,“現象”是意識指向的內容,意識並非單純的空白,它總是與某個特定的物件相聯絡,無論這個物件是真實的還是想象的。
意向性建立了主觀與客觀之間的關係,上下文Context是一種關係的展現,上文、下文的關係得到展現,為何從上下前提得到下文結果,因果關係、相關性關係等關係在上下文中得到展現。
3、懸置(Epoché):
胡塞爾提出一種方法,叫做懸置,意思是對一切有關外部世界真實性的假設進行暫時的暫停或放棄。透過這種方法,現象學可以避免先入為主的判斷,而專注於我們對事物的純粹經驗,從而更直接地接觸到“事物本身”。
康德認為:真正事物是我們無法觸及,柏拉圖認為:我們如同洞穴中原始人,無法走出洞穴,只能依靠洞穴上投影認識世界,因此,外部世界如同懸置在洞穴外的播放機,透過洞口照射到洞穴裡牆壁上,我們看到的是我們注意到的現象。
這樣繞一個彎彎的好處是:我們能形成自己認知的元認知,就是認知的認知,當你有一個意識認知時,不要衝動以為它是真的,它只是在你注意力集中的上下文中建立了一種意向性“真”,是你試圖建立一種在意識你它是真的關係。你可以表達出來,只能反應你的上下文意向性而已。當然聽者也只能控制自己注意力,聽見不相信是聽者的自由,但是聽者不能因為聽了相信,然後產生情緒,去堵說話者的嘴巴,這就是過度反應了,有焦慮強迫症傾向,精神問題基本和線粒體代謝有關,與高碳水米麵為主的穀物有關,穀物造就了穀物大腦。
4、本質直觀:
胡塞爾相信透過現象學的方法,能夠直觀地把握事物的本質。例如,我們可以透過現象學的分析,理解某一事物的核心特徵,而不被其偶然的屬性或背景所干擾。
只有我們注意力集中在某個上下文,才能把握事物本質,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注意集中在事物內部時,我們可以找到其內在屬性,注意集中在事物當前上下文時,我們可以找到各種型別範疇,它自身發展來龍去脈的上下文,我們觀察它時的上下文,它與其他上下文中事物的關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