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我得承認,我在看到她訊息的一瞬間,確實心跳加速了(2437 字)

南国微雪發表於2024-11-27

正文

  昨天晚上又去玩兒了一會兒,發現自己的基本功大崩潰。都快忘光了。

  今天沒怎麼看書,聊了一會兒天。當然最重要的這個事情之後再說。

  下午一臉懵地被叫去檢查組了。罵得好狠。“客戶報過來的資料你們都不看一下的嗎?” 內控的那個更年期主管如是說。這個問題是內控部門另一個人檢查出來的,也是一個更年期,並且還沒在信貸上幹過…… 她自己這麼說的。

  我心裡其實很想翻白眼。要給業務部門施加這麼重的業務壓力,又要他們不出錯,沒在信貸上幹過還能這麼囂張,那是真的有點牛皮。而且,二級分行不是還有審查嗎?審查沒審查出來,鍋也全丟我們身上是吧……

  合同時間跟放款時間對不上,被逮到了,描述得像是一個天大的問題似的。還拿開庭來威脅我們。拜託,糧油企業,左手靠財政局貼息發工資補差價,右手靠銀行貸款買糧食…… 補一份不就好了嗎。

  “要是真的拿去打官司了,你想一下我們的贏面在哪裡?你們沒去過庭審現場,但我去過。你們幸好沒去過。” 她這麼威脅我。

  ……

  那我只能心裡想:“幸好你沒在信貸上幹過。”

  不過有錯誤我們得認。確實沒把合同搞好,時間沒對上。只是這個錯誤我只認一半。

  笑死。這 600 萬,剛開始是交給我的來著,後面分工調整就不歸我管了。放款是另一個人搞的。而這次問題主要出在放款的資料上。我老實說了,然後又被罵了。

  “一筆貸款不應該全流程跟蹤嗎?怎麼中途還能換人的?” 她厲聲質問。

  “是是是。確實。” 我只能陪笑。

  好好好,那專案貸款就不得了了,一個專案二十幾年,你試試。還好這個是糧油貸款。

  難繃。然後叫那個人上來。

  她事後跟我說:“你就這麼賣隊友的嗎?”

  賣隊友是不應該,但那塊確實不是我搞的啊…… 難不成我要替你背黑鍋…… 背完之後你會感謝我嗎?說不定都不知道這個事情。

  股東決定那塊確實是我的錯。得重新出。又要跑糧食局了。

  只是我總覺得奇怪,明明我們崗位都調整了,這些以前的事情不應該現任客戶經理接任嗎?怎麼還找以前的人?現在好在只是崗位調整,要是我們辭職了,上哪兒找背黑鍋的人去。

  我的崗位,之前的人上面遺留下來的問題我在解決,他們就可以新官不理舊賬了嗎……

  我百思不得其解。

  最近膝蓋受傷,沒怎麼運動,長到 120 了…… 不過現在膝蓋情況怎麼樣了我具體還是不知道。之前稍微動了一下感覺沒好,現在不敢動了。我感覺這麼下去體重要飆升了。

  今天最意外也最重要的事情,可能就是加了她的微信吧。

  她明確告訴我說可以,但是她不怎麼發朋友圈。我說沒關係,主要是加回以前的同學。我也真這麼想。

  加上她我開心了好久。

  之前一直沒有勇氣加她…… 包括我現在也沒什麼勇氣……

  今天鼓起勇氣,只是因為嵐發了空間,然後說就不從朋友圈搬她的照片過來了。我突然想起好像沒有嵐的微信好友。搜了一下,確實沒有。跑 QQ 上要了方式加上了。

  我尋思,我好像也沒有她的微信,正好借這個理由,加一下吧。

  編輯好訊息,傳送。

  發出去後的五分鐘,我就後悔了。

  發出去之後的一個小時,我極度後悔了。

  上午直到她回訊息的那一瞬間,聽到手機響鈴的每一次,我整個人都是心跳加速的狀態。每來一次,心跳加速一次。

  她應該是工作比較忙,上午 11 點左右回的訊息。

  我的交感神經就這樣斷斷續續、一下一下地興奮了兩個小時。

  相當折磨。

  最後同意了。真的好開心。

  我感覺我怎麼在這方面還是那麼蠢……

  後面斗膽斷斷續續跟她聊,聊到了現狀。她現在在寧波做動畫,稅扣完到手 4500 一個月,不賺錢還累,早十晚八,中午休息一個半小時。經常用優惠券點外賣,便宜一些。

  我有些心疼。看來大家日子都不好過。

  我開始有些奇怪,工業設計怎麼跑去做動畫了,後面想了想自己,計算機不也在銀行跑業務…… 反正都差不多。

  後續的聊天就沒有那麼激動了,挺平穩,就還好。但也還是不敢亂髮訊息……

  我感覺我跟她說話還是很卑微,很抬不起頭。

  莫不是心理陰影了……

  自己在這方面的成長是一點都沒有啊。

  雖然她的回覆看起來很明顯是愛搭不理的那種,不過能從之前決裂的那種狀態緩過來就已經是非常好的事情了。我最理想的狀態就是恢復成陌生人。

  其他的,我不奢望了。

  哦,說起來,我們倆都有一個非常大的共同點:

  不!想!上!班!

  笑死了。

  雖然寫到這裡了,但我很清楚,她已經回不來了。

  就算我現在能和她聊起來,我終其一生卻都只是在追尋那個影子。那個高中時候的、她的影子。而她再也回不來了。

  我十分明白我想要的只是一個泡影。

  我可能更多的,是在向高中時候的那個自己道歉。

  我真正追尋的那人,已經墜落於視界之下——成為了一個在視線裡永遠存續,但實際上已經被潮汐力撕扯得灰飛煙滅的影子。

  我受她影響,才對現在的她有著雜亂無章的情愫。

  我把重新取得聯絡這件事說給慧慧的時候,她問我怎麼不去追。我說她自 2020 年 1 月 1 號開始與現在的男朋友交往之後,已經快 5 年了,而且我們的關係早就成冰山了。更重要的是她現在很幸福,還是不要去打攪的好。

  恢復聯絡完畢了,今天之後,我也不打算再打擾了。

  現在重新聊上之後,比沒有聊天的時候更加痛苦。慧慧問為什麼。

  我說,我忘了之前在哪兒看過的研究(現在想來,或許是《親密關係》的書裡),因為 “關懷本能” 現象和社會對於男女兩性的期望不同,女效能向他人傾訴,同時往往也會很快走出情感創傷,接受新的戀情,而大多數男性會帶著這段情感創傷行走終生。

  當然肯定會有個體差異,只是總的機率要高得多。

  自那時候,應該已經過了七年了。

  很不幸,我就成了這分子中的一員。

  生活還要繼續。就像我曾經決裂的另一個很好的學長在部落格裡寫的那樣:“很難否定它已經內化成我的一部分了。”

  喵喵的文字太過可愛,不像我寫的東西一樣空洞枯燥而乏味。我究其一生都學不來。

  篇幅浩瀚,都在抒發一些無聊的情緒。

  就此擱筆吧。

  擲筆三嘆,再無它言。

成功日記:

  1. 看了一點《穩健投資:年化 10% 收益率的基金組合》,進度 57.1%;

  2. 再次認識到了有些人的無知與自傲;

  3. 中午睡得很好;

  4. 在被領導罵的時候,嘗試忍住了自己反駁的慾望,實施了預期管理;

  5. 雖然基本功有些崩潰,不過成功找到了憑空倒立防摔的感覺,應該可以開始練習脫牆穩立了;

  6. 喝了很多水。

  南國微雪 Miyuki

  2024 年 11 月 26 日

寫在後面

  特別注意:本文傳送者署名為 TinySnow,與平日的南國微雪不同,但不開啟讚賞和付費。

封面圖

img

實用類文字附加

《穩健投資:年化 10% 收益率的基金組合》

  第三節如何估值

  上一節我們說,滬深 300 指數市盈率在 12 倍以下是低估,18 倍以上是高估,12~18 倍是合理。肯定有同學會問:“這個數是怎麼算出來的呢?”

  這一節,我們就詳細說說如何來計算股票和指數的估值。本節是全書中最難的一節,如果實在看不懂,也別傷心。我會根據本節的演算法把一些重要指數的估值都算好,形成一張估值表,實在看不懂推導過程,大家就直接看結果。

  一、合理市盈率是由利潤增速決定的

  其實給指數估值與給股票估值的思路差不多,因為指數就是由一大堆公司的股票組成的。為了省事,本節我就統一說股票了,大家只要記住,股票和指數估值都是一回事就行了。

  估值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指標是市盈率,那是不是所有公司的合理市盈率都應該一樣呢?不是這樣的。

  一家公司股票的 “合理市盈率” 是由該公司的 “利潤增速” 決定的。這裡說的利潤,是指公司在某一年透過經營賺到的利潤,而不是指我們買某隻股票今年賺了多少錢。利潤增速,指的就是這家公司今年賺的錢比去年多了百分之多少。比如,一家公司去年賺了 1 億元,今年賺了 1.2 億元,那這家公司的利潤增速就是(1.2−1)/1×100%=20%。

  大家都比較喜歡公司利潤在不斷增長的企業,對這樣的企業給予更高的估值,也就是更高的市盈率。對於利潤不怎麼增長的企業,給的估值一般比較低,有的時候甚至會低到離譜。因為經營公司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利潤不增長,一般都預示著利潤快要倒退了。

  為了研究利潤增速與合理市盈率之間的關係,我收集了各國股票市場資料,在無風險收益率(一般為 10 年期國債收益率)在 3% 左右時,對應關係如表 5-1 所示。

  這個對應表的意思是:如果我預估一家公司未來幾年的利潤增速是 0(不增長),那它的合理估值就是 10 倍市盈率;如果我預估一家公司未來幾年的利潤增速是每年 10%,那它的合理估值就是 15 倍市盈率;如果我預估一家公司未來幾年的利潤增速是每年 15%,那它的合理估值就是 20 倍市盈率。

  雖說這是個經驗值,但是這個對應表也是有理論基礎的,它的理論基礎是:現金流折現模型。理論上,股票的價值計算公式為:

  式中,D 是公司各年的現金流,r 是貼現率。

  如果說一家公司的各年現金流不增長,也就是增速為 0,上面這個公式就變成:

  這個計算要用到等比數列求和公式,高二的數學公式,數列無限時,q 小於 1 的情況下,S=a/(1−q)。求和之後,得出的公式是:

  如果我們簡單地把公司的利潤 E 當成它的現金流 D,並設定貼現率 r 為 10%,就可以得出:

  把公式中 E 移項到左邊便得出:P/E=1/10%,也就是 PE=10。

  總結一下,就是當一家公司的利潤增速為 0 時,它的合理市盈率大概就是 10 倍。

  上面這個例子是 0 增速模型,比較簡單。但是我們更喜歡利潤增速高一些的公司,這個要怎麼算呢?比如,當一家公司的利潤增速為 10% 時,要怎麼算?這個時候就要用到二階段增長模型了。

  我們假設,第一個階段,公司按照一個高一點的利潤增速增長 3 年。第二個階段,公司按照一個比較低的利潤增速永續增長,其公式為:

  我們假設,這家公司未來 3 年利潤增速是 10%,後續按照 1% 的利潤增速永續增長。把這兩個資料代入上面的公式裡面,得出 10% 利潤增速對應的合理市盈率是 14 倍多,取個整,就算 15 倍吧。

  估值對應表上,利潤增速為 10%,對應中值市盈率為 15 倍,大概就是這麼計算出來的。

  還要強調一點,估值對應表上具體某一個增速所對應的合理市盈率,並非都是一一計算出來的,多數是根據經驗總結出來的。把現金流折現的公式拿出來,只是想說明,市場之前之所以有這樣的對應關係,其實是有理論依據的。無論是格雷厄姆的市盈率法,還是彼得林奇的 PEG 估值法,都是同樣的底層邏輯。

===== Separator =====

  二、低估線和高估線

  前面我們計算了各種利潤增速對應的合理市盈率,這個合理的市盈率被稱為 “中值市盈率”(見圖 5-7)。之所以叫 “中值市盈率”,是因為股票的估值並不是乖乖地趴在合理值上,而會圍繞中值上下波動。

  一般來說,中低速利潤增速(利潤增速 20% 以下)的股票,波動範圍會小一些,上下波動 20% 左右(當然,並不是說股票波動了 20% 就不再動了,有可能會繼續波動很大);而高利潤增速(利潤增速 20% 以上)的股票,波動範圍會大一些,上下波動 30% 左右(同理,也不是說波動了 30% 就不再動了,也有可能會繼續波動得更大)。

  在剛才的估值對應表上加上對應的估值波動範圍,就能算出低估線和高估線了(見表 5-2)。

  比如,一隻 10% 利潤增速的股票,它的中值市盈率是 15 倍。它的低估線則為:15×(1−20%)=12 倍,當它的估值低於 12 倍時,就進入低估區了。它的高估線則為:15×(1+20%)=18 倍,當它的估值高於 18 倍時,就進入高估區了。

  在低估線和高估線之間,都屬於合理估值。

  以滬深 300 指數為例

  我們假設,未來幾年,滬深 300 可以維持 10% 的利潤增速。根據估值對應表中 10% 的利潤增速,對應的是 15 倍的中值市盈率。

  然後,我們要看一下,滬深 300 指數的行業分佈是怎樣的。我們可以到中證指數官網搜尋 “滬深 300”,就會看到指數的成分股行業分佈資訊。此時我們會發現,滬深 300 指數中包含的金融和地產類公司佔比大概在 30%。

  金融和地產行業的特點是槓桿比較高(借錢做生意),因此它們的盈利不確定性也比較強。所以在估值時我們要在它的中值市盈率上打個折扣。我個人的折扣策略是:一個指數的行業分佈中,金融和地產佔 50%~70%,中值市盈率打 9 折;金融和地產佔 70%~100%,中值市盈率打 8 折;佔 50% 以下不打折。

  滬深 300 指數中的金融和地產公司佔比為 30%,因此中值市盈率就不打折了。滬深 300 的利潤增速是 10%,屬於中低速利潤增速(利潤增速 20% 以下),波動範圍是上下波動 20%,查一下估值對應表:它的低估線是 12 倍,當它的市盈率低於 12 倍時,進入低估區,買入會非常划算。它的高估線是 18 倍,當它的市盈率高於 18 倍時,進入高估區,買入會非常吃虧(見圖 5-8)。

  最後,我們再檢視一下滬深 300 指數在當天的市盈率,比如 2022 年 4 月 1 日的市盈率是 16.04 倍,處於合理偏高估值。

  圖 5-8 滬深 300 指數估值

  到這裡我們給滬深 300 這個指數的估值就完成了。在為其他的指數做估值時,也是差不多的流程。

===== Separator =====

  二、怎麼買

  在第一章的第四節的表 1-4 中,我們給出了四個組合。

  組合由股票基金和債券基金組成。組合裡面的債券基金比較好處理,從第四章第二節裡面選兩隻出來就行。但組合裡面的股票基金選起來就比較複雜了,特別是股票基金還有個估值的問題,有時候買很划算,有時候買不划算。

  對於剛開始學投資的同學來說,組合裡面的股票基金就盯住滬深 300 指數基金即可。作為 A 股最具有代表性的基金,滬深 300 指數基金的確定性是最強的,而且也比較容易掌握。

  我們把表 1-4 裡面的四種組合具體如何買,做個詳細的解釋。

  1. 全股組合

  全股組合適合能夠承受 50% 波動的人群,組合中股票基金比例最大可以達到 100%。每次定投時,先查一下滬深 300 指數當前的市盈率,具體投資方案如下(見圖 5-9)。

img

  (1)滬深 300 市盈率在 12 倍以下,本次定投買入 100% 比例的滬深 300 指數基金,不買債券基金。

  (2)滬深 300 市盈率在 12~15 倍,本次定投買入 75% 比例的滬深 300 指數基金和 25% 比例的債券基金。

  (3)滬深 300 市盈率在 15~18 倍,本次定投買入 25% 比例的滬深 300 指數基金和 75% 比例的債券基金。

  (4)滬深 300 市盈率在 18 倍以上,本次定投只買入 100% 比例的債券基金,不買入滬深 300 指數基金。

  可見,雖說名字叫 “全股組合”,但這個組合並非真的就是一直只買股票類基金,還是要根據滬深 300 指數的估值,來調整每次定投的股債比例的。

===== Separator =====

  2. 半股半債

  半股半債組合適合能夠承受 30% 波動的人群,組合中股票基金比例最大可以達到 50%。這個組合的定投方案和全股組合的邏輯差不多,只是投的股票基金比例要低一些,具體投資方案如下(見圖 5-10)。

img

  (1)滬深 300 市盈率在 12 倍以下,本次定投買入 50% 比例的滬深 300 指數基金和 50% 比例的債券基金。

  (2)滬深 300 市盈率在 12~15 倍,本次定投買入 35% 比例的滬深 300 指數基金和 65% 比例的債券基金。

  (3)滬深 300 市盈率在 15~18 倍,本次定投買入 15% 比例的滬深 300 指數基金和 85% 比例的債券基金。

  (4)滬深 300 市盈率在 18 倍以上,本次定投只買入 100% 比例的債券基金,不買入滬深 300 指數基金。

===== Separator =====

  3. 偏債組合

  偏債組合適合能夠承受 10% 波動的人群,由於能承受的波動較小,所以組合中股票基金比例進一步下降了,最大隻能到 10%,具體投資方案如下(見圖 5-11)。

img

  (1)滬深 300 市盈率在 12 倍以下,本次定投買入 10% 比例的滬深 300 指數基金和 90% 比例的債券基金。

  (2)滬深 300 市盈率在 12~15 倍,本次定投買入 8% 比例的滬深 300 指數基金和 92% 比例的債券基金。

  (3)滬深 300 市盈率在 15~18 倍,本次定投買入 3% 比例的滬深 300 指數基金和 97% 比例的債券基金。

  (4)滬深 300 市盈率在 18 倍以上,本次定投只買入 100% 比例的債券基金,不買入滬深 300 指數基金。

===== Separator =====

  4. 全債組合

  全債組合裡面沒有股票基金,全都是債券基金,它的投資方案比較簡單,大家參考第四章第二節 “如何投債券基金” 的內容即可。

===== Separator =====

  三、如何定投指數基金

  現在我們透過一個例子來形象地說明,要如何定投基金。

  張三的月薪為 2 萬元。他每個月要還房貸 1 萬元,月生活費為 3000 元,每月結餘 7000 元。這 7000 元中,他打算留 2000 元以備不時之需,留為短期資金,買成貨幣基金。剩下的 5000 元是閒錢,打算用於長期投資。

  同時,張三還有 20 萬元存款,也打算用於長期投資。他打算將這 20 萬元分 10 期投出去,每期 2 萬元,每個月投一期。當然,他也可以把 20 萬存款分 20 期投出,每期 1 萬元,每個月投一期。到底是分 10 期還是 20 期,可以根據開始定投時的大盤估值的高低來判斷。若開始定投時,大盤估值很低,投資價值很高,那就分 10 期來投;如果開始定投時大盤已然被高估,那就分 20 期,慢點投。

  張三開始定投時,大盤估值較低,因此,張三未來 10 個月的投資計劃是:每個月定投工資結餘 5000 元 + 存款 2 萬元,共 25000 元。10 個月後改為每個月定投工資結餘 5000 元。張三是每個月 10 日發工資,他的定投日就定在了每個月 11 日,如果 11 日是節假日,就自動延到最近的交易日進行定投。

  張三透過自我評估,覺得自己是高波動承受人群,可以承受 50% 的波動,他選擇了全股組合方案。

  第一個月,張三發工資了。他查了一下估值表,發現此時滬深 300 指數估值為 13 倍市盈率,合理偏低區域。因此他本次定投的方案是:定投 25000 元,其中滬深 300 指數基金佔比 75%,為 18750 元;債券基金佔比 25%,為 6250 元。

  第二個月,股市跌了。此時滬深 300 市盈率跌到 12 倍,他的第一筆定投已經虧了錢,但該定投還是要繼續。第二個月,又買入滬深 300 指數基金 18750 元和債券基金 6250 元。

  第三個月,很不幸,股市又跌了,而且跌得更猛了。此時滬深 300 指數的市盈率已經跌到 11 倍,處於低估區。張三同學剛一入市就連跌三個月,也是夠慘的。繼續定投,本次定投 25000 元,全部買了滬深 300 指數基金,沒有買債券基金。

  第四個月,更不幸,股市又跌了。正所謂低估不代表不會繼續跌,高估不代表不會繼續漲。雖然已經跌到低估區,但股市依舊是跌跌不休,張三的賬戶已經浮虧不少。但張三非常堅強,堅持定投,再次定投 25000 元,全部為滬深 300 指數基金。

  第五個月,股市終於反彈,滬深 300 又回到了 12 倍市盈率以上,本次張三的定投方案又改回了滬深 300 指數基金 18750 元和債券基金 6250 元的方案。

  第六個月,股市大漲,滬深 300 漲到了 16 倍市盈率,合理偏高估值區域。這次定投張三就又得調整方案了,雖然還是定投 25000 元,但是滬深 300 指數基金只佔 25%,為 6250 元;而債券基金佔比 75%,為 18750 元。

  第七個月,股市漲勢如虹。滬深 300 指數漲到了 18 倍市盈率以上,進入了高估區,此時滬深 300 指數基金的投資價值越來越低。本次定投只買入債券基金 25000 元,不再買入滬深 300 指數基金。

  第八到第十個月,滬深 300 指數一直都在 18 倍市盈率以上,張三的定投方案,也就一直延續第七個月的定投方案,每個月買 25000 元的債券基金。

  第十一個月,滬深 300 指數的估值還是高高在上,已經達到了 20 倍市盈率。此時張三的存量資金 20 萬元存款已經全部投掉了。本次他只定投 5000 元工資結餘,全部買成了債券基金。

  第十二個月,張三定投滿一年。這個月,除了日常的定投外,還要做一個很重要的動作——再平衡。

  此時張三的賬戶中,同時擁有若干金額的滬深 300 指數基金和債券基金。

  由於這個時候滬深 300 指數估值是 20 倍市盈率,估值偏高,可以根據此時的股債比例進行整體再平衡。也就是將組合中的滬深 300 指數基金,全部換成債券基金。

  如果在第十二個月,滬深 300 指數不是在高估狀態,而是在合理偏低狀態(比如 13 倍市盈率)。那本次整體再平衡就會調整為 75% 比例的滬深 300 指數基金和 25% 比例的債券基金。

  再平衡這個動作,每年做一次就行(比如每年年底做一次再平衡,或者每年固定一個時間做一次再平衡),不宜太頻繁。畢竟基金申購贖回,都是有手續費的。

  上面我們說的這個案例之中,主人公運氣不錯。雖然入市前幾個月跌了一些,但是後面好歹大漲了。但實際生活中,多數人的定投生涯並非是這般順利的。

  有的同學(多數同學)是在牛市入市的,興致勃勃開啟賬戶,發現股市上各個板塊的估值都很高,沒啥好買的。這種情況就比較考驗人對誘惑的抵禦力。

  也有同學(少數同學)是在熊市入市的。熊市的股市那真叫一個慘,壞訊息一個接一個。熊市的時間可能會持續很久,短的熊市要半年到一年,長的熊市可能要三到四年。最可憐的情況,從定投第一天就開始虧,一直虧四年,然後牛市來了,才開始盈利。雖然最終結果是好的,但中間這三四年,並不是多麼愉快的過程。

  總體來說,投資並不簡單,買基金並不簡單。不管我們是牛市入市還是熊市入市,一定要做到:保住工作,保住現金流,無限子彈,慢慢定投。做好最壞的打算,同時還要心向光明,對下一次牛市充滿信心。只有如此,基金才會幫我們實現資產增值。

===== Separator =====

  指數基金可以根據它跟蹤的指數型別分為寬基、行業指數基金和聰明貝塔指數基金。

  寬基就是說這個基金跟蹤的指數是一個 “寬指”,寬指就是一個選股範圍很“寬” 的指數。那怎麼才算選股範圍 “寬” 呢?其實就是選成分股的時候,只按公司市值大小來選,什麼行業的都可以選,不做限制。比如,滬深 300 指數就是從滬深兩市裡面選市值最高的 300 家公司,不管什麼行業的都可以入選。再比如,中證 500 指數是從滬深兩市裡面選市值排在滬深 300 後面的 500 家公司的股票,也是啥行業的都可以選。

  而行業指數基金就不一樣了。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行業指數基金跟蹤的是一個行業指數。行業指數,自然選出來的都是某行業的公司。比如中證消費指數,它是從滬深兩市裡面選消費行業的公司來做成分股。再比如,中證白酒指數的選股範圍就更窄了,是從滬深兩市裡面選做白酒業務的公司出來做成分股。

  聰明貝塔(Smart Beta)指數基金解釋起來要稍微複雜一點。傳統指數都是按市值大小來選成分股,而聰明貝塔指數就不看市值了,改用其他規則。比如,中證紅利指數看的是股票的股息率,以滬深兩市股息率最高的 100 只股票為成分股。再比如,基本面指數看的是公司的營業收入、現金流、淨資產、分紅這些指標,計算方法還挺複雜呢。聰明貝塔指數多種多樣,可以充分滿足大家的想象力。

  指數基金的名字一般都是 “基金公司名 + 指數名 + 基金型別”。比如,“華夏滬深 300 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華夏” 是基金公司名,“滬深 300”是這隻基金跟蹤的指數名,“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是基金型別。對於指數基金來說,我們只要一看名字,就大概能猜到裡面都會有什麼股票了。

  主動基金可以分為全行業的主動基金和單行業的主動基金。

  多數主動基金都是全行業的主動基金,基金經理可以從滬深兩市,甚至港股、美股選擇任何他認可的股票,這隻基金不光能買股票,還能買一定比例的債券和現金資產(合同裡會規定這部分資產的比例,比如不超過 20%,不超過 50% 等)。

  全行業主動基金的名字叫得往往比較寬泛,比如 “易方達優質精選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光看這個名字,我們很難猜出裡面會買什麼股票。我們想要知道這位基金經理在基金裡買的具體標的,需要再去翻基金的季報、年報才行。由於全行業主動基金經理的選股非常寬泛,所以要選擇這樣的基金,必須得對這名基金經理的投資理念非常熟悉才行。

  有少數主動基金在合同上對選股的行業做了限定,這就是單行業的主動基金。比如,有一隻基金叫 “易方達消費精選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這隻基金在合同裡就寫了“本基金非現金資產中不低於 80% 的資產將投資於消費行業證券”,並且對它所說的“消費行業” 做了詳細的定義。再比如,還有一隻基金叫 “中歐醫療創新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這隻基金也在合同裡寫了,“投資於醫療創新相關行業股票的比例不低於非現金基金資產的 80%”,並也對“醫療創新行業” 做了界定。

  由於單行業的主動基金對基金經理的選股做了行業限制,所以基金經理選出來的股票和該行業的指數基金差別不會特別大。主要差別就體現在行業裡面不同公司的配置比例上。

  全行業的主動基金一般會瞄著滬深 300 指數來做業績對比,而單行業主動基金,一般會瞄著那個行業的指數來做業績對比。主動基金以跑贏業績標準指數為榮,要是跑輸了指數,就會被大家嘲笑:“你這隻主動基金連指數都跑不贏,我還不如直接買指數基金。” 對主動基金經理來說,這是一件很丟人的事。

  主動基金沒辦法像指數基金一樣做估值判斷,因此只能透過業績參考指數的估值來間接判斷。比如,如果你想買一隻全行業主動基金,就可以參考滬深 300 指數的估值。如果想買一隻消費行業主動基金,就可以參考中證消費指數的估值。

  以上就是幾種型別股票基金的簡要介紹,具體的基金介紹我們會在後面的三章裡詳細講解,大家先知道有這麼幾個型別即可。

===== Separator =====

  收益率 =(1+PE 變化率)×(1 + 利潤增長率)+ 股息率 - 1

  = 利潤增長率 + PE 變化率 + 利潤增長率 ×PE 變化率 + 股息率

  這樣我們就推匯出博格公式了。

  大家有沒有發現,推匯出來的博格公式比開篇那個多了個 “利潤增長率 × 市盈率變化率”。

  網上流傳的那個博格公式,只能算是個 “不完整版”。而今天我們一起推匯出來的這個,才是博格公式的完整版。

  由 “博格公式完整版” 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我們投資股票的收益率取決於三方面,分別是:利潤增長率、市盈率變化率和股息率。

  我對這三個率的定位分別是:利潤增長率反映投資中的核心收益,股息率反映投資中的穩定收益,市盈率變化率反映市場給的超額收益。

  利潤增長是一家公司或者一個指數最原始的內在價值。公司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賺錢,所謂好公司就是賺錢越來越多。哪怕一家公司沒上市(比如華為),但是它利潤不停地增長,賺的錢越來越多,那它的內在價值也是不斷增長的。

  股息也是一樣,不管是不是上市公司,有沒有股票報價,股息都是可以順利拿到手的。只有市盈率的變化,是市場決定的,而不是公司本身決定的。(當然,市場也會參考公司的利潤增長來給出市盈率定價)。

===== Separator =====

  我們一起來做個幾個試算。

  (1)如果一家上市公司未來的利潤增長為 10%,股息率為 3%,目前的市盈率是 8 倍。我們持有該公司股票一年,賣出的時候,市盈率從 8 倍漲到 9 倍。我們的收益率是多少呢?

  利潤增速是 10%,市盈率變化率 =(9−8)/8=12.5%,股息率為 3%。

  把這幾個數代入博格公式完整版:

  收益率 = 10%+12.5%+10%×12.5%+3%=26.75%

  這個收益率已經很高了。

  (2)還是這隻股票,還是持有一年,這次運氣差一些,我們賣出的時候市盈率沒變,還是 8 倍。我們的收益率是多少呢?利潤增速為 10%,市盈率變化率為 0,股息率為 3%。

  我們把這幾個數代入公式:

  收益率 = 10%+0+10%×0+3%=13%

  這個收益率也很好,畢竟我們的目標本來就是每年 10%~15%。

  (3)再悲觀一點,這次運氣很差,熊市更熊了,我們持有一年,市盈率從 8 倍跌到了 7 倍。利潤增速為 10%,市盈率變化率 =(7−8)/8=−12.5%,股息率為 3%。

  我們的收益率是:

  收益率 = 10%−12.5%−10%×12.5%+3%=−0.75%

  幾乎等於不虧。如此差的行情,我們都能不虧。如果行情稍微小牛一點點,我們竟然能大賺。

  這裡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家公司的利潤在增長。所以我才說,利潤增長是我們投資指數基金最核心的收益。只要公司和指數的利潤維持增長,且我們在低估時(市盈率比較低的時候)買入,我們的收益就會很不錯。如果市場來了一波大牛市,市盈率從低估漲個 40%~80% 到了高估,這部分錢就是市場免費贈送的超額收益。

  根據過往經驗,A 股市場一般 5~7 年會有一波牛市。中國經濟不斷增長,牛市說不定還會來,但是具體時點實在是沒法預測。

  我們其實也不用太關注牛市什麼時候來,在選擇基金的時候,只要持續定投利潤穩定增長、估值低估的指數基金,哪怕牛市永遠不來,我們也照樣賺錢。這麼思考,是不是心裡踏實多了?

  當然,牛市該來還是會來的,畢竟股市牛熊交替,這也是客觀規律。從下一章開始,我們會詳細講解各種股票類基金,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它們。

===== Separator =====

  二、編制方法

  簡單地說,滬深 300 指數是從滬深兩市中選出規模大、流動性好、最具代表性的 300 只股票組成一個指數。那什麼算規模大?什麼算流動性好?什麼叫最具代表性啊?這就得往復雜了說了。

  首先,要把整個股市所有股票都拿過來。先排除 ST(公司連續兩年虧損)、*ST(公司連續三年虧損)的股票。它對上市時間也有要求,如果是科創板、創業板的股票,上市時間必須超過一年。其他板的股票,要求上市時間超過一個季度(除非該證券自上市以來日均總市值排在前 30 位)。

  然後,按照過去一年的日均成交金額由高到低排名,剔除排名後 50% 的股票。再把剩下的股票,按照過去一年的日均總市值由高到低排名,選取前 300 名的股票作為指數的成分股。

  選出了成分股了,那怎麼分配每隻股票的權重呢?(也就是每隻股票佔指數的比例。)滬深 300 指數採用的叫自由流通市值加權法。

  這裡科普一下什麼是自由流通:一家公司的股票中,有一些股票不能自由買賣。比如,公司建立者、家族、高階管理者等長期持有的股份,國有股份,戰略投資者持有的股份,員工持股計劃。這些平時不賣,也幾乎不會賣的股票,就不是自由流通的,我們就當它不存在。算一家公司自由流通市值的時候,要把這些股票對應的市值減掉。

  之所以要搞自由流通市值加權,主要是為了防止某些公司(比如大國企)總市值很高,但是多數股票並不交易,卻佔了指數很大權重的問題。

  假如,一個指數里面有三隻股票,它們的自由流通市值分別是:A 股票,50 億元;B 股票,30 億元;C 股票,20 億元。三隻股票總的自由流通市值加起來是 100 億元。那麼,指數里面,A 股票的權重就是 50 億元 / 100 億元 = 50%;B 股票的權重就是 30 億元 / 100 億元 = 30%;C 股票的權重就是 20 億元 / 100 億元 = 20%。

  這就把指數里面的成分股和成分股的權重,都算出來了。

  滬深 300 指數每半年會重新調整一次成分股。一般在每年 5 月和 11 月的下旬稽核指數成分股,成分股的調整實施時間分別為每年 6 月和 12 月的第二個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對於我們買基金的人來說,調整成分股這種事是完全無感的。我們只需要知道有這麼回事就行了,不需要額外做什麼(實踐中,在計算自由流通市值的時候,會用到分級靠檔計演算法,這就過於複雜,本書中就不詳細說了)。

===== Separator =====

  第三節上證指數

  很少有人會把 2019 年當牛市。這一年,上證指數漲 22.3%,滬深 300 指數漲 36.07%,中證 500 指數漲 26.38%,創業板指數漲 43.79%。這是標準的大牛市,美國標普 500 指數也只漲了 28.88%。那為什麼很少有人把 2019 年當牛市呢?有人把這個鍋算在了上證指數身上,因為上證指數老在 3000 點左右徘徊。

  廣大股民表示:中國股市十幾年前就在 3000 點,現在還在 3000 點,哪漲了?這話聽起來也挺有道理。上證指數第一次突破 3000 點,還是在 2007 年 3 月。15 年過去了,上證指數還是在 3000 點附近(見圖 6-4)。

  不過,在讓上證指數背鍋之前,我們還是得先把人家的歷史搞搞清楚的,這樣才公平。上證指數可以算得上是 A 股歷史最久遠的幾個指數之一了,1991 年就釋出了。它的程式碼是 000001,從這個程式碼就能看出它的 “一哥” 地位。指數這個行業特別講究先發優勢,哪個指數出現得早,哪個指數就會被反覆提起。

  它的編制方法比較簡單,簡單地說就是選擇上海證券交易所所有的股票做成分股,反映的是整個上交所股票的整體漲跌情況(實際上並非所有股票都是成分股,而是會剔除一些)。

  上證指數的起始時間是 1990 年 12 月 19 日,起始點位是 100 點。到 2022 年 4 月 1 日是 3282.72 點,歷經 31.25 年,年化收益率為 11.8%。實事求是地講,11.8% 是個挺好的成績,但是我們細看一下就會發現,這個成績主要是在 2005 年之前獲得的(見表 6-5)。

  2005 年之前,上證指數的年化收益率將近 20%。而 2005 年之後,它的年化收益率降到只有 5.7%,同期滬深 300 指數有 8.8% 的收益率。可見,2005 年之後,上證指數已經有點跟不上整個 A 股的發展了。具體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總結下來,有以下四點。

  (1)上證指數是綜合指數,不是成分指數。所謂綜合指數,是指這個交易所裡幾乎所有股票都是成分股。上證有一兩千家公司,特別優秀的公司也就是前面那 20%,後面很多公司是在拖後腿的。

  根據全世界各個股市的經驗,最後表現比較好的指數基本都是成分指數,也就是從股市裡面挑選少量的優質股票出來當成分股的指數。比如滬深 300、中證 500、標普 500、納斯達克 100,這些都是成分指數。名字後面的那個數字就是指這個指數里一共有多少成分股。總成分股數量有限制,這樣才能優勝劣汰,不斷更新。這樣的指數才更有生命力。

  (2)上證指數是單市場指數。上證指數從設計之初就是用來展示整個上交所股票漲跌的。因此,指數里面沒有深市的股票。作為一個單市場指數,它沒有任何問題。但是,現在上證指數是被大家當作 A 股的代表指數來看待的,那它就很不合適了。如果單單從上市公司數量來評判的話,上交所的股票數量還少於深交所,因此拿上證指數來代表整個 A 股走勢明顯有問題。

  (3)上證指數的新股納入方式。自 2007 年 1 月 6 日起,新股於上市第 11 個交易日開始計入上證指數。A 股有炒新的習慣,股票新上市都要猛炒個十來天,然後才開始慢慢跌回正常估值。上證指數沒有從頭開始納入,也沒有幾個月後再納入,偏偏要在第 11 個交易日開始納入。好處一點沒撈著,捱打一點沒躲掉。更有意思的是,2007 年上證上市了很多巨無霸公司,這些高權重的公司從上市到現在的漲幅都是負的。這些公司也拖累了上證指數的漲幅。

  (4)上證採用總市值加權法進行加權。總市值加權法,就是按照公司總的市值(包含不可流通和可流通兩部分)來進行加權。上交所有很多大公司,不可流通的股份比例非常高。雖然這些公司的股價已經跌了很多,但由於總市值依舊很大,依舊在指數的權重榜單上,影響指數漲幅。在有大量不可流通市值股票的市場中,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權法來進行加權才是更加科學的指數編制方法。

  針對以上問題,2020 年 7 月 22 日,上證指數對編制方法做了修改。

  首先,對樣本股的納入進行了限制。如果股票被實施風險提示(被標 ST、*ST),就會被上證指數剔除。其次,新股納入時間延長為 1 年。市值特別大的股票上市後 3 個月納入指數。

  這些修改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上證指數之前的弊端,但並沒有辦法解決上證指數無法代表整個 A 股的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用更多的時間和更多的耐心,反覆告知廣大個人投資者:想知道整個 A 股的漲幅,要去看滬深 300 和中證 500 指數,不要再盯著上證指數看了。上證指數是個單市場綜合指數,不適合做這項工作的。

===== Separator =====

  第四節科創 50 指數

  一、科創板的歷史

  在美國主要有兩個交易所:紐交所和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紐交所裡面主要是傳統行業的上市公司。比如,可口可樂、通用電氣、麥當勞等。而一些新興行業,比如網際網路、晶片、新能源汽車這類的企業,都主要在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上市。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蘋果、谷歌、臉書、英特爾、特斯拉等企業,都是在納斯達克上市的。

  新興行業的特點在於增長速度快,但是都很缺錢,需要快速上市融資,以求更快的發展。這些公司的要求是:上市週期快,上市對營業收入、對盈利的要求低。這兩條,納斯達克都符合。所以多數科技公司就更喜歡納斯達克。也正是因為有了納斯達克,才讓這些科技公司能夠肆無忌憚地野蠻生長,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回看我國 A 股,我們常說的主機板,就類似於紐交所。而我們一直缺一個門檻更低、要求更低的板塊,來給我們自己的科技類企業上市使用。

  其實最早是想讓創業板來承擔這個重任的。A 股的創業板最早在 1998 年就開始籌劃了,可惜還沒等弄出來,美國科網泡沫在 2000 年被捅破了,股價一落千丈。

  在 2004 年我們先搞了箇中小板,但也沒試出什麼名堂。2009 年,時隔 10 年,創業板終於成立,但不是註冊制,而是稽核制,也就是要排隊的那種。一排隊排好幾年,企業若真是急需用錢,在排隊過程中可能已經餓死了。

  所以在那段時間,高科技、網際網路企業更多會選擇去海外上市。就這麼過了很久,創業板的註冊制改革一直沒能完成。直到 2018 年底,我們建立了科創板,試點註冊制,給高科技企業上市服務。

  2019 年 6 月,科創板正式開板。7 月底,首批科創板企業就上市了,可謂是火箭速度。A 股終於有了註冊制的股市板塊,具有重大意義。

  二、科創板的成績

  科創板開板之後,先度過了一段沒有指數的日子。這也很好理解,就那麼幾隻股票,數量太少,想知道漲跌直接看股票就行了。在科創板開板後的一年,2020 年 7 月 23 日,科創板終於有了屬於它的第一個指數——科創 50 指數。

  科創 50 指數起始時間是 2019 年 12 月 31 日,那天它的點位是 1000 點。到 2022 年 4 月 1 日,指數點位是 1089.19 點。貌似沒什麼變化,其實中途還是經歷了不小顛簸的(見圖 6-5)。

  2020 年開年不到 2 個月,科創板就漲了 40%,到了 7 月則漲了 70% 多。那時候的科創板基金是非常火的。只不過,股票市場最終都難逃估值的地心引力,後面科創板進入了漫長的調整期,慢慢消化之前較高的估值。

===== Separator =====

  第五節創業板指數

  經過 20 多年的努力,我們終於完成了註冊制創業板的打造。創業板是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子板塊,所以它的指數也是深交所的專用指數機構——國證指數來編制的,而不是中證指數公司來編制的。

  大家如果想看看創業板指數的情況,要去國證指數官網,而不是中證指數官網。到了國證指數官網,搜 “創業板”,我們會搜出一大堆和創業板有關的指數(見圖 6-7)。

  大家比較容易搞混的是創業板指和創業板綜,我們先簡單地區分一下這兩個指數。創業板指是從創業板裡面挑市值最大的前 100 只股票出來當成分股,而創業板綜是把創業板裡面所有股票都拿出來當成分股。前者容量有限,後者全部納入。長期看,創業板指未來會更加優質一些。因此,平時新聞裡提到的 “創業板漲到 ×× 點”,指的也是創業板指。

  一、歷史成績

  創業板指的歷史業績要分三段來看。

  第一段時間,是從起始日 2010 年 5 月 31 日到 2015 年 6 月 5 日。提起 2015 年 6 月 5 日,那可是創業板最輝煌的時候,也是上一輪牛市的頂點(見圖 6-8)。

  那時候的創業板真的是風光無限,指數成立 5 年時間,期間的年化收益率高達 31.2%(見表 6-8)。

  正是那段時間,市場上會有 “藍籌股是大爛臭”“看估值你就輸在起跑線上” 之類的聲音。但很不幸,估值和公司質量才是股市上漲最堅實的基礎。在 2015 年這一輪創業板牛市中,很多公司的業務是經不住市場考驗的,比如樂視網竟然被炒到了龍頭網際網路公司的估值水平。

  之後創業板進入了第二段時間,出清。從 2015 年 6 月 5 日到 2019 年 1 月 1 日,近三年半的熊市,創業板跌掉了 2/3。在這個過程中,2015 年牛市時的創業板權重股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而新公司獲得了更高的權重。

  第三段時間,從 2019 年開始,卸掉了歷史包袱的創業板重新上路。2020 年 6 月,創業板完成了註冊制改革,迎來了一大批優質創新企業,這也為創業板注入了更多新鮮血液。

===== Separator =====

  中證指數公司把 A 股分為 10 個一級行業。分別是:能源、原材料、工業、可選消費、主要消費、醫藥衛生、金融地產、資訊科技、電信業務、公共事業。然後,它又把這 10 個一級行業細分成了 26 個二級行業

===== Separator =====

  中證一級行業指數,都是從 2004 年底開始記錄點位的,從 1000 點開始。17 年過去了,漲得最猛的是中證主要消費指數,漲到了 21302 點,年化收益率為 19.4%。其次是醫藥衛生指數,突破了 11000 點,年化收益率為 15.13%。第三名是金融地產指數,漲到 5607 點,年化收益率為 10.51%

===== Separator =====

  第六節中丐互憐,中概互聯

  要論 2021 年最慘指數,網際網路行業絕對可以排到前幾位。有多慘呢?我國網民很喜歡造詞,2021 年甚至造了個新詞叫 “中丐互憐”。其大意是:由於網際網路指數基金跌得太多了,持有這些基金的人已經虧成了 “丐幫”。丐幫人和丐幫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互憐憫,因此叫 “中丐互憐”。

  這一節,我們就分析這個在 2021 年跌得很慘,但我個人卻非常看好的網際網路行業指數。

  一、中概股與中概互聯

  說中概互聯之前,要先搞清楚什麼是中概股。中概股全稱是中國概念股票,我們看字面意思就知道,這個詞肯定不是在我國境內產生的。

  確實,這個詞最早是在我國香港地區產生的。當年有不少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對於香港股民來說,這些公司就是 “中國概念”。再到後來,又有很多企業跑到美國去上市了。對美國人民來說,這些公司就更是“中國概念” 了。

  “中概股” 這個詞就慢慢演化了幾十年,現在主要的用法是指:中國境內企業跑到 A 股之外的股市上市的股票。

  那 “中概互聯” 又是什麼呢?中概股中有不少是網際網路企業。比如,阿里巴巴、騰訊、美團等。把中概股中的網際網路行業的公司單獨拎出來弄個指數,就是網際網路指數。然後,有家基金公司說:“我要發只基金來跟蹤這個網際網路指數。”這家公司給這隻基金起了個名字,就叫:中概互聯。

  二、兩個中國網際網路指數

  如果我們在中證指數官網搜 “網際網路”,會搜到一堆指數。也不知道是編指數不要錢還是什麼原因,中證指數公司開發的網際網路相關指數有 20 多個。我們常用的是框住的兩個(見圖 7-4):中證海外中國網際網路 50 指數(程式碼 H30533,以下簡稱網際網路 50)和中證海外中國網際網路指數(程式碼 H11136,以下簡稱中國網際網路)。

  最開始,這倆指數編制規則一模一樣。都是選擇中國在境外股市上市的網際網路公司,按照自由流通市值加權,單個股票的權重上限都是 10%。唯一的區別是:網際網路 50 只能有 50 只成分股,而中國網際網路指數的成分股可以超過 50 只。但是由於這麼多年來,符合標準的網際網路公司就沒超過 50 家,所以兩個指數成分股的數量、權重也幾乎都是一樣的。

  兩個指數老是長得一個樣怎麼行?於是乎,中證指數公司在 2019 年 5 月發了個公告說:“以後,網際網路 50 這個指數的規則要改一下,單個公司的權重上限從 10% 改為 30%。” 差距從此就拉開了。

  雖然成分股的選擇還是一樣的,但是網際網路 50 裡面,騰訊和阿里巴巴這兩家公司的權重可以達到 20%~30%。而在中國網際網路這個指數里面,騰訊和阿里巴巴的權重只有 10%。

img

img

本文由部落格一文多發平臺 OpenWrite 釋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