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React19,你需要了解的前因後果

發表於2024-02-20

大家好,我卡頌。

React當前的穩定版本是18.2,釋出時間是22年6月,在此之後就沒有新的穩定版本釋出。

直到今年2月15日,官方部落格才透露下一個穩定版本的計劃。沒錯,他就是React19

為什麼時隔1年多才公佈下個穩定版本的計劃?

為什麼下個版本直接跳到了19?

18我都還沒升呢,19就來了,是不是要學很多東西?

這篇文章會為你詳細解答這些疑問。

免費領取卡頌原創React教程(原價359)、加入人類高質量前端群

從React16聊起

近年來React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版本應該是16.8,這個版本引入了Hooks,為React(乃至整個前端框架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再之後的v17沒有新特性引入。既然沒有新特性引入,為什麼要釋出一個大版本(從16到17)呢?

這是因為從同步更新升級到併發更新React,中間存在breaking change

這麼大體量的框架,在升級時需要保證過程儘可能平順。這除了是一種專業、負責的體現,更重要的,版本割裂會造成大量使用者損失(參考當年ng1升級到anuglar2時)。

當升級到18後,React團隊發現 —— 真正升級到18,並大量使用併發特性(比如useTransition)的開發者並不多。

更常見的場景是 —— 知名開源庫整合併發特性,開發者再直接用這些庫。

所以,React團隊轉變策略,將迭代重心從賦能開發者轉變為賦能開源庫。那麼,什麼樣的庫受眾最多呢?顯然是框架。

所以,React的重心逐漸變為 —— 賦能上層框架,開發者透過使用上層框架間接使用React

為什麼我說React團隊轉變了策略,而不是React團隊一開始的計劃就是賦能上層框架呢?

如果一開始的計劃就是賦能上層框架React團隊就不會花大量精力在版本的漸進升級上 —— 反正開發者最終使用的會是上層框架(而不是React),版本割裂上層框架會解決,根本不需要引導開發者升級React

策略改變造成的影響

策略轉變造成的影響是深遠且廣泛的,這也是為什麼18.2後一年多都沒有新的穩定版本出現。

最基本的影響是 —— 特性的迭代流程變了。

React誕生的初衷是為了解決Meta內部複雜的前端應用,所以React之前的特性迭代流程是:

  1. 新特性開發完成
  2. 新特性在React內部產品試用,並最終達到穩定狀態
  3. 開源供廣大開發者使用

但隨著策略轉變為賦能上層框架,勢必需要與主流上層框架團隊(主要是Next.js)密切合作。

如果按照原來的迭代流程,上層框架團隊屬於Meta之外的第三方團隊,只能等新特性開源後才能使用,這種合作模式顯然太低效了。

於是,React團隊提出了一個新的特性發布渠道 —— canary,即:新特性開發完成後,可以先打一個canary版本的React供外部試用,等特性穩定後再考慮將其加入穩定版本中。

可能有些存在於canary中的特性永遠不會出現在穩定版本的React中,但不妨礙一些開源庫鎖死canary版本的React,進而使用這些特性。

那麼,為什麼時隔1年多才公佈下個穩定版本的計劃?主要有4個原因。

原因1:新特性主要服務於Next,沒必要出現在穩定版本中

策略改變除了影響特性的迭代流程,還讓React團隊成員陷入一個兩難的境地 —— 我該優先服務上層框架還是Meta

我們可以發現,在之前的迭代流程中,一切都圍繞Meta自身需求展開。React團隊成員作為Meta員工,這個迭代流程再自然不過。

但是,新的迭代流程需要密切與Next團隊合作,那麼問題來了 —— 作為Meta員工,新特性應該優先考慮Next的需求還是Meta的需求?

為了完成賦能上層框架的任務,顯然應該更多考慮Next的需求。我們能看到一些React團隊成員最終跳槽到Vercel,進入Next團隊。

所以,在此期間產出的特性(比如server actionuseFormStatususeFormState)更多是服務於Next,而不是React

如果基於這些特性發布新的穩定版本,那不用Next的開發者用不到這些特性,用Next的開發者依賴的是canary React,所以此時升級穩定版本是沒意義的。

原因2:新特性必須滿足各種場景,交付難度大

Nextweb框架,圍繞他創造的新React特性只用考慮web這一場景。

React自身的定位是宿主環境無關的UI庫,還有大量開發者在非web的環境使用React(比如React Native),所以這些特性要出現在穩定版本的React中,必須保證他能適配所有環境。

舉個例子,Server Actions這一特性,用於簡化客戶端與伺服器資料傳送的流程,當前主要應用於NextApp Router模式中。

比如下面程式碼中的MyForm元件,當表單提交後,serverAction函式的邏輯會在服務端執行,這樣就能方便的進行IO操作(比如運算元據庫):

// 服務端程式碼

async function serverAction(event) {
  'use server'
  // 在這裡處理服務端邏輯,比如資料庫操作讀寫等
}

function MyForm() {
  return (
    <form action={serverAction}>
      <input name="query" />
      <button type="submit">Search</button>
    </form>
  );
}

App Router的場景主要是RSC(React Server Component),除了RSC外,SSR場景下是不是也有表單?不使用服務端相關功能,單純使用React進行客戶端渲染,是不是也有表單的場景?

所以,Server Actions特性後來改名為Actions,因為不止Server場景,其他場景也要支援Actions

比如下面程式碼中,在客戶端渲染的場景使用Actions特性:

// 前端程式碼

const search = async (event) => {
  event.preventDefault();
  const formData = new FormData(event.target);
  const query = formData.get('query');

  // 使用 fetch 或其他方式傳送資料
  const response = await fetch('/search', /*省略*/);

  // ...處理響應
};

function MyForm() {
  return (
    <form action={search}>
      <input name="query" />
      <button type="submit">Search</button>
    </form>
  );
}

你以為這就完了?還早。form元件支援Actions,那開發者自定義的元件能不能支援Actions這種前、後端互動模式

比如下面的Calendar元件,之前透過onSelect事件響應互動:

<Calendar onSelect={eventHandler}>

以後能不能用Actions的模式響應互動:

<Calendar selectAction={action}>

如何將平平無奇的互動變成Actions互動呢?React團隊給出的答案是 —— 用useTransition包裹。所以,這後面又涉及到useTransition功能的修改。

Actions只是一個例子,可以發現,雖然新特性是以web為始,但為了出現在穩定版本中,需要以覆蓋全場景為終,自然提高了交付難度。

原因3:老特性需要相容的場景越來越多,工作量很大

新特性越來越多,老特性為了相容這些新特性也必須作出修改,這需要大量的時間開發、測試。

舉兩個例子,Suspense在v16.6就引入了,它允許元件“等待”某些內容變得可用,並在此期間顯示一個載入指示器(或其他後備內容)

Suspense最初只支援懶載入元件(React.lazy)這一場景。隨著React新特性不斷湧現,Suspense又相繼相容瞭如下場景:

  • Actions提交後的等待場景
  • 併發更新的等待場景
  • Selective Hydration的載入場景
  • RSC流式傳輸的等待場景
  • 任何data fetching場景

為了相容這些場景,Suspense的程式碼量已經非常恐怖了,但開發者對此是無感知的。

再舉個和SuspenseuseEffect這兩個特性相關的例子。

Suspense為什麼能在中間狀態完成狀態之間切換?是因為在Suspense的原始碼中,他的內部存在一個Offscreen元件,用於完成兩顆子Fiber樹的切換。

React團隊希望將Offscreen元件抽離成一個單獨的新特性(新名字叫Activity元件),起到類似VueKeep-Alive元件的作用。

Activity元件既然能讓元件顯/隱,那勢必會影響元件的useEffect的觸發時機。畢竟,如果一個元件隱藏了,但他的useEffect create函式觸發了,會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所以,為了落地Activity元件,useEffect的觸發邏輯又會變得更復雜。

原因4:特性必須形成體系才能交付

雖然這一年React團隊開發了很多特性,但很多特性無法單獨交付,必須構成一個體系後再統一交付。

比如剛才提到的useFormStatususeFormState是服務於Actions特性的,Actions又是由Server Actions演化而來的,Server Actions又是RSC(React服務端元件)體系下的特性。

單獨將useFormStatus釋出在穩定版本中是沒意義的,他屬於RSC體系下的一環。

所以,即使新特性已經準備就緒,他所在的體系還沒準備好的話,那體系下的所有特性都不能在穩定版本中交付。

總結

為什麼時隔1年多才公佈下個穩定版本的計劃?主要是4個原因:

  1. 新特性主要服務於Next,沒必要出現在穩定版本中
  2. 新特性必須滿足各種場景,交付難度大
  3. 老特性需要相容的場景越來越多,工作量很大
  4. 特性必須形成體系才能交付

那為什麼下個穩定版本不是v18.x而是v19呢?這是因為部分新特性(主要是Asset LoadingDocument Metadata這兩類特性)對於一些應用會產生breaking change,所以需要發一個大版本。

從上述4個原因中的第四點可以知道,既然有v19的訊息,勢必是因為已經有成體系的新特性可以交付,那是不是意味著要學很多東西呢?

這一點倒不用擔心,如果你不用Next,那你大機率不會接觸到RSC,既然不會接觸RSC,那麼RSC體系下的新特性你都不會用到。

v19對你最大的影響可能就是新特性對老API的影響了,比如:

  • useContext變為use(promise)
  • Activity元件使useEffect的觸發時機更復雜(應該不會在v19的第一個版本中)

這些的學習成本都不大。

關於v19的進一步訊息,會在今年5月15~16的React Conf公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