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構建資料可信流通體系

紅棗科技發表於2023-04-19

原標題:《【專家觀點】深化區塊鏈 構建資料可信流通體系》

資料作為新型生產要素,能為實體經濟帶來放大、疊加和倍增作用,是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的關鍵。建立資料可信流通體系,增強資料的可用、可信、可流通、可追溯水平,是啟用資料要素潛能、賦能實體經濟的重要途徑。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共識機制、不可篡改、可以追溯、規則透明等特點,可以實現資料要素的個體可識別、用途可追溯和價值可衡量,基於區塊鏈建立資料來源可確認、使用範圍可界定、流透過程可追溯、安全風險可防範的資料可信流通體系,有利於釋放資料要素價值、推動我國資料要素市場化發展。

01

建立資料可信流通體系的政策要求

2022年12月正式印發的《中 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資料基礎制度更好發揮資料要素作用的意見》(以下稱“資料二十條”)提出了構建我國資料基礎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資料二十條”的重點是建立四個制度,即,建立保障權益、合規使用的資料產權制度;建立合規高效、場內外結合的資料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建立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資料要素收益分配製度;建立安全可控、彈性包容的資料要素治理制度。“資料二十條”進一步明確了一條主線,促進資料合規高效流通使用、賦能實體經濟。可以看出,建立資料可信流通體系是構建資料基礎制度的核心,也是啟用資料要素潛能、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的關鍵。

“資料二十條”精準切中了資料要素流通的要點——可信,並多次強調要促進資料可信流通。在基本原則部分提出“建立資料可信流通體系,增強資料的可用、可信、可流通、可追溯水平”;在建立流通和交易制度部分提出“有序發展資料跨境流通和交易,建立資料來源可確認、使用範圍可界定、流透過程可追溯、安全風險可防範的資料可信流通體系”;在協同治理部分提出“支援開展資料流通相關安全技術研發和服務,促進不同場景下資料要素安全可信流通”;在試驗探索部分提出“支援有條件的部門、行業加快突破資料可信流通、安全治理等關鍵技術”。當前,我國資料要素流通面臨確權難、定價難、監管難等一系列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建立可信流通體系。

02

區塊鏈是打造資料可信流通體系的關鍵

區塊鏈在建立資料可信流通體系方面大有可為。總書記在第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探索利用區塊鏈資料共享模式,實現政務資料跨部門、跨區域共同維護和利用,發揮區塊鏈在促進資料共享、最佳化業務流程、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協同效率、建設可信體系等方面的作用,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從本質上看,區塊鏈是以分散式資料儲存、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演算法、智慧合約等計算機技術整合創新而產生的分散式賬本技術,是基於網際網路的分散式資料庫,具有去中心化、共識機制、不可篡改、可以追溯、規則透明等特點,可以很好滿足“資料二十條”提出建立資料來源可確認、使用範圍可界定、流透過程可追溯、安全風險可防範的資料可信流通體系要求,實現資料要素的個體可識別、用途可追溯和價值可衡量,是打造資料可信流通體系的關鍵支撐技術。

1、實現資料要素的個體可辨識。

區塊鏈透過時間戳保證每個區塊依次順序相連,而這個時間戳就像資料的生產日期,證明這個資料在什麼時間點就已經存在,時間戳是區塊後設資料的一部分,這使得區塊具有天然的時間屬性。隨著區塊鏈架構體系的不斷髮展,越來越多的研究對區塊進行改造從而實現了對空間屬性的支援。因此,區塊鏈技術可以為資料打上時空標籤,透過在區塊中加入資料的時間和空間資訊,將同樣內容的資料集標識為不同的資料集個體,從而解決了資料要素流通中資料集可以被無限複製而無法辨識的難題,實現資料來源可確認。

2、實現資料要素的用途可追溯。

區塊鏈的可追溯性來源於區塊鏈資料結構的特殊性。在區塊鏈系統中,它的鏈式結構是從創世區塊開始的,其後系統產生的所有區塊都透過父區塊的雜湊值前後相連,並最終能追溯到創世區塊。由於每個區塊都包含一段時間內系統進行的所有交易資料,因此完整的區塊鏈資料包含了自創世區塊以來,系統所有進行的交易及交易前後的關聯資訊。同時,得益於區塊鏈資訊的不可篡改特性,使得這種可追溯性是可靠可信的。利用區塊鏈的可追溯性,可以實現資料要素流通的全過程跟蹤和追溯,支援相關主體維護合法權益和相關機構開展監管,進一步實現資料流通的安全風險可防範。

3、實現資料要素的價值可衡量。

鼓勵資料創造、發揮資料權益、釋放資料紅利,是加快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以區塊鏈為支撐的非同質化通證(Non-Fungible Token,NFT)可以用來表示數字資產唯 一的、不可分割的、加密的、可流轉的權益證明,其將可流通、有價值的權益數字化,並透過資料權益證明提升了使用者資料自主權和收益權,有利於打破網際網路巨頭的資料壟斷,催生通證經濟、創作者經濟等數字經濟新業態,推動資料資源向資料資產和資料資本轉化。據估計,2022年,全球通證經濟市場規模為4萬億美元,預計到2027年將達到24萬億美元,相當於當年全球GDP的10%。

4、促進資料可信流通的應用實踐。

各地各領域積極探索利用區塊鏈技術推動資料可信流通應用,湧現了資料資產登記、跨境貿易專網等一批特色亮點和創新實踐。北京國際大資料交易所首創基於區塊鏈的“數字交易合約”新模式,依託區塊鏈技術搭建資料資產登記平臺,探索建設資料資產登記-評估-交易-增值的生態體系,推動資料資產的開發利用和價值挖掘。上海資料交易所設立全國首 個數字資產板塊,“搶灘”NFT交易平臺建設,推動NFT等資產數字化、數字IP全球化流通、數字確權保護等相關業態在上海先行先試。深圳市基於區塊鏈服務網路(BSN)雲管平臺建立“深圳-新加坡跨境貿易區塊鏈專網”,打造了深圳和新加坡資料之間的跨境資料加密、儲存、傳輸、呼叫和互認的底層基礎設施網路,實現了深圳-新加坡兩地跨境貿易資料安全流通,有效提升了跨境貿易便利化程度。

03

區塊鏈促進資料可信流通的實施路徑

深化區塊鏈技術應用,以市場化配置方式促進資料高效流通,需要按照國家建立資料可信流通體系要求,結合各地區各行業自由選擇、靈活接入需求,推動資料跨鏈共享、安全監管,務實構建集約高效的資料流通基礎設施。

一是許可接入、跨鏈互用。要以聯盟鏈和私有鏈底層框架為主,支援多底層框架平臺接入,滿足使用者對於區塊鏈底層框架自由選擇需求,透過制定區塊鏈底層框架適配標準,打通區塊鏈底層技術平臺,支援跨底層框架平臺區塊鏈業務系統平滑遷移和平穩過渡,實現鏈上鍊下資料可信互動,不同底層框架間資料跨鏈共享,避免出現“鏈式資料孤島”和“單一框架綁架”等情況。

二是泛在部署、就近使用。根據不同地區使用者使用需求和區塊鏈多節點部署特點,為避免遠距離傳輸網路延時造成系統效能下降,基於區塊鏈的資料流通基礎設施應在全國不同省市和多個城市進行廣泛部署,形成覆蓋全國的區塊鏈基礎設施服務網路,支援各地使用者就近接入,允許使用者根據自身需求選擇不同的節點開展資料可信流通應用。

三是公共普惠、方便易用。基於區塊鏈的資料流通基礎設施應具有面向公眾提供公共普惠性的價值傳遞能力,使用者可以以低廉的使用成本獲得基礎的服務。同時,還應降低使用者使用門檻,為使用者提供“拖拽式”“傻瓜式”區塊鏈使用服務,更多賦能千行百業,提升資料要素的市場化配置能力,使資料採集、開放、共享、交換、交易更加暢通,資料治理更加高效。

四是生態培育、多方共用。基於區塊鏈的資料流通基礎設施應具備公共服務屬性,要以建設公共基礎設施的理念進行研究、設計、建設和運營,不應屬於單一市場主體。應充分發揮企業在區塊鏈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加強政府、企業、高校、研究機構互動,推動整合產學研用金各方力量協同,促進區塊鏈相關資源要素快捷有效配置,打造合作共贏、多方共用新模式。

五是全國一體、內外兼用。支撐“全國一體、國內流通順暢、跨境流動有序”的資料流通服務體系構建。面向國內,推動各領域通訊協議相容統一,打破技術和協議壁壘,努力實現互通互操作,形成完整貫通、流通順暢、軌跡可查的資料鏈。面向國際,構建基於區塊鏈的可信服務網路和應用支撐平臺,推動跨境資料加密、儲存、傳輸、呼叫和互認。

六是可信監管、安全好用。我國的區塊鏈資料流通基礎設施應由本國自主創新、自主研發和自主建設,由我國掌握入網權、CA證書發放權等。要建立內容監管機制,依託區塊鏈資料流通基礎設施,圍繞資料來源、資料產權、資料質量、資料使用等資料流通全過程,強化資料流通合規監管,劃定監管底線和紅線,積極有效防範和化解各種資料風險。

(作者:國家資訊中心資訊化和產業發展部 單志廣 張延強 王丹丹)

-END-


紅棗科技春招季,歡迎加入BSN!


文章來源:國家資訊中心

文章原標題:《【專家觀點】深化區塊鏈 構建資料可信流通體系》

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絡刪除。

歡迎轉發評論。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51239/viewspace-2946913/,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