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koa原始碼(二):核心庫原理
本文來自
所有系列文章都放在了。歡迎交流和Star ✿✿ ヽ(°▽°)ノ ✿
最近讀了 koa2 的原始碼,理清楚了架構設計與用到的第三方庫。本系列將分為 3 篇,分別介紹 和 3 個核心庫,最終會。這是系列第 2 篇,關於 3 個核心庫的原理。
is-generator-function:判斷 generator
koa2 種推薦使用 async 函式,koa1 推薦的是 generator。koa2 為了相容,在呼叫use
新增中介軟體的時候,會判斷是否是 generator。如果是,則用covert
庫轉化為 async 函式。
判斷是不是 generator 的邏輯寫在了 庫中,邏輯非常簡單,透過判斷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
的返回結果即可:
function* say() {}
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say); // 輸出: [object GeneratorFunction]
delegates:屬性代理
和 koa 一樣,這個庫都是出自大佬 TJ 之手。它的作用就是屬性代理。這個代理庫常用的方法有getter
,setter
,method
和 access
。
用法
假設準備了一個物件target
,為了方便訪問其上request
屬性的內容,對request
進行代理:
const delegates = require("delegates");
const target = {
request: {
name: "xintan",
say: function() {
console.log("Hello");
}
}
};
delegates(target, "request")
.getter("name")
.setter("name")
.method("say");
代理後,訪問request
將會更加方便:
console.log(target.name); // xintan
target.name = "xintan!!!";
console.log(target.name); // xintan!!!
target.say(); // Hello
實現
對於 setter
和 getter
方法,是透過呼叫物件上的 __defineSetter__
和 __defineGetter__
來實現的。下面是單獨拿出來的邏輯:
/**
* @param {Object} proto 被代理物件
* @param {String} property 被代理物件上的被代理屬性
* @param {String} name
*/
function myDelegates(proto, property, name) {
proto.__defineGetter__(name, function() {
return proto[property][name];
});
proto.__defineSetter__(name, function(val) {
return (proto[property][name] = val);
});
}
myDelegates(target, "request", "name");
console.log(target.name); // xintan
target.name = "xintan!!!";
console.log(target.name); // xintan!!!
剛開始我的想法是更簡單一些,就是直接讓 proto[name] = proto[property][name]
。但這樣做有個缺點無法彌補,就是之後如果proto[property][name]
改變,proto[name]
獲取不了最新的值。
對於method
方法,實現上是在物件上建立了新屬性,屬性值是一個函式。這個函式呼叫的就是代理目標的函式。下面是單獨拿出來的邏輯:
/**
*
* @param {Object} proto 被代理物件
* @param {String} property 被代理物件上的被代理屬性
* @param {String} method 函式名
*/
function myDelegates(proto, property, method) {
proto[method] = function() {
return proto[property][method].apply(proto[property], arguments);
};
}
myDelegates(target, "request", "say");
target.say(); // Hello
因為是“代理”,所以這裡不能修改上下文環境。proto[property][method]
的上下文環境是 proto[property]
,需要apply
重新指定。
koa 中也有對屬性的access
方法代理,這個方法就是getter
和setter
寫在一起的語法糖。
koa-compose:洋蔥模型
模擬洋蔥模型
koa 最讓人驚豔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洋蔥模型”。以至於之前我在開發 koa 中介軟體的時候,一直有種 magic 的方法。經常疑惑,這裡await next()
,執行完之後的中介軟體又會重新回來繼續執行未執行的邏輯。
這一段邏輯封裝在了核心庫 裡面。原始碼也很簡單,算上各種註釋只有不到 50 行。為了方便說明和理解,我把其中一些意外情況檢查的程式碼去掉:
function compose(middleware) {
return function(context) {
return dispatch(0);
function dispatch(i) {
let fn = middleware[i];
try {
return Promise.resolve(fn(context, dispatch.bind(null, i + 1)));
} catch (err) {
return Promise.reject(err);
}
}
};
}
middleware 裡面儲存的就是開發者自定義的中介軟體處理邏輯。為了方便說明,我準備了 2 箇中介軟體函式:
const middleware = [
async (ctx, next) => {
console.log("a");
await next();
console.log("c");
},
async (ctx, next) => {
console.log("b");
}
];
現在,模擬在 koa 中對 compose 函式的呼叫,我們希望程式的輸出是:a b c
(正如使用 koa 那樣)。執行以下程式碼即可:
const fns = compose(middleware);
fns();
ok,目前已經模擬出來了一個不考慮異常情況的洋蔥模型了。
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會有洋蔥穿透的的效果呢?回到上述的compose
函式,閉包寫法返回了一個新的函式,其實就是返回內部定義的dispatch
函式。其中,引數的含義分別是:
- i: 當前執行到的中介軟體在所有中介軟體中的下標
- context: 上下文環境。所以我們在每個中介軟體中都可以訪問到當前請求的資訊。
在上面的測試用例中,fns
其實就是 dispatch(0)
。在dispatch
函式中,透過引數 i 拿到了當前要執行的中介軟體fn
。
然後,將當前請求的上下文環境(context)和 dispatch 處理的下一個中介軟體(next),都傳遞給當前中介軟體。對應的程式碼段是:
return Promise.resolve(fn(context, dispatch.bind(null, i + 1)));
那麼,在中介軟體中執行 await next()
,其實就是執行:await dispatch.bind(null, i + 1)
。因此看起來,當前中介軟體會停止自己的邏輯,先處理下一個中介軟體的邏輯。
因為每個dispatch
,都返回新的 Promsise。所以async
會等到 Promise 狀態改變後再回來繼續執行自己的邏輯。
async/await 改寫
最後,在不考慮 koa 的上下文環境的情況下,用 async/await 的提煉出了 compose 函式:
function compose(middleware) {
return dispatch(0);
async function dispatch(i) {
let fn = middleware[i];
try {
await fn(dispatch.bind(null, i + 1));
} catch (err) {
return err;
}
}
}
下面是它的使用方法:
const middleware = [
async next => {
console.log("a");
await next();
console.log("c");
},
async next => {
console.log("b");
}
];
compose(middleware); // 輸出a b c
希望最後這段程式碼能幫助理解!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402/viewspace-2823128/,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koa原始碼筆記(二)原始碼筆記
- koa2核心原始碼淺析原始碼
- CORS原理及@koa/cors原始碼解析CORS原始碼
- 深入理解koa中的co原始碼原始碼
- 手寫koa-static原始碼,深入理解靜態伺服器原理原始碼伺服器
- 玩轉Koa -- 核心原理分析
- 從koa-session原始碼解讀session原理Session原始碼
- 【koa】koa-bodyparser原始碼原始碼
- koa2中介軟體koa和koa-compose原始碼分析原理(一)原始碼
- Android主流三方庫原始碼分析(二、深入理解Retrofit原始碼)Android原始碼
- Koa原始碼閱讀(二)上下文ctx原始碼
- node之koa核心程式碼
- Koa 原始碼解析原始碼
- Koa原始碼解析原始碼
- 深入原始碼解析 tapable 實現原理原始碼
- 深入原始碼理解Spring整合MyBatis原理原始碼SpringMyBatis
- koa原始碼閱讀[1]-koa與koa-compose原始碼
- JVMTI Agent 工作原理及核心原始碼分析JVM原始碼
- 聊聊Dubbo(六):核心原始碼-Filter鏈原理原始碼Filter
- koa原始碼總結原始碼
- Koa 原始碼淺析原始碼
- 深入wepy原始碼:wepy執行原理分析原始碼
- 深入瞭解Zookeeper核心原理
- koa原始碼閱讀[2]-koa-router原始碼
- 深入RxJava2 原始碼解析(二)RxJava原始碼
- 【原始碼&庫】Vue3 的響應式核心 reactive 和 effect 實現原理以及原始碼分析原始碼VueReact
- 深入理解Kafka核心設計及原理(二):生產者Kafka
- 深入Java原始碼理解執行緒池原理Java原始碼執行緒
- koa原始碼中的promise原始碼Promise
- koa-convert原始碼分析原始碼
- koa2原始碼解析原始碼
- koa原始碼閱讀[0]原始碼
- 手寫@koa/router原始碼原始碼
- node koa原始碼解釋原始碼
- 【SpringCloud原理】Ribbon核心元件以及執行原理萬字原始碼剖析SpringGCCloud元件原始碼
- Linux核心原始碼分析之setup_arch (二)Linux原始碼
- .NET Core 3.0之深入原始碼理解HttpClientFactory(二)原始碼HTTPclient
- .NET Core 3.0之深入原始碼理解Configuration(二)原始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