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計算下半場:京東雲陷二線困局

鐳射財經發表於2022-08-08

雲端計算下半場:京東雲陷二線困局

作者 | 逸林

來源 | 產業科技

本文轉載自產業科技

無法擺脫輸血的京東雲,淪為國內雲端計算市場的“其他玩家”。

雲端計算後來者。在雲端計算市場,京東姍姍來遲。2014年,京東成立雲事業部門,面向傳統企業釋出電商雲解決方案,並於2016年開始初步商業化。

彼時,雲端計算已成為BAT標配。2009年阿里雲最早試水雲端計算,同年騰訊立項研究雲端計算,2年後百度將雲端計算提上日程,萬物皆可上雲的時代就此開啟。

高光時刻已過。從2016年第四季度的雲端計算行業挑戰者,到2018年第三季度“卓越表現者”,京東雲一度被視為京東零售、京東數科、京東物流後最有希望的第四駕馬車。

作為綜合性雲端計算服務商,京東雲擁有從IaaS、PaaS到SaaS全棧式服務,涵蓋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雲、專有云全場景。IDC報告顯示,在前五大中國公有云IaaS和PaaS廠商市場份額排名中,京東雲落後於阿里雲、騰訊雲、百度雲等,成為雲端計算第二梯隊玩家。

激戰正酣。隨著雲端計算市場進入下半場,阿里、騰訊、百度等網際網路廠商瓶頸顯現,華為、位元組跳動等砸錢猛攻,移動雲、天翼雲、聯通雲等運營商玩家提速,市場競爭正在加劇。

加碼PaaS和SaaS市場。雲端計算市場正由IaaS到PaaS再到SaaS升階,標準化程度高的laaS層面已度過高速擴張階段,利潤率高的PaaS和SaaS層面成為京東雲的新戰場。

尋找新增量。“今天為千行百業打造數智供應鏈是京東雲的使命。”京東雲事業群總裁高禮強近期在京東雲峰會上如是說。首次展示數智供應鏈全景圖的京東雲,正在公有云市場尋求差異化競爭優勢。

混合雲生態待建。模糊公有云和私有云界限的混合雲,正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首選。謀求差異化優勢的京東雲,致力於打造雲端計算領域的“安卓系統”,推出行業首個混合雲作業系統 “雲艦”以及行業首個全面開放的PaaS生態“雲築計劃”。

雲端計算的廣闊天地仍待征服,作為後來者,京東雲能做的便是從低層次的價格戰轉向高層次的技術戰、服務戰,重拾業績增長引擎,縮小市場份額差距,奠定長期優勢。

雲端計算遲到生

2011年,成立4年的雲服務廠商Dropbox收穫5000萬使用者,估值數十億美元。在福布斯雜誌上看到這一訊息後,劉強東萌生了新的想法,“我們做電商這麼多年還不賺錢,這個網盤業務又受歡迎、增長又快,我們試試好不好?”

作為國內知名電商平臺,京東在雲端計算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包括豐富的資料資源,較為寬裕的現金流,電商、金融、物流等生態內業務場景。

成立之初的京東雲,憑藉京東供應鏈和電商生態加持,向京東賣家、物流合作方、電商服務商以及個人開發者,提供京東系統開放介面、服務交易市場、電商應用雲託管平臺、應用開發雲平臺、社群生態環境等服務。

2016年開始,京東雲商業化提速,加入市場爭奪戰,上線基礎雲、資料雲兩大產品,提供電商雲、產業雲、物流雲、智慧雲四大解決方案,上線華北、華東、華南三地資料中心。

好戰略未落地。京東雲首任掌門人何剛曾在2014年提出三步走,第一步內部私有云化,第二步當雲端計算有商業價值後賣公有云,第三步整合社會、企業資源形成大社會化平臺。遺憾的是,不斷換將的京東雲在第二、三步上錯失彎道超車機遇。

常態當機。受技術不成熟等因素影響,京東雲商業化初期曾發生當機事件。其中,2017年8月9日當機事故持續時間超過2個小時,至少超過50個工單受到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京東雲出現故障、質量異常事件17次,由於處理時間過長讓使用者遭受損失,事故頻發也加劇了部分客戶在社交平臺上對京東雲的不滿吐槽。

一波三折的命運

技術大咖入駐。當機事故一個月後,曾擔任微軟亞太科技董事長、微軟中國雲端計算與企業事業部總經理的申元慶,成為京東雲端計算業務第二代掌門人,併為之按下加速鍵。

相關報導顯示,帶著“研發經費無上限”和“京東雲將來獨立上市”等來自劉強東的許諾,申元慶將雲端計算視為京東必打的一場戰役,帶領京東雲在公共業務、企業業務、生態業務全面發力。

業績提速。2017年,京東雲業績同比增長8倍,員工人數由600人增長至1400餘人,打造政務雲、電商雲兩種可複製模型,並提出“繼續保持8倍增速,發力追趕競爭對手”目標。

截至2018年6月底,京東雲平臺上共有10多大類、108款雲端計算產品和服務;2018年,京東雲平均每月推出超過10款新產品,使用者涵蓋製造、能源、醫療、教育等全行業。

再曝事故。2019年京東雲推出“京東雲Elite脈客商圈”產品,號稱結合京東雲大資料等極速打造“京東版美團”,繳納數萬元費用後可成為合夥人,發展商家或會員。看似前景無限,實則有割韭菜的嫌疑。

因後臺管理功能不完善,技術缺陷明顯等原因,該專案遭遇眾多代理商申請退款。漫長的退款糾紛無果後,50多名代理商圍堵在京東總部大樓正門,進行了為期一週的公開聲討。

合併無果。退款事件同一年,京東雲傳聞將與金山雲合併,並進一步整合百度雲資源,在基礎雲業務上提升競爭力,成為雲端計算市場第三極,應對來自阿里雲與騰訊雲的壓力。

遺憾的是,劉強東和雷軍最終沒有在合併協議上簽字,京東雲、百度雲、金山雲走上各自發展道路。積極推動合併事宜的申元慶,也於2019年底以個人及家庭原因離任京東雲事業部總裁。

打包上市。未在殘酷激烈的雲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京東雲被打包上市,成為京東科技證明自身科技屬性的業務。2021年初原京東數字科技、原京東雲與AI事業部整合為京東科技子集團,3個月後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

造血、破局皆難

公有云市場趨於穩定。IDC釋出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1下半年)跟蹤》顯示,中國公有云市場增長迴歸理性,市場格局相對穩定,排名前五的雲廠商一直佔據70%以上的市場份額。

公有云市場規模效應明顯,起步早、先入局佔據“大者恆大,強者恆強”優勢,頭部廠商市場集中度上升。入局較晚的京東雲聚焦零售、交通物流、金融等領域,仍處於賠本賺吆喝的競爭階段,難以釋放雲服務規模效應。

技術投入不足。雲端計算是吞金獸,需要長期大規模投入才能迎來春天。其中,作為行業老大的阿里雲,自2009年以來堅持在技術上大筆燒錢,2021年研發投入達1200億元,2022年實現盈利,當年經營利潤11.46億元。

反觀京東,從 2017 年全面向技術轉型到2021年第四季度,京東體系技術累計投入近 800億元,不及阿里雲一年研發投入。研發投入力度不足,制約了京東雲在雲端計算市場同質化競爭中勝出。

產品、解決方案不夠完善。研發掉隊的京東雲,在產品矩陣和解決方案上遜色於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廠商,在對外輸出電商領域雲服務能力基礎上,探索產業網際網路等發展方向。

打造最懂產業的雲。處於第二梯隊的京東雲,透過京東在供應鏈管理體系上的十餘年經驗,結合深耕多個產業的大規模產業實踐,力圖在產業雲領域講好彎道超車的故事。

進軍政企雲。政企客戶數字化轉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市場空間巨大。從To C業務到To B業務,京東雲正加緊佈局政企市場,確保政企關鍵業務在雲上平穩、順滑執行。

憑藉在安全領域的過硬產品能力、廣泛落地實踐,京東雲被IDC評為中國政務云云安全“典型提供商”,並基於混合多雲場景打造的宿遷政務雲安全建設案例,入選“政務云云安全建設實踐案例”。

機遇與挑戰並存。在加強自身產品效能基礎上,京東雲更要提升增值服務能力,挖掘特色應用場景,建立輻射京東內外的雲生態服務體系。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69060/viewspace-290953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