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hub帶來的不止是開源,還有摺疊的認知

huorongbj發表於2019-10-28

如果第二次看到我的文章,歡迎「文末」掃碼訂閱我個人的公眾號(跨界架構師)喲~ 

每週五11:45 按時送達。 當然了,也會時不時加個餐~

我的第「113」篇原創敬上

 

 

幾乎每個程式設計師都知道github,但是知道目前上面有多少repositories的估計沒幾個。

 

Z哥今天去看了下,最新的數量顯示是1.39億個。

▲截圖來自於github.com

 

而這個數字在2008年那會只是3.3萬個。

 

這個增長速度可謂真的是“爆炸式增長”。

 

與此同時,大家也都享受到了開源技術逐漸繁榮的紅利。如今,構建一個大型的、面向廣大網際網路終端使用者的系統,變得越來越容易了。

 

 

而且現在你也可以經常在招聘網站看到,很多任職要求中動不動就出現一大堆開源技術需要熟練,甚至是精通。特別是不少程式設計師嚮往的技術路線分支,架構師這個崗位,這個情況越明顯。

 

▲截圖來自於招聘網站

 

在這些眼花繚亂、層出不窮、天花亂墜的技術、框架給我們帶來便利的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個“被摺疊”的技術世界。

 

 

“摺疊”是社會發展的底層邏輯

“摺疊”的含義大家都知道。指的是把物體的一部分折過來與另一部分挨在一起。

 

好處就是可以讓一個原本不可控的、複雜的事物透過“摺疊”變成一個更可控的、簡單的事物。

 

比如,

 

  • 一張一百平米的海報不好搬運。但是把它摺疊起來就好搬運了。

 

  • 治病的過程需要很多種藥材,並且要將這些藥材按照指定比例進行搭配。還要煎煮等等。不可能所有的病人在任何時期都有這種條件,所以「藥丸」的好處就出來了,隨時隨地可以吃。

     

  • ……

 

幾乎我們身邊的每個事物都是“摺疊”後的產物,只是程度不同。如,手機、電腦、筆,甚至是成語、諺語等等。甚至還包括我寫的每一篇文章,也都是將我自己的認識摺疊之後的產物。

 

所以, 做“摺疊”的目的是為了追求效率、便捷,讓人與人之間的分工協作得以更好的進行。因為,“被摺疊”起來的內在部分,已經不是雙方協作時需要了解的「必須項」了。

 


對於開源技術,從人性的角度來,有現成的“輪子”擺在那,為啥還要自己苦哈哈的重複造“輪子”呢?有捷徑不走,不是傻麼。

 

是的沒錯,這很符合人之常情。而且這也是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的底層邏輯。

 

 

把「認知」也摺疊了

但是任何事物皆有兩面性,“摺疊”有什麼負面的作用呢?

 

最容易察覺的一點就是一個事物變得更加的不容易真正瞭解,這也意味著 我們的「認知」也被摺疊了。也就是我今天要說的主題——「認知摺疊」。

 

舉個例子。

 

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被發明於1946年,佔地150平方米,重達30噸,耗電功率約150千瓦,每秒鐘可進行5000次運算。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假象一下當時的發明者莫克利(JohnW.Mauchly)和艾克特(J.PresperEckert)穿越到現在,看到我們拿著的錢包大小的手機,而它的算力是他們發明的計算機的百萬倍。這其中被摺疊的認知可不是用一個“amazing”就能表達的。

 


這個與程式設計師們很熟悉的軟體測試領域中的“黑盒”概念類似,一個軟體裡面具體是什麼情況,程式碼邏輯是怎麼處理的,完全不知道。

 

這其實是一種失控的狀態。但是由於被摺疊後的事物讓我們具有更好的舒適感,所以這種失控感其實是大部分被掩蓋掉了,讓我們沒有察覺到自己正在逐漸失控。

 

 

一直這樣下去會產生什麼結果

長期以往,就會讓我們的思維更加的侷限。

 

除了用某個技術來實現某個功能,不會其它的實現方式了。比如,用慣了ORM框架,手寫SQL都退化了,甚至不會了。

 

除了用某個工具來解決眼前的問題,不會其它的方式了。比如,習慣了用圖釘來貼上一些公告,想不到用透明膠也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

 

更嚴重的甚至會淪為“有心人”的“工具”。

 

比如,某些搶票工具。不管是火車票、演唱會門票還是什麼票,你從網上下載了一個自動搶票工具,其實裡面除了“摺疊”了自動搶票,可能還“摺疊” 了資料自動上傳到作者伺服器的功能。

 

這些“被摺疊”的東西如果你不清楚,那你就像是那隻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小猴子。

 

 

三個破局的辦法

即然 “摺疊”是對複雜性的封裝,那麼應對它的方式自然是往“展開”的思路來走

 

只有這樣,你才能更瞭解眼前的這個“被摺疊”的事物。

 

那麼有什麼“展開”的辦法呢?下面Z哥分享你幾個我認為的要點。

 

 

01   多一分敬畏

 

要意識到自己身處在一個被高度摺疊的社會里,多一些敬畏之心,不要覺得什麼事物都很簡單。

 

哪怕是你看著非常不起眼的一支鉛筆。但它的原料很複雜,要把木材、油漆、石墨、黏土、石蠟、黃銅、橡皮、硫化鎘等原材料統一起來,並且製作過程中的所有生產工藝流程,也得全部統一起來,才能組成一支鉛筆。

 

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無知。

 

這是一個心態問題,只能靠自己刻意練習去調整自己的心態。

 

 

02   可以不瞭解how,但是得了解why

 

可以不瞭解how,但是得了解why。不用事無鉅細的將每個事物真的分析的那麼徹底。但你至少得知道這個事物產生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比如,你不用真的去100%的啃某個框架原始碼,但是你至少得至少這個框架為什麼會出現,為什麼會這麼多人用?它“摺疊”了什麼進去?以及這些“摺疊”的東西對你未來的可控性是不是有影響?如果有影響的話,未來能不能hold住它,消除其中的不確定性?

 

這些一連串的思考之後,眼前這個事物的“摺疊程度”就會降低,你對它的理解和掌控力會超過大部分人。

 

所謂的“透過現象看本質”也是這個道理。這個現象、事物的完整的過程是什麼沒那麼重要,更重要是它的本質、目的是什麼。

 

 

03   獲取高質量的外部資訊

 

如果要徹底“展開”的話,必然離不開外部資訊的幫助。這個時候一定要找權威的資訊。

 

正如之前所說, 因為資訊本身也是一個“被摺疊”後的產物 如果你找到的資訊不夠靠譜。那麼不但無法“展開”,反而會“折”的更深。

 

權威性主要看渠道。不同渠道公開的資訊,背後是經由不同人和不同的處理機制而產生的。

 

資訊質量的高低主要取決於製造和過濾資訊所花費的成本,花費的成本越高,這個資訊的權威性自然就越好。

 

這個成本除了包括投入的人力物力的多少之外,還有出品方的品牌、口碑等。

 

 

通用的高質量資訊渠道,可以關注以下這些。如果你有什麼其它的高質量通用資訊的渠道,歡迎你在留言區分享給大家。

 

  • .gov.cn、.org域名的網站,這些都是政府/權威組織公開的資訊。(政府信用背書,可信度最高)

  • 論文。可以在中國知網、百度學術、谷歌學術上搜你要的資訊。(投入的時間成本以及個人品牌背書)

  • 有口碑和知名度的媒體、大V部落格。(個人品牌背書)

  • 書。(投入的時間成本以及個人品牌背書)

  • 諮詢公司的分析報告。(投入的時間成本以及個人品牌背書)

  • Wikipedia不錯,特別是每個條目下面的一些引用地址,裡面這些都是相對高權威的資訊源。

 

不同的專業領域各自領域內的權威渠道,這個靠自己平時的收集。但是官方公開的資訊總是應該優先考慮的,而不是第一選擇總是搜尋引擎。

 

還有一點,如果可以,儘量使用英文搜尋。為什麼?看下整個網際網路中的內容語言比例。

 

▲資料來自w3techs.com

 

可以看到,英文內容佔據著絕對優勢,並且佔比還在持續走高。

 

如果你也有什麼其它的有效辦法,歡迎留言分享給大家。

 

 

程式設計師就是“摺疊者”

其實我們做程式設計師的,天然處在一個“摺疊者”角色上。我們每天在做著各種「封裝」。

 

但是我見過了太多程式設計師,遇到問題只會百度的。

 

先不論被廣為吐槽的百度內容質量如何,就這單一的資訊獲取方式實在是對不起程式設計師這個崗位應有的價值。

 

 

對每個人來說,面對被高度摺疊的社會,我們大致分佈在四個階段中,逐步前進。

 

第一個階段,完全不知道自己所處的是一個“摺疊”後的環境。

 

第二個階段,直到遇到“障礙物”走不過去了,才意識到“摺疊”的存在,被動的去想辦法“展開”。

 

第三個階段,帶著“展開”的心,同時享受著摺疊的便利。

 

第四個階段,本身就是“摺疊者”,能大道至簡那種。

 

 

用吳伯凡老師的一句話來形容第四個階段最貼切不過。

 

最高的認知不是為了“展示你的認知”,而恰恰是“將這種認知最大化隱藏”,直接呈現為一個非常平易、有親和力的日常友好化狀態。


這既是做產品的邏輯,也是做人的邏輯。

 

——吳伯凡

 

 

總結

好了,我們總結一下。

 

這篇Z哥和你闡述了我們所處的環境相比更早些年來說,是一個更大程度被摺疊的社會。

 

但是不要忽視了摺疊在帶來便利的同時,把我們的認知也摺疊了。

 

破局的辦法自然就是想辦法“展開”被摺疊的認知。重要的三點是:

 

  • 讓自己的心態多一分敬畏。

  • 可以不瞭解how,但是得了解why。

  • 獲取高質量的外部資訊幫助“展開”。

 

希望對你有所啟發,成為一個不被摺疊所困的摺疊者。

 

 

推薦閱讀:

  


 

作者:

出處:

 


▶關於作者:張帆(Zachary,  個人微訊號:Zachary-ZF)。堅持用心打磨每一篇高質量原創。歡迎  掃描下方的二維碼~。

定期發表原創內容:  架構設計丨分散式系統丨產品丨運營丨一些思考

如果你是初級程式設計師,想提升但不知道如何下手。又或者做程式設計師多年,陷入了一些瓶頸想拓寬一下視野。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  」,回覆「  技術」,送你一份我長期收集和整理的思維導圖。

如果你是運營,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束手無策。又或者想了解主流的運營策略,以豐富自己的“倉庫”。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  跨界架構師」,回覆「  運營」,送你一份我長期收集和整理的思維導圖。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44142/viewspace-2661561/,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