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所有業務都可中臺化
首先,我們們要明確中臺化的目標,要以結果為導向。
中臺化的目標是為了降低成本,分兩種:第一,將現存業務之間重複造的輪子合併,降低成本;第二,為某些業務尤其是新業務提供能力,可以低成本快速試錯。
因此,往往只有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才會有多個業務,才會有重複建設的問題,才需要中臺化。
來,我們們舉兩個例子具體說明
“中臺”被看作位元組跳動能成為“ App 工廠”的基礎:技術出身的張一鳴,在創立今日頭條時就融入了中臺架構;位元組跳動搭建了“直播中臺”,將三個產品的直播技術和運營團隊抽出和合並,來支撐它旗下的所有直播業務,把重複造的輪子合併,降低成本,也為之後其它新業務的誕生提供幫助。
而對於小微企業來說核心目標是活下去,透過一款到兩款產品開啟市場,因此中臺化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因為我們已經知道,中臺化核心解決的是業務產品過多,導致大量重複功能開發及管理的問題。對於只有一兩個產品的小微企業而言,中臺化非但無法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反倒會增加企業的負擔,活不下去。
中臺不是萬能藥,大象吃這個藥,強身健體;螞蟻吃這個藥,一擊斃命。
誤區二:中臺可直接套用
這裡我們主要是指業務中臺,例如在淘寶用過的營銷策略,能不能直接挪到飛豬上用?滴滴專車的策略能不能直接給滴滴快車用?
很顯然,由於業務的複雜度更高,因此套用難度更大。業務中臺是各大公司追求的最終效果:前臺業務敏捷推進,後臺業務穩固支援。不過真實情況往往事與願違,難盡人意,真正做到業務中臺運轉良好的,很少見,更別說直接套用別人家公司的中臺了。就連阿里的中臺也是“痛極思變”的過程,在跌跌撞撞中成長的,不是老闆一聲令下就全部到位的。
但還有一種說法,業內一般認為, 同行業的中臺配置相似度較高 ,這也是第三方服務商們能獲得投資的原因:茅臺做完專案後,同樣的東西根據實際情況稍微改一改,就可以接著賣給洋河大麴——但這只是個假設,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即使是阿里巴巴的電商中臺,放在其他的電商業務裡,比如“茅臺雲商”,也不一定能用起來,因為每家公司的組織架構、業務邏輯都是千差萬別的。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要一味跟著大公司走。
誤區三:資料中臺就是取數的
阿里雲中介軟體架構總監謝純良曾經說過,資料中臺如果不為業務服務,或者說為業務中臺服務,那就沒有價值。
本質上來說,資料中臺是要能將各業務間的資料打通,來支援各業務,核心價值是降低成本,而非只是一個機械的取數機器。因此, 資料中臺一定要走進業務,讓資料更好地為業務服務。
不過目前國內對資料分析的認知還比較淺,在有些公司,資料中臺只是很粗淺地把資料整合到一起,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也沒有讓資料整合在一起產生什麼價值。資料中臺要想發揮自己的價值,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IT是業務的後端,而資料是後端的後端,資料要往前走面臨著巨大挑戰。
誤區四:中臺對個人沒用處
中臺建設不僅能夠讓企業業務能力標準化,可快速連線、組裝,有利於業務創新,
同時對企業各層級的人員也是有好處的。
1、對老闆來說,中臺戰略能夠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提質轉型,降本增效”
2、對企業高管來說,中臺能夠快速響應業務和創新,帶來業務價值
3、對IT管理者來說,中臺給IT部帶來職能轉變,提升效能,提升團隊協同能力
4、對開發人員來說,成為“技術+業務”的的複合型人才,提升個人職業含金量
總結
中臺不是一無是處,需要變成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也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但“中臺是個坑,啥都往裡扔”的現象,是當下企業實施中臺的誤區,
企業的問題是長期積累的過程,也不可能透過一個專案,一種治理手段徹底根治,
我們需要用正確客觀的態度來對待中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