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MYSQL索引是如何提高查詢效率的

uu365發表於2021-06-02

  前言

  我們都知道當查詢資料庫變慢時,需要建索引去最佳化。但是隻知道索引能最佳化顯然是不夠的,我們更應該知道索引的原理,因為不是加了索引就一定會提升效能。那麼接下來就一起探索MYSQL索引的原理吧。

  什麼是索引

  索引其實是一種能高效幫助MYSQL獲取資料的資料結構,通常儲存在磁碟檔案中,好比一本書的目錄,能加快資料庫的查詢速度。除此之外,索引是有序的,所以也能提高資料的排序效率。

  通常MYSQL的索引包括聚簇索引,覆蓋索引,複合索引,唯一索引,普通索引,通常底層是B+樹的資料結構。

  總結一下,索引的優勢在於:

  提高查詢效率。

  降低資料排序的成本。

  缺點在於:

  索引會佔用磁碟空間。

  索引會降低更新表的效率。因為在更新資料時,要額外維護索引檔案。

  索引的型別

  聚簇索引

  索引列的值必須是唯一的,並且不能為空,一個表只能有一個聚簇索引。

  唯一索引

  索引列的值是唯一的,值可以為空。

  普通索引

  沒有什麼限制,允許在定義索引的列中插入重複值和空值。

  複合索引

  也叫組合索引,使用者可以在多個列上組合建立索引,遵循“最左匹配原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使用複合索引可以替代多個單列索引的使用。

  索引的資料結構

  我們都知道索引的底層資料結構採用的是B+樹,但是在講B+樹之前,要先知道B樹,因為B+樹是在B樹上面進行改進最佳化的。

  首先講一下B樹的特點:

  B樹的每個節點都儲存了多個元素,每個內節點都有多個分支。

  節點中元素包含鍵值和資料,節點中的鍵值從小到大排序。

  父節點的資料不會出現在子節點中。

  所有的葉子節點都在同一層,葉節點具有相同的深度。

  在上面的B樹中,假如我們要找值等於18的資料,查詢路徑就是磁碟塊1->磁碟塊3->磁碟塊8。

  過程如下:

  第一次磁碟IO:首先載入磁碟塊1到記憶體中,在記憶體中遍歷比較,因為17<18<50,所以走中間P2,定位到磁碟塊3。

  第二次磁碟IO:載入磁碟塊3到記憶體,依然是遍歷比較,18<25,所以走左邊P1,定位到磁碟塊8。

  第三次磁碟IO:載入磁碟塊8到記憶體,在記憶體中遍歷,18=18,找到18,取出data。

  如圖所示:

  如果data儲存的是行資料,直接返回,如果存的是磁碟地址則根據磁碟地址到磁碟中取出資料。可以看出B樹的查詢效率是很高的。

  B樹存在著什麼問題,需要改進最佳化呢?

  第一個問題:B樹在範圍查詢時,效能並不理想。假如要查詢13到30之間的資料,查詢到13後又要回到根節點再去查詢後面的資料,就會產生多次的查詢遍歷。

  第二個問題:因為非葉子節點和葉子節點都會儲存資料,所以佔用的空間大,一個頁可儲存的資料量就會變少,樹的高度就會變高,磁碟的IO次數就會變多。

  基於以上兩個問題,就出現了B樹的升級版,B+樹。

  B+樹與B樹最大的區別在於兩點:

  B+樹只有葉子節點儲存資料,非葉子節點只儲存鍵值。而B樹的非葉子節點和葉子節點都會儲存資料。

  B+樹的最底層的葉子節點會形成一個雙向有序連結串列,而B樹不會。

  如圖所示:

  B+樹的等值查詢過程是怎麼樣的?

  如果在B+樹中進行等值查詢,比如查詢等於13的資料。

  查詢路徑為:磁碟塊1->磁碟塊2->磁碟塊6。

  第一次IO:載入磁碟塊1,在記憶體中遍歷比較,13<17,走左邊,找到磁碟塊2。

  第二次IO:載入磁碟塊2,在記憶體中遍歷比較,10<13<15,走中間,找到磁碟塊6。

  第三次IO:載入磁碟塊6,依次遍歷,找到13=13,取出data。

  所以B+樹在等值查詢的效率是很高的。

  B+樹的範圍查詢過程又是怎麼樣呢?

  比如我們要進行範圍查詢,查詢大於5並且小於15的資料。

  查詢路徑為:磁碟塊1->磁碟塊2->磁碟塊5->磁碟塊6。

  第一次IO:載入磁碟塊1,比較得出5<17,然後走左邊,找到磁碟塊2。

  第二次IO:載入磁碟塊2,比較5<10,然後還是走左邊,找到磁碟塊5。

  第三次IO:載入磁碟塊5,然後找大於5的資料。

  第四次IO:由於最底層是有序的雙向連結串列,所以繼續往右遍歷即可,直到不符合小於15的資料為止。

  過程如圖所示:

  所以在範圍查詢的時候,是不需要像B樹一樣,再回到根節點,這就是底層採用雙向連結串列的好處。

  所以B+樹的優勢在於,能保證等值查詢和範圍查詢的快速查詢。

  InnoDB索引

  我們常用的MySQL儲存引擎一般是InnoDB,所以接下來講講幾種不同的索引的底層資料結構,以及查詢過程。

  聚簇索引

  前面講過,每個InnoDB表有且僅有一個聚簇索引。除此之外,聚簇索引在表的建立有以下幾點規則:

  在表中,如果定義了主鍵,InnoDB會將主鍵索引作為聚簇索引。

  如果沒有定義主鍵,則會選擇第一個不為NULL的唯一索引列作為聚簇索引。

  如果以上兩個都沒有。InnoDB 會使用一個6 位元組長整型的隱式欄位 ROWID欄位構建聚簇索引。該ROWID欄位會在插入新行時自動遞增。

  除了聚簇索引之外的索引都稱為非聚簇索引,區別在於,聚簇索引的葉子節點儲存的資料是整行資料,而非聚簇索引儲存的是該行的主鍵值。

  比如有一張user表,如圖所示:

  底層的資料結構就像這樣:

  當我們用主鍵值去查詢的時候,查詢效率是很快的,因為可以直接返回資料。

  普通索引

  也就是用得最多的一種索引,比如我要為user表的age列建立索引,SQL語句可以這樣寫:

  CREATE INDEX INDEX_USER_AGE ON `user`(age);

  普通索引屬於非聚簇索引,所以葉子節點儲存的是主鍵值,底層的資料結構大概長這個樣子:

  比如要查詢age=33的資料,那麼首先查到磁碟塊7的age=33的資料,獲取到主鍵值,主鍵值為4。

  接著再透過主鍵值等於4,查詢到該行的資料。所以總得來說,底層會進行兩次查詢。

  這種先透過查詢主鍵值,再透過主鍵值查詢到資料的過程就叫做回表查詢。

  覆蓋索引

  既然上面提到了回表查詢,那麼自然而然會想到,有沒有什麼辦法能避免回表查詢呢?答案肯定是有的,那就是使用覆蓋索引。

  覆蓋索引不是一種索引的型別,而是一種使用索引的方式。假設你需要查詢的列是建立了索引,查詢的結果在索引列上就能獲取,那就可以用覆蓋索引。

  比如上面的例子,我們透過age=33查詢,我需要查詢的結果就只要age這一列,那就可以用到覆蓋索引,如圖所示:

  使用到覆蓋索引的話,就能避免回表查詢,所以在寫SQL語句時儘量不要寫SELECT *。

  總結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索引的型別,索引的資料結構,以及InnoDB表中常用的幾種索引。當然,除了上述講的這些之外,還有很多關於索引的知識,比如索引失效的場景,索引建立的原則等等,由於篇幅過長,留著以後再講。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97029/viewspace-2775178/,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