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筆記 - 認知療法

ddew發表於2012-03-23

認知療法是貝克創立的,最近也在看一本書《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是貝克的女兒寫的。認知療法是一種技術,技術就說明可以練習習得。

[@more@]

今天的課繼續是上一次的老師。

她把上次剩下的一點防禦機制講完,然後開始認知療法。

老師特別澄清了認知、情緒和行為的關係。

情緒是由認知來的,

情緒不會自己產生,也不會自己消亡。

有了情緒會產生行為,行為不能產生情緒。

行為可以影響情緒,可減弱或者增強情緒。

要消除情緒只能透過認知。

而認知又必須在認同的基礎上才會改變。

認知療法的目的是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來訪者的認知,

進而達到改變其行為的目的。

比如有些人不自信,總認為自己不行,

如何能不著痕跡讓他從內心深處改變其認知,對於初學者還真有點難度。

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大道理講那麼多是改變不了別人的認知的。

認知療法結束後,她請一個同學上去講一個例子,

然後我們大家一起用認知療法來修改她的認知。

一個在職介所工作的男生上去說了他們最近一段時間遇到的一個求職者的。

那個求職者是20多歲的富二代女孩,

她跑去找工作,提出的要求是:

她不在乎錢多少,關鍵是要比較自由,能讓她想幹嘛就幹嘛,上班方便。

概況起來就是:事少自由離家近。

這是她的認知。

她的情緒大概是期待、興奮還有一點迷茫吧。

行為就是去求職,隔兩三天就去問情況。

大家初一聽了以後就覺得這個女孩子比較嬌嫩,

這樣的工作有嗎?既然她這麼認為我們如何讓她改變想法呢?

在她看來,她的想法無可厚非呀。

我們要給她另外設定的認知目標又是什麼呢?

這倒讓我想起《盜夢空間》,在夢境中植入一個信念。

老師比較是老師,她還是《甲方乙方》節目的特邀心理專家。

改變她的認知,是要在對方清醒的時候,並且認同下才可以。

老師分析,其實這個女孩子不錯的。

她要求工作,,她知道主動去找職介所,卻沒有去找家人幫忙,

她有自我實現的需求,

每隔兩三天她就去詢問情況,說明她是個勤快的姑娘,

同學又補充,職介所給她的家庭作業,她也說都做了。

這樣的女孩子很不錯的,這又涉及到人本主義的積極關注了。

她提的要求雖然我們看來有些不太實際,

那只是她的表述有問題,

如果我們與她一起分析自身的能力素質以及興趣點,

然後適當的將她的認知調整為: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她應該是可以接受給她調整的目標的。

因為這並沒有她降低她的要求。

這也讓我們明白,給人設定認知目標,不能與之前的差別太大,

不能一下子把人的認知拔高或者降低。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36226/viewspace-105769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