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盒筆記法

jetz發表於2024-08-24

回顧個人的資料整理史,一直充滿坎坷。我嘗試了各種各樣的資料管理模式。比如早期的網文快捕,可以把網頁整體抓下來,可以分類,加標籤,可以匯出電子書,功能貌似很全面了。但是,當資料累積到一定規模之後,就發現難以為繼了。管理、查詢都很困難,下載的東西在軟體裡積灰,很久都不會去看,最後放棄。網文快捕後來發展為為知筆記,幾個同類產品,evernote、印象筆記都用過。evernote應該算是最強的,我用它當作自己的資料庫,但由於資料積累後變得龐大,最後演化為只儲存重要資料。evernote後來因為伺服器的問題,改版為印象筆記,但我發現為知筆記更好用一些,所以使用至今。但保持下載資料功能,始終用不起來,原因其實和網文快捕類似,資料一多,就沒法用了。

其他的電子資料軟體我也試過,記得有個好像叫mybase,只存文字,但也不好用。後來乾脆自己程式設計,本地版本和bs版本的,我都寫過,也積累了很多資料。但是,仍然感覺不好用。其實技術問題都好解決,但使用理念問題,一直沒有解決。我自己感覺,這幾個問題始終困擾我:

1.海量資料的管理問題。所有知識管理的難點都不是在於如何儲存,而是在於如何提取。隨著,知識和資訊積累數量的增加,想要在海量資料庫中,訪問並找到特定資訊就會變得越來越難。這種難,是隨著資料數量增加而指數級增加的。市面上常見的知識管理方法,都不能有效處理1000條以上的資訊提取。這種難,也不是能透過搜尋、雙鏈、視覺化知識圖譜就能解決的。數量一旦累積到一定程度後,我發現就會陷入到茫然狀態。大部分人都是不定期清空筆記重新來過,週而復始直到放棄。

2.資料資料的使用問題。下載的資料,最終目的,還是要為我們的寫作提供思路或資料支撐。我自己幻想的最佳狀態,是我想寫啥時,幾個關鍵詞一輸,相關的內容如同搜尋引擎一樣,按照關聯程度就自動列出來。但這個幾乎不可能,我也用過一些號稱秒級全文搜尋的工具,比如DocFetcher,把各種資料都索引後,但用起來和期望值相去甚遠,現在想一個原因是,這種模式把選擇、比較甚至閱讀這些內容提取操作放到後期,工作量並沒有降低。我試過瀏覽、查詢、標籤過濾、訪問頻率等各種思路,但還是不好用。

直到最近讀《卡片筆記寫作法》,算是讓我開啟了思路。德國社會學家盧曼發明的卡片盒筆記法,透過40多年,積累了9萬張卡片,完成了50本專著和600篇論文。他將卡片分為文獻卡片和永久卡片。

文獻卡片用來記錄引用內容。不強調完全引用原文,最好是概括描述引用內容。

永久卡片按照主題分類,概括內容並連結到文獻卡片。

卡片盒模式的優點,是以輸出而非整理為目的。不是為了記錄“我看過什麼什麼”,而是“我關注的內容框架體系下,剛才我看的東西可以放在其中”。這樣整理形成卡片的過程,就伴隨著資料的選擇、摘要、融合等過程。

我的實踐:

第一步:正常閱讀,正常筆記。我習慣用電子書閱讀,看完一本書,就有了幾十上百條劃過線的筆記了。

第二步:把筆記過一遍,按照我的主題框架,衡量是否值得留下來,如果有價值,就寫一條描述性的短句概括一下。因為都是電子資料,可以很容易把原文和出處當作附件。這個筆記是文獻筆記,存下就行。

第三步:建立一條永久筆記,永久筆記必須在主題框架下建立。同時還可以考慮和其他文獻的融合。透過雙鏈連結起來。

至於其他的,比如很多人探討的編碼規則,我認為實際並不重要。盧曼因為是純手工,所以需要解決層級和未來添刪修改的問題,這個對軟體來說,是最簡單的事情。


比較好的資料:

盧曼究竟如何寫卡片:主卡、文獻卡與關鍵詞表卡|卡片法總綱3

卡片盒筆記法:高效學習的秘密武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