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網站專案工作流程(轉)

ger8發表於2007-08-15
網路產品設計:產品製作人寫產品計劃書,確定新產品或新功能的市場意義和經濟效益,提交部門審批,同意後,確認需要設計的部分,和使用者體驗研究員(user researcher),資訊建構師(information architect),視覺設計師(visual designer)、user interface designer,互動設計師(interaction designer),web developer,工程師(engineer)一起討論需要的支援,然後訂出時間計劃分工合作。一般是先由使用者體驗研究員作調查、分析後由資訊建構師設計產品架構,然後由互動設計師作出互動流程,之後交給視覺設計師(visual designer)和user interface designer作出視覺設計。然後web developer把設計透過編寫程式(html, dhtml, JavaScript)等等再現出來,最後交給工程師。做完後使用者體驗研究員需要做使用者測試,QA(Quality assurance) 需要測驗這一產品的每一步驟,確認產品的使用質量,如果有問題需要讓工程師或相關人員解決。

小型專案的工作流程局往往限於有限的人力和時間,經常是短、平、快:拿到brief,進行設計,綜合意見,投放到網站,總結效果。比如廣告設計,一般是我組織市場部開會,集體出創意,然後大家達成一致意見。決定設計主題後發到德國和法國取得相關的翻譯。按照雅虎的廣告標準,我設計製作出最終的廣告,交到廣告發行部定期發行。廣告執行兩週後,拿到資料資訊,根據瀏覽量(page impressions),點選率(CTR: Click Through Rate),和conversion rate來分析廣告效果,總結經驗。

總結起來就是:

1. 產品製作人,寫產品計劃書。
2. 使用者體驗研究員,作調查分析。
3. 資訊建構師,設計產品架構。
4. 互動設計師,作出互動流程。
5. 視覺設計師和使用者介面設計師,作出頁面視覺設計。
6. 前臺工程師,前臺開發。
7. 後臺工程師,後臺開發。
8. 使用者體驗研究員,做使用者測試確保質量。

應該算是一個比較完善成熟的流程了,“資訊建構(IA)”和“互動設計(ID)”明顯處於很重要的位置。

談談個人感受,國內專案普遍流程就如bluedodo所說:策劃+設計+製作+開發,普遍忽略的是第2, 3, 4,或者說是其他某個流程附帶完成,第6前臺開發也是隻存在於大型正規公司,或者說有普遍進一步完善的趨勢。

至於UE, IA, ID 如何進行,我覺得沒有絕對固定的模式,根據專案實際情況,關鍵在於團隊的默契。不是說國內從業者不知道如何進行,而是根本沒有這個習慣,把專案環節細分一下,就很清楚各自職能了。這些流程的核心目的就是逐步保證產品質量,減少“前臺開發”和“後臺開發”的重複勞動。這方面國內人才確實極少,整體水平基本處於幼稚階段。

就Yahoo這個流程來看,應該是針對大型的應用型產品專案。看看人家在“確認設計需求”時,就需要幾乎所有專案環節參與者進行綜合討論,讓人狂汗不已;定開發計劃都是大家討論進行,而不是單方面強制決定,多麼人性化啊。

-----------------------------
相關評論:
1、比較認同王小丹的“網頁設計的重要目的是創造經濟效益”,我們最終的目地還是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當然我們在設計的同時也會同時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的統計系統以分析檢測我們的產品或設計能夠給使用者以吸引力。對比測試會用到,同類產品、竟爭對手也會留意到,產品在於不段的調整和最佳化。千鳥對於這種理想化的東西,我們正在變為現實。

小丹提到大公司往往是一個人全包,這種現象在我們這裡也有,不過必竟是少數,整個團隊的分工及快速有效的執行力往往是一個人所達不到的。不過我感覺Yahoo這方面的強人不少,而且近期來Yahoo的運作和廣告的投放(在廣州看到不少),都是有目共睹,相當不錯,向你們學習!

2、其實大家沒必要考慮的這麼理想化,而且不同專案對各環節要求也是有強有弱,說到最後還是歸結為專業人才對流程的把握上。我們目的不是去設計流程,而是用最優的流程來設計產品。

“對比測試”方法相當有趣,分析是一門科學,設計是一門藝術,把他們完美結合起來是我們工作的目標。

3、我想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我在文章中沒有提到。那就是設計對網站或公司的經濟效益的影響。設計師提供的是實用美術,服務於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或者是提高品牌影響,或者是增加產品效益。所以設計投放到市場之後很重要的是分析設計的表現,研究設計的之間或間接經濟效益,總結優點同時發現問題,然後提高下一次的設計。我在設計中覺得很有效的一個方法就是A,B測試。舉例:比如同一個廣告,照片色彩設計等完全一樣,但是廣告語不同,在同方式給兩個相似的設計相同的瀏覽量,測試1-2周,根據不同的設計目的來分析那個設計表現得更好:點選率(適用於提高品牌或產品的注意率),conversion rate(適用於需要直接付費的產品或服務)。然後把得到的經驗用於下一次的設計。

歸根結底,網頁設計的重要目的是創造經濟效益。優秀的互動設計,資訊建構和視覺實際帶給使用者良好的體驗,保持使用者的忠誠度,從而帶動經濟效益。

3、大家好,很高興我提供的一些資訊引發了大家的討論。其實在大公司也經常是一個人全包,不過可能區別在於,這一個人有綜合的技能,把資訊建構,產品架構,互動設計,甚至前臺開發等流程都包括在設計範圍之內。所以雖然人手也不夠,但是並不代表忽略細節或關鍵步驟。而這些往往都是視覺設計師做的工作,在英國現在資訊設計師的工資很高也是因為現在大家認識到這一職位的重要性而真正專業的人太少了。很高興和大家一起探討。我的電郵:xiaodan.wang@yahoo.co.uk

4、iceshow的文章很好,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去分享別人的經驗,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博大精深。
沒有想到我無意有感而發,引發了這麼多同行的關注,可喜可賀。

5、所謂流程只是一個過程,不是說每個流程都必須要一個人來做,和專案大小也沒有直接聯絡。當然某些環節不考慮不至於影響大局,也不是說沒有這些環節的產品就一定差。

6、國內還要慢慢來~

現在大家還是對全才看重多於專才。

工作要求短平快,不細分,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7、小公司的製作分工:
1. 產品製作人,寫產品計劃書。(某A)
2. 使用者體驗研究員,作調查分析。(某A某B混合)
3. 資訊建構師,設計產品架構。(某B,通常無)
4. 互動設計師,作出互動流程。(某B,通常無)
5. 視覺設計師和使用者介面設計師,作出頁面視覺設計。(某C)
6. 前臺工程師,前臺開發。(某B)
7. 後臺工程師,後臺開發。(某B)
8. 使用者體驗研究員,做使用者測試確保質量。(某B,通常無)

8、中國的現狀就是最好能1個人做的就不會讓2個人做,只要能做出來才不管質量、使用者體驗等感受。

9、我見過的網站專案一般都是 策劃(編輯)+設計+製作+領導。。。。
據我所知許多小公司 設計製作都沒有明確分工。。。 呵呵 打造全才的體制!
[@more@]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839396/viewspace-95851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