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軟體的易用性

譯者: bazz2發表於2014-03-31

Jim Hall 在 Linux Journal 網站上發表了一篇精彩的文章,是關於開源軟體的“易用性”的。在開源專案中,軟體的“友好性”往往被敷衍處理,甚至會被完全忽略。另一方面,人們經常將“易用性”與“美觀”混為一談,他們認為軟體“易於使用”就是要軟體設計得漂亮。開源專案軟體的“易用性”經常被開發者忽略,這可以理解,畢竟開發者肯定知道如何使用他們自己的軟體,並且對開發的軟體的工作環境也瞭如指掌(譯註:舉個生活中的例子,譯者,就是我,想去附近的阿姨家玩,只需要出門左轉右轉過個紅綠燈再過三幢房就到了,因為我對環境瞭如指掌;如果要讓讀者,就是你,找到我阿姨家,估計你要衝過來削我:你 TM 在逗我麼)。開源軟體能很好地滿足開發者自身的需求,但如果想讓你的軟體被更多人使用,你就需要在“易用性”方面下大功夫。

圖片來自:http://www.flickr.com/photos/51724787@N06/4839724782/

在 Linux Journal 上的這篇文章裡面,Hall 介紹了他與幾個大學生一起做了一個小小的易用性測試,這些學生都是 Windows 使用者,並且對電腦都不怎麼熟悉。他們被要求使用裝有 Fedora 17 的筆記本,並且要求使用一系列軟體,像 Gedit、 Firefox 和 Nautilus,Hall 在一旁觀察,並做一些記錄。結果顯示這些使用者能夠使用這些軟體的基本功能,但對於軟體的一些高階功能,他們就束手無策了。他們能夠在不需要任何提示的情況下使用火狐上網,但當要求他們改變 Gedit 的預設字型,或使用 Nautilus 為一個檔案建立書籤時,他們就不知道怎麼做了。

Hall 做的這項實驗對開發者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你永遠都想不到使用者會將你的軟體用在什麼地方,並且對於你覺得一目瞭然的特性,就跟長在臉上的鼻子一樣清楚明瞭的特性,在使用者眼裡可能就是那麼難以理解。我在讀研的時候,就做過一個“軟體易用性”實驗,實驗的道具是一款名叫“Silverback”的商業軟體,它會呼叫電腦內建攝像頭來拍攝使用者的臉部表情。當使用者坐下來完成我們佈置的任務時,我們中的一個人會坐在使用者旁邊並做一些記錄,實驗結束後我們會回頭看錄影,記錄使用者滑鼠點選次數、使用者完成每個任務需要的時間,以及他們是否能完成所有任務。記錄使用者臉部表情非常有用,特別是配合使用者做任務時實驗人員寫下來的實驗記錄的時候。筆記上有一條“在第6個步驟有些迷惑”的記錄,使用者臉部表情與這個記錄保持一致,這能顯示使用者在什麼時候感覺遇到挫折了。

如果你沒有參與過開源社群,這是一個很好的起點。“易用性”不好,就是一個 bug,與軟體其它 bug 一樣,都需要解決。一個軟體如果不能按使用者的思路來處理使用者的問題,這就是一個 bug。如果你是一個開發者,幫自己一個忙,坐在一個資深的軟體使用者旁邊,讓他用用你的軟體。不要指點,不要提醒,不要告訴他需要按什麼按鍵,就讓他自己把玩,自己發現軟體的用處(就讓他往死裡吐槽)。也許你能對你的軟體有更深一層的瞭解。如果你覺得了解自己的軟體,試試讓其他人玩玩吧。


via: http://ostatic.com/blog/usability-and-open-source

譯者:bazz2 校對:wxy

本文由 LCTT 原創翻譯,Linux中國 榮譽推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