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文學到雲端技術

微軟技術棧發表於2022-06-06

image.png

數字化ABCD雜談

都說數字化技術和ABCD密不可分,A指人工智慧、B指區塊鏈、C是雲,D當然是資料,這四者互為因果、不可分割。
按陽明的知行合一說法,ABCD可以分為知和行,其中資料是知,從資料到洞察力;而程式碼則是行,從程式碼到服務。

程式碼是行,對於數字化業務來說,其面對的既可能是約10億消費網際網路的C端客戶,也可能面對產業網際網路的B端客戶,其最大的特徵就是快:快速創新、快速迭代、快速上線。PaaS或者雲原生能幫助使用者將精力專注於數字業務,而不是底層的基礎設施;DevOps則把已經成熟了數百年的工業化大生產的流水線方法論和工具用在數字業務上。

資料是知,來自於生產線感測器、無人機、AGV、智慧機器人等裝置的資料,匯通營銷、銷售等資料,源源匯聚到雲端的資料湖,而人工智慧則能夠將其中的非結構化資料轉換為結構化資料,從而可以利用成熟的數倉技術進行分析處理。如果需要產業鏈或者供應鏈的不同企業間進行資料分享,則可能需要區塊鏈這樣的增信平臺。


目下火熱的Metaverse,當視作物理世界和計算機世界互動模式的進化:從最早的打孔卡片開始,經歷了字元介面(計算機開始認識一些簡單的人類字元)、圖形介面(能通過鍵盤滑鼠操控),到了智慧手機年代,我們可以用手指進行互動。而到了Metaverse,無論眼、耳、口、鼻、身、意,佛家所謂六識,無不能和計算機世界交往。

王陽明先生在嚴灘問答裡曾說"有心俱是實、無心俱是幻;無心俱是實,有心俱是幻"。實和幻,不就是Metaverse裡的物理世界和真實世界嗎?

套用陽明先生的說法,資料資產就是"心",抓住了這個"心",那麼無論實或者幻,都是良知,本體和功夫是一體的,本然和明覺也是一體的。
按陳來先生在《有無之境》裡提到,此處的無,當解作超越。而Metaverse裡的Meta,也當作超越解。

至於Metaverse裡的數字化資產NFT,盆盆在曾國藩弟子的日記裡發現了一則很有趣的案例,看圖說話,不再贅述。

一切皆為資料

此處提到的資料資產,可以理解為資料中臺。劉鶴副總理曾發文提到資料是重要的生產要素。我們常說數字化轉型是要實現業務資料化和資料業務化。

業務資料化,其實就是資料的來源,資料可能來源於線下網點、電商平臺、會員系統、營銷平臺,如果有工廠,可能還會來自於生產線、PLM、MES等,還會有物流、WMS系統等等。

而資料業務化,則是面向數字業務的一堆小前臺應用,例如可以有資料化運營、資料視覺化、資料賦能等等。

而資料化運營,可以有使用者畫像、千人千面、轉化率分析、圈人等,而資料視覺化,可以有CEO駕駛艙、資料大屏等,還可以有面向生態圈和產品鏈的資料賦能。

現在業務資料化和資料業務化之間,還差一個資料資產化,只有資產化的資料,才能為前端的資料應用提供賦能。

而所謂資產,按照會計學的定義,就是未來能給企業帶來利益收入,帶來現金流。

對於資料業務化,我們在十多年前就聽說過"啤酒和尿布"的故事,這是一個經典的資料倉儲應用,因為資料倉儲裡會儲存長期資料,所以對銷售資料進行資料分析發現,奶爸們在購買尿布的時候,一定會順路帶幾瓶啤酒回去,這樣我們就可以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把啤酒貨架和尿布貨架靠近一些,並給一些促銷方案。

類似這種後視鏡模式的資料應用,可以稱為使用資料的業務,而非資料驅動的業務。
而類似於Manner這樣的輕資產網際網路咖啡企業,又是如何實現數字化的?

當盆盆在門店裡買了小杯的美式,Manner的訂單系統裡就會增加一條資料庫記錄;而我們在通過App、抖音、小程式、公眾號、電商等渠道去檢視咖啡內容,不但可能會產生訂單資訊,還會產生行為資料,例如我們經常會檢視哪些咖啡SKU、喜歡看哪些明星的喝咖啡橋段、在社交媒體裡評論過什麼,這些足跡和資料庫記錄一起形成標籤化的資料資產。

然則這種模式為什麼可以說是資料驅動的業務?

因為我們可以直接這些資料資產服務引擎化,讓我們的小前臺數字業務直接使用這些資料資產。例如我們可以直接給類似盆盆這樣囊中羞澀的客戶,提供打折優惠券,幫助促銷;而對於經常商務旅行的客戶,則可以和某些酒店集團聯合推出免費獲贈咖啡的業務等等。這些並不需要請銷售經理或者CxO們檢視各種眼花繚亂的報表,否則黃花菜都涼了。

還可以舉一個盆盆調研過的運營商案例:某運營商試圖給無固定寬頻的外地手機使用者進行精準營銷,假設他們用了以下3個標籤,然後可以給擁有這3個標籤的外地無固定寬頻使用者直接發簡訊,提醒他們可以一鍵約寬頻上門,這樣可以節省5G視訊流量開銷。

  • 外地使用者:在深圳基站捕獲到的外地手機使用者,可以打上此標籤
  • 無寬頻: 這些使用者在CRM資料庫裡沒有固定寬頻記錄
  • 看視訊: 這些使用者經常在下班後收看視訊

    所以,給資料資產插上API的翅膀,讓資料資產服務化,則前端數字化業務可以直接呼叫API,把數字業務更快速地交付到網際網路使用者手裡,這才叫快速創新、快速迭代。

    簡單小結一下:
  • 戰略:對於企業數字化的戰略佈局和分析,可以結合Power BI等做資料視覺化,讓CxO們可以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 戰術:對於設計、製造、營銷、供應鏈、售後等戰術性業務,可以直接透過API呼叫資料資產,實現快速打擊。

雲和數字化

雲在數字化轉型裡起到什麼作用?

經濟成本優勢最大化的業務可以放在Azure公有云上,而核心資料以及傳統系統可以放在私有云或者Azure Stack上。

企業的業務中臺,可以把共性的部分,例如會員、商品、訂單、庫存、支付等部分整合在一起,業務中臺可以作為資料中臺的資料來源,和來自企業內部的ERP、MES、PLM,以及企業面向網際網路的電商、門店、SCRM等系統的資料一起,經過大資料分析等,形成資料中臺的運營業務,例如:推薦引擎、精準營銷、輿情分析等等。

而這些業務系統的搭建,完全可以利用Azure公有云提供的樂高積木:利用SLB、AKS、Azure應用服務、MySQL、Redis、Azure Synapse、Azure Databricks等PaaS服務,只需編寫很小量的程式碼,就可以打造出完整的全渠道業務平臺。還包含了Azure防火牆、Web應用防火牆等安全保障服務等。

而這些,就叫做數字化轉型。

雲和數字化轉型的本質

貼一段我的老闆Lynn女士在2014年說過的一段對於雲和業務的看法,以作為這篇文章的註腳,到現在還沒有過時,其中1.3.1談共享的段落,可視作資料中臺。

❖ 和使用者談雲端計算和業務的結合離不開對於使用者的瞭解更離不開對於雲端計算究竟能帶來什麼的思考。

  • 從高大上的角度去講,是工業化和數字化的融合;
  • 稍微具體化一些,可以說成是以構建新一代資訊系統為中心變革使用者體驗管理,供應鏈管理,產品設計,營銷和渠道管理,推進全企業接消費者的地氣;
  • 要更實際一些的話,還是要回到雲端計算的本源特性上去:
  1. 共享:不是簡單的資源池的共享和按量計算/分攤成本,而是由此能做到的更多更廣的資料和資訊的共享,跨越部門,跨越地域,跨越供應鏈和銷售鏈的各個環節,從共享到Connect。
  2. 快:不僅僅是上線時間的快,可以想到的是由於計算資源,資料和資訊的集中和泛渠道的Connect帶來的資訊和決策流轉的速度變快。
  3. 成本:不管是公有云還是私有云,用雲來做現在企業IT能做的事情未必能節約成本,然而卻能在一些以前想做卻做不了的方面提供更低成本(不僅僅是錢)的實現方式,比如集團集中管控,供應商和渠道控制,即時使用者互動,還有前面討論的災備等等。

❖ 移動,大資料,智慧裝置,雲端計算作為當前transformation 的技術相互之間依賴程度很高,而且使用者在通過這些進行的是業務模式和變革和創新不是IT模式的變革和創新,看了海爾推出App控制冰箱,長虹推出的App和電視互動,就是傳統企業在這方面也走得比我們快,我們可以不懂業務但至少需要知道我們的技術能夠開啟哪些潛在的變革和創新的大門。

❖ 尋找小而美。Cloud帶來的創新和收益的全面實現對於使用者業務變革和創新,甚至工作和管理模式的改變的依賴程度是巨大的,如果專注於此我們一定會餓死在沙灘上。我們的發力點可能在一些小而美使用者或者專案的身上,使用者本身的變革/創新動力強很清楚,商業模式和變動複雜程度不高,與Mobility,big data和Cloud的契合度很高,有爆發或影響全域性的可能,比如微信紅包。同時從小而美到全企業的推廣,我們“宜公宜私”的Hybrid Cloud Vision的獨特價值會成為真正有價值的Option,在市場上無論是Call還是Put Option都是有價證券。


微軟最有價值專家(MVP)

微軟最有價值專家是微軟公司授予第三方技術專業人士的一個全球獎項。29年來,世界各地的技術社群領導者,因其線上上和線下的技術社群中分享專業知識和經驗而獲得此獎項。

MVP是經過嚴格挑選的專家團隊,他們代表著技術最精湛且最具智慧的人,是對社群投入極大的熱情並樂於助人的專家。MVP致力於通過演講、論壇問答、建立網站、撰寫部落格、分享視訊、開源專案、組織會議等方式來幫助他人,並最大程度地幫助微軟技術社群使用者使用 Microsoft 技術。

更多詳情請登入官方網站:
https://mvp.microsoft.com/zh-cn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微軟中國MSDN

微軟MVP,歡迎您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