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資料中心”的最強入門科普

網路通訊頻道發表於2022-03-04

資料中心,英文縮寫叫IDC,也就是Internet Data Center(網際網路資料中心)。

之所以不太直接稱之為“DC”,主要是為了避免和直流電(Direct Current)混淆。而且,現在的資料中心普遍都接入網際網路,以網際網路業務為主,所以,叫“IDC”也更準確。

從作用上來看,資料中心就是一個超大號的機房,裡面有很多很多的伺服器,專門對資料進行集中管理(儲存、計算、交換)。

根據業界機構統計,2020年全球經資料中心處理的資料流量高達15.3ZB(1ZB≈10億TB),佔全球總流量的99.35%。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網際網路資料,都離不開資料中心的處理,由此可見其重要性。

按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資料中心是像水廠、電廠一樣的重要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的動力引擎,也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支撐底座。

█ 資料中心的發展階段

我們先來看看資料中心的發展歷史。

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人類還處於大型機時代。那時,為了存放計算機系統、儲存系統和電力裝置,人們修建了機房,並將其稱為“伺服器農場”(Server farm)。

這個“伺服器農場”,被認為是資料中心的最早原型。

到了90年代,隨著網際網路的誕生和蓬勃發展,很多公司開始推行資訊化。他們建設自己的網站,還搭建了大量的郵件、FTP、OA辦公自動化等伺服器。

有些公司將伺服器放在企業內部的機房。也有些公司,因為伺服器不多,但又不願意放在辦公室(噪音大、容易斷電、安全性低),於是,就“託管”在運營商機房,租用運營商的場地、電力、網路頻寬,讓對方代為管理和維護。

關於“資料中心”的最強入門科普

資料中心的早期階段(第一階段)

於是,資料中心的概念開始逐漸形成。1996年。一家名叫Exodus的美國公司(專門從事機房設施建設和頻寬服務),最早提出了“IDC”這個叫法。

這就是IDC資料中心發展的早期階段。

1997年,蘋果公司推出了一款名叫“Virtual PC(虛擬PC)”的虛擬機器軟體。後來,VMWare也推出了現在大名鼎鼎的VMWare Workstation,標誌著虛擬機器時代的到來,為資料中心的演進打下了基礎。

隨著時間推移,第一代資料中心的託管服務開始精細化,從完整的伺服器主機託管,延伸出了網站託管,出現了虛擬主機服務。

也就是說,在某一臺伺服器上,透過虛擬主機軟體,虛擬出N個網站主機,出租給N個客戶使用。

除了網站之外,還出現了資料儲存空間租用等多樣化的服務。這就是IDC資料中心的第二個階段。

資料中心的第二階段

再往後,到了21世紀初,亞馬遜、谷歌等公司提出了雲端計算,從而將資料中心帶入了第三個階段(雲端計算階段),持續至今。

雲端計算階段,是第二階段的升級演進。它透過虛擬化技術、容器技術,徹底實現了資料中心伺服器算力資源的池化。所有的CPU、記憶體、硬碟等資源,都由更為強大的虛擬化軟體管理,然後分配給使用者使用。

從物理硬體出租,進化為虛擬硬體出租,甚至軟體平臺出租、服務出租。IaaS、PaaS、SaaS,就這樣出現在我們面前。

資料中心的第三階段(雲端計算階段)

█ 資料中心的組成結構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資料中心到底由哪些部分組成。

前面小棗君說了,資料中心就是一個大機房。所以,從硬體種類上來說,資料中心和我們以前經常看到的企業內部機房差不多,只不過規格、檔次和管理級別更high level一點。

整體來看,資料中心的硬體分為兩類,分別是主裝置和配套裝置。

主裝置,是真正實現計算和通訊功能的裝置,也就是以伺服器、儲存為代表的IT算力裝置,以及以交換機、路由器、防火牆為代表的通訊裝置。

配套裝置,則是為了保證主裝置正常運轉而存在的底層基礎支撐裝置(也包括一些設施)。

底層基礎支撐裝置設施,又分為多種,主要是供配電系統和散熱製冷系統,另外還有消防系統、監控系統、樓宇管理系統等。

  • 主裝置

我們先看看主裝置。

資料中心最基礎的主裝置,當然是伺服器。伺服器其實也就是個高效能運算機,大家應該都見過,裡面和桌上型電腦一樣,是CPU、記憶體、主機板、硬碟、顯示卡(GPU)、電源等。

以前,伺服器基本上都是Intel架構(更早的時候,還有PowerPC、SPARC等)。如今,隨著國家政策變化,國產CPU崛起,佔據越來越多的份額。這些國產CPU採用ARM架構,價效比更高,成本更低。

伺服器,一般都擺放在機架(也叫機櫃)上。

一個常見標準機架,高度尺寸通常是42U。U是一種表示伺服器外部尺寸的單位,是unit的縮略語,1U等於4.445cm。機架寬度的話,有600mm或800mm。

機架的深度有很多種,包括600mm、800mm、900mm、1000mm、1200mm等。通常來說,IT裝置(伺服器)機架的深度更深(1100mm或1200mm),而通訊裝置的深度會淺一些(600mm)。

機架裡面的IT裝置,除了伺服器之外,還有磁碟陣列這樣的專業儲存裝置。

現在到處都講大資料,我們人類產生的資料量每年都在激增,也就增加了對儲存裝置的數量和效能要求。

大家應該都知道,現在主流的計算機儲存硬碟分為HDD和SSD兩種。HDD就是我們傳統的機械硬碟,而SSD是逐漸開始普及的固態硬碟。

SSD屬於半導體儲存器,儲存速率快,體積小,非常受歡迎。但是,它的價格昂貴。對於資料中心來說,出於價效比考慮,HDD仍然是主流選擇。而SSD,目前主要用於高階客戶、高效能需求業務。

除了IT算力裝置之外,就是交換機、路由器、防火牆等資料通訊裝置了。

說到交換機,就要提到一個名詞——TOR,Top of Rack。

TOR交換機,是資料中心領域的常見名詞。顧名思義,就是機架頂部交換機的意思。這類交換機,是資料中心最底層的網路交換裝置,負責連線本機架內部的伺服器,以及與上層交換機相連。

事實上,機架交換機並沒有說一定要放在機架頂部。它既可以在機架頂部,也可以在機架的中部或底部。之所以通常放在頂部,只是因為這樣最有利於內部佈線。

機架再往上,就是一排機架、N排機架。將這些機架和伺服器連線起來,就需要資料中心組網技術。

現在最流行的資料中心組網架構,就是葉脊網路(Spine-Leaf)。我有文章(連結)專門介紹,這裡就不廢話了。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資料中心為了高頻寬傳輸資料,普遍使用光纖替代網線。所以,光纖、光模組和光通訊裝置(OTN等),成為資料中心重要的組成部分。

尤其是光模組,高速率光模組(例如400G)價格很昂貴,佔了資料中心很大一塊成本,制約了發展。

現在還有一個比較流行的光通訊名詞,叫做DCI,也就是Data Center Inter-connect(資料中心互聯)。現在流行分散式部署,資料中心之間的資料流量很大,對頻寬要求很高。

所以,運營商和雲服務商就搞DCI,建設資料中心之間專門的光通訊骨幹網,是很大一塊市場。

我們國家搞的那個“東數西算”,就涉及到資料中心的互聯互通,對DCI相關市場有不可忽視的刺激作用。

  • 配套裝置

接下來,我們看看資料中心的配套支撐裝置和設施。

先看供配電。

供電是資料中心正常運作的基礎。沒有電,資料中心就是廢鐵。

資料中心的配電裝置,主要作用就是電能的通斷、控制和保護。最主要的配電裝置,就是配電櫃。

資料中心配電櫃分為中壓配電櫃和低壓配電櫃。中壓配電櫃主要是10kV電壓等級,向上接入市電,向下接低壓配電櫃。低壓配電櫃主要是400V電壓等級,對電能進行進一步的轉換、分配、控制、保護和監測。

除了配電櫃之後,為了保證緊急情況下的正常供電,資料中心還會配備大量的UPS(不間斷電源)甚至柴油發電機組。

“UPS+市電”是傳統的供電方案。現在,更流行的是“HVDC+市電”的方案。

HVDC是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高壓直流輸電。它和UPS之間的區別涉及到較為複雜的強電知識,後續有機會再專門介紹。

總之,“HVDC+市電”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更高,供電效率強於“UPS+市電”,是不間斷電源的主流發展趨勢。

我們簡單說說-48V和220V。

有過ICT行業實際從業經驗的同學們都知道,伺服器這樣的IT裝置通常是使用220V交流電,而核心網、無線等通訊裝置則更多使用的是-48V直流電。

市電供電,一般都是交流。資料中心,一般既會提供-48V直流,也會提供220V交流(透過AC-DC轉換和DC-AC逆變轉換)。

事實上,直流現在正成為更多資料中心的選擇(例如谷歌),因為直流的損耗更小,對電能的利用率更高,符合現在資料中心高算力下的高能耗發展趨勢。

再來看看散熱製冷。

製冷系統是資料中心除了主裝置之外的第二大耗能主體。關於資料中心的耗電資料,我在“東數西算”那篇文章中有詳細介紹,這裡就不多說了。

目前,資料中心製冷主要包括兩種方式,一種是風冷,另一種是液冷。

風冷一般採用風冷空調系統。和我們家用空調一樣,資料中心風冷空調也分為室內機和室外機。相對來說,技術成熟,結構簡單,容易維護。

液冷,是採用液體作為冷媒,進行降溫散熱。

液體的導熱能力是空氣的25倍,相同體積下,液體帶走的熱量是空氣的近3000倍。從噪音角度來看,同等散熱水平下,液冷的噪音比風冷降低20-35分貝。從能耗的角度來看,液冷比風冷節約電量30%-50%。

目前,液冷技術被行業普遍看好,但仍處於探索階段。從總體來看,液冷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據稱市場規模超過千億。

關於製冷和散熱,值得一提的是,機櫃池級、排級和機櫃級等近端製冷方式,正在崛起,成為新建資料中心的主流選擇。

傳統的製冷都是房間級,對整個機房進行空調製冷,這種方式製冷路徑太長,效率太低,無法滿足高功耗裝置的散熱需求,能耗也很大。

機櫃池級、排級和機櫃級,是以一個機櫃池、一排機櫃或者單個機櫃為中心,進行散熱設計。

這種方式,氣流路徑明顯縮短,散熱效率很高。

除了配電和散熱製冷之外,資料中心還有一些和管理運維有關的裝置設施,例如動環監控系統、樓宇自動控制系統、消防系統等。

動環監控,就是動力和環境監控,實時監測和管理資料中心執行狀態的。

這些年,在傳統動環監控系統的基礎上,開始演進出了DCIM。

DCIM全名叫做Data Center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是知名諮詢公司Garter提出來的。它的管理範圍更為全面,採用工具監控、管理和控制資料中心的所有IT主裝置以及配套基礎設施。

資料中心的消防系統比較有意思。因為機房裡都是電子裝置,所以發生火災的話,肯定不能直接噴水、泡沫或粉塵。

那怎麼辦呢?氣體滅火。

出現火災後,火災和煙霧感測器的警鈴響起,然後,機房區域可以釋放氬氣、氮氣這樣的惰性氣體,剝奪火焰中的氧氣,實現滅火(大約幾十秒就能搞定)。

  • 模組化資料中心

資料中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建設過程非常複雜繁瑣,工期也很長。這些年,為了更快速、更靈活地部署資料中心,廠商推出了模組化資料中心的概念。

說白了,就是將資料中心的結構系統、供配電系統、暖通系統、消防系統、照明系統、綜合佈線等進行整合,變成一個一個的“積木”。然後,將“積木”運送到現場後,進行簡單吊裝、搭建,就可以完成建設和部署。

採用這種方式,大型資料中心的建設週期從18-24個月壓縮成了6個月左右,經濟效益明顯。

█ 結語

好了,以上就是關於資料中心的介紹。

正如我前文所說,資料中心是數字時代重要的資訊化基礎實施,是算力的重要載體,直接決定了國家的數字競爭力。

在“東數西算”戰略的帶動下,國內資料中心將迎來又一波發展熱潮。根據資料統計,2022年我國資料中心業務市場規模將達到3200.5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27.0%。2025年,國內資料中心IT投資規模有望達到7070.9億元。

除了數量激增之外,資料中心正在向綠色化、智慧化的方向發展,積極引入AI人工智慧,提升能效,降低運營複雜度。

未來,資料中心是否會出現新的形態變化,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來自 “ https://mp.weixin.qq.com/s/9T25oAZwUQmQKF9YJnwq1w ”, 原文作者:鮮棗課堂;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9T25oAZwUQmQKF9YJnwq1w,如有侵權,請聯絡管理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