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aranten/p/15947139.html
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線性模型最簡單的形式就是輸入變數的線性模型,但是,將一組輸入變數的非線性函式進行線性組合,我們可以得到一類更加有用的函式,本章我們的討論重點就是輸入變數的非線性函式的線性組合。
1 線性基函式
迴歸問題最簡單的形式就是輸入變數的線性函式,即
這稱為線性迴歸(linear regression),更一般地
其中\(\phi_j(\mathbf x)\)稱為基函式(basis function),這是線性模型更一般的形式,具有更廣泛的應用。引數\(w_0\)使資料中可以存在任意的偏置,故這個值通常稱為偏置引數(bias parameter)。通常我們會定義\(\phi_0(\mathbf x)=1\),那麼此時
其中\(\mathbf w=(w_0,\cdots,w_{M-1})^T\),\(\pmb\phi(\mathbf x)=(\phi_0(\mathbf x),\cdots,\phi_{M-1}(\mathbf x))^T\)。
在PRML 基礎知識一節中,我們曾經介紹過Polynomial Curve Fitting問題,那時的基函式即為\(\phi_j(x)=x^j\),這屬於多項式基函式,多項基函式在許多場合很有用,但是它的一個侷限性在於:它們是輸入變數的全域性函式,因此輸入空間中一個區域的改變會影響到所有其他區域,比如,在順序學習過程中,當我們有一個新得到的資料點,那麼原則上我們只需要修改與之相近的區域,但是在多項式基函式的例子中,新得到一個資料點將會影響到所有區域。另外,如果我們要建立的模型是分段的,那麼多項式基函式就有很大的侷限性。對於此處出現的問題,我們可以這樣解決:把輸入空間切分為多個小區域,並對每個小區域用不同的多項式函式擬合。這樣的函式叫做樣條函式(spline function)。
對於基函式還有其他選擇,例如高斯基函式
其中\(\mu_j\)控制了基函式在輸入空間的位置,引數\(s\)控制了基函式的空間大小。注意,雖然此種基函式稱為高斯基函式,但是它未必是一個歸一化的概率表示式,其歸一化係數並不重要,因為它將與一個調節引數\(w_j\)相乘。另一種基函式的例子是sigmoid基函式,即
其中\(\sigma(x)\)是logistic sigmoid函式,在PRML 概率分佈中4.1小節中我們已經見過這個函式,定義為\(\sigma(x)=\frac{1}{1+\text{exp}(-x)}\),該函式是S函式(sigmoid function)的一個簡單例子。因為我們已經證明S函式的另一個例項雙曲正切(hyperbolic tangent)函式等價於logistic sigmoid函式的平移和縮放,即\(\tanh(x)=2\sigma(2x)-1\),所以我們也可以選擇雙曲正切函式作為基函式。下圖展示了上述三個基函式的直觀影像,從左至右依次為:多項式基函式、高斯基函式、sigmoid基函式
基函式的選擇實際上就是為了描述一個函式空間,根據所學知識,傅立葉(Fourier)函式可以描述任意的函式,因此,傅立葉基函式可以被選為基函式,這在訊號處理領域是尤其重要的,這種研究產生了一類被稱為小波(wavelet)的函式,為了簡化應用,這些基函式被選為正交的。
在本章中,我們通常不會關注基函式的具體形式,除非特別說明。
1.1 極大似然與最小平方
對於一般的問題而言,極大似然方法與最小誤差方法都是可行的思路,特別地,對於Polynomial Curve Fitting問題來說,就是極大似然與最小平方,現在來詳細地討論最小平方的方法與極大似然方法之間的關係。
假設目標變數\(t\)由兩部分組成:模型\(y(\mathbf x,\mathbf w)\)和噪聲\(\epsilon\)組成,其中噪聲\(\epsilon\)符合高斯分佈(均值為零,精度為\(\beta\)),即
則有
從PRML 基礎知識5.2小節中知道,當我們新輸入一個\(\mathbf x\)的時候,為使平方損失函式最小,目標變數\(t\)的預測值應為
注意,噪聲的假設說明,給定\(x\)的條件下,\(t\)的條件分佈是單峰的,這對於⼀些實際應用來說是不合適的,後面一些章節將擴充套件到條件高斯分佈的混合,那種情況下可以描述多峰的條件分佈。
現在考慮一個輸入資料集\(\mathbf X=\{\mathbf x_1\cdots,\mathbf x_N\}\)和對應的目標值\(\mathbf t=\{t_1,\cdots,t_N\}\),於是有如下的似然函式
在有監督學習(例如迴歸問題和分類問題)領域內,我們不是在尋找模型來對輸入變數進行概率分佈建模,因此\(\mathbf x\)總會出現在條件變數的位置上,因此此後不再在諸如\(p(\mathbf t|\mathbf x,\mathbf w,\beta)\)這類表示式中顯式地寫出\(\mathbf x\)。對上述似然函式取對數,得到
其中平方誤差和函式為
這樣,我們就得到了一個重要的結論:當噪聲符合高斯分佈時,極大似然方法等價於最小化平方和誤差函式方法,特別地,當我們新增一個懲罰項(以保證不會過擬合)的時候,該結論仍然成立,這在PRML 基礎知識的2.3小節中出現過。下面用極大似然方法確定引數\(\mathbf w\)和\(\beta\),上述對數似然函式對\(\mathbf w\)求偏導得到
解得
這被稱為最小平方問題的規範方程(normal equation),其中\(\mathbf\Phi\)是一個\(N\times M\)的矩陣,被稱為設計矩陣(design matrix)
現令\(\mathbf\Phi^{\dagger}=(\mathbf\Phi^T\mathbf\Phi)^{-1}\mathbf\Phi^T\),稱為矩陣\(\mathbf\Phi\)的Moore-Penrose偽逆矩陣(pseudo-inverse matrix),可以視為逆矩陣概念對於非方陣的推廣,如果矩陣\(\mathbf\Phi\)是方陣且可逆,那麼有\(\mathbf\Phi^{-1}=\mathbf\Phi^{\dagger}\)。另外,當\(\mathbf\Phi^T\mathbf\Phi\)接近奇異矩陣時,直接求解規範方程會導致數值計算上的困難,此時可以通過奇異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or SVD)的方法解決。注意, 正則項的新增確保了矩陣是非奇異的。
對於偏置引數\(w_0\),如果我們顯式地寫出它,那麼誤差函式變為
令其關於\(w_0\)的導數為零,解得
因此\(w_0\)的作用就是補償了目標值的平均值與基函式的值的平均值的加權求和之間的差。
類似地,上述對數似然函式對\(\beta\)求偏導得到
解得
因此我們看到噪聲精度的倒數由目標值在迴歸函式週圍的殘留方差(residual variance)給出。
3.2 順序學習
順序學習在資料集非常大或者資料點依次到達的情況下非常有用,一個常用的方法是隨機梯度下降(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或者稱為順序梯度下降(sequential gradient descent)
其中\(\tau\)表示迭代次數,\(\eta\)是學習率引數,\(E_n\)表示誤差函式,對於平方和誤差函式而言
這和PRML 概率分佈中3.9小節介紹的Robbins-Monro方法有相通的地方,該方法稱為最小均方(least-mean-squares or LMS)演算法,其中\(\eta\)的值需要仔細選取以保證收斂。
3.3 正則化最小平方
向誤差函式中新增正則項,總誤差函式變成了
並給出如下定義
則可記總誤差函式為\(E_D(\mathbf w)+\lambda E_W(\mathbf w)\)。注意,正則化項並不是唯一的,但其中最簡單的形式就是\(\frac\lambda2\mathbf w^T\mathbf w\)。這種對於正則化項的選擇方法在機器學習文獻中稱為權值衰減(weight decay),因為在順序學習中,它傾向於讓權值向零的方向衰減,除非有資料支援;在統計學中,它提供了一個引數收縮(parameter shrinkage)的例子,因為這種方法把引數的值向零的方向收縮。將上述總誤差函式對\(\mathbf w\)求偏導並令其為零,解得
這是\(\mathbf w_{ML}=(\mathbf\Phi^T\mathbf\Phi)^{-1}\mathbf\Phi^T\mathbf t\)的一個擴充套件。
正則化項可以選取其他形式,更一般地,總誤差函式為
其中\(q=1\)的情形稱為套索(lasso),它的性質是:如果\(\lambda\)合理地大,那麼某些係數\(w_j\)將會等於零,從而產生了一個稀疏(sparse)模型。我們注意到最小化上述的總誤差函式等價於在\(\sum_{j=1}^M|w_j|^q\leq\eta\)(其中\(\eta\)是選取的合適的值)的條件下將\(\frac12\sum_{n=1}^N\{t_n-\mathbf w^T\pmb\phi(\mathbf x_n)\}^2\)進行最小化,不妨令\(\sum_{j=1}^M|w_j|^q=\eta\),那麼這通過拉格朗日乘數法很容易求解。下面兩幅圖說明了\(q=1\)時稀疏性的來源
第一幅圖給出了不同的\(q\)值對應的正則項的輪廓線,第二幅圖中藍色同心圓即為\(\frac12\sum_{n=1}^N\{t_n-\mathbf w^T\pmb\phi(\mathbf x_n)\}^2\)等於不同值對應的影像,因此該圖明確說明了當\(q=1\)時,解得的\(\mathbf w^*\)將會有某個\(w_j\)的數值為零。
3.4 多個目標變數
在實際應用中,我們可能想要預測\(K>1\)個變數,此時記要預測的目標變數為\(\mathbf t=(t_1,\cdots,t_K)^T\),那麼有兩個思路處理此問題:一是對每個目標變數單獨建模處理,二是引入一個整體的函式進行建模,即
其中\(\mathbf y(\mathbf x,\mathbf w)\)是一個\(K\)維列向量,\(\mathbf W\)是一個\(M\times K\)的引數矩陣,\(\pmb\phi(\mathbf x)\)是一個\(M\)維列向量,每個元素為\(\phi_j(\mathbf x)\),並且\(\phi_0(\mathbf x)=1\)。如果我們令目標向量的條件概率分佈是一個各向同性的高斯分佈,則
如果我們有觀測資料集\(\mathbf T=(\mathbf t_1^T,\cdots,\mathbf t_N^T)^T\),即該矩陣大小為\(N\times K\),其中第\(n\)行為\(\mathbf t_n^T\),並將輸入向量類似地組合成\(\mathbf X=(\mathbf x_1^T,\cdots,\mathbf x_N^T)^T\),那麼對數似然函式為
類似地可解出
該結果可以分解為
因此不同的目標變數實際上是可以被分解出來的,偽逆矩陣\(\mathbf\Phi^{\dagger}\)是被所有目標變數所共享的,所以,單一目標變數的情形很容易擴充套件到多變數的情形。
2 偏置-方差分解
頻率主義和貝葉斯主義看待模型複雜度的思路是不同的,本小節介紹頻率主義思路——偏置-方差分解。在PRML 基礎知識中5.2節中我們已經說明了平方損失函式的期望可以寫成(記\(h(\mathbf x)=E_t(t|\mathbf x)\))
其中與\(y(\mathbf x)\)無關的第二項是由資料的噪聲造成的(如果噪聲為零,那麼\(\text{var}(t|\mathbf x)=0\))。顯然,如果我們有足夠多的資料點,那麼就能在很高的精度上建模得到\(h(\mathbf x)\)與\(y(\mathbf x)\)很接近。
如果我們使用由引數向量\(\mathbf w\)控制的函式\(y(\mathbf x,\mathbf w)\)對\(h(\mathbf x)\)建模,那麼從貝葉斯主義的觀點來看,模型的不確定性是通過\(\mathbf w\)的後驗概率分佈來表示的。但是,頻率主義方法涉及到根據資料集\(D\)對\(\mathbf w\)進行點估計,然後試著通過下面的思想實驗來表示估計的不確定性。假設我們有許多資料集,每個資料集的大小為\(N\),並且每個資料集都獨立地從分佈\(p(t,\mathbf x)\)中抽取。對於任意給定的資料集\(D\),我們可以執行我們的學習演算法,得到⼀個預測函式\(y(\mathbf x;D)\)。不同的資料集會給出不同的函式,從而給出不同的平方損失的值。這樣,特定的學習演算法的表現就可以通過取各個資料集上的表現的平均值來進行評估。
對一個特定的資料集\(D\)而言,\(E(L)\)表示式的第一項為
現在在兩側對\(D\)求期望,得到
其中第一項稱為平方偏置(bias),表示所有資料集的平均預測與預期的迴歸函式之間的差異;第二項稱為方差(variance),度量了對於單獨的資料集,模型給出的解在平均值附近的波動情況,因此也度量了函式\(y(\mathbf x;D)\)對於特定的資料集的敏感程度。現在,我們的平方損失函式就可以分解為
其中
現在,偏置和方差是指積分後的量。
我們的目標是最小化期望損失,它可以分解為(平方)偏置、方差和⼀個常數噪聲項的和。對於非常靈活的模型來說, 偏置較小,方差較大。對於相對固定的模型來說,偏置較大,方差較小。有著最優預測能力的模型是在偏置和方差之間取得最優的平衡的模型。下圖以正弦分佈為例說明了這一點
我們預先生成了符合正弦分佈的若干組資料點,每個集合都包含\(N\)個資料點,資料集的編號為\(l=1,\cdots,L\),並且對於每個資料集\(D(l)\),通過最小化正則化的誤差函式\(\frac12\sum_{n=1}^N\{t_n-\mathbf w^T\pmb\phi(\mathbf x_n)\}^2+\frac\lambda2\mathbf w^T\mathbf w\)擬合了⼀個帶有若干個高斯基函式的模型,然後給出了預測函式\(y^{(l)}(x)\),如上圖所示(左側的紅色曲線表示各資料集的擬合結果,右側的紅色曲線表示左側紅色曲線的平均)。第一行對應著較大的正則化係數\(\lambda\),這樣的模型的方差很小(因為左側圖中的紅色曲線看起來很相似),但是偏置很大(因為右側圖中的兩條曲線看起來相當不同)。相反,在最後一行,正則化係數\(\lambda\)很小,這樣模型的方差較大(因為左側圖中的紅色曲線變化性相當大),但是偏置很小(因為平均擬合的結果與原始正弦曲線十分吻合)。從上面的內容可以直觀看出,求(加權)平均是得到較為準確的模型的重要手法,這不僅在頻率主義方法中起作用(此時將多個資料集得到的擬合函式求(加權)平均),而且在貝葉斯主義方法中仍然起作用(此時將多個後驗概率所支援的引數進行(加權)平均)。
下面我們仍以正弦分佈為例定量分析方差-偏置中的合理平衡。平均預測為
並且積分後的平方偏置以及積分後的方差為
下圖直觀展示了不同的\(\lambda\)對應的偏置和方差以及它們的加和
明顯可以看出:當\(\lambda\)較小時,懲罰項的重要程度較低,此時模型傾向於過擬合(即對噪聲過於重視),因此偏置較小但方差較大;當\(\lambda\)較大時,懲罰項的重要程度較高,此時模型容易擬合不足,因此偏置較大但方差較小。只有\(\lambda\)適中時,才能取到\(\text{偏置}^2+\text{方差}\)的最小值。
雖然偏置-方差分解能夠從頻率主義的角度對模型的複雜度提供思路,但是它的實用價值很有限。這是因為偏置-方差分解依賴於對所有的資料集求平均,而在實際應用中我們常常只有⼀個觀測資料集。另外,如果我們有大量的已知規模的獨立的訓練資料集,那麼把它們組合成一個更大的訓練資料集顯然會降低給定複雜度的模型的過擬合程度,這個思路比求平均更加有用。 由於有這麼多侷限性,因此我們在下⼀節將討論線性基函式模型的貝葉斯觀點。它不僅提供了對於過擬合現象的深刻認識,還提出瞭解決模型複雜度問題的實用的方法。
3 貝葉斯線性迴歸
線性迴歸的貝葉斯方法避免了過擬合問題,並引出了使用資料本身確定模型複雜度的自動化方法。
3.1 引數分佈
在PRML 概率分佈中的3.7節我們證明了,當有如下形式的邊緣分佈(先驗概率)和條件高斯分佈(似然函式)
的時候,可得
其中\(\mathbf\Sigma=(\pmb\Lambda+\mathbf A^T\mathbf L\mathbf A)^{-1}\)。
現在,似然函式\(p(\mathbf t|\mathbf w)\)為
為了保證共軛性,引數\(\mathbf w\)的先驗分佈可設為高斯分佈
其中\(\mathbf m_0\)為(先驗的)均值,\(\mathbf S_0\)為(先驗的)協方差。那麼根據上面的結論,我們可以得到引數\(\mathbf w\)的後驗分佈為
如果我們令(先驗的)協方差\(\mathbf S_0=\alpha^{-1}\mathbf I\),其中\(\alpha\rightarrow0\),那麼在實際意義上就給定了一個無限寬的先驗分佈,相當於沒有先驗分佈,此時的均值\(\mathbf m_N=(\mathbf\Phi^T\mathbf\Phi)^{-1}\mathbf\Phi^T\mathbf t=\mathbf w_{ML}\),這就是極大似然方法中的規範方程。在本章的剩餘部分,為簡便起見,我們假設先驗分佈\(p(\mathbf w)\)是各向同性的零均值高斯分佈,即
那麼此時有
且後驗概率的對數為
這正好對應含正則化項的總誤差函式\(\frac12\sum_{n=1}^N\{t_n-\mathbf w^T\pmb\phi(\mathbf x_n)\}^2+\frac\lambda2\mathbf w^T\mathbf w\)中令\(\lambda=\frac\alpha\beta\)。需要注意的是,在貝葉斯線性迴歸中,我們沒有引入任何“懲罰項”的概念,這就說明在貝葉斯線性迴歸中過擬合問題自動地被避免了。
現在以直線擬合為例說明線性基函式的貝葉斯學習過程,以及後驗概率分佈的順序更新過程。考慮單一輸入變數\(x\)和單一目標變數\(t\),以及線性模型\(y(x,\mathbf w)=w_0+w_1x\)。預先生成滿足\(f(x,\mathbf a)=a_0+a_1x\)的一組點,其中\(a_0=−0.3\)且\(a_1=0.5\),並增加⼀個標準差為\(0.2\)的高斯噪聲,得到資料集(目標變數為\(t\))。現在我們想從資料集中恢復出\(a_0\)和\(a_1\)的值,並且想研究模型對於資料集規模的依賴關係。我們假設噪聲方差是已知的,因此我們把精度引數設定為它的真實值\(\beta=(\frac{1}{0.2})^2=25\)。類似地,我們令\(\alpha=2.0\)(稍後會簡短討論從訓練集中確定\(\alpha\)和\(\beta\)的值的策略)。下圖給出了當資料集的規模增加時貝葉斯學習的結果,還直觀展示了貝葉斯學習的順序本質(即當新資料點到達時,後驗分佈變成了先驗分佈)
真實引數值\(a_0=−0.3\)以及\(a_1=0.5\)在上圖中被標記為白色十字。第一行是開始訓練之前的影像,即先驗分佈的影像,我們設引數\(\mathbf w=\left(\begin{array}{c}w_0\\w_1\end{array}\right)\)先驗分佈為各向同性的零均值高斯分佈\(p(\mathbf w)=\mathcal N(\mathbf w|\mathbf 0,\alpha^{-1}\mathbf I)\),它的影像如第一行中間圖所示,從中隨機抽取六組先驗引數\(\mathbf w\),得到第一行右側圖中所示的六條紅線。第二行中有一個資料點到達(右側圖中的藍色圓圈),左側圖為該資料點的似然函式\(p(t|\mathbf w)\)的影像。如果我們把這個似然函式與第一行的先驗概率相乘,然後歸一化,我們就得到了第二行中間圖給出的後驗概率分佈。繼續從這個後驗概率分佈中抽取六組引數\(w\),對應的迴歸函式\(y(x,\mathbf w)\)如第二行右側圖所示。注意,這些樣本直線全部穿過資料點的附近位置(此處的“附近”由噪聲精度\(\beta\)確定)。上圖第三行展示了第二個資料點到達後的效果。第四行展示了\(20\)個資料點到達後的效果。左側圖展示了第\(20\)個資料點自身的似然函式,中間圖展示了融合了\(20\)次觀測資訊的後驗概率分佈。注意與第三行相比,這個後驗概率分佈變得更加尖銳。在無窮多個資料點的極限情況下,後驗概率分佈會變成一個Delta函式,這個函式的中心就是用白色十字標記出的真實引數值。
當然,除了高斯分佈,先驗分佈\(p(\mathbf w)\)也可以取其他形式,比如高斯分佈的推廣形式
其中\(\alpha=2\)對應高斯分佈。
3.2 預測分佈
我們的預測值通常由一個分佈來描述
其中\(\mathbf t\)為訓練集(\(\mathbf\Phi\)中暗含訓練集的另一部分,即\(\mathbf X\)),\(\mathbf w\)為引數集,\(\alpha\)和\(\beta\)是模型引數,\(\mathbf x\)是輸入的自變數。上面的式子實際上就是求出聯合分佈\(p(t,\mathbf w|\mathbf x,\mathbf t,\alpha,\beta)\)中關於\(t\)的邊緣分佈,根據PRML 概率分佈中3.7小節的內容可以得到
其中預測分佈的方差\(\sigma_N^2(\mathbf x)\)中的第一項表示資料的噪聲,第二項反映了與引數\(\mathbf w\)相關聯的不確定性。由於噪聲和\(\mathbf w\)的分佈是相互獨立的高斯分佈,因此它們的值是可以直接相加的。當新的資料點到達的時候,方差會縮小,因此可以證明\(\sigma_{N+1}^2(\mathbf x)\leq\sigma_N^2(\mathbf x)\),進而當\(N\rightarrow\infty\)時,第二項會趨於零,從而預測分佈的方差只與引數\(\beta\)控制的具有可加性的噪聲有關。
在前一小節我們以直線擬合為例介紹了線性基函式的貝葉斯學習過程,以及後驗概率分佈的順序更新過程。現在,我們考慮一個更具體的例子——正弦分佈,並以此為例說明貝葉斯線性迴歸模型的預測分佈,其中基函式選為高斯基函式。在下圖中,綠線表示正弦曲線,生成的資料以此為基礎並附加一定的高斯噪聲
藍色圓圈表示資料點,紅線表示對應的高斯預測分佈的均值,紅色陰影區域是均值兩側的一個標準差範圍的區域。注意,預測的不確定性依賴於\(x\),並且在資料點的鄰域內最小。還要注意,不確定性的程度隨著觀測到的資料點的增多而逐漸減小。上圖只給出了每個點處的預測方差與\(x\)的函式關係。為了更加深刻地認識對於不同的\(x\)值的預測之間的協方差,我們可以從\(\mathbf w\)的後驗概率分佈中抽取若干樣本,然後畫出對應的函式\(y(x,\mathbf w)\),如下圖
如果我們使用區域性的基函式(例如高斯基函式),那麼在距離基函式中心比較遠的區域,\(\sigma_N^2(\mathbf x)\)表示式中的第二項將會趨於零,只剩下第一項(噪聲)\(\beta^{-1}\)。因此,當對基函式所在的區域之外的區域進行外插的時候,模型對於它做出的預測會變得相當確定(因為與訓練資料集無關,僅與\(\beta\)相關的高斯分佈有關),這種結果通常是不準確的,使用被稱為高斯過程(Gaussian process)的另一種貝葉斯迴歸方法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最後,如果\(w\)和\(\beta\)都被當成未知的,那麼根據PRML 概率分佈中3.10小節的討論,共軛先驗分佈\(p(\mathbf w,\beta)\)是一個高斯-Gamma分佈,此時的預測分佈是一個t分佈。
3.3 等價核
如果我們將\(\mathbf m_N=\beta\mathbf S_N\mathbf\Phi^T\mathbf t\)視為引數\(\mathbf w\)的估計值並將其代入\(y(\mathbf x,\mathbf w)=\mathbf w^T\pmb\phi(\mathbf x)\),那麼得到
使用PRML 概率分佈中3.2小節介紹的Dirac符號,我們可以發現,\(\beta\mathbf S_N\mathbf\Phi^T\mathbf t\)的形式為\(|\cdots\rangle\),因此\((\beta\mathbf S_N\mathbf\Phi^T\mathbf t)^T\)的形式為\(\langle\cdots|\),又因為\(\pmb\phi(\mathbf x)\)的形式為\(|\cdots\rangle\),那麼\((\beta\mathbf S_N\mathbf\Phi^T\mathbf t)^T\pmb\phi(\mathbf x)\)的形式即為\(\langle\cdots\rangle\),即一個數值(而非向量)(因為我們只估計一個目標變數\(t\),這一點亦是顯而易見的),那麼上式可以寫成
其中\(\mathbf S_N^{-1}=\alpha\mathbf I+\beta\mathbf\Phi^T\mathbf\Phi\),函式\(k(\mathbf x,\mathbf x')=\beta\pmb\phi(\mathbf x)^T\mathbf S_N\pmb\phi(\mathbf x')\)稱為平滑矩陣(smoother matrix)或者等價核(equivalent kernel)。像這樣的迴歸函式,通過對目標值進行線性組合做預測,被稱為線性平滑(linear smoother)。注意,等價核依賴於訓練集(因為\(\mathbf S_N\)的表示式中含有\(\mathbf\Phi\),而\(\mathbf\Phi\)的表示式中含有訓練集的\(\mathbf X\))。
關於等價核,我們可以更加細緻地討論。因為引數\(\mathbf x\)滿足\(p(\mathbf w|\mathbf t)=\mathcal N(\mathbf w|\mathbf m_N,\mathbf S_N)\),則\(y(\mathbf x)\)與\(y(\mathbf x')\)的協方差為
由此我們知道,在已知資料點\(\mathbf x'\)附近進行預測,得到的\(y(\mathbf x)\)和已知的\(y(\mathbf x')\)相關性較高,而對於較遠的\(\mathbf x\)而言,相關性就較低,上面的幾幅圖讓我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這一點。
上面的式子\(y(\mathbf x,\mathbf m_N)=\sum_{n=1}^Nk(\mathbf x,\mathbf x_n)t_n\)暗示瞭解決迴歸問題的另一種方法:不顯式地引入一組基函式(它隱式地定義了一個等價的核),而是顯式地定義一個區域性的核函式(它隱式地定義了基函式),然後在給定訓練資料集的條件下,用這個核函式對新的輸入變數\(x\)做預測。這就引出了用於迴歸問題(以及分類問題)的很實用的框架,被稱為高斯過程(Gaussian process)。這將在後續內容中討論。
我們已經看到,一個等價核定義了模型的權值。通過這個權值,訓練資料集中的目標值被重新(線性)組合,作為新輸入的\(\mathbf x\)的預測值。可以證明這些權值的和等於\(1\),即\(\sum_{n=1}^Nk(\mathbf x,\mathbf x_n)=1\)對所有的\(\mathbf x\)均成立。
對於等價核\(k(\mathbf x,\mathbf x')=\beta\pmb\phi(\mathbf x)^T\mathbf S_N\pmb\phi(\mathbf x')\)而言,它是核函式的一個具體例子。核函式可以為正也可以為負,但必須滿足加和為\(1\)的限制,除此之外,任意核函式均可以表示為非線性函式的向量\(\pmb\psi(\mathbf x)\)的內積的形式,即
對於我們的例子而言,其中\(\pmb\psi(\mathbf x)=\beta^{1/2}\mathbf S_N^{1/2}\pmb\phi(\mathbf x)\)。
4 貝葉斯模型比較
4.1 後驗概率與預測分佈
在貝葉斯方法中,我們比較不同模型之間的唯一思路就是概率,現假設我們想要比較\(L\)個模型\(\{\mathcal M_i\}\),其中\(i=1,\cdots,L\),“一個模型”指的是訓練資料集\(D\)上的概率分佈。在Polynomial Curve Fitting問題中,我們用資料集\(\mathbf X\)和與之相關的\(\mathbf t\)表示出了一個模型,這時“概率分佈”指的是關於新的目標變數\(\mathbf t\)的一個概率分佈,而輸入變數\(\mathbf x\)是已知的。在一般化的問題中,“概率分佈”指的是關於輸入變數\(\mathbf x\)和目標變數\(\mathbf t\)的一個聯合分佈\(p(\mathbf x,\mathbf t)\),我們通過積分(連續變數情況下)或者求和(離散變數情況下)得到邊緣分佈\(p(\mathbf x)\)和\(p(\mathbf t)\)。對於\(L\)個模型中某個模型\(\mathcal M_i\)而言,其後驗概率為
如果後驗概率較大,則說明資料集\(D\)比較支援這個模型\(\mathcal M_i\),如果後驗概率較小則說明其不支援該模型。如果所有的模型都有相同的先驗概率\(p(\mathcal M_i)\),那麼項\(p(D|\mathcal M_i)\)就表達了資料展現出的不同模型的優先順序,該項稱為模型證據(model evidence)或者邊緣似然(marginal likelihood)(被稱為邊緣似然因為該項可以視為聯合分佈\(p(\mathcal M_i,D)\)進行積分或求和得到)。兩個模型的模型證據的比值\(\frac{p(D|\mathcal M_i)}{p(D|\mathcal M_j)}\)稱為貝葉斯因子(Bayes factor)。
如果我們知道了所有的模型的後驗概率\(p(\mathcal M_i|D)\),那麼就掌握了在(訓練)資料集\(D\)下,\(L\)個模型的可能性,故此時預測分佈為
這實際上就是對各個模型的預測分佈\(p(t|\mathbf x,\mathcal M_i,D)\)進行加權平均,可視作混合分佈(mixture distribution)的一個例子。如果有兩個模型的後驗概率分佈\(p(\mathcal M_i|D)=p(\mathcal M_j|D)\),且一個模型預測為\(t=a\)附近的一個很窄的分佈、一個模型預測為\(t=b\)附近的一個很窄的分佈,那麼總體將會是一個雙峰分佈(而不是\(t=\frac{a+b}{2}\)附近的單峰分佈)。在具體應用中,一個粗略的思路就是從\(L\)個模型中選出後驗概率最大的模型進行預測。
4.2 模型證據
現在來展開說說模型證據這個概念。對於由引數\(\mathbf w\)控制的模型而言,其模型證據(邊緣似然)為
從取樣的角度來說,這個邊緣似然\(p(D|\mathcal M_i)\)可以視作從模型\(\mathcal M_i\)中生成資料集\(D\)的概率,而模型\(\mathcal M_i\)的引數\(\mathbf w\)是從先驗分佈\(p(\mathbf w)\)(在預先訓練一定次數的時候,先驗分佈就是之前的後驗分佈\(p(\mathbf w|D)\))中隨機取樣的。
先來看一個簡化的情況:模型只有一個引數\(w\),那麼\(p(w|D)\varpropto p(D|w)p(w)\)(其中省去了\(\mathcal M_i\))。如果後驗分佈在極大似然估計\(w_{MAP}\)附近有一個尖峰,寬度為\(\Delta w_{\text{後驗}}\),並進一步假設先驗分佈是平的,且寬度為\(\Delta w_{\text{先驗}}\)(即\(p(w)=\frac{1}{\Delta w_{\text{先驗}}}\)),那麼
取對數可得
其中第一項表示由最可能的引數\(w_{MAP}\)給出的資料,第二項用於根據模型的複雜度來懲罰模型。由於\(\Delta w_{\text{後驗}}<\Delta w_{\text{先驗}}\)(隨著學習過程的進行,不確定度會減小,即會越來越趨於某個尖峰),因此,如果引數精確地調整為後驗分佈的資料,那麼\(\ln(\frac{\Delta w_{\text{後驗}}}{\Delta w_{\text{先驗}}})<0\)將會非常小,這非常不利於後驗概率\(p(D|\mathcal M_i)\)最大化。
現在來看一般的情況,如果一個模型具有\(M\)個引數,我們可以對每個引數進行類似的近似,假設所有引數的\(\frac{\Delta w_{\text{後驗}}}{\Delta w_{\text{先驗}}}\)均相同,那麼
因此,在這種非常簡單的近似下,複雜度懲罰項(上式第二項)的大小(負數)隨著可調節引數數量\(M\)的增加而越來越小。另外,隨著\(M\)的增加,模型能夠更加精確地描述資料集,也就是第一項會變大。這就帶來了一個矛盾:更多的引數能夠更好地描述資料集,但是複雜度上升也會招致懲罰,我們需要在這兩方面進行折中。
一般而言,對兩個模型\(\mathcal M_i\)和\(\mathcal M_j\)而言,其中的某一個模型更加貼近真實情況,現在假設\(\mathcal M_i\)即為真實模型,那麼模型\(\mathcal M_j\)和模型\(\mathcal M_i\)的貼近程度可以由PRML 基礎知識中6.4小節中介紹的KL散度來描述,即
如果模型\(\mathcal M_j\)和模型\(\mathcal M_i\)完全一致,那麼上面的KL散度為零,否則恆為正。
我們已經看到,貝葉斯框架避免了過擬合的問題,並且使得模型能夠隨著訓練次數的增加而得到優化。但是貝葉斯方法需要對模型的形式作出假設,並且如果這些假設不合理,那麼結果就會出錯。特別地,我們從上圖可以看出,模型證據對先驗分佈的很多方面都很敏感,例如在低概率處的行為等等。如果先驗分佈是反常的,那麼模型證據無法定義,因為反常的先驗分佈有著任意的縮放因子(換句話說,歸一化係數無法定義,因為分佈根本無法被歸一化)。如果我們考慮一個正常的先驗分佈,然後取一個適當的極限來獲得一個反常的先驗(例如高斯先驗中,我們令方差為無窮大),那麼模型證據就會趨於零。但是這種情況下也可能通過首先考慮兩個模型的證據比值,然後取極限的方式來得到⼀個有意義的答案。 因此,在實際應用中,一種明智的做法是,保留一個獨立的測試資料集,這個資料集用來評估最終系統的整體表現。
5 證據近似
5.1 基本框架介紹
在經典的貝葉斯方法中,我們預先確定了模型的超引數(現在我們假設有兩個引數\(\alpha\)和\(\beta\)),然後計算後驗概率\(p(\mathbf w|D,\alpha,\beta)\),再確定出預測分佈\(p(t|\mathbf w,\mathbf x)\)。如果我們引入的是超引數的先驗分佈(而不是具體的值),那麼預測分佈需要通過積分方法來求解,即
為了記號簡潔,上述式子省略了預測分佈對\(\mathbf x\)的依賴。其中\(p(\mathbf w|\mathbf t,\alpha,\beta)\)為此時引數的後驗分佈,\(p(t|\mathbf w,\beta)\)為確定引數\(\mathbf w\)時的預測分佈\(\mathcal N(t|y(\mathbf x,\mathbf w),\beta^{-1})\),\(p(\alpha,\beta|\mathbf t)\)為在訓練資料集\(\mathbf t\)條件下模型超引數\(\alpha\)和\(\beta\)的後驗(聯合)分佈(且該分佈\(p(\alpha,\beta|\mathbf t)\varpropto p(\mathbf t|\alpha,\beta)p(\alpha,\beta)\)),所以,如果我們先對引數\(\mathbf w\)進行積分得到邊緣似然函式(marginal likelihood function),那麼預測分佈就是超引數的積分,從統計意義上來說,關於超引數的積分即為超引數條件下預測目標變數\(t\)的條件分佈),故只需要考慮將這個邊緣似然函式最大化,便能得到超引數的值,這個框架在統計學文獻中稱為經驗貝葉斯(empirical Bayes)或者第二類極大似然(type 2 maximum likelihood)或者推廣的最大似然(generalized maximum likelihood),在機器學習文獻中,這種方法也被稱為證據近似(evidence approximation)。考慮到\(p(\alpha,\beta|\mathbf t)\varpropto p(\mathbf t|\alpha,\beta)p(\alpha,\beta)\),如果先驗分佈\(p(\alpha,\beta)\)比較平,那麼邊緣似然函式最大化就等價於將證據函式\(p(\mathbf t|\alpha,\beta)\)最大化,這樣得到的引數\(\alpha\)和\(\beta\)的極大似然估計不妨記為\(\hat{\alpha}\)和\(\hat{\beta}\)。一個簡單的近似情況是:如果後驗分佈\(p(\alpha,\beta|\mathbf t)\)在\(\hat{\alpha}\)和\(\hat{\beta}\)附近有峰值,那麼上述積分可以近似為
在上面介紹的方法中,模型超引數\(\alpha\)和\(\beta\)是通過訓練資料集得到的,這種方法具有很好的實用性。對於證據函式\(p(\mathbf t|\alpha,\beta)\)最大化而言,有兩種常見的方法:一是計算證據函式並令證據函式的導數等於零,這將在接下來進行討論;二是期望最大化(EM)方法,這將在後續章節進行討論。
5.2 計算證據函式
求證據函式的第一步是對權值引數\(\mathbf w\)進行積分,即
除了上面逐步推導的思路,我們還可以用PRML 概率分佈中3.7小節介紹的結論,得到
其中\(E(\mathbf w)\)在形式上和正則化的誤差函式\(\frac12\sum_{n=1}^N\{t_n-\mathbf w^T\pmb\phi(\mathbf x_n)\}^2+\frac\lambda2\mathbf w^T\mathbf w\)相似。我們現在對引數\(\mathbf w\)配方,過程如下
其中\(E(\mathbf m_N)=\frac\beta2||\mathbf t-\mathbf\Phi\mathbf m_N||^2+\frac\alpha2\mathbf m_N^T\mathbf m_N\),此時矩陣\(\mathbf A\)就是誤差函式\(E(\mathbf w)\)的二階導數\(\nabla\nabla E(\mathbf w)\),稱為Hessian矩陣。上述推導過程還得到一個副產品\(\mathbf A=\mathbf S_N^{-1}\),這給出了方差的數學依據。
現在,關於\(\mathbf w\)的積分\(\int\text{exp}(-E(\mathbf w))d\mathbf w\)可以計算為
則邊緣似然函式\(p(\mathbf t|\alpha,\beta)\)的對數可以寫為
這就是證據函式的表示式。
現在,如果我們將證據函式關於\(\alpha\)(\(\beta\))求偏導,那麼便可以分析得到\(\alpha\)(\(\beta\))取何值時,證據函式有極值,也就是說,此時的引數\(\alpha\)(和引數\(\beta\))是在訓練過程中確定的,而\(\frac12\sum_{n=1}^N\{t_n-\mathbf w^T\pmb\phi(\mathbf x_n)\}^2+\frac\lambda2\mathbf w^T\mathbf w\)的懲罰項因子\(\lambda\)卻是預先確定的,當值選取不合適的時候,模型擬合效果就會很差,在訓練過程中不斷修正引數值的思路比預先確定引數的值要更好、所得到的模型擬合得也更好。
5.3 最大化證據函式
先考慮邊緣似然函式\(p(\mathbf t|\alpha,\beta)\)對引數\(\alpha\)的最大化,在\(\ln p(\mathbf t|\alpha,\beta)\)中,\(\frac{M}{2}\ln\alpha-E(\mathbf m_N)\)可以直接地對\(\alpha\)求偏導,\(\frac{N}{2}\ln\beta-\frac{N}{2}\ln(2\pi)\)與\(\alpha\)無關,所以現在只需要考慮如何對\(\ln|\mathbf A|\)求\(\alpha\)的偏導即可。考慮到\(\mathbf A=\beta\mathbf\Phi^T\mathbf\Phi+\alpha\mathbf I\),矩陣\(\beta\mathbf\Phi^T\mathbf\Phi\)的特徵值滿足\((\beta\mathbf\Phi^T\mathbf\Phi)\mathbf u_i=\lambda_i\mathbf u_i\),因此\(\mathbf A\)的特徵值為\(\lambda_i+\alpha\),因此\(|\mathbf A|=\prod_{i=1}(\lambda_i+\alpha)\),故駐點滿足
解得
這是\(\alpha\)的一個隱式解,在實際應用中,我們採用迭代的方法求解:首先選定一個初始的\(\alpha\)的值,使用這個值計算出\(\mathbf m_N=\beta\mathbf S_N\mathbf\Phi^T\mathbf t\)的值,然後計算出此時的\(\gamma\),從而得到新的\(\alpha\)的值。注意,由於矩陣\(\mathbf\Phi^T\mathbf\Phi\)是固定的,因此可以在最開始計算以此特徵值,然後接下來只需要乘以\(\beta\)就可以得到\(\lambda_i\)的值。
此時的引數\(\alpha\)僅通過訓練引數集確定的,最極大似然方法不同,最優化模型複雜度不需要單獨的資料集。
接下來考慮引數\(\beta\),\(\ln p(\mathbf t|\alpha,\beta)\)對\(\beta\)求偏導得到
需要注意,雖然\(\mathbf m_N\)的表示式中仍含有引數\(\beta\),但在迭代方法中,這個\(\beta\)是預先確定的,因此不需要考慮偏導。解得
這也是\(\beta\)的一個隱式解,使用和\(\alpha\)類似的迭代方法可以求解。
5.4 引數的有效數量
先分析下面的一幅圖從而得到一些有趣的結論
圖中綠線表示似然函式\(p(\mathbf w|\mathbf t)\)的先驗分佈\(p(\mathbf w)\)的輪廓線(因為我們認為先驗分佈是零均值的各向同性高斯分佈,即前面提到過的\(p(\mathbf w)=\mathcal N(\mathbf w|\mathbf 0,\alpha^{-1}\mathbf I)\)),而紅線為似然函式\(p(\mathbf w|\mathbf t)\)的輪廓線,且此時中心\(\mathbf w_{ML}\)是對數似然函式\(\ln p(\mathbf w|\mathbf t)=-\frac\beta2\sum_{n=1}^N\{t_n-\mathbf w^T\pmb\phi(\mathbf x_n)\}^2-\frac\alpha2\mathbf w^T\mathbf w+\text{常數}\)在不考慮懲罰項(即\(\alpha=0\))的條件下的極大似然解(一個通俗的理解為:當不考慮懲罰項時,\(\mathbf w\)距離原點的廣義距離\(\mathbf w^T\mathbf w\)不再被考慮,即儘可能符合資料點\(t_n\),即儘可能使\(\sum_{n=1}^N\{t_n-\mathbf w^T\pmb\phi(\mathbf x_n)\}^2\)小)。\(\mathbf w_{MAP}\)是對數似然函式考慮懲罰項(即\(\alpha\neq0\))的條件下的極大似然解,因此會比\(\mathbf w_{ML}\)偏移一些。\(\mathbf w_{MAP}\)是我們訓練的結果。上圖中在引入座標系時進行了隱式地轉換,使得座標軸與Hessian矩陣的特徵向量\(\mathbf u_i\)對齊。在PRML 概率分佈中3.1小節我們曾經介紹過二次型與橢球面的對應關係,並指出了二次型的特徵向量\(\mathbf u_i\)就是橢球各個軸的方向,當時的特徵值\(\lambda_i\)指的是協方差\(\mathbf\Sigma\)的特徵值,此時的\(\lambda_i\)越大則橢球在對應的方向\(\mathbf u_i\)上越突出(因為在此方向上的不確定性大);而這裡的特徵值\(\lambda_i\)指的是矩陣\(\beta\mathbf\Phi^T\mathbf\Phi\)的特徵值,這個矩陣是從\(\mathbf S_N^{-1}=\alpha\mathbf I+\beta\mathbf\Phi^T\mathbf\Phi\)中得到的、即是從協方差矩陣的逆矩陣得到的,因此此時的\(\lambda_i\)越大則橢球在對應方向\(\mathbf u_i\)上越不突出。另外,由於矩陣\(\beta\mathbf\Phi^T\mathbf\Phi\)是正定的,因此比值\(\frac{\lambda_i}{\lambda_i+\alpha}\)介於\(0\)與\(1\)之間,所以\(\gamma=\sum_i\frac{\lambda_i}{\lambda_i+\alpha}\)介於\(0\)與\(M\)之間,如果某方向上的\(\lambda_i>>\alpha\)(即比值\(\frac{\lambda_i}{\lambda_i+\alpha}\)接近\(1\)),那麼對應的引數\(w_i\)會與它的極大似然解相近,這樣的引數稱為良好確定的(well determined),因為它們的值被資料緊緊地限制著。相反,對於\(\lambda_i<<\alpha\)的方向,對應的引數\(w_i\)會與它的先驗更加相近(在上圖中,即與\(0\)更加相近)。特別地,如果所有的特徵值\(\lambda_i\)都特別小,那麼我們的訓練結果\(\mathbf w_{MAP}\)將會極為接近先驗的零均值,在實際意義上,這就相當於我們白訓練了、訓練基本沒什麼效果。因此,\(\gamma=\sum_i\frac{\lambda_i}{\lambda_i+\alpha}\)度量了良好確定的引數的有效總數。
對於滿足高斯分佈的單一變數\(x\)而言,方差的極大似然估計為
但是這個估計是有偏的,因為均值的極大似然解\(\mu_{ML}\)擬合了資料中的一些噪聲。方差的無偏估計為
而對於線性模型的一般結果,目標分佈的均值現在由函式\(\mathbf w^T\pmb\phi(\mathbf x)\)給出,這包含了\(M\)個引數,但是由資料良好確定的引數的有效總數僅為\(\gamma\)(而非\(M\))個,剩餘的\(M-\gamma\)個引數應該被先驗地設為較小的值(因為此時對應的引數\(w_i\)會與它的先驗更加相近,即相當於白訓練了,故先驗會較大程度地影響最後的結果,所以需要儘可能減小先驗對最終結果的影響)。對於極限情況\(N>>M\)(即訓練資料集中資料點的數量\(N\)遠大於引數的數量\(M\)),那麼矩陣\(\beta\mathbf\Phi^T\mathbf\Phi\)的模\(|\beta\mathbf\Phi^T\mathbf\Phi|\)將會變得很大(因為模等於特徵值之積),所以現在\(0\leq\gamma\leq M\)中的\(\gamma\)將會大大傾向於\(M\),在極限情況\(\gamma=M\)的情況下,引數估計為
其中\(E_W\)和\(E_D\)的定義在前面已經提到過,\(\beta\)的分子本來應該近似為\(N-M\),但由於\(N>>M\),因此也可以近似為\(N\)。這些結果可以用作完整的重新估計公式的簡化計算的近似,因為它們不需要計算Hessian矩陣的一系列特徵值。
6 固定基函式的侷限性
在本章中,我們已經關注了由固定的非線性基函式的線性組合組成的模型。我們已經看到,對於引數的線性性質的假設產生了一系列有用的性質,包括最小平方問題的解析解,以及容易計算的貝葉斯方法。此外,對於一個合適的基函式的選擇,我們可以建立輸入向量到目標值之間的任意非線性對映。在下一章中,我們會研究類似的用於分類的模型。
因此,似乎這樣的模型建立的解決模式是識別問題的通用框架。不幸的是,線性模型有一些重要的侷限性,這使得我們在後續的章節中要轉而關注更加複雜的模型,例如支援向量機和神經網路。
困難的產生主要是因為我們假設了基函式在觀測到任何資料之前就被固定了下來,而這正是維數災難問題的一個表現形式。結果,基函式的數量隨著輸入空間的維度\(D\)迅速增長(通常是指數方式增長)。
幸運的是,真實資料集有兩個性質,可以幫助我們緩解這個問題。第一,資料向量\(\{x_n\}\)通常位於一個非線性流形內部。由於輸入變數之間的相關性,這個流形本身的維度小於輸入空間的維度。我們將在後面討論手寫數字識別時給出一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如果我們使用區域性基函式,那麼我們可以讓基函式只分布在輸入空間中包含資料的區域。這種方法被用在徑向基函式網路中,也被用在支援向量機和相關向量機當中。神經網路模型使用可調節的基函式,這些基函式有著sigmoid非線性的性質。神經網路可以通過調節引數,使得在輸入空間的區域中基函式會按照資料流形發生變化。第二,目標變數可能只依賴於資料流形中的少量可能的方向。利用這個性質,神經網路可以通過選擇輸入空間中基函式產生響應的方向。
7 參考資料
- Christopher M. Bishop,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Springer, 2006
- Markus Svensen, Christopher M. Bishop,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 Solutions to the Exercises: Tutors’ Edition, Springer, 2009
- 馬春鵬,《模式識別與機器學習》(本文部分名詞翻譯來自此書),PRML的網傳中文版,2014
- S函式
- 雙曲函式
- 偏置-方差分解
- 資料科學導論 Page47
- Delta函式
- PRML 模式識別和機器學習 從零開始的公式推導 3.5 證據近似 3.5.1 計算證據函式
- PRML 模式識別和機器學習 從零開始的公式推導 3.5.3引數的有效數量 3.6固定基函式的侷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