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程式設計攔截器到大腦資訊攔截處理架構

朱季謙發表於2021-11-16

原創/朱季謙

寫程式碼久了,慢慢發現,其實人的大腦也可以像程式設計一樣,做一些思維上的開發,搭建一套類似網際網路式的技術架構。

當資訊如同流量一樣輸入,並不是直接讓它儲存到資料庫當中。

最簡單的,例如,web系統的登入功能背後,都有一道攔截,可以攔截一些惡意的攻擊或者無效的登入賬戶。

image
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當大腦接收到各種各樣資訊時,我們同樣需要一道攔截器。這道攔截器的作用,便是篩選出有效的資訊,而不是人云亦云地道好,更不是全盤皆收式地被演算法支配,最後被關在演算法的世界裡,還以為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這道攔截器的開發,最開始先有一個簡單的意識,例如,如當看到一條資訊時,先在攔截器處,停頓一下,稍微做一些思考,判斷資訊真實與否、有用與否,等等,久而久之,這道攔截器就會成為你思考的第一道門,可以提前過濾一些無用資訊。

攔截器之後,在程式設計開發當中有一個步驟,叫做資料校驗與補數。

若是針對大腦的開發,我覺得這應該算是對輸入的反思,即對已經輸入的資訊,做一個覆盤,校驗哪些是真正值得儲存到大腦資料庫的,也就是抽取當中最為關鍵的部分,即資訊背後的本質,然後類似補數一樣,去舉一反三。可能有些人對補數概念比較模糊,最為簡單的是,當我的資料當中含有一條身份證號碼,我是可以從身份證號碼解析出該使用者的戶籍、出生年月日以及男是女這一系列資訊,這些便是資料的補充,簡稱,補數。

那麼,資料校驗與補充之後呢?

後續其實還有很多環節,可以套用到大腦的思維模式開發當中,然而,我覺得最重要的一步,是對整個流程的監控,或者說,是對整個思考過程的思考,換言之,當你在思考過程當中,這時有意識地切換到另一個“你”,去看待此時正在思考的你,思考你正在思考的過程是否存在問題的地方。

我第一次知道這個思考概念,是以前在B站的西寧書院楊寧老師的《文學理論課程全集》上接觸到的,當時他只是以反思的反思來說明,而後來看了周嶺的《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才知道這種思考模式,應該叫做元認知。

思維的開發模式,就像技術架構一樣,需要不斷迭代,慢慢地開發出最適合自己的那套,然後,套用到各種場景中。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體驗過程。

歡迎關注公眾號————
imag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