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題:String a = "ab"; String b = "a" + "b"; a == b 是否相等
面試考察點
考察目的: 考察對JVM基礎知識的理解,涉及到常量池、JVM執行時資料區等。
考察範圍: 工作2到5年。
背景知識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搞明白兩個最基本的問題
String a=“ab”
,在JVM中發生了什麼?String b=“a”+“b”
,底層是如何實現?
JVM的執行時資料
首先,我們一起來複習一下JVM的執行時資料區。
為了讓大家有一個全域性的視角,我從類載入,到JVM執行時資料區的整體結構畫出來,如下圖所示。
對於每一個區域的作用,在我之前的面試系列文章中有詳細說明,這裡就不做複述了。
在上圖中,我們需要重點關注幾個類容:
- 字串常量池
- 封裝類常量池
- 執行時常量池
- JIT編譯器
這些內容都和本次面試題有非常大的關聯關係,這裡對於常量池部分的內容,先保留一個疑問,先跟隨我來學習一下JVM中的常量池。
JVM中都有哪些常量池
大家經常會聽到各種常量池,但是又不知道這些常量池到底儲存在哪裡,因此會有很多的疑問:JVM中到底有哪些常量池?
JVM中的常量池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 Class檔案常量池
- 全域性字串常量池
- 執行時常量池
Class檔案常量池
每個Class
檔案的位元組碼中都有一個常量池,裡面主要存放編譯器生成的各種字面量和符號引用。為了更直觀的理解,我們編寫下面這個程式。
public class StringExample {
private int value = 1;
public final static int fs=101;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a="ab";
String b="a"+"b";
String c=a+b;
}
}
上述程式編譯後,通過javap -v StringExample.class
檢視該類的位元組碼檔案,擷取部分內容如下。
Constant pool:
#1 = Methodref #9.#32 // java/lang/Object."<init>":()V
#2 = Fieldref #8.#33 // org/example/cl07/StringExample.value:I
#3 = String #34 // ab
#4 = Class #35 // java/lang/StringBuilder
#5 = Methodref #4.#32 // java/lang/StringBuilder."<init>":()V
#6 = Methodref #4.#36 // java/lang/StringBuilder.append:(Ljava/lang/String;)Ljava/lang/StrvalueingBuilder;
#7 = Methodref #4.#37 // java/lang/StringBuilder.toString:()Ljava/lang/String;
#8 = Class #38 // org/example/cl07/StringExample
#9 = Class #39 // java/lang/Object
#10 = Utf8 value
#11 = Utf8 I
#12 = Utf8 fs
#13 = Utf8 ConstantValue
#14 = Integer 101
#15 = Utf8 <init>
#16 = Utf8 ()V
#17 = Utf8 Code
#18 = Utf8 LineNumberTable
#19 = Utf8 LocalVariableTable
#20 = Utf8 this
#21 = Utf8 Lorg/example/cl07/StringExample;
#22 = Utf8 main
#23 = Utf8 ([Ljava/lang/String;)V
#24 = Utf8 args
#25 = Utf8 [Ljava/lang/String;
#26 = Utf8 a
#27 = Utf8 Ljava/lang/String;
#28 = Utf8 b
#29 = Utf8 c
#30 = Utf8 SourceFile
#31 = Utf8 StringExample.java
#32 = NameAndType #15:#16 // "<init>":()V
#33 = NameAndType #10:#11 // value:I
#34 = Utf8 ab
#35 = Utf8 java/lang/StringBuilder
#36 = NameAndType #40:#41 // append:(Ljava/lang/String;)Ljava/lang/StringBuilder;
#37 = NameAndType #42:#43 // toString:()Ljava/lang/String;
#38 = Utf8 org/example/cl07/StringExample
#39 = Utf8 java/lang/Object
#40 = Utf8 append
#41 = Utf8 (Ljava/lang/String;)Ljava/lang/StringBuilder;
#42 = Utf8 toString
#43 = Utf8 ()Ljava/lang/String;
我們關注一下Constant pool
描述的部分,表示Class
檔案的常量池。在該常量池中主要存放兩類常量。
- 字面量。
- 符號引用。
字面量
字面量,給基本型別變數賦值的方式就叫做字面量或者字面值。 比如:
String a=“b”
,這裡“b”就是字串字面量,同樣類推還有整數字面值、浮點型別字面量、字元字面量。在上述程式碼中,字面量常量的位元組碼為:
#3 = String #34 // ab #26 = Utf8 a #34 = Utf8 ab
用
final
修飾的成員變數、靜態變數、例項變數、區域性變數,比如:#11 = Utf8 I #12 = Utf8 fs #13 = Utf8 ConstantValue #14 = Integer 101
從上面的位元組碼來看,字面量和final
修飾的屬性是儲存在常量池中,這些存在於常量池的字面量,指得是資料的值,比如ab
,101
。
對於基本資料型別,比如private int value=1
,在常量池中只保留了他的欄位描述符(I)
和欄位名稱(value)
,它的字面量不會存在與常量池。
#10 = Utf8 value
#11 = Utf8 I
另外,對於
String c=a+b;
,c
這個屬性的值也沒有儲存到常量池,因為在編譯期間,a
和b
的值時不確定的。#29 = Utf8 c #35 = Utf8 java/lang/StringBuilder #36 = NameAndType #40:#41 // append:(Ljava/lang/String;)Ljava/lang/StringBuilder; #37 = NameAndType #42:#43 // toString:()Ljava/lang/String; #39 = Utf8 java/lang/Object #40 = Utf8 append #41 = Utf8 (Ljava/lang/String;)Ljava/lang/StringBuilder;
如果,我們把程式碼修改成下面這種形式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inal String a="ab";
final String b="a"+"b";
String c=a+b;
}
重新生成位元組碼之後,可以看到位元組碼發生了變化,c
這個屬性的值abab
也儲存到了常量池中。
#26 = Utf8 c
#27 = Utf8 SourceFile
#28 = Utf8 StringExample.java
#29 = NameAndType #12:#13 // "<init>":()V
#30 = NameAndType #7:#8 // value:I
#31 = Utf8 ab
#32 = Utf8 abab
符號引用
符號引用主要設涉及編譯原理方面的概念,包括下面三類常量:
類和介面的全限定名(Full Qualified Name),也就是
Ljava/lang/String;
,主要用於在執行時解析得到類的直接引用。#23 = Utf8 ([Ljava/lang/String;)V #25 = Utf8 [Ljava/lang/String; #27 = Utf8 Ljava/lang/String;
欄位的名稱和描述符(Descriptor),欄位也就是類或者介面中宣告的變數,包括類級別變數(static)和例項級的變數。
#1 = Methodref #9.#32 // java/lang/Object."<init>":()V #2 = Fieldref #8.#33 // org/example/cl07/StringExample.value:I #3 = String #34 // ab #4 = Class #35 // java/lang/StringBuilder #5 = Methodref #4.#32 // java/lang/StringBuilder."<init>":()V #6 = Methodref #4.#36 // java/lang/StringBuilder.append:(Ljava/lang/String;)Ljava/lang/StrvalueingBuilder; #7 = Methodref #4.#37 // java/lang/StringBuilder.toString:()Ljava/lang/String; #8 = Class #38 // org/example/cl07/StringExample #24 = Utf8 args #26 = Utf8 a #28 = Utf8 b #29 = Utf8 c
方法的名稱和描述符,方法的描述類似於JNI動態註冊時的“方法簽名”,也就是引數型別+返回值型別,比如下面的這種位元組碼,表示
main
方法和String
返回型別。#19 = Utf8 main #20 = Utf8 ([Ljava/lang/String;)V
小結:在Class檔案中,存在著一些不會發生變化的東西,比如一個類的名字、類的欄位名字/所屬資料型別、方法名稱/返回型別/引數名、常量、字面量等。這些在JVM解釋執行程式的時候非常重要,所以編譯器將原始碼編譯成class
檔案之後,會用一部分位元組分類儲存這些不變的程式碼,而這些位元組我們就稱為常量池。
執行時常量池
執行時常量池是每一個類或者介面的常量池(Constant Pool)的執行時的表現形式。
我們知道,一個類的載入過程,會經過:載入
、連線(驗證、準備、解析)
、初始化
的過程,而在類載入這個階段,需要做以下幾件事情:
- 通過一個類的全類限定名獲取此類的二進位制位元組流。
- 在堆記憶體生成一個
java.lang.Class
物件,代表載入這個類,做為這個類的入口。 - 將
class
位元組流的靜態儲存結構轉化成方法區(元空間)的執行時資料結構。
而其中第三點,將class位元組流代表的靜態儲存結構轉化為方法區的執行時資料結構
這個過程,就包含了class檔案常量池進入執行時常量池的過程。
所以,執行時常量池的作用是儲存class
檔案常量池中的符號資訊,在類的解析階段會把這些符號引用轉換成直接引用(例項物件的記憶體地址),翻譯出來的直接引用也是儲存在執行時常量池中。class
檔案常量池的大部分資料會被載入到執行時常量池。
執行時常量池儲存在方法區(JDK1.8元空間)中,它是全域性共享的,不同的類共用一個執行時常量池。
另外,執行時常量池具有動態性的特徵,它的內容並不是全部來源與編譯後的class檔案,在執行時也可以通過程式碼生成常量並放入執行時常量池。比如
String.intern()
方法。
字串常量池
字串常量池,簡單來說就是專門針對String型別設計的常量池。
字串常量池的常用建立方式有兩種。
String a="Hello";
String b=new String("Mic");
a
這個變數,是在編譯期間就已經確定的,會進入到字串常量池。b
這個變數,是通過new
關鍵字例項化,new
是建立一個物件例項並初始化該例項,因此這個字串物件是在執行時才能確定的,建立的例項在堆空間上。
字串常量池儲存在堆記憶體空間中,建立形式如下圖所示。
當使用String a=“Hello”
這種方式建立字串物件時,JVM首先會先檢查該字串物件是否存在與字串常量池中,如果存在,則直接返回常量池中該字串的引用。否則,會在常量池中建立一個新的字串,並返回常量池中該字串的引用。(這種方式可以減少同一個字串被重複建立,節約記憶體,這也是享元模式的體現)。
如下圖所示,如果再通過String c=“Hello”
建立一個字串,發現常量池已經存在了Hello
這個字串,則直接把該字串的引用返回即可。(String裡面的享元模式設計)
當使用String b=new String(“Mic”)
這種方式建立字串物件時,由於String本身的不可變性(後續分析),因此在JVM編譯過程中,會把Mic
放入到Class檔案的常量池中,在類載入時,會在字串常量池中建立Mic
這個字串。接著使用new
關鍵字,在堆記憶體中建立一個String
物件並指向常量池中Mic
字串的引用。
如下圖所示,如果再通過new String(“Mic”)
建立一個字串物件,此時由於字串常量池已經存在Mic
,所以只需要在堆記憶體中建立一個String
物件即可。
簡單總結一下:JVM之所以單獨設計字串常量池,是JVM為了提高效能以及減少記憶體開銷的一些優化:
- String物件作為
Java
語言中重要的資料型別,是記憶體中佔據空間最大的一個物件。高效地使用字串,可以提升系統的整體效能。 - 建立字串常量時,首先檢查字串常量池是否存在該字串,如果有,則直接返回該引用例項,不存在,則例項化該字串放入常量池中。
字串常量池是JVM所維護的一個字串例項的引用表,在HotSpot VM中,它是一個叫做StringTable的全域性表。在字串常量池中維護的是字串例項的引用,底層C++實現就是一個Hashtable。這些被維護的引用所指的字串例項,被稱作”被駐留的字串”或”interned string”或通常所說的”進入了字串常量池的字串”!
封裝類常量池
除了字串常量池,Java的基本型別的封裝類大部分也都實現了常量池。包括Byte,Short,Integer,Long,Character,Boolean
注意,浮點資料型別Float,Double
是沒有常量池的。
封裝類的常量池是在各自內部類中實現的,比如IntegerCache
(Integer
的內部類)。要注意的是,這些常量池是有範圍的:
- Byte,Short,Integer,Long : [-128~127]
- Character : [0~127]
- Boolean : [True, False]
測試程式碼如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haracter a=129;
Character b=129;
Character c=120;
Character d=120;
System.out.println(a==b);
System.out.println(c==d);
System.out.println("...integer...");
Integer i=100;
Integer n=100;
Integer t=290;
Integer e=290;
System.out.println(i==n);
System.out.println(t==e);
}
執行結果:
false
true
...integer...
true
false
封裝類的常量池,其實就是在各個封裝類裡面自己實現的快取例項(並不是JVM虛擬機器層面的實現),如在Integer中,存在IntegerCache
,提前快取了-128~127之間的資料例項。意味著這個區間內的資料,都採用同樣的資料物件。這也是為什麼上面的程式中,通過==
判斷得到的結果為true
。
這種設計其實就是享元模式的應用。
private static class IntegerCache {
static final int low = -128;
static final int high;
static final Integer cache[];
static {
// high value may be configured by property
int h = 127;
String integerCacheHighPropValue =
sun.misc.VM.getSavedProperty("java.lang.Integer.IntegerCache.high");
if (integerCacheHighPropValue != null) {
try {
int i = parseInt(integerCacheHighPropValue);
i = Math.max(i, 127);
// Maximum array size is Integer.MAX_VALUE
h = Math.min(i, Integer.MAX_VALUE - (-low) -1);
} catch( NumberFormatException nfe) {
// If the property cannot be parsed into an int, ignore it.
}
}
high = h;
cache = new Integer[(high - low) + 1];
int j = low;
for(int k = 0; k < cache.length; k++)
cache[k] = new Integer(j++);
// range [-128, 127] must be interned (JLS7 5.1.7)
assert IntegerCache.high >= 127;
}
private IntegerCache() {}
}
封裝類常量池的設計初衷其實String相同,也是針對頻繁使用的資料區間進行快取,避免頻繁建立物件的記憶體開銷。
關於字串常量池的問題探索
在上述常量池中,關於String字串常量池的設計,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探索:
如果常量池中已經存在某個字串常量,後續定義相同字串的字面量時,是如何指向同一個字串常量的引用?也就是下面這段程式碼的斷言結果是
true
。String a="Mic"; String b="Mic"; assert(a==b); //true
- 字串常量池的容量到底有多大?
- 為什麼要設計針對字串單獨設計一個常量池?
為什麼要設計針對字串單獨設計一個常量池?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String的定義。
public final class String
implements java.io.Serializable, Comparable<String>, CharSequence {
/** The value is used for character storage. */
private final char value[];
/** Cache the hash code for the string */
private int hash; // Default to 0
}
從上述原始碼中可以發現。
- String這個類是被
final
修飾的,代表該類無法被繼承。 - String這個類的成員屬性
value[]
也是被final
修飾,代表該成員屬性不可被修改。
因此String
具有不可變的特性,也就是說String
一旦被建立,就無法更改。這麼設計的好處有幾個。
- 方便實現字串常量池: 在Java中,由於會大量的使用String常量,如果每一次宣告一個String都建立一個String物件,那將會造成極大的空間資源的浪費。Java提出了String pool的概念,在堆中開闢一塊儲存空間String pool,當初始化一個String變數時,如果該字串已經存在了,就不會去建立一個新的字串變數,而是會返回已經存在了的字串的引用。如果字串是可變的,某一個字串變數改變了其值,那麼其指向的變數的值也會改變,String pool將不能夠實現!
- 執行緒安全性,在併發場景下,多個執行緒同時讀一個資源,是安全的,不會引發競爭,但對資源進行寫操作時是不安全的,不可變物件不能被寫,所以保證了多執行緒的安全。
- 保證 hash 屬性值不會頻繁變更。確保了唯一性,使得類似
HashMap
容器才能實現相應的key-value
快取功能,於是在建立物件時其hashcode就可以放心的快取了,不需要重新計算。這也就是Map喜歡將String作為Key的原因,處理速度要快過其它的鍵物件。所以HashMap中的鍵往往都使用String。
注意,由於String
的不可變性可以方便實現字串常量池這一點很重要,這時實現字串常量池的前提。
字串常量池,其實就是享元模式的設計,它和在JDK中提供的IntegerCache、以及Character等封裝物件的快取設計類似,只是String是JVM層面的實現。
字串的分配,和其他的物件分配一樣,耗費高昂的時間與空間代價。JVM為了提高效能和減少記憶體開銷,在例項化字串常量的時候進行了一些優化。為 了減少在JVM中建立的字串的數量,字串類維護了一個字串池,每當程式碼建立字串常量時,JVM會首先檢查字串常量池。如果字串已經存在池中, 就返回池中的例項引用。如果字串不在池中,就會例項化一個字串並放到池中。Java能夠進行這樣的優化是因為字串是不可變的,可以不用擔心資料衝突 進行共享。
我們把字串常量池當成是一個快取,通過雙引號
定義一個字串常量時,首先從字串常量池中去查詢,找到了就直接返回該字串常量池的引用,否則就建立一個新的字串常量放在常量池中。
常量池有多大呢?
我想大家一定和我一樣好奇,常量池到底能儲存多少個常量?
前面我們說過,常量池本質上是一個hash表,這個hash表示不可動態擴容的。也就意味著極有可能出現單個 bucket 中的連結串列很長,導致效能降低。
在JDK1.8中,這個hash表的固定Bucket數量是60013個,我們可以通過下面這個引數配置指定數量
-XX:StringTableSize=N
可以增加下面這個虛擬機器引數,來列印常量池的資料。
-XX:+PrintStringTableStatistics
增加引數後,執行下面這段程式碼。
public class StringExample {
private int value = 1;
public final static int fs=101;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inal String a="ab";
final String b="a"+"b";
String c=a+b;
}
}
在JVM退出時,會列印常量池的使用情況如下:
SymbolTable statistics:
Number of buckets : 20011 = 160088 bytes, avg 8.000
Number of entries : 12192 = 292608 bytes, avg 24.000
Number of literals : 12192 = 470416 bytes, avg 38.584
Total footprint : = 923112 bytes
Average bucket size : 0.609
Variance of bucket size : 0.613
Std. dev. of bucket size: 0.783
Maximum bucket size : 6
StringTable statistics:
Number of buckets : 60013 = 480104 bytes, avg 8.000
Number of entries : 889 = 21336 bytes, avg 24.000
Number of literals : 889 = 59984 bytes, avg 67.474
Total footprint : = 561424 bytes
Average bucket size : 0.015
Variance of bucket size : 0.015
Std. dev. of bucket size: 0.122
Maximum bucket size : 2
可以看到字串常量池的總大小是60013
,其中字面量是889
。
字面量是什麼時候進入到字串常量池的
字串字面量,和其他基本型別的字面量或常量不同,並不會在類載入中的解析(resolve) 階段填充並駐留在字串常量池中,而是以特殊的形式儲存在 執行時常量池(Run-Time Constant Pool) 中。而是隻有當此字串字面量被呼叫時(如對其執行ldc位元組碼指令,將其新增到棧頂),HotSpot VM才會對其進行resolve,為其在字串常量池中建立對應的String例項。
具體來說,應該是在執行ldc指令時(該指令表示int、float或String型常量從常量池推送至棧頂)
在JDK1.8的HotSpot VM中,這種未真正解析(resolve)的String字面量,被稱為pseudo-string,以JVM_CONSTANT_String的形式存放在執行時常量池中,此時並未為其建立String例項。
在編譯期,字串字面量以"CONSTANT_String_info"+"CONSTANT_Utf8_info"的形式存放在class檔案的 常量池(Constant Pool) 中;
在類載入之後,字串字面量以"JVM_CONSTANT_UnresolvedString(JDK1.7)"或者"JVM_CONSTANT_String(JDK1.8)"的形式存放在 執行時常量池(Run-time Constant Pool) 中;
在首次使用某個字串字面量時,字串字面量以真正的String物件的方式存放在 字串常量池(String Pool) 中。
通過下面這段程式碼可以證明。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a =new String(new char[]{'a','b','c'});
String b = a.intern();
System.out.println(a == b);
String x =new String("def");
String y = x.intern();
System.out.println(x == y);
}
使用new char[]{‘a’,’b’,’c’}
構建的字串,並沒有在編譯的時候使用常量池,而是在呼叫a.intern()
時,將abc
儲存到常量池並返回該常量池的引用。
intern()方法
在Integer中的valueOf
方法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傳遞的值i
是在IntegerCache.low
和IntegerCache.high
範圍以內,則直接從IntegerCache.cache
中返回快取的例項物件。
public static Integer valueOf(int i) {
if (i >= IntegerCache.low && i <= IntegerCache.high)
return IntegerCache.cache[i + (-IntegerCache.low)];
return new Integer(i);
}
那麼,在String型別中,既然存在字串常量池,那麼有沒有方法能夠實現類似於IntegerCache的功能呢?
答案是:intern()
方法。由於字串池是虛擬機器層面的技術,所以在String
的類定義中並沒有類似IntegerCache
這樣的物件池,String
類中提及快取/池的概念只有intern() 這個方法。
/**
* Returns a canonical representation for the string object.
* <p>
* A pool of strings, initially empty, is maintained privately by the
* class {@code String}.
* <p>
* When the intern method is invoked, if the pool already contains a
* string equal to this {@code String} object as determined by
* the {@link #equals(Object)} method, then the string from the pool is
* returned. Otherwise, this {@code String} object is added to the
* pool and a reference to this {@code String} object is returned.
* <p>
* It follows that for any two strings {@code s} and {@code t},
* {@code s.intern() == t.intern()} is {@code true}
* if and only if {@code s.equals(t)} is {@code true}.
* <p>
* All literal strings and string-valued constant expressions are
* interned. String literals are defined in section 3.10.5 of the
* <cite>The Java™ Language Specification</cite>.
*
* @return a string that has the same contents as this string, but is
* guaranteed to be from a pool of unique strings.
*/
public native String intern();
這個方法的作用是:去拿String的內容去Stringtable裡查表,如果存在,則返回引用,不存在,就把該物件的"引用"儲存在Stringtable表裡。
比如下面這段程式: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str = new String("Hello World");
String str1=str.intern();
String str2 = "Hello World";
System.out.print(str1 == str2);
}
執行的結果為:true。
實現邏輯如下圖所示,str1
通過呼叫str.intern()
去常量池表中獲取Hello World
字串的引用,接著str2
通過字面量的形式宣告一個字串常量,由於此時Hello World
已經存在於字串常量池中,所以同樣返回該字串常量Hello World
的引用,使得str1
和str2
具有相同的引用地址,從而執行結果為true
。
總結:intern方法會從字串常量池中查詢當前字串是否存在:
- 若不存在就會將當前字串放入常量池中,並返回當地字串地址引用。
- 如果存在就返回字串常量池那個字串地址。
注意,所有字串字面量在初始化時,會預設呼叫
intern()
方法。這段程式,之所以
a==b
,是因為宣告a
時,會通過intern()
方法去字串常量池中查詢是否存在字串Hello
,由於不存在,則會建立一個。同理,變數b
也同樣如此,所以b
在宣告時,發現字元常量池中已經存在Hello
的字串常量,所以直接返回該字串常量的引用。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a="Hello"; String b="Hello"; }
OK,學習到這裡,是不是感覺自己懂了?我出一道題目來考考大家,下面這段程式的執行結果是什麼?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a =new String(new char[]{'a','b','c'});
String b = a.intern();
System.out.println(a == b);
String x =new String("def");
String y = x.intern();
System.out.println(x == y);
}
正確答案是:
true
false
第二個輸出為false
還可以理解,因為new String(“def”)
會做兩件事:
- 在字串常量池中建立一個字串
def
。 new
關鍵字建立一個例項物件string
,並指向字串常量池def
的引用。
而x.intern()
,是從字串常量池獲取def
的引用,他們的指向地址不同,我後面的內容還會詳細解釋。
第一個輸出結果為true
是為啥捏?
JDK文件中關於intern()
方法的說明:當呼叫intern
方法時,如果常量池(內建在 JVM 中的)中已經包含相同的字串,則返回池中的字串。否則,將此String
物件新增到池中,並返回對該String
物件的引用。
在構建String a
的時候,使用new char[]{‘a’,’b’,’c’}
初始化字串時(不會自動呼叫intern()
,字串採用懶載入方式進入到常量池),並沒有在字串常量池中構建abc
這個字串例項。所以當呼叫a.intern()
方法時,會把該String
物件新增到字元常量池中,並返回對該String
物件的引用,所以a
和b
指向的引用地址是同一個。
問題回答
面試題:String a = "ab"; String b = "a" + "b"; a == b 是否相等
回答: a==b
是相等的,原因如下:
- 變數
a
和b
都是常量字串,其中b
這個變數,在編譯時,由於不存在可變化的因素,所以編譯器會直接把變數b
賦值為ab
(這個是屬於編譯器優化範疇,也就是編譯之後,b
會儲存到Class常量池中的字面量)。 - 對於字串常量,初始化
a
時, 會在字串常量池中建立一個字串ab
並返回該字串常量池的引用。 - 對於變數
b
,賦值ab
時,首先從字串常量池中查詢是否存在相同的字串,如果存在,則返回該字串引用。 - 因此,a和b所指向的引用是同一個,所以
a==b
成立。
問題總結
關於常量池部分的內容,要比較深入和全面的理解,還是需要花一些時間的。
比如大家通過閱讀上面的內容,認為對字串常量池有一個非常深入的理解,可以,我們再來看一個問題: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str = new String("Hello World");
String str1=str.intern();
System.out.print(str == str1);
}
上面這段程式碼,很顯然返回false
,原因如下圖所示。很明顯str
和str1
所指向的引用地址不是同一個。
但是我們把上述程式碼改造一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str = new String("Hello World")+new String("!");
String str1=str.intern();
System.out.print(str == str1);
}
上述程式輸出的結果變成了:true
。 為什麼呢?
這裡也是JVM編譯器層面做的優化,因為String是不可變型別,所以理論上來說,上述程式的執行邏輯是:通過+
進行字串拼接時,相當於把原有的String
變數指向的字串常量HelloWorld
取出來,加上另外一個String
變數指向的字串常量!
,再生成一個新的物件。
假設我們是通過for
迴圈來對String變數進行拼接,那將會生成大量的物件,如果這些物件沒有被及時回收,會造成非常大的記憶體浪費。
所以JVM優化之後,其實是通過StringBuilder來進行拼接,也就是隻會產生一個物件例項StringBuilder
,然後再通過append
方法來拼接。
為了證明我說的情況,來看一下上述程式碼的位元組碼。
public static void main(java.lang.String[]);
descriptor: ([Ljava/lang/String;)V
flags: ACC_PUBLIC, ACC_STATIC
Code:
stack=4, locals=3, args_size=1
0: new #3 // class java/lang/StringBuilder
3: dup
4: invokespecial #4 // Method java/lang/StringBuilder."<init>":()V
7: new #5 // class java/lang/String
10: dup
11: ldc #6 // String Hello World
13: invokespecial #7 // Method java/lang/String."<init>":(Ljava/lang/String;)V
16: invokevirtual #8 // Method java/lang/StringBuilder.append:(Ljava/lang/String;)Ljava/lang/StringBuilder;
19: new #5 // class java/lang/String
22: dup
23: ldc #9 // String !
25: invokespecial #7 // Method java/lang/String."<init>":(Ljava/lang/String;)V
28: invokevirtual #8 // Method java/lang/StringBuilder.append:(Ljava/lang/String;)Ljava/lang/StringBuilder;
31: invokevirtual #10 // Method java/lang/StringBuilder.toString:()Ljava/lang/String;
34: astore_1
35: aload_1
36: invokevirtual #11 // Method java/lang/String.intern:()Ljava/lang/String;
39: astore_2
40: getstatic #12 // Field java/lang/System.out:Ljava/io/PrintStream;
43: aload_1
44: aload_2
45: if_acmpne 52
48: iconst_1
49: goto 53
52: iconst_0
53: invokevirtual #13 // Method java/io/PrintStream.print:(Z)V
56: return
從位元組碼中可以看到,構建了一個StringBuilder,
0: new #3 // class java/lang/StringBuilder
然後把字串常量通過append
方法進行拼接,最後呼叫toString()
方法得到一個字串常量。
16: invokevirtual #8 // Method java/lang/StringBuilder.append:(Ljava/lang/String;)Ljava/lang/StringBuilder;
28: invokevirtual #8 // Method java/lang/StringBuilder.append:(Ljava/lang/String;)Ljava/lang/StringBuilder;
31: invokevirtual #10 // Method java/lang/StringBuilder.toString:()Ljava/lang/String;
因此,上述程式碼,等價於下面這種形式。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Builder sb=new StringBuilder().append(new String("Hello World")).append(new String("!"));
String str=sb.toString();
String str1=str.intern();
System.out.print(str == str1);
}
所以,得到的結果是true
。
基於這個問題的變體還有很多,比如再來變一次,下面這段程式的執行結果是多少?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s1 = "a";
String s2 = "b";
String s3 = "ab";
String s4 = s1 + s2;
System.out.println(s3 == s4);
}
答案是false
。
因為上述程式等價於, s3
和s4
指向不同的地址引用,自然不相等。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s1 = "a";
String s2 = "b";
String s3 = "ab";
StringBuilder sb=new StringBuilder().append(s1).append(s2);
String s4 = sb.toString();
System.out.println(s3 == s4);
}
總結: 只有足夠清晰的理解了字串常量池相關的所有知識點,不管面試過程中如何變化,你都能準確回答,這就是知識的力量!
版權宣告:本部落格所有文章除特別宣告外,均採用 CC BY-NC-SA 4.0 許可協議。轉載請註明來自Mic帶你學架構
!
如果本篇文章對您有幫助,還請幫忙點個關注和贊,您的堅持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歡迎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技術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