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dia:摺疊觸控及蓋板發展趨勢
DinK發表於2021-09-02
內嵌式觸控從誕生至今,已有近 10 年光景,目前基本完成了對手機市場的絕對統治。據 Omdia 統計,2021 年內嵌式觸控(包括 LCD in-cell,LCD on-cell,AMOLED on-cell)在手機應用上的佔比將超過 90%,剩餘部分有超過四分之三的比重是被蘋果的 GF2 結構佔據。換言之,非蘋果的外掛觸控在智慧手機上的佔比已不足 2%。
發展內嵌式觸控是皮膚廠跨足觸控領域,增加附加價值的最佳途徑。在統治了智慧手機市場之後,皮膚廠接下來對於觸控的發展方向主要是將內嵌式觸控往更大尺寸的應用推廣,以及發展穩定可靠的可摺疊觸控。在可摺疊手機誕生的初期,出於對良率及穩定工藝的考慮,部分皮膚廠和品牌曾經採用外掛可摺疊觸控搭配可摺疊皮膚。然而經過近兩年的發展,現如今新上市的可摺疊 AMOLED 產品幾乎都採用了 on-cell 觸控結構,皮膚廠僅用了很短的時間又再次宣佈統治可摺疊觸控這塊市場。可摺疊螢幕作為柔性螢幕的一個特殊形態,其器件結構與特性與柔性 AMOLED 基本相同,都是採用 TFE 對有機發光材料進行封裝。由於疊層結構較薄因此負載相比剛性 AMOLED 要大,噪聲耦合量亦大,對於高報點率的觸控(240Hz)存在一定難度。另外可摺疊產品展開後尺寸相當於一個常規平板,考慮主動筆的應用場景變得十分必要,主動筆通訊協議又會增加一些挑戰。對於以上這些挑戰和難點,觸控 IC 廠都在積極開發不同價格的不同設計以對應,皮膚廠之後應當會更加註重設計選型和成本控制。
至於把內嵌式觸控往更大尺寸應用推廣,Omdia 觀察隨著自容式 in-cell 對於主動筆支援的實現,內嵌式觸控正在快速攻佔平板市場,預計今年 in-cell 的平板皮膚出貨量有望超過 6 千萬片,佔比超過 40%。Notebook 的情況類似,只是時間上會比原本預計更晚些。原本預計 2021 年會是 notebook in-cell 觸控的元年,但是由於之前幾個季度 NB 市場旺熱,以及 IC 資源緊缺,品牌廠商把更多精力放在現有產品出貨和追料上。現階段隨著筆電終端市場需求有所緩和,以及皮膚廠積極佈局和推廣 LTPS in-cell 產品,預計快則今年末,慢亦明年初,內嵌式觸控就會開始加速攻佔筆電市場。
車載作為另一個市場焦點,也是屏廠積極關注的應用點。雖然目前車載屏採用內嵌式觸控的比重尚低,但是隨著車載中控屏設計理念的進步,內嵌式觸控(由以 in-cell 為代表)的需求和優勢正在被放大。事實上設計中的更新款,或全新款車載中控屏採用 in-cell 的比重有顯著提升。這與車載中控屏,大屏化,曲面化,多屏化,再由多屏化演進到一體化長條形大屏(帶魚屏)的趨勢是密不可分的。
摺疊屏作為今年眾品牌搶佔超高階市場的核心器件,其發展程式備受業界關注。目前看鉸鏈和可摺疊蓋板是兩個重要的瓶頸元件。CPI 和 UTG 一直以來是主流的可摺疊蓋板材料,CPI 最早被用在可摺疊手機上,作為一個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其摺疊效能毋庸置疑,但是其塑性,硬度及表面平整度略顯不足。而後從 Galaxy Z Filp 開始,三星堅決地將 UTG(超薄玻璃)匯入到可摺疊螢幕,作為可摺疊蓋板的主要材料,再輔以 PET 輔助。直到目前,仍不能說 UTG 蓋板很完美,很多固有的問題(比如摺痕)仍然沒有徹底解決,當然改善是有目共睹的。我們仍然不能下定論 CPI 和 UTG 最終誰會是勝者,但是三星的堅持已經讓天平逐步向 UTG 傾斜,品牌更傾向於採用搭載 UTG 的可摺疊螢幕。據瞭解,眾品牌(除華為和榮耀)都會在接下來的半年到一年時間裡發表自己的搭載 UTG 的可摺疊產品。供應鏈同樣積極備戰,之前德商肖特是唯一的 UTG 供應商。如今康寧攜 FTG(Foldable thin glass)殺入可摺疊市場,即將成為三星電子的第二供應商。中國方面,雖然還沒有直投量產的 UTG 廠商,不過一眾蓋板加工廠也在積極開發薄化方式的 UTG,個別已經進入小批量階段。
皮膚廠提供可摺疊皮膚,無論搭配 CPI 或是 UTG,皮膚廠幾乎都要承擔蓋板與螢幕貼合的工作,以及最後的可靠性驗證。從中不難看出,皮膚廠對於可摺疊蓋板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旁觀者的角色,更多的參與甚至提出制訂規格要求,這點與傳統玻璃蓋板與皮膚廠之間的角色分工截然不同。總體來說,我們可以看到皮膚廠正在承擔越來越多的職責,各種功能(如觸控,蓋板)的匯聚讓皮膚廠越來越像一個系統廠,提供平臺級的服務將是皮膚廠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