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每一個位元都是一枚1英鎊的硬幣,大約3毫米厚。由一摞硬幣組成的1ZB將有2550光年高,可以讓你到達最近的恆星系統半人馬座阿爾法星600次。目前,我們每年產生的資料量是這個數字的59倍。人類在過去150年裡取得的技術進步比在之前的2000年裡取得的還要多。數位電路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發展成就之一。

自從1947年發明電晶體和1956年發明整合微晶片以來,我們的社會經歷了一次重大轉變。僅僅50年的時間裡,我們在計算能力、無線技術、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顯示技術、行動通訊、交通、醫學和太空探索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

數字資訊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和社會的方方面面,以至於近些年資訊生產量的增長似乎勢不可擋。在地球上,我們每天都會產生5億條推文、2940億封電子郵件、400萬GB的Facebook資料、650億條WhatsApp訊息和72萬個小時的YouTube新視訊。

全世界在2018年建立、捕獲、複製和消耗的資料總量為33ZB,相當於33萬億GB。2020年,這一數字增長到59ZB,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令人難以想象的175ZB。

為了讓這些數字更直觀,我們假設每一個位元都是一枚1英鎊的硬幣,大約3毫米厚。由一摞硬幣組成的1ZB將有2550光年高,可以讓你到達最近的恆星系統半人馬座阿爾法星600次。目前,我們每年產生的資料量是這個數字的59倍,複合增長率估計在61%左右。

大部分數字資訊儲存在3種地方。第一是全球各地的終端,包括所有物聯網裝置、個人電腦、智慧手機和所有其他資訊儲存裝置。第二是邊緣位置,包括基礎設施如手機發射塔和機構伺服器,以及服務處如大學、政府辦公室、銀行和工廠。第三是傳統資料伺服器和雲資料中心。它們是儲存大部分資料的核心位置。

世界上大約有600個超大規模的資料中心,每個都擁有超過5000臺伺服器。中國、日本、英國、德國和澳大利亞的伺服器數量總和約佔總數的30%。

世界上最大的資料伺服器是位於中國呼和浩特的中國電信資料中心(佔地100萬平方米)和位於美國內華達州里諾市附近的The Citadel資料中心(佔地67萬平方米)。

為滿足日益增長的數字資料儲存需求,每兩年就會有約100個新的超大規模資料中心建成。一項最近的研究調查了這種趨勢,結論顯示,若年增長率為50%,那麼大約110年後,維持這種數字化生產所需的能源將超過現在的全球能源消耗總量。大約150年後,資料的位元數量將達到一個不可估量的數值,超過地球上所有的原子數量。

(Melvin M. Vopson撰文,張乃欣翻譯,據《環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