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整理致我的 github 地址 https://github.com/allentofight/easy-cs,歡迎大家 star 支援一下
這是一個困擾我司由來已久的問題,近年來隨著我司業務的急遽發展,單表資料量越來越大,這樣會導致讀寫效能急遽下降,自然而然的我們想到了分庫分表,不過眾所周知分庫分表規則比較複雜,而且業務程式碼可能需要大改(由於資料分佈在不同的庫表裡,業務需要判斷到底去哪些表取數,並且取完後需要將資料再聚合在一起返回前端),所以經過橫向對比我們採用了阿里開源的分庫分表中介軟體 Cobar,這樣的話一來 Cobar 根據我們設定的規則分庫分表了,二來原來呼叫 SQL 的地方只需改成呼叫 Cobar 即可,Cobar 會自動根據我們寫的 SQL 去各個分庫分表裡查詢並將結果返回給我們,我們業務層的程式碼幾乎不需要改動(即對應用是透明的)
如圖示:使用 cobar 進行分庫分表後,可以看到業務程式碼幾乎不需要改動
所以問題是?
使用 Cobar 確實解決了分庫分表和對業務程式碼侵入性的問題,但由於又引入了一箇中間層,導致可用性降低,為了防止 Cobar 不可用等造成的影響,我們需要監控 Cobar 的各項效能指標,如 SQL 執行時間,是否失敗,返回行數等,這樣方便我們分析 Cobar 的各項指標,這就是我們常說的 SQL 審計(記錄資料庫發生的各種事件),那怎麼樣才能高效記錄這些事件而又不對執行業務程式碼的執行緒造成影響呢?
要記錄上報這些審計事件,肯定不能在執行業務程式碼的執行緒裡執行,因為這些事件屬於業務無關的程式碼,如果在業務執行緒裡執行,一來和業務程式碼藕合,二來如果這些審計事件傳輸(記錄審計事件總要通過磁碟或網路記錄下來)遇到瓶頸會對正常的業務邏輯造成嚴重影響。我們可以修改一下 cobar 程式碼,在 cobar 裡的執行邏輯中拿到這些事件後,把這些事件先快取在佇列中,讓另外的執行緒從這些佇列裡慢慢取出(消費),然後再將這些資料上報,這樣業務執行緒可以立即返回執行其他正常的業務邏輯。
注:虛線部分為對 cobar 中介軟體的改造,業務呼叫是無感知的 如圖示,主要步驟如上圖所示
客戶端請求後執行 cobar cobar 執行後將「執行時間」,「是否失敗」,「返回行數」等寫入佇列 寫入佇列後業務執行緒立即返回,然後可以執行正常的業務邏輯 後臺執行緒則不斷取出 event 通過 UDP 傳給另外一個機器,寫入 kafka 進行上報
小夥子不錯啊,一看這架構圖就知道有點東西,但我這裡有點疑問,在第二步中,為啥不把 SQL 審計的那些指標直接寫入 kafka 呢,如下
kafaka 不是號稱寫入效能可達幾十甚至上百萬嗎,像上述這樣實現架構上實現不是更簡單嗎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有以下兩個原因
我們是對 cobar 工程本身進行修改,然後將其打成 jar 包再整合到應用程式中來的,如果採用上面的設計,那就意味著要在 cobar 工程中引入對 kafka 的依賴,而我們只想對 cobar 作少量的修改,不想依賴太多第三方的庫 這也是最重要的,引入 kafka 本身會導致可用性降低,有可能會阻塞業務執行緒,在 kafka Producer 中,設計了一個訊息緩衝池,客戶端傳送的訊息首先會被儲存到緩衝池中,同時 Producer 啟動後還會啟動一個 sender 執行緒不斷地獲取緩衝池中的訊息將其傳送到 Broker 中 如圖示,我們在構建 kafka producer 時,會有一個自定義緩衝池大小的引數
buffer.memory
,預設大小為 32M,因此緩衝池的大小是有限制,那如果這個快取池滿了怎麼辦,RecordAccumulator 是 Kafaka 緩衝池的核心類,官方對其註釋寫得非常清楚The accumulator uses a bounded amount of memory and append calls will block when that memory is exhausted, unless this behavior is explicitly disabled.
也就是說如果快取池滿 了,訊息追加呼叫將會被阻塞,直到有空閒的記憶體塊,這樣的話只要 Kafka 叢集負載很高或者網路稍有波動,Sender 執行緒從緩衝池撈取訊息的速度趕不上客戶端傳送的速度,就會造成客戶端(也就是 Cobar 執行執行緒)傳送被阻塞,這樣的話可能導致線上幾乎所有介面呼叫雪崩,系統不可用,導致嚴重的災難!
而原來的設計看似複雜,但實際上符合軟體設計中的分層原則,這樣的設計有兩個好處,如下圖示:
首先 Cobar 執行執行緒將審計資訊丟給佇列後立即返回,我們只要設計這樣的不阻塞高效的佇列即可 後臺執行緒取出後通過 UDP 傳給另外的 agent,Cobar 執行執行緒所在的 JVM 和 agent 的 JVM 是不同的(畢竟部署在不同的機器上),做到了 JVM 的隔離,也更安全
小夥子果然有兩把刷子,單獨拎出上圖的 cobar 執行執行緒與後臺執行緒通過佇列通訊的模組,可以看到它就是個典型的生產者消費者模型 所以現在問題的關鍵就轉化為如何設計這樣的佇列了,它要滿足兩個條件
cobar 執行執行緒寫入佇列無論如何都不會阻塞 寫入佇列要足夠快(吞吐率要高),畢竟我司是大廠,巔峰期可能會達到每秒幾萬的 QPS
沒錯,不愧是大佬,一眼看透問題的本質,只要能設計好這樣的佇列,所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恩,那你就來談談如何設計這樣的佇列吧。
雖然我心中已經有數,但為了展示我高超的
吹牛對佇列熟練運用的能力,我決定由淺入深地來講解一下佇列的演進史,這樣可以把佇列的選型瞭解得明明白白
你高興就好。
高效能佇列的實現思路
1.佇列的表示:陣列 or 連結串列?
佇列(Queue)是一種線性表,是一種先進先出的資料結構,主要由陣列和連結串列組成,佇列只允許在後端(稱為 rear)進行插入操作,在前端(稱為 front)進行刪除操作
這兩者優缺點都很明顯,但總的來說陣列的執行效率更高,為啥,這裡簡單介紹下 CPU 的執行原理,由於記憶體太慢,所以在 CPU 和 記憶體間設定了多道快取(L1,L2,L3三級快取,其中 L1,L2 快取為每個 CPU 核獨有的, L3是共享的)以提升 CPU 的執行效率,CPU 執行取數時,先從 L1查詢,沒有再從 L2查詢,L2 沒有則從 L3,查詢,L3還是沒有的話就會從記憶體載入。
但需要注意的是,CPU 從記憶體載入資料時並不是以位元組為單位載入,它是以 cacheline 的形式來載入的,cacheline 是從記憶體載入或寫入的最小單位,在 X86 架構中,一個cacheline 由記憶體裡連續的 64 個 byte組成的,而陣列是在記憶體裡連續分配的,所以它一次效能被載入多個資料到 cache 中,而連結串列中 node 的空間是分散在非連續的記憶體地址空間中,所以總的來說陣列由於利用了 cache line 的連續載入特性對快取更友好,效能會更好。
連結串列對擴容更友好?
這應該是不少人支援使用連結串列的一個重要原因了,如果空間不夠大,需要擴容怎麼辦,對於連結串列來說,很簡單,在 rear 結點後新增一個節點,將 rear 結點的 next 指標指向它即可,非常方便,但對於陣列來說就沒那麼容易了,它需要先生成一個原來 n(一般是 2) 倍大小的新陣列,再把老陣列裡的資料給移過去,如下圖所示
如果光從擴容這一角度來看,確實連結串列更優秀,但我們不要忘了消費者消費完後是要把連結串列對應的節點給釋放掉的,在高併發下,就會造成頻繁的 GC,造成嚴重的效能影響
估計有人就會反駁了,如果陣列中的元素被消費完了,難道不要被移除?這樣的話豈不是也會存在高併發下的頻繁 GC?總不能一開始給這個陣列分配一個無限大的空間吧,這樣的話就成了無界佇列,這樣的話還沒等你陣列填滿就 OOM 了。
這是個好問題,實際上對於陣列來說,我們可以使用一個小 trick,既可以讓它變成有界(即固定大小,無需擴容)陣列,也可以避免頻繁 GC,更可以避免陣列擴容帶來的效能問題,怎麼做,將線性陣列改造成迴圈陣列(RingBuffer)
如圖示,假設陣列的初始化大小為 7,當生產者把陣列的七個元素都填滿時(此時 0,1,2三個元素已經被消費者消費完了),如果生產者還想再填充資料,由於 0,1,2對應的三位元素已經被消費了,屬於過期無效的元素了,所以生產者可以從頭開始往裡填充元素,只要不超過消費者的進度即可,同理,如果消費者對應的指標達到陣列的末端,下一次消費也就回到陣列下標 0 開始消費,只要不超過生產者進度即可。
我們將將陣列的首尾拼接就形成了一個 ringbuffer
有人會說繞圈了怎麼定位陣列的具體下標?對陣列大小取模即可,生產者/消費者對應的陣列下標都是累加的,以以上情況為例,當前生產者的下標為 6,下一個下標就是 7,而當前陣列大小為 7,於是 7 對應的陣列下標即為 7%7 = 0,與實際相符。但需要注意的是取模操作是個很昂貴的操作,所以我們可以用位運算來代替,但位運算要求陣列的大小為 2^n(想想為什麼),於是取模操作可以用 index & (2^n -1 ) 來代替(index 為 生產者/消費者對應的下標)。
綜上,設計一個這樣大小為 2^n(這裡有兩層含義,一是大小為 2^n,二是陣列有界) 且由陣列表示的 ringbuffer 有「對快取友好」,「對 GC 友好」兩個重要特性,在高併發下對效能的提升是非常有幫助的。
2. 無鎖
只選好 ringbuffer 是不夠的,在高併發下,多個生產者/消費者極有可能爭用 ringbuffer 的 同一個 index,如下圖示: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最容易想到的是加鎖,但顯然加鎖會存在嚴重的效能問題:
執行緒如果爭用不到鎖失敗,會阻塞(由使用者態進入核心態),喚醒時又會從核心態進入使用者態,我們知道這種不斷地在使用者態和核心態間進行切換的操作是非常昂貴的
執行緒 cache miss 的開銷,一開始執行緒可能被分配在 cpu core 1 上,但經過阻塞,喚醒後又被排程到了 cpu core 2 上,導致原來在 core 1 上載入的快取無用武之地, 執行緒在 core 2 又得重新從記憶體載入資料
如果業務執行緒被阻塞了,那很可能出現對應的服務都無法使用的情況(畢竟業務執行緒負責接收返回使用者的請求),會造成嚴重的線上問題
綜上所述使用鎖是不行的,一種有效的方式是使用 CAS 自旋不斷嘗試獲取對應的 index,這種方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無鎖的方式
也許有人擔心 CAS 效能比較低,我們可以用 JDK 8 之後對 atomic 類引入的 unsafe 的 getAndAddInt 方法來替換,如下:
public final int incrementAndGet() {
return unsafe.getAndAddInt(this, valueOffset, 1) + 1;
}
它使用的是 CPU 的 fetch-and-add 指令,效能上比 CAS 要強很多(實測是 6 倍於 CAS 的效能,見文末參考連結),skywalking 的佇列就是用的 getAndInt 來代替 CAS,達到了很高的效能。
不愧是通過了我們簡歷篩選的男人,那麼 JDK 裡的內建佇列能否符合這樣的條件呢
不能,我們先來看看 JDK 內建佇列有哪些,以及它們有哪些特點
可以看到,最接近高效能佇列「有界環形陣列」和「無鎖」這兩個特性的只有 ArrayBlockingQueue 這一個佇列,但很可惜它是有鎖的,而且它是生產者和消費者共用同一把鎖(可重入鎖 Reentrantlock),這意味著生產與消費無法同時進行,顯然無法滿足我們的要求。我們可以對 ArrayBlockingQueue 進行改造,把此鎖幹掉,用無鎖比如 CAS 的方式來實現,這樣不就解決了嗎,高效能佇列 disruptor就是這麼幹的
小夥子果然不錯,居然用過 disruptor,看得出來你對 disruptor 還挺了解的,說得頭頭是道,那我考你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如果答得不錯,直接發 offer
disruptor 確實滿足了你說的「使用了大小為 2^n 的 ringbuffer 陣列」和「無鎖」兩個特性,除此之外它還利用了哪些優化的點,在我看來你的這兩個點確實重要,但最關鍵也是我最在意的一個點還沒有提到 disruptor 是阻塞的嗎,也就是說如果 ringbuffer 滿了會不會阻塞向 ringbuffer 投遞事件的業務執行緒
第一題,disruptor 在初始化的時候為陣列填充了所有事件類物件,這些物件不會消亡,也就避免了 GC,不同的事件只是值不一樣而已,所以新增的事件會複用陣列中的物件,只是將其屬性值修改而已,另外這麼做還有一個好處:避免 CPU 在高併發時分配大量的物件造成 CPU 飆升
第二題,是阻塞的,所以如果要把 disruptor 應用到我們開頭的設計架構中,可能 cobar 執行執行緒會有阻塞風險,想要不阻塞可以使用 skywalking 的佇列,它是非阻塞的,效能也很給力(正常 cobar 壓測5.5w/s,而用 skywalking 的佇列只損失 1.8%,可以接受)
第一題你的回答是沒問題的,但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我給你提示一下,在 ArrayBlockingQueue 中,連續定義了這三個變數
/** items index for next take, poll, peek or remove */
int takeIndex;
/** items index for next put, offer, or add */
int putIndex;
/** Number of elements in the queue */
int count;在多執行緒的情況下會發生什麼?
第二題回答完全錯誤,實際上 disruptor 是有非阻塞方法的,你用它的話效能幾乎沒有損失 (disruptor 最大特點是高效能,其 LMAX 架構可以獲得每秒6百萬訂單,用1微秒的延遲獲得吞吐量為 100K+)
你看看,明明可以用更好的 disruptor,卻要用損失了效能 1.8% 的次優佇列,很遺憾,這次面試就到此為止吧,不過鑑於你之前的表現不錯,也讓我轉身了,我不妨指點你一下,log4j2 也用了 disruptor,你想想 log4j2 是如此常見的元件,是各大公司的標配,如果日誌生產的 ringbuffer 佇列滿了,按你的說法豈不是會影響業務執行緒?建議回去好好研讀下 log4j2 還有 disruptor 的原始碼,半年後再見
少扯這些沒用的,好好回去修煉內功吧,慢走不送
小夥子,又見面了,上次臨走時問的兩個問題思考的如何了
第一個問題,按大佬的提示我查閱了一些資料,其實大佬想聽的是偽共享和快取行填充吧
確實如此,那你給我解釋下什麼是偽共享,又是如何用快取行填充來解決偽共享的呢
在前文中我們已經知道了 cacheline 的原理,記憶體的最小讀取和寫入單元是 64 位元組的 cacheline,而 ArrayBlockingQueue 的如下三個屬性是連線定義的,
int takeIndex;
/** items index for next put, offer, or add */
int putIndex;
/** Number of elements in the queue */
int count;表現在記憶體中就是連續分配的空間,這樣的話它們極有可能一起作為一個 cacheline 載入到 cache 中
假設執行緒 A 執行入隊操作,就會修改 putIndex,根據 CPU 的快取一致性協議(如 MESI 協議),修改 putIndex 會導致其所在的 cacheline 都失效,此時假設執行緒 B 執行出出隊操作,需要讀取 takeIndex,但由於其所在的 cacheline 已經失效,所以 CPU-2 必須重新去記憶體中讀取 takeIndex 所在的 cacheline,而我們知道 CPU 中的三級快取與記憶體效率相差幾十上百倍,這樣的話在多執行緒環境下由於 cacheline 頻繁失效毫無疑問會造成嚴重的效能問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偽共享。
恩,解釋得不錯,那怎麼解決呢
解決方式就要按大佬所說的快取行填充來解決,在 takeIndex, 前後新增 7 個 long 型別的屬性變數,就可以保證 takeIndex 和 putIndex 不在同一個 cacheline 上了,這樣針對 takeIndex 和 putIndex 的修改就不會互相影響對方了
不錯,能否舉例一下 disruptor 中對快取行填充以避免偽共享的問題,在 disruptor 用到很多這樣的例子
我們先來看下 ringbuffer 的定義
abstract class RingBufferPad
{
protected long p1, p2, p3, p4, p5, p6, p7;
}
abstract class RingBufferFields<E> extends RingBufferPad
{
private final long indexMask;
private final Object[] entries;
protected final int bufferSize;
protected final Sequencer sequencer;
}
public final class RingBuffer<E> extends RingBufferFields<E> implements Cursored, EventSequencer<E>, EventSink<E>
{
protected long p1, p2, p3, p4, p5, p6, p7;
}
可以看到在 RingBufferFields 前後分別填充了 7 個 long 型別的變數,這 14 個變數沒有任何實際用wt途,只是用來做快取行填充之用。
可以看到填充之後無論怎麼載入快取行,快取行都沒有要更新的資料,另外注意到 RingBufferFields 裡面定義的變數都是 final 的,意味著第一次寫入之後就不會再被修改,也就意味著一旦載入入 CPU Cache 中,就不會被換出 Cache 了,也就是說這些值都一直會是 CPU Cache 的訪問速度,而不是記憶體的訪問速度
第一個問題過關了,接下來說說第二個問題吧, disruptor 的佇列滿了之後會阻塞業務執行緒嗎
disruptor 的 ringbuffer 提供了兩個方法,一個是 publishEvent,這個方法如果在 ringbuffer 滿了之後繼續往裡新增事件是會阻塞的,而另一個 tryPublishEvent 方法則不會,佇列滿了之後會返回 false,業務執行緒還是可以繼續執行滴,log4j2 就是用了這個方法這樣根據其返回值為 false 即可判斷 ringbuffer 滿了,我們就可以做相當的處理了(比如丟棄 log 事件)
看得出來小夥子確實用心讀了原始碼,過去半年表現進步明顯哦,恭喜你順利進入二面
總結
disruptor 是 LMAX 公司開源的一款高效能佇列,每秒支援 600w 的吞吐量,相當於用 1 微秒的延遲就獲取了 100K+ 的吞吐量,效能極高,簡單總結一下它主要用到了以下三個手段:
環形陣列:ringBuffer,由於陣列在記憶體空間中是連續分配的,而記憶體換入換出的最小單元是 64kb 的 cacheline,所以一次性會把陣列的多個元素寫入 CPU Cache 中以提高效率,另外對陣列的大小是有要求的,為了支援位運算取模以提高效率,必須將陣列大小設定為2^n。 陣列物件預填充,在 disruptor 初始化時為就為陣列的每個坑位都初始化填充了事件物件,這些物件不會消失也就避免了頻繁 GC,之後生產者要新增事件物件,也會複用相應坑位的事件物件,只是修改其物件屬性而已,通過預分配物件的方式,避免了高併發下頻繁分配物件導致的 CPU 和記憶體飆升。 快取行填充避免偽共享,這也是 diruptor 最大的亮點,在 disruptor 中你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利用快取行填充可以保證不會造成 cacheline 失效從而造成頻繁從記憶體讀取導致的效能瓶頸 使用 CAS 自旋而不是 Reentrantlock 這樣重量級鎖來獲取生產者/消費者的 index,避免了鎖的開銷,提升併發能力。 使用 volatile 而不是鎖來修改同一個變數,在 disruptor 中生產者會競爭陣列的 index 坑位(用的 Sequence類的 value 值),disruptor 使用了 volatile 而不是鎖來保證了變數的可見性
另外 disruptor 提供了阻塞(publishEvent) 和非阻塞(tryPublishEvent)兩種方法,針對我們文章開頭 cobar 的使用場景,建議使用 tryPublishEvent 這種非阻塞的方式來向 ringbuffer 投遞事件,不然一旦阻塞會導致線上 cobar 執行執行緒停頓的重大故障!
disruptor 到底有多強悍,可能看聽資料大家沒有感覺,那我們來看一張針對 log4j2 的壓測圖
log4j2 總共有三種工作機制,全域性非同步(Loggers all async),Appender 非同步( Async Appender)以及同步(Sync),可以看到全域性非同步最快,幾乎是 Appender 非同步的 10 倍以上,為什麼同樣提非同步,效能相差這麼大,因為全域性非同步用的是 disruptor ,而 Appender 非同步用的是 ArrayBlockingQueue,可以看到 disruptor 被稱為高效能佇列之王的名頭可不是蓋的。
另外除了 disruptor,大家也可以看看 skywaking 的佇列,它的效能雖然沒有 disruptor 這麼強,但對一般的業務場景也是足夠的(在我司 cobar 壓測 5.5w/s,使用了 skywalking 後僅損失了 1.8%,也是很強悍的),它也是阻塞的,另外它在佇列滿的時候可以選擇「阻塞」,「覆蓋」,「忽略」三種策略,我們選擇了覆蓋。
更多精品文章,歡迎大家掃碼關注「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