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過渡,在進行用例管理模組開發之前,有必要把入門篇開發完成的程式碼部署到Linux系統Docker中,把部署流程走一遍,這個過程對後端設計有決定性影響。
本地執行
通過在Vue專案執行npm run serve
和在Django專案執行python manage.py runserver
,我們把專案在本地跑起來了,示意圖如下:
前端在本地啟了個Node伺服器,後端在本地啟了個Django伺服器,分別使用8080
和8000
埠。瀏覽器有個同源策略:域名、埠、協議三者一致才能進行訪問,否則會由於跨域訪問而被瀏覽器攔截。圖中前後端的埠不一致,出現了跨域,前端是無法直接請求後端的。解決辦法是在vue.config.js
中配置devServer
:
這是Node開的一個代理伺服器,當前端請求後端時,會先發向Node代理伺服器,Node代理伺服器以相同的引數向真正的後端伺服器進行請求,再把響應返回給前端。在本專案中,前端請求仍然是發給http://127.0.0.1:8080
,瀏覽器不會攔截,Node代理伺服器會幫你把請求轉發給後端8000
埠。
Nginx部署
搞懂了本地執行代理轉發,再來看看Nginx部署。Nginx本身是個伺服器,就像Node伺服器一樣,也可以看做Apache Tomcat。Vue專案使用npm run build
命令把程式碼構建為dist
目錄靜態檔案,放到Nginx伺服器中載入出來,結合Docker示意圖如下:
相比於本地執行,Nginx部署時,前端變化比較大,一:dist
靜態檔案拷貝到了/usr/share/nginx/html
目錄中,二:對/
路徑來說,Nginx會監聽80
埠,三:對/api
路徑來說,Nginx會把請求轉發到後端伺服器埠,這也叫做反向代理。後端沒有什麼變化,為了和本地執行看著有點區別,把埠稍微改了下,Docker內部使用80
埠。
這裡比較關鍵的是理解Docker teprunner-frontend
、Docker teprunner-backend
、Linux
三者之間的關係。如果不知道Docker,那麼應該聽說過虛擬機器,Docker從概念上理解就像是虛擬機器,這三者可以看做是三臺主機。Linux
的IP是172.16.25.131
,80
埠對映到了Docker teprunner-frontend
的80
埠,8099
埠對映到了Docker teprunner-backend
的80
埠,如圖中下方雙向箭頭所示。在Linux
上訪問http://127.0.0.1
,能開啟登入頁面,但是無法向後端發起請求,因為從80
埠直接請求8099
埠,跨域了。解決辦法是在Docker teprunner-frontend
藉助Nginx進行反向代理,把請求先傳送到Nginx伺服器,再轉發給Linux
的8099
埠。
不能在
Docker teprunner-frontend
中把/api
的代理設定為http://127.0.0.1:8099
,因為這個Docker容器的8099
埠並沒有啟用,啟用的是Linux
這臺機器上的8099
埠,所以需要通過IP
來指定。
整體思路明確了,接下來就開始動手操作。
編寫deploy指令碼
前端
開啟teprunner-frontend
資料夾,新建deploy/nginx.conf
檔案:
/
路徑從user/share/nginx/html
讀檔案,入口為index.html
,/api
轉發到http://172.16.25.131:8099
。這個檔案會拷貝到Docker映象中。新建Dockerfile
檔案:
FROM
定義了基礎映象,可以理解為作業系統,前端專案基於nginx
來構建。WORKDIR
定義了映象當前工作目錄,意思是在執行後面COPY
操作時,映象目錄用哪一個。COPY
分別把dist
靜態檔案和nginx.conf
配置檔案拷貝到映象中,COPY
指令第一個引數是本機目錄,第二個引數是映象目錄。映象目錄通過WORKDIR
來指定,本機目錄通過Docker上下文來指定,新建build.sh
檔案:
DockerContext
指定了Docker上下文為teprunner-frontend
根目錄。這裡的Shell指令碼有兩個階段,第1階段是使用node
編譯:
docker run # 執行映象
--rm # 執行後刪除容器
-v $(pwd)/../:/data/src # $(pwd)指當前工作目錄,把根目錄掛載到data/src
-v /root/.npm/_logs:/root/.npm/_logs # 掛載日誌檔案
-w /data/src/ # 映象當前工作目錄
$BUILDER_IMAGE # 執行映象為node:latest,用node編譯前端程式碼
/bin/sh -c "npm install && npm run build" # /bin/sh是shell可執行程式,呼叫執行npm命令
第2階段是打包成Docker映象:
docker build # 構建映象
-f $Dockerfile # 指定Dockerfile檔案位置
-t $PkgName # 映象包名
$DockerContext # Docker上下文
後端
後端也是類似的,先新建deploy/Dockerfile
檔案:
後端專案基於python:3.8
來構建,接著設定了時區,COPY . .
把Django原始檔直接複製到了映象目錄/app/release
中,RUN
指令執行pip install
命令安裝依賴包,CMD
和RUN
有點區別,RUN
指令在docker build
時就執行,CMD
指令在docker run
時才執行,預定義啟動命令。
這裡簡化了遷移資料庫
migrate
等啟動命令,伺服器資料庫和本地用的同一個。
再新建build.sh
檔案:
Python程式碼不需要編譯,打包成Docker映象就可以了。
部署到Ubuntu系統Docker
Linux系統是核心版本,它有很多發行版本,比如CentOS、Ubuntu,本文采用了Ubuntu,只有一個原因,它長的好看。
大學室友曾經衝動地把Windows系統換成了Ubuntu,還天天跟我們炫耀有多酷炫有多牛逼,過了兩三天發現Office不好用,也玩不了遊戲,就又換回來了。哈哈,Ubuntu平時玩玩就好了,除非是做Linux核心開發。
下載軟體:
- VMware 破解版
- Ubuntu Desktop 20.04
安裝過程此處不再另加贅述。開啟虛擬機器的Ubuntu:
開啟Terminal,輸入su
,輸入密碼,切換到root
:
發現缺少許可權就
su
一下。
安裝curl
:
apt-get install curl
安裝docker
:
curl -fsSL https://get.docker.com | bash -s docker --mirror Aliyun
使用ifconfig
查詢虛擬機器IP:
不要選擇.git
和node_modules
資料夾,把teprunner-frontend
打成壓縮包。不要選擇.git
和__pycache__
資料夾,把teprunner-backend
打成壓縮包。複製前後端壓縮包到虛擬機器Documents解壓:
Ubuntu Desktop的好處是提供了影像化操作介面,適合我這種小白使用者。使用命令列編輯工具vi
或者圖形編輯工具gedit
編輯teprunner-frontend/deploy/nginx.conf
檔案中/api
轉發地址為你的虛擬機器實際IP地址:
開啟兩個Terminal,分別cd
到teprunner-frontend/deploy
和teprunner-backend/deploy
,執行./build.sh
命令。
如果執行提示
^M
之類報錯,那是因為在Windows編輯後複製到Linux格式不一致,使用apt-get install dos2unix
命令安裝工具後進行格式轉化,比如dos2unix build.sh
、dos2unix Dockerfile
。
前端構建截圖:
第一次因為要下載node依賴包和拉取nginx映象,會比較慢,第二次就快很多了。
後端構建截圖:
第一次因為要拉取python映象,會比較慢,第二次就快多了。
都構建完成後,輸入docker images
命令就能看到打包好的Docker映象了:
啟動前端映象:
docker run -p 80:80 teprunner-frontend
啟動後端映象:
docker run -p 8099:80 teprunner-backend
映象啟動後就變成了Docker容器,可以理解為一臺虛擬主機。
-p
引數用於對映Ubuntu埠和Docker埠。可以新增-d
引數讓容器在後臺執行。docker ps -a
檢視容器,docker kill CONTAINER
或docker stop CONTAINER
退出容器。
最後可以在虛擬機器中訪問http:127.0.0.1
進行登入了,本地機器想要訪問的話,需要把127.0.0.1
改為你的虛擬機器實際IP,比如http://172.16.25.131
。
小結
本文先介紹了本地執行和Nginx部署的示意圖,涉及到跨域訪問和反向代理。接著編寫deploy指令碼,編譯程式碼,構建映象。最後部署到Ubuntu系統的Docker中執行起來。在使用過程中,也感受到了Docker這一劃時代技術的魅力,如果沒有Docker,我們需要在Ubuntu上面安裝nginx、node、python等軟體,有了Docker,我們只需要安裝Docker,其他都基於Docker映象構建就可以了。teprunner測試平臺的用例採用的是程式碼形式,這就涉及到了程式碼存放位置的問題,為了讓pytest能呼叫執行,肯定是存放到檔案裡面的。本文實踐給了個重要提醒,如果後端把程式碼直接寫入磁碟檔案,每次打包映象部署後,就會把已儲存的用例程式碼抹掉。解決這個問題的第一個辦法是用K8S,第二個辦法是把程式碼存資料庫。學習版採用了第二個辦法存資料庫,執行時動態從資料庫拿程式碼生成檔案。第一個辦法思路借鑑:
最後,簡單聊下Docker和K8S,Docker是Docker公司的,K8S是Google的,Docker是家小公司搞的,在建立之初,並沒有考慮到“容器編排”這個功能,2014年 Google推出Kubernetes用於解決大規模場景下Docker容器編排的問題,2016年Kubernetes釋出CRI統一介面,雖然Docker也在2016年釋出了Docker Swarm,帶來了Docker在多主機多容器的編排解決方案,但是已經無法阻擋K8S取得這場容器編排戰爭的勝利。
參考資料:
https://www.cnblogs.com/riwang/p/11883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