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why的第86篇原創文章
在早期文章裡面我曾經寫過布隆過濾器:
哎,這糟糕透頂的排版,一言難盡.......
其實寫文章和寫程式碼一樣。
看到一段辣眼睛的程式碼,正想口吐芬芳:這是哪個煞筆寫的程式碼?
結果定睛一看,程式碼上寫的作者居然是自己。
甚至還不敢相信,還要開啟看一下 git 的提交記錄。
發現確實是自己幾個月前親手敲出來,並且提交的程式碼。
於是默默的改掉。
出現這種情況我也常常安慰自己:沒事,這是好事啊,說明我在進步。
好了,說正事。
當時的文章裡面我說布隆過濾器的內部原理我說不清楚。
其實我只是懶得寫而已,這玩意又不復雜,有啥說不清楚的?
布隆過濾器
布隆過濾器,在合理的使用場景中具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由於使用場景是在大量資料的場景下,所以這東西類似於秒殺,雖然沒有真的落地用過,但是也要說的頭頭是道。
常見於面試環節:比如大集合中重複資料的判斷、快取穿透問題等。
先分享一個布隆過濾器在騰訊短視訊產品中的真實案例:
https://toutiao.io/posts/mtrvsx/preview
那麼布隆過濾器是怎麼做到上面的這些需求的呢?
首先,布隆過濾器並不儲存原始資料,因為它的功能只是針對某個元素,告訴你該元素是否存在而已。並不需要知道布隆過濾器裡面有哪些元素。
當然,如果我們知道容器裡面有哪些元素,就可以知道一個元素是否存在。
但是,這樣我們需要把出現過的元素都儲存下來,大資料量的情況下,這樣的儲存就非常的佔用空間。
布隆過濾器是怎麼做到不儲存元素,又知道一個元素是否存在呢?
說破了其實就很簡單:一個長長的陣列加上幾個 Hash 演算法。
在上面的示意圖中,一共有三個不同的 Hash 演算法、一個長度為 10 的陣列,陣列裡面儲存的是 bit 位,只放 0 和 1。初始為 0。
假設現在有一個元素 [why] ,要經過這個布隆過濾器。
首先 [why] 分別經過三個 Hash 演算法,得出三個不同的數字。
Hash 演算法可以保證得出的數字是在 0 到 9 之間,即不超過陣列長度。
我們假設計算結果如下:
Hash1(why)=1 Hash2(why)=4 Hash3(why)=8
對應到圖片中就是這樣的:
這時,如果再來一個元素 [why],經過 Hash 演算法得出的下標還是 1,4,8,發現陣列對應的位置上都是 1。表明這個元素極有可能出現過。
注意,這裡說的是極有可能。也就是說會存在一定的誤判率。
我們先再存入一個元素 [jay]。
Hash1(jay)=0 Hash2(jay)=5 Hash3(jay)=8
此時,我們把兩個元素匯合一下,就有了下面這個圖片:
其中的下標為 8 的位置,比較特殊,兩個元素都指向了它。
這個圖片這樣看起來有點難受,我美化一下:
好了,現在這個陣列變成了這樣:
你說,你只看這個玩意,你能知道這個過濾器裡面曾經有過 why 和 jay 嗎?
別說你不知道了,就連過濾器本身都不知道。
現在,假設又來了一個元素 [Leslie],經過三個 Hash 演算法,計算結果如下:
Hash1(Leslie)=0 Hash2(Leslie)=4 Hash3(Leslie)=5
通過上面的元素,可以知道此時 0,4,5 這三個位置上都是 1。
布隆過濾器就會覺得這個元素之前可能出現過。於是就會返回給呼叫者:[Leslie]曾經出現過。
但是實際情況呢?
其實我們心裡門清,[Leslie] 不曾來過。
這就是誤報的情況。
這就是前面說的:布隆過濾器說存在的元素,不一定存在。
而一個元素經過某個 hash 計算後,如果對應位置上的值是 0,那麼說明該元素一定不存在。
但是它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不支援刪除。
為什麼?
假設要刪除 [why],那麼就要把 1,4,8 這三個位置置為 0。
但是你想啊,[jay] 也指向了位置 8 呀。
如果刪除 [why] ,位置 8 變成了 0,那麼是不是相當於把 [jay] 也移除了?
為什麼不支援刪除就致命了呢?
你又想啊,本來布隆過濾器就是使用於大資料量的場景下,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過濾器的陣列中為 1 的位置越來越多,帶來的結果就是誤判率的提升。從而必須得進行重建。
所以,文章開始舉的騰訊的例子中有這樣一句話:
除了刪除這個問題之外,布隆過濾器還有一個問題:查詢效能不高。
因為真實場景中過濾器中的陣列長度是非常長的,經過多個不同 Hash 函式後,得到的陣列下標在記憶體中的跨度可能會非常的大。跨度大,就是不連續。不連續,就會導致 CPU 快取行命中率低。
這玩意,這麼說呢。就當八股文背起來吧。
踏雪留痕,雁過留聲,這就是布隆過濾器。
如果你想玩一下布隆過濾器,可以訪問一下這個網站:
https://www.jasondavies.com/bloomfilter/
左邊插入,右邊查詢:
如果要布隆過濾器支援刪除,那麼怎麼辦呢?
有一個叫做 Counting Bloom Filter。
它用一個 counter 陣列,替換陣列的位元位,這樣一位元的空間就被擴大成了一個計數器。
用多佔用幾倍的儲存空間的代價,給 Bloom Filter 增加了刪除操作。
這也是一個解決方案。
但是還有更好的解決方案,那就是布穀鳥過濾器。
另外,關於布隆過濾器的誤判率,有一個數學推理公式。很複雜,很枯燥,就不講了,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http://pages.cs.wisc.edu/~cao/papers/summary-cache/node8.html
布穀鳥 hash
布穀鳥過濾器,第一次出現是在 2014 年釋出的一篇論文裡面:《Cuckoo Filter: Practically Better Than Bloom》
https://www.cs.cmu.edu/~dga/papers/cuckoo-conext2014.pdf
但是在講布穀鳥過濾器之前,得簡單的鋪墊一下 Cuckoo hashing,也就是布穀鳥 hash 的知識。
因為這個詞是論文的關鍵詞,在文中出現了 52 次之多。
Cuckoo hashing,最早出現在這篇 2001 年的論文之中:
https://www.cs.tau.ac.il/~shanir/advanced-seminar-data-structures-2009/bib/pagh01cuckoo.pdf
主要看論文的這個地方:
它的工作原理,總結起來是這樣的:
它有兩個 hash 表,記為 T1,T2。
兩個 hash 函式,記為 h1,h2。
當一個不存在的元素插入的時候,會先根據 h1 計算出其在 T1 表的位置,如果該位置為空則可以放進去。
如果該位置不為空,則根據 h2 計算出其在 T2 表的位置,如果該位置為空則可以放進去。
如果該位置不為空,就把當前位置上的元素踢出去,然後把當前元素放進去就行了。
也可以隨機踢出兩個位置中的一個,總之會有一個元素被踢出去。
被踢出去的元素怎麼辦呢?
沒事啊,它也有自己的另外一個位置。
論文中的虛擬碼是這樣的:
看不懂沒關係,我們畫個示意圖:
上面的圖說的是這樣的一個事兒:
我想要插入元素 x,經過兩個 hash 函式計算後,它的兩個位置分別為 T1 表的 2 號位置和 T2 表的 1 號位置。
兩個位置都被佔了,那就隨機把 T1 表 2 號位置上的 y 踢出去吧。
而 y 的另一個位置被 z 元素佔領了。
於是 y 毫不留情把 z 也踢了出去。
z 發現自己的備用位置還空著(雖然這個備用位置也是元素 v 的備用位置),趕緊就位。
所以,當 x 插入之後,圖就變成了這樣:
上面這個圖其實來源就是論文裡面:
這種類似於套娃的解決方式看是可行,但是總是有出現迴圈踢出導致放不進 x 的問題。
比如上圖中的(b)。
當遇到這種情況時候,說明布穀鳥 hash 已經到了極限情況,應該進行擴容,或者 hash 函式的優化。
所以,你再次去看虛擬碼的時候,你會明白裡面的 MaxLoop 的含義是什麼了。
這個 MaxLoop 的含義就是為了避免相互踢出的這個過程執行次數太多,設定的一個閾值。
其實我理解,布穀鳥 hash 是一種解決 hash 衝突的騷操作。
如果你想上手玩一下,可以訪問這個網站:
http://www.lkozma.net/cuckoo_hashing_visualization/
當踢來踢去了 16 (MaxLoop)次還沒插入完成後,它會告訴你,需要 rehash 並對陣列擴容了:
布穀鳥 hash 就是這麼一回事。
接著,我們看布穀鳥過濾器。
布穀鳥過濾器
布穀鳥過濾器的論文《Cuckoo Filter: Practically Better Than Bloom》開篇第一頁,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直接和布隆過濾器正面剛:我布穀鳥過濾器,就是比你屌一點。
上來就指著別人的軟肋懟:
標準的布隆過濾器的一大限制是不能刪除已經存在的資料。如果使用它的變種,比如 Counting Bloom Filter,但是空間卻被撐大了 3 到 4 倍,巴拉巴拉巴拉......
而我就不一樣了:
這篇論文將要證明的是,與標準布隆過濾器相比,支援刪除並不需要在空間或效能上提出更高的開銷。
布穀鳥過濾器是一個實用的資料結構,提供了四大優勢:
1.支援動態的新增和刪除元素。 2.提供了比傳統布隆過濾器更高的查詢效能,即使在接近滿的情況下(比如空間利用率達到 95% 的時候)。 3.比諸如商過濾器(quotient filter,另一種過濾器)之類的替代方案更容易實現。 4.如果要求錯誤率小於3%,那麼在許多實際應用中,它比布隆過濾器佔用的空間更小。
布穀鳥過濾器的 API 無非就是插入、查詢和刪除嘛。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插入,看一下:
論文中的部分,你大概瞟一眼,看不明白沒關係,我這不是馬上給你分析一波嗎。
插入部分的虛擬碼,可以看到一點布穀鳥 hash 的影子,因為就是基於這個東西來的。
那麼最大的變化在什麼地方呢?
無非就是 hash 函式的變化。
看的我目瞪狗呆,心想:還有這種騷操作呢?
首先,我們回憶一下布穀鳥 hash,它儲存的是插入元素的原始值,比如 x,x 會經過兩個 hash 函式,如果我們記陣列的長度為 L,那麼就是這樣的:
p1 = hash1(x) % L p2 = hash2(x) % L
而布穀鳥過濾器計算位置是怎樣的呢?
h1(x) = hash(x), h2(x) = h1(x) ⊕ hash(x’s fingerprint).
我們可以看到,計算 h2(位置2)時,對 x 的 fingerprint 進行了一個 hash 計算。
“指紋”的概念一會再說,我們先關注位置的計算。
上面演算法中的異或運算確保了一個重要的性質:位置 h2 可以通過位置 h1 和 h1 中儲存的“指紋”計算出來。
說人話就是:只要我們知道一個元素的位置(h1)和該位置裡面儲存的“指紋”資訊,那麼我們就可以知道該“指紋”的備用位置(h2)。
因為使用的異或運算,所以這兩個位置具有對偶性。
只要保證 hash(x’s fingerprint) !=0,那麼就可以確保 h2!=h1,也就可以確保,不會出現自己踢自己的死迴圈問題。
另外,為什麼要對“指紋”進行一個 hash 計算之後,在進行異或運算呢?
論文中給出了一個反證法:如果不進行 hash 計算,假設“指紋”的長度是 8bit,那麼其對偶位置算出來,距離當前位置最遠也才 256。
為啥,論文裡面寫了:
因為如果“指紋”的長度是 8bit,那麼異或操作只會改變當前位置 h1(x) 的低 8 位,高位不會改變。
就算把低 8 位全部改了,算出來的位置也就是我剛剛說的:最遠 256 位。
所以,對“指紋”進行雜湊處理可確保被踢出去的元素,可以重新定位到雜湊表中完全不同的儲存桶中,從而減少雜湊衝突並提高表利用率。
然後這個 hash 函式還有個問題你發現了沒?
它沒有對陣列的長度進行取模,那麼它怎麼保證計算出來的下標一定是落在陣列中的呢?
這個就得說到布穀鳥過濾器的另外一個限制了。
其強制陣列的長度必須是 2 的指數倍。
2 的指數倍的二進位制一定是這樣的:10000000...(n個0)。
這個限制帶來的好處就是,進行異或運算時,可以保證計算出來的下標一定是落在陣列中的。
這個限制帶來的壞處就是:
布穀鳥過濾器:我支援刪除操作。 布隆過濾器:我不需要限制長度為 2 的指數倍。 布穀鳥過濾器:我查詢效能比你高。 布隆過濾器:我不需要限制長度為 2 的指數倍。 布穀鳥過濾器:我空間利用率也高。 布隆過濾器:我不需要限制長度為 2 的指數倍。 布穀鳥過濾器:我煩死了,TMD!
接下來,說一下“指紋”。
這是論文中第一次出現“指紋”的地方。
“指紋”其實就是插入的元素進行一個 hash 計算,而 hash 計算的產物就是 幾個 bit 位。
布穀鳥過濾器裡面儲存的就是元素的“指紋”。
查詢資料的時候,就是看看對應的位置上有沒有對應的“指紋”資訊:
刪除資料的時候,也只是抹掉該位置上的“指紋”而已:
由於是對元素進行 hash 計算,那麼必然會出現“指紋”相同的情況,也就是會出現誤判的情況。
沒有儲存原資料,所以犧牲了資料的準確性,但是隻儲存了幾個 bit,因此提升了空間效率。
說到空間利用率,你想想布穀鳥 hash 的空間利用率是多少?
在完美的情況下,也就是沒有發生雜湊衝突之前,它的空間利用率最高只有 50%。
因為沒有發生衝突,說明至少有一半的位置是空著的。
除了只儲存“指紋”,布穀鳥過濾器還能怎麼提高它的空間利用率的呢?
看看論文裡面怎麼說的:
前面的(a)、(b)很簡單,還是兩個 hash 函式,但是沒有用兩個陣列來存資料,就是基於一維陣列的布穀鳥 hash ,核心還是踢來踢去,不多說了。
重點在於(c),對陣列進行了展開,從一維變成了二維。
每一個下標,可以放 4 個元素了。
這樣一個小小的轉變,空間利用率從 50% 直接到了 98%:
我就問你怕不怕?
上面截圖的論文中的第一點就是在陳訴這樣一個事實:
當 hash 函式固定為 2 個的時候,如果一個下標只能放一個元素,那麼空間利用率是 50%。
但是如果一個下標可以放 2,4,8 個元素的時候,空間利用率就會飆升到 84%,95%,98%。
到這裡,我們明白了布穀鳥過濾器對布穀鳥 hash 的優化點和對應的工作原理。
看起來一切都是這麼的完美。
各項指標都比布隆過濾器好,主打的是支援刪除的操作。
但是真的這麼好嗎?
當我看到論文第六節的這一段的時候,沉默了:
對重複資料進行限制:如果需要布穀鳥過濾器支援刪除,它必須知道一個資料插入過多少次。不能讓同一個資料插入 kb+1 次。其中 k 是 hash 函式的個數,b 是一個下標的位置能放幾個元素。
比如 2 個 hash 函式,一個二維陣列,它的每個下標最多可以插入 4 個元素。那麼對於同一個元素,最多支援插入 8 次。
例如下面這種情況:
why 已經插入了 8 次了,如果再次插入一個 why,則會出現迴圈踢出的問題,直到最大迴圈次數,然後返回一個 false。
怎麼避免這個問題呢?
我們維護一個記錄表,記錄每個元素插入的次數就行了。
雖然邏輯簡單,但是架不住資料量大呀。你想想,這個表的儲存空間又怎麼算呢?
想想就難受。
如果你要用布穀鳥過濾器的刪除操作,那麼這份難受,你不得不承受。
最後,再看一下各個型別的過濾器的對比圖吧:
還有,其中的數學推理過程,不說了,看的眼睛疼,而且看這玩意容易掉頭髮。
荒腔走板
你知道為什麼叫做“布穀鳥”嗎?
布穀鳥,又叫杜鵑。
《本草綱目》有這樣的記載:“鳲鳩不能為巢,居他巢生子”。這裡描述的就是杜鵑的巢寄生行為。巢寄生指的是鳥類自己不築巢,把卵產在其他種類鳥類的巢中,由宿主代替孵化育雛的繁殖方式,包括種間巢寄生(寄生者和宿主為不同物種)和種內巢寄生(寄生者和宿主為同一物種)。現今一萬多種鳥類中,有一百多種具有巢寄生的行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大杜鵑。
就是說它自己把蛋下到別的鳥巢中,讓別的鳥幫它孵小雞。哦不,孵小鳥。
小杜鵑孵出來了後,還會把同巢的其他親生鳥蛋推出鳥巢,好讓母鳥專注於餵養它。
我的天吶,這也太殘忍了吧。
但是這個“推出鳥巢”的動作,不正和上面描述的演算法是一樣的嗎?
只是我們的演算法還更加可愛一點,被推出去的鳥蛋,也就是被踢出去的元素,會放到另外一個位置上去。
我查閱資料的時候,當我知道布穀鳥就是杜鵑鳥的時候我都震驚了。
好多詩句裡面都有杜鵑啊,比如我很喜歡的,唐代詩人李商隱的《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自古以來。對於這詩到底是在說“悼亡”還是“自傷”的爭論就沒停止過。
但是這重要嗎?
對我來說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適當的時機,適當的氣氛下,回憶起過去的事情的時候能適當的來上一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而不是說:哎,現在想起來,很多事情沒有好好珍惜,真TM後悔。
哦,對了。
寫文章的時候我還發現了一件事情。
布隆過濾器是 1970,一個叫做 Burton Howard Bloom 的大佬提出來的東西。
我寫這些東西的時候,就想看看大佬到底長什麼樣子。
但是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我在牆內牆外翻了個底朝天,居然沒有找到大佬的任何一張照片。
我的尋找,止步於發現了這個網站:
https://www.quora.com/Where-can-one-find-a-photo-and-biographical-details-for-Burton-Howard-Bloom-inventor-of-the-Bloom-filter
這個問題應該是在 9 年前就被人問出來了,也就是 2012 年的時候:
確實是在網上沒有找到關於 Burton Howard Bloom 的照片。
真是一個神奇又低調的大佬。
有可能是一個傾國傾城的美男子吧。
最後說一句(求關注)
才疏學淺,難免會有紕漏,如果你發現了錯誤的地方,可以在後臺提出來,我對其加以修改。
感謝您的閱讀,我堅持原創,十分歡迎並感謝您的關注。
我是 why,一個主要寫程式碼,經常寫文章,偶爾拍視訊的程式猿。
還有,歡迎關注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