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鐘快速掌握HashMap底層實現原理(圖文詳解)

柚子-youzi發表於2020-11-26

HashMap概述

HashMap實現了Map介面,我們常用HashMap進行put和get操作讀存鍵值對資料。下面介紹基於jdk1.8深入瞭解HashMap底層原理。

開始之前,記得點贊收藏加關注哦 ,需要下載PDF版本和獲取更多知識點、面試題的朋友可以點一點下方連結免費領取

連結:點這裡!!! 799215493 暗號:CSDN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HashMap資料結構

HashMap實際是一種“陣列+連結串列”資料結構。在put操作中,通過內部定義演算法尋止找到陣列下標,將資料直接放入此陣列元素中,若通過演算法得到的該陣列元素已經有了元素(俗稱hash衝突,連結串列結構出現的實際意義也就是為了解決hash衝突的問題)。將會把這個陣列元素上的連結串列進行遍歷,將新的資料放到連結串列末尾。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儲存資料的物件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我們從jdk1.8原始碼看出儲存物件Node實際是實現Map.Entry物件介面。

hash:通過hash演算法的出來的值。hash值的演算法我們看下HashMap原始碼的實現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不同的資料型別的hashCode計算的方法不一樣,我們看下String和Integer兩種資料型別的hashCode演算法

String.hashCode()

public int hashCode() {
        int h = hash;
        if (h == 0 && value.length > 0) {
            char val[] = value;

            for (int i = 0; i < value.length; i++) {
                h = 31 * h + val[i];
            }
            hash = h;
        }
        return h;
    }

通過將字串轉換成char陣列,使用公式s[0]*31^(n-1) + s[1]*31^(n-2) + … + s[n-1]進行計算得出最後的值。val[i]值是對應字元的ASCII值.在看到這裡的時候,這裡為什麼使用了一個31作為相乘因子(能為啥,還不是為了效能考慮,那為什麼使用31效能能得到優化呢),這裡可以延伸討論。

Integer.hashCode()

public static int hashCode(int value) {
        return value;
    }

直接返回值.

key:儲存資料的key

value:儲存資料的value

next:下一個資料,出現雜湊衝突時,該陣列元素會出現連結串列結構,會使用next指向連結串列中下一個元素

物件連結串列結構導致的問題

通過雜湊演算法從尋止上能夠高效的找到對應的下標,但是隨著資料的增長,雜湊衝突碰撞過多。在尋找資料上,找到該來連結串列,會通過遍歷在尋找對應資料,如此將會使得get資料效率越來越低。在jdk1.8中,連結串列元素數量大於等於8將會重組該連結串列結構形成為“紅黑樹結構”,這種結構使得在hash衝突碰撞過多情況下,get效率比連結串列的效率高很多。

HashMap put儲存資料是如何處理的

HashMap有幾個重要的變數

transient Node<K,V>[] table;
int threshold;
final float loadFactor;
int modCount;  
int size;

table:儲存陣列的變數,初始長度為16通過原始碼看出在第一次進行resize擴容(java是靜態語言,在定義陣列初始化時,需要定義陣列的長度,在map資料增長後,內部機制會進行重新定義一個陣列做到擴容的操作)初始化時,會將預設靜態變數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賦給陣列長度進行初始化。

loadFactor:資料的增長因子,預設為0.75。在進行擴容操作會使用到。

threshold:允許的最大的儲存的元素數量,通過length陣列長度*loadFactor增長因子得出

modCount:記錄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次數,put操作(覆蓋值不計算)以及其他…

size:實際儲存的元素數量

put的流程

直接通過原始碼分析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 判斷陣列是否為空,長度是否為0,是則進行擴容陣列初始化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 通過hash演算法找到陣列下標得到陣列元素,為空則新建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else {
            Node<K,V> e; K k;
             // 找到陣列元素,hash相等同時key相等,則直接覆蓋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
            // 該陣列元素在連結串列長度>8後形成紅黑樹結構的物件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else {
                // 該陣列元素hash相等,key不等,同時連結串列長度<8.進行遍歷尋找元素,有就覆蓋無則新建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if ((e = p.next) == null) {
                        // 新建連結串列中資料元素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 連結串列長度>=8 結構轉為 紅黑樹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p = e;
                }
            }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V oldValue = e.valu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e.value = value;
                afterNodeAccess(e);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便於理解,花了一下圖。如下圖示(畫工不是很好,見諒見諒)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下圖是一位大神級別畫的圖,引用一下便於理解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1、首選判斷table是否為空,陣列長度為空,將會進行第一次初始化。(在例項化HashMap是,並不會進行初始化陣列)

2、進行第一次resize()擴容之後。開始通過hash演算法定址找到陣列下標。若陣列元素為空,則建立新的陣列元素。若陣列元素不為空,同時hash相等,key不相等,同時不是TreeNode資料物件,將遍歷該陣列元素下的連結串列元素。若找到對應的元素,則覆蓋,如果沒有找到,就新建元素,放入上一個連結串列元素的next中,在放入元素之後,如果條件滿足"連結串列元素長度>8",則將該連結串列結構轉為"紅黑樹結構"。

3、找到對應的陣列元素或者連結串列元素,同時建立新的資料元素或者覆蓋元素之後。如果條件滿足元素大小size>允許的最大元素數量threshold,則再一次進行擴容操作。每次擴容操作,新的陣列大小將是原始的陣列長度的兩倍。

4、put操作完成。

呼叫put方法示例

下面通過使用例子介紹這個過程

HashMap<Integer, String> hashMap = new HashMap<Integer, String>(4, 0.75f);// 1
int a1 = 1;
int a2 = 2;
int a3 = 5;
System.out.println(String.valueOf(a1&3) + " " + String.valueOf(a2&3)+ " " + String.valueOf(a3&3));// 1 2 1 陣列下標
hashMap.put(a1, "1");// 2
hashMap.put(a2, "2");// 3
hashMap.put(a3, "5");// 4

1、建立了一個HashMap物件,初始化initialCapacity為4,增長因子為0.75。threshold初始化為4

2、進行了第一次put,因為table為空,進行了第一次resize()擴容操作,陣列進行初始化,預設為16. threshold變為3。同時通過hash演算法(陣列長度n-1 & hash)即為1。

3、第二次put操作,同時獲取陣列下標為2,此時陣列下標為2當前沒有陣列元素,則直接建立資料元素放入

4、第三次put操作,得到陣列下標為1已經有了一個陣列元素。同時我們知道儲存資料的Node物件中又一個next,則新的此時的資料元素放入上一個連結串列中next為空的Node中的next中。

形成了如下圖的資料結構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結論:通過hash演算法進行計算的出來的陣列下標,有一定概率會導致hash衝突,那在一個陣列元素中,存在hash值一樣的key,key卻不相等。為了解決這一個hash衝突問題,使用了連結串列結構進行處理。

HashMap擴容resize()

java是靜態方法,在陣列進行初始化時,必須給一個陣列長度。HashMap定義預設的陣列長度為16。條件滿足元素size>允許的最大元素數量threshold。則進行擴容。一般來說,在put操作中,HashMap至少進行了一次擴容(第一次為初始化)。

我們在原有的示例加入如下

int a4 = 6;
hashMap.put(a4, "6");

形成了新的結構,如下圖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放入了2:2的next中,此時size=4,threshold>3,條件滿足size>threshold,進行擴容resize()操作

final Node<K,V>[] resize() {
        Node<K,V>[] oldTab = table;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0 : oldTab.length;
        int oldThr = threshold;
        int newCap, newThr = 0;
        if (oldCap > 0) {
            // 超過最大限制,不進行擴容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oldTab;
            }
            // 進行原始長度*2擴容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oldThr << 1; // double threshold
        }
        // 第一次初始化
        else if (oldThr > 0) // initial capacity was placed in threshold
            newCap = oldThr;
        else {               // zero initial threshold signifies using defaults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 第一次初始化
        if (newThr == 0)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 新的最大允許元素數量值
        threshold = newThr;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 新的陣列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table = newTab;
        if (oldTab != null) {
            // 遍歷老陣列
            for (int j = 0; j < oldCap; ++j) {
                Node<K,V> e;
                if ((e = oldTab[j]) != null) {
                    oldTab[j] = null;
                    // 直接按照原始索引放入新陣列中
                    if (e.next == null)
                        newTab[e.hash & (newCap - 1)] = e;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else { // preserve order
                        // 遍歷連結串列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do {
                            next = e.next;
                            // 放入原索引
                            if ((e.hash & oldCap) == 0) {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 原索引+oldCap
                            else {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if (loTail != null) {
                            loTail.next = null;
                            newTab[j] = loHead;
                        }
                        if (hiTail != null) {
                            hiTail.next = null;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
                }
            }
        }
        return newTab;
    }

在put6:6之後,直接就執行了擴容,新陣列長度為8,新的結構如下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在新的結構中,將原始的陣列下標為1和2連結串列元素均勻分佈新陣列的其他陣列元素中。此間擴容的變化的過程如下

老陣列長度為4,通過演算法得出資料的下標1:1為1,5:5為1,2:2和6:6為2

1(1:1 == > 5:5)

2(2:2 == > 6:6)

在進行擴容操作是,陣列元素連結串列中的第一個陣列下標不會產生變化,在遍歷連結串列其他元素中通過演算法"e.hash & oldCap"!=0則將連結串列元素放入新資料陣列下標為[原始資料下標+原始資料長度]

再次引用大神的圖,便於理解擴容的資料移動變化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在擴容操作中,因無需重新計算hash值,同時均勻將連結串列衝突的元素均勻分佈到新的陣列中。這設計實在是巧妙。

get尋找資料

final Node<K,V> getNode(int hash, Object key) {
        Node<K,V>[] tab; Node<K,V> first, e; int n; K k;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first = tab[(n - 1) & hash]) != null) {
            if (first.hash == hash && // always check first node
                ((k = first.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first;
            if ((e = first.next) != null) {
                if (first instanceof TreeNode)
                    return ((TreeNode<K,V>)first).getTreeNode(hash, key);
                do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e;
                } while ((e = e.next) != null);
            }
        }
        return null;
    }

get方法比較簡單,基本流程為通過key的hashCode和定址演算法得到陣列下標,若陣列元素中的key和hash相等,則直接返回。若不想等,同時存在連結串列元素,則遍歷連結串列元素進行匹配。由於1.8引用了紅黑樹結構,在連結串列元素過多時,1.8的實現將比1.7在get和put操作上效率高上很多。

在本文中,未詳細說明,定址的演算法的優越性和紅黑樹的優點。這裡不進行討論。

總結

我這裡準備了一線大廠面試資料和我原創的超硬核PDF技術文件,以及我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多套簡歷模板(不斷更新中),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心儀的工作!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點一點下方連結免費領取

連結:點這裡!!! 799215493 暗號:CSDN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