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軟體供應鏈”,可能是對開源生態的一次重要重構

徐九發表於2020-11-20

大教堂與集市

技術編輯:徐九丨釋出自:思否編輯部

關注開源的朋友應該都聽說過《大教堂與集市》這本書,書中對大教堂與集市進行了很形象的兩種比喻。

大教堂給人的感覺,就像機構或者企業中傳統的軟體專案從立項到完結,有著詳盡的流程規劃以及質量把控;而開源軟體更像集市的發展,沒有既定的標準、沒有嚴格的監管、沒有明確的方向,看起來亂哄哄的雜亂無章,但卻誕生了紅帽、Android 和 iOS 這類基於開源的產物。

不可否認,開源本身確實存在著一些“隱痛”,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生態的割裂與分化,並且沒有一條基於開源構建出的可行的商業模式,特別是在國內,各大企業、廠商雖然都在積極投身開源,嘗試將開源與商業進行融合,但能夠真的將開源商業模式跑通的寥寥無幾。

為了讓國內的開源軟體生態得以良好發展、發揮出開源真正的價值,11 月中旬,在南京舉辦的開源軟體供應鏈 2020 峰會中,各界開源人士圍繞現代軟體構建模式的關鍵供應關係網路進行了為期兩天的探討,而這次會議的主題 —— 「開源軟體供應鏈」,可能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之一。這一條“供應鏈”,很可能將對開源生態進行一次重要重構。

一、什麼是開源軟體供應鏈?

“開源軟體供應鏈”這一概念是由中科院軟體所於2017年率先提出的。

供應鏈並不是什麼新概念,但這是國內第一次將其引入開源領域。對於大部分領域來說,供應鏈最難的是打通各個環節間的交易或者交付,而對開源軟體生態來說,上下游包含什麼在之前的蠻荒發展階段都還不甚清晰,思考清楚生態鏈的構成也成了進一步發展的前提。

峰會的開幕式上,中科院軟體所所長趙琛從開源軟體的源頭出發,對比了國內外開源軟體發展歷史和現狀,闡述了對開源軟體生產方式、組織體系和運轉機制的深刻理解。他表示,要建設可靠的開源軟體供應鏈,不僅需要通過技術、社群和人才,還要保障軟體供應的安全和高質量創新。為此,中科院軟體所對開源軟體供應鏈提出了一個定義:

一個系統在開發和執行過程中,涉及到的所有開源軟體上游社群、原始碼包、二進位制包、包管理器、儲存倉庫、社群、基金會等,按照依賴、組合等形成的供應關係網路。

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開源軟體供應鏈的構成與傳統的供應鏈模型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軟體所副總工程師武延軍在會上以《開源軟體供應鏈研究及實踐》為主題進行了分享,其中介紹到了開源軟體供應鏈的幾個特點:

• 商品迭代快
• 模組數量多
• 生產線上化
• 供應全球化
• 倉儲集中化
• 使用者多樣化

正是這幾個特點,讓開源軟體供應鏈的構建變得非常複雜,但這也說明擁有可靠的開源軟體供應鏈是大規模商用軟體的基礎,開源軟體的發展過程,其實就是供應鏈整合優化的過程。

二、開源軟體供應鏈點亮計劃,重構開源生態

本次開源軟體供應鏈峰會共設立了七大主題 —— 作業系統&編譯器、虛擬化&雲源生、人工智慧、大資料、分散式系統、開源文化&開源商業、開源&教育,而這些主題的選擇,應該就是指明瞭供應鏈中的幾個關鍵節點 —— 核心技術的發展、商業模式的融合、開源力量的擴充。

趙琛在會議中表示:“相較於已開發國家,我國的開源基礎核心技術仍然缺失,產業價值鏈仍然以中低端為主,生態關鍵環節仍存在挑戰。”而武延軍在峰會中也分享了國內開源面臨的三個最主要的問題:

1、開源產業價值不高
2、開源社群貢獻不足
3、開源生態受制於人

這是目前國內開源軟體行業的現狀。美國企業之所以佔據著開源產業的高地,並且不存在自主可控的問題,原因之一就是具備成熟的開源軟體供應鏈體系。只有打造出國內開源生態的供應鏈條,將目前零散的生態進行梳理重構,才可以分析出開源產業的核心價值與要素,更好的評估開源生態的短板與發展方向。

為此,軟體所也在不斷的研究與實踐包括構建開源軟體知識圖譜、建立供應鏈可靠性風險識別與評估體系、建立供應鏈的量化評價指標等等,這些行業規範以及鏈條邏輯節點的梳理,才是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此外,生態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與輸入。2020 年 4 月,軟體所和 openEuler 社群共同主辦了“開源軟體供應鏈點亮計劃-暑期2020”活動,旨在培養和尋找新生代的力量。該活動組委會負責人屈晟也於本次峰會中對專案的進展進行了介紹分享。

報告顯示,這次活動共吸引了 42 個開源技術社群、246 位社群導師參與,上線了 388 個專案。截至 10 月底活動結束,有 3 位同學通過社群選舉成為 Apache 專案的 Committer,超過100 位同學的貢獻被社群認可併成為對應專案的 Contributor。

三、開源的新時代與新願景

本次峰會的重頭戲之一是《開源的新時代與新願景》圓桌論壇。但想要真的迎來開源的新時代,除了打造供應鏈,還需要更多的力量共同參與,想要蓬勃良好的發展,“政產學研資用”缺一不可。

在武延軍研究員的主持下, openEuler 社群理事會理事長江大勇、鵬城實驗室啟智平臺祕書長劉明、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長聘副教授陳渝、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祕書長杜玉傑、恆拓開源董事長馬越、飛漫軟體總經理魏永明等 6 位業界代表齊聚一臺,分別代表供應鏈中不同的角色進行了深度交流,也為開源軟體供應鏈點亮計劃提出了一些可落地的發展建議。

峰會主論壇的最後,武延軍也代表組委會向廣大科研人員宣讀了科研成果開源倡議書,倡議科研人員積極開源科研成果,遵守開源規則、維護智慧財產權,為開源科研成果的傳播、改進和再發布創造便利條件,讓科研成果發揮更大價值,服務更多領域。

相信國內的開源軟體生態必將隨著行業的規範與協作,進入新一個新時代,而新時代的到來,必然也承載著新的願景。

開源會走向怎樣的未來?又能為社會帶來怎樣的價值?在構建開源軟體生態的路上,大教堂和集市是殊途同歸還是分道揚鑣,書中作者並沒有給出答案,每一個從事開源的人可能也沒有答案。

開源之路任重道遠,但“開源軟體供應鏈”概念的提出以及“開源軟體供應鏈點亮計劃”的釋出實施,必將讓開源領域的從業者擁有更強大的信心與底氣,去連結更多開源力量、共建開源軟體生態、發揮出開源更大的社會價值。

segmentfault 思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