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舉正公開課——懷疑論(三)

mi_zy發表於2020-11-18

-----------------------------------------------------29 皮若主義--------------------------------------------------

1、皮浪(Πύρρων Pyrrōn,前365或360年——前275或270年)又譯為畢洛或皮羅,希臘古典時期的哲學家,被認為是懷疑論的鼻祖,埃奈西德穆的懷疑論學派—皮浪主義‎,受此啟發並因此得名。

2、寬容原則,不作判斷,消極;未經思考的贊成或反對都沒有價值。為反對而反對沒有意義。

3、 一個”標準“(標準本身不能是爭議的核心)的意義,就是一個能夠用來作判斷的依據。

4、教條主義者:原子論者,也是懷疑學派,伊壁鳩魯學派,也是機械論者,無神論者。外在現象可以被一種形上學解釋(原子論形上學),這種形上學認為,這世界就是由原子與虛無所構成。同時,所有經驗的事實(例如粒子的移動),皆可以因而得到解釋——解釋世界的真實理論——生物、科技屆接受該理論

5、但是懷疑論者很簡單地認為,我們並沒 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原子論就是世界的真實解釋(原子在虛無中運動),更何況,大多數希臘化時期的物理理論都不認同原子論的觀點。

6、皮若主義的態度:當我面對一個議題兩面皆採取平衡的觀點與看法時,我並非在理性的基礎上,做出 ”擱置判斷“的結論;我只是對於發生的事物,採取 ”存而不論“(不是論證出來的結果,而是心裡狀態)的態度。——持續調查的態度(心靈不受到任何事物的干擾,心靈上的寧靜)

7、懷疑論者延續柏拉圖的傳統:知識是什麼?認為要證成知識的前提,一定要先知道使得知識為真的”物“是什麼?而 相對主義因為將不認知”此物為何“作為其思想主要訴求的緣故,所以與懷疑論的立場不同。。

8、 學 哲學的目的:打破道德的限制。出生是生理的動物,長大是道德(社會演化,人的道德差異比重是絕對的)的動物,心靈與身體的區別,想象與事實的區別。道德的界限當成教條,就不自由。

9、感覺與被感覺事物的結構。年齡:導致的不一樣,感覺意境?能力?自信心?認知?經歷?文化相對主義,邏輯上是虛空的,是拒絕改變的理由。

10、不同文化追逐的價值。中華文化-習性-思維:文字, 中華文化沒有國家觀念,文化不同看到的世界不一樣。文化優劣主義(文化侵略)解決之道,溝通。

11、事物,無論是主觀還是客觀,沒有穩定的內容。所以不能教條,證成懷疑論。

12、懷疑論除了要與相對主義區別之外,也要與伊壁鳩魯學派作區分。

13、伊壁鳩魯學派是感覺(多不唯一)原子論者,認為所有感覺都是真是的,所有感覺所描述的現象都是一樣的,而只是被不同的方式加以描述(主觀描述)。心靈(遲疑、選擇、權衡等心理狀態)=(思想)=語言,說謊=透過辯證思維

14、相對主義:某一件事物X,只會在相對於作判斷的主體與被判斷的事物之間,才會呈現出如此的判斷,在脫離了這層關係後,所有的判斷都必須停止。

-----------------------------------------------------35-42 奧古斯丁--------------------------------------------------

15、哲學定義,沒有古代,現代,當代的區別,東西哲學會通

16、排名: 奧古斯丁——>柏拉圖——>維特根斯坦;自認笛卡爾講的最好——>理解現代性

17、視覺——光——範圍廣——靈光乍現;無限=自由意志

18、什麼是使得連數學知識都因此而可能。哲學的定義就是介於科學和宗教之間,哲學不牽扯宗教沒有普遍性, 哲學不牽扯科學沒有經驗性;普遍性和經驗性的結合,是人一生的課題。

19、都說真理不可得,沒人說真理不存在。

20、理解,語言(沒有範疇能力)理解,數學分類(範疇)簡單——>不會出現悖論;神光的理論的由來: 反懷疑論

——奧古斯丁認為一個人不可能在思想中,欺騙他自己是存在的事實。他說:”因為如果你不存在,你就不可能被任何事物所矇蔽“。

——無論在知道或是不知道任何事物的情況下,只要他 犯了錯誤的時候,這個人至少可以肯定知道他在思考。——錯誤的價值

——” 如果我被欺騙了,那麼我就存在“——範疇表示更簡單

21、道德就是思想的建構,哲學的目的是打破道德的限制。人的世界就是思想的世界,只有思想可以脫離經驗(奧古斯丁認為這個理智世界的內容是經由心靈並獨立在感官經驗之外所獲得的)。 所謂的錯誤,發生在我對於感官知覺做的判斷,而非發生在感官知覺所能提供的證據。 (真理是由另一種經驗所推理出來,以更清楚與更確定的方式來獲得這種內容的經驗)

22、心靈知識的獲得猶如蒙光所照,理智的視線(sight:它與視覺之間的相似性),理解之於心靈而言,就像視覺之於感官。理性就是心靈的視線,透過其本身來 掌握”真實“並不需要身體的干預。

23、會出錯的心靈要如何掌握不會出錯的真理呢?柏拉圖:轉世,前身(個體性,不唯一),先驗的,回憶找回來。 奧古斯丁:神光理論(唯一,創造就是被光照到),適於所有人,能夠以 不變的標準或理念來做判斷。

24、積極理智:心靈;消極理智:靈魂,靈魂就像受到心靈所形塑的材質一般,並且心靈在靈魂內部創造形式。——亞里士多德的觀念,範疇的區分。思想來自心靈,心靈的位置在靈魂。心靈的光照亮了靈魂(被動接受,儲存)的理智。

25、在永恆真理中,心靈能夠感知管理我們存在以及我們行為的模式,無論這種模式是在我們本身還是在外在事物。

26、神光是導致真、善、美成為可能的知識條件,但其本身不是真、善、美。如果不做 神光的預設,心靈將無從解釋運作的結果,也就是說,心靈本身不會產生那些永恆真理的命題中所包含的不變性、必然性以及永恆性。

27、奧古斯丁的神光理論,經由真實知識不斷地向心靈展示的過程以發現理智世界的光,與柏拉圖理論中所談到的追憶其實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均由不同的名詞說明了理性知識並不是經由外在而進入心靈,而是從內心向心靈展示它的存在。這 無涉於這種展示所呈現的是心靈與另外一個世界在前世所做的接觸,或是因為這種知識來自其不斷與心靈一直維持接觸的結果。

28、心靈二元理論:1、心靈可以掌握它所掌握的所有知識;2、心靈又不能夠掌握所有它應該能掌握的知識。出現了一個潛在與實 之間的差距。 心靈有義務去實現所有它在潛在中所能夠掌握到的知識,而解決的方式就是心靈中創造符號的行動,也就是能夠表達意義的能力。透過意義表達,思想能夠自我形塑的同時,而心靈能夠藉此瞭解自身

29、對於奧古斯丁而言,告解的過程就是一個大幅度心靈創造自我知識的過程,尤其是一個從沒有形式的回憶當中去創造理解的方式,去進入追憶中很隱晦的深處。 將追憶中的內容,外顯到心靈中有意識的部分,成為能夠被掌握的真理。這是一個持續實現隱晦知識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最終實現在一直不斷向我們心靈照射的神光之中。

30、生存(自我儲存)本性導致善;惡從哪來?奧古斯丁說:人是自由的,可以故意惡;追求善的過程中, 對自己的肯定,構成對別人的否定(惡的來源),人之間彼此否定無法達到自我儲存。 智慧就是,超越自我肯定的同時,能夠與人的基本立場結合在一起。

-----------------------------------------------------43-46 蒙田--------------------------------------------------

31、理性,人的理性,某人的理性,選擇的理性。

32、科學並不存在,只有”科學存在“的概念

33、蒙田的批判:幾何學這種原本只屬於大學裡的學問,讓我們相信她是真的,以及理性的。這種信念使得原本該 自由的科學變的不自由,迫使我們證成我們所繼承的信念為 理性的,並讓流行的信念成為 真理。——強烈的現代性

34、蒙田要求一種思想 歷程,不受任何 外在原則的牽連,以 自由判斷為主。哲學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判斷,蒙田貶抑哲學中的理論傳統,提出自有判斷的哲學。 哲學,如果沒有與”樂趣“結合,就是空的、無用的。哲學應當從事於嘗試性的判斷。——主體性:發問和懷疑

35、增生原則:接納其他意見的原則,並不是為了要反對某一論證,是為了要以寬容的態度,呈現原有存在於事物之中的多樣性。

36、正負二元:真理、存在與正義根本就不是人所能擁有的知識。對於這些知識的否定,導致極為強大的懷疑精神,正好為日後笛卡爾的哲學鋪路,甚至導致獨我論。因為這個立場強烈反對眾人之見,以至於在現代哲學之初。知識之證成轉向內在知識。

37、人所展現的一切文明與生活,其實都是習慣發揮作用的結果;習慣在蒙田心中是:懷疑論、想象力、機運、反對理性、反對意志、構成反對自以為是的力量。

38、追求智慧,使人發揮自然所長:真、善、美的基礎是自然,選擇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的是自由。意識的法則,說是自然,其實是習慣,習慣不但指導我們什麼為真,也賦予事物的合法性。休謨認為 習慣力量大,原因反而正是因為,我們沒有注意到它們的力量大。習慣正好就是人文科學與文化相對主義的起源。

-----------------------------------------------------47 笛卡爾--------------------------------------------------

39、歷史的潮流是決定作用的。教會到——>科學,科學鼓勵 懷疑,教會宣稱真理,科學講求 機率,而教會強調絕對,科學鼓勵 批判以追求知識的 進步,教會著重天啟,認為真理是感動下的結果。 科學時代沒有教條化的危機

40、科學的興起,原來在非道德力量的推動下,並沒有帶來教條式的價值。在應用科學的發展過程中,科學成為生產機器的基礎,也因為其實際的用處,成為現代時期的新價值。

41、矛盾說明是假的,沒有客觀理性的論述。笛卡爾:知識確定的基礎來自於主觀確知的訴求,並將主觀認知下的 清晰與明確當作真理的標準。(之前上帝沒有給個人留下任何餘地)

42、個人的信念來自於傳統,(笛卡爾關心的議題:方法論、證成以及確定性)證明”真假“不依賴於信念、傳統。

43、 不以教授什麼是哲學,而以主觀而且持續發覺與思考的方式,將理解的內容,傳遞給讀者自行進行思考,追求知識認知的確定性。笛卡爾的哲學完全以主動的理解與認知為訴求。——知識論。身體——物理法則;心——靈魂

44、100%的正確性:夢裡、夢外都是透過五種感官產生體驗、經歷。夢告訴我們,許多我們看得到的事物,都會在夢中複製,因此,事物的本質中,那些普遍的內容比起特定的事物,比較不容易出問題。代數和幾何,因為它們完全無涉特定的事物,所以比物理學與天文學更為確定,即使在夢中,這些知識依然是真實的。

45、數學這種形式知識上,笛卡爾依然提出他的”惡魔懷疑論“。無論惡魔多厲害,但如果我不存在,他也無從欺騙我, 我可能沒有身體,但我的思想卻決定了”我存在“的事實,這個事實,是任何懷疑論者不能拒絕的。

46、我思”故“我在(身體 不在?)——>我思,我在——>我思——>我(思,愛,欺騙,行動)——獨我論。原有的哲學,在於告訴我們,事物的本質為何,但笛卡爾則不再問”是什麼?“這個問題,他問”我能知道什麼?“,我的心靈追求(對我而言)知識的確定性,同時這個”追求“是”對我而言“的結果。

47、事物的認知是否清晰,不是對他人而言是否如此,而是對我個人而言。這導致主觀主義的結果,並且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是認知的物件。至於事物本身究竟為何,已經不那麼重要了(連誰在思考,也不重要)。主觀主義與知識論掛帥對後世影響至為深遠。

48、懷疑的方法,除非清晰地認知,否則不接受任何事物為真,甚至懷疑原有已經接受事物的真實性。這導致知識論的轉向:

改變的關鍵在發問的方式:

存在是什麼?形上學 亞里士多德

我知道什麼?知識論 笛卡爾

新哲學的誕生:知識論取代了形上學,從問being轉向問knowing。

49、直到我們能夠證明自然存在,我們無法對自然的內容做任何程度的調查,這是笛卡爾與亞里士多德之間最大的不同。 笛卡爾反對:經驗中的內容視之為存在的依據。而是提出:我們能知道什麼/我們如何確定知道這是什麼

50、知識論是:

我們能知道什麼的研究。

我們思考的規則。

我們知識的限制

確定知識為真的標準=絕對的確定性

51、依靠感官來判斷知識的確定性,依靠理性(思考的能力)來判斷知識的來源。

-----------------------------------------------------51 休謨--------------------------------------------------

52、書,完整,不懷疑-遠離現實世界,理念與經驗的對立。現實世界的經驗(感官限制)一定會出錯;理念,想象中存在的完美世界。人必然是從經驗中來判斷外在世界,然後再從經驗中來否定我們對外在世界所做的判斷。理想(不顧現實的期待-比特幣),現實。闡述一個理論, 要在別人發現你的理想理論有可能出錯之前,先告訴別人不真的可能性在哪裡,作為最堅強的防禦。

53、中國儒家宗教:家庭、教育、陰陽五行

54、想要證成歸納原則,就必須依靠經驗以外的更高原則(歸納法本身不能夠從觀察獲得)。休謨證明了純粹經驗主義並不足以作為科學的充分基礎。——批判了科學理性——休謨的懷疑論在否定歸納原則的同時,也使得科學成為一項沒有絕對真實的工作。歸納法不是單純的邏輯,動物也懂歸納。

55、休謨的”人性論“:印象比較強,理念比較弱,但兩者都是感覺與思想互動關係下的產物。 每一理念均來自一個印象,而她們之間的對應關係都存在於心靈之中。心靈中的理念可以透過心靈的力量組成複雜的理念,並因此 脫離印象成為 純粹由心靈理念所組成的複雜理念。——反對:我思故我在,”我“不是來自於一個印象

56、休謨唯名論:認為所有的印象被理念所表徵,同時成為較為 普遍的指認方式。語言命名的過程,被理念(普遍名詞)表徵的——指認;事實上單一理念與普通名詞在指認的過程中,並沒有差別。

57、自我,五種感覺中沒有自我, 沒有自我的 印象(客觀規範性),( 每一理念均來自一個印象)自我的理念來自哪裡?不得不承認有些理念是內在的(先於經驗的)。道德,科學理性。凡是科學的,一定是經驗的,數學不是科學知識,接近於神學。

所謂的自我,是一連串經驗定義的結果,因為沒有一樣單獨存在的東西叫做自我。這並不是說自我不存在,而只是說,我們不知道自我存在與否。 自我並不合於我們”判定“事物是否 存在的知識能力

58、休謨區分了七種哲學關係:相同性、相似性、量性、質性、 相反性、時空性和因果性。前面四種因為都 依附於理念,所以比較沒有出錯的可能性。但是後三種則因為不完全依附於理念的緣故,所以不能夠提供確切的知識。

59、習慣:對於規律性,我們只能說A與B之間的確有連續發生的關係,但是這個關係並不是必然發生的關係,必然發生的關係只是一個 信念,在規律下 養成的習慣。其次在心靈上,則是我們在 心靈上受到習慣的控制

60、”只有事件的連續性,沒有歸納的有效性”。對於懷疑論的觀點,休謨提出的解決方式非常出人意料:他承認,因為我們的無知,所以 信念是不理性的(是理性的,就不會後悔);必須回到自然。基於絕對以及無法控制的必要性,自然決定了我們如同呼吸與感覺一般,知道如何做判斷。我們也不能夠在完全確定的情況下來看待事物,而只是透過習慣與在現有的印象中提出解釋(一用理性,就無真理)。——大自然的反撲

61、任何人只要他拒絕懷疑論,就會無異議地經由論證,建立一種自然在我們心靈中預先設定的能力,那種我們“ 無法拒絕”的認知能力。——沒辦法拒絕,來自於習慣

*62、休謨在展示這一切論證的意圖,僅僅是讓讀者能夠感受到我所假設的真理:所有我們有關因果關係的理性都來自於習慣。這個習慣所造成的信念,是我們感知下的行動,而不是我們對於自然的認知部分。

63、懷疑主義者會繼續相信,雖然他知道他不能經由理性的方式來捍衛他的理性,但是在同樣的原則下,他 必須承身體存在的原則,縱使,他不能以任何哲學論證來確認這個原則的真實性。 什麼原因讓我們相信身體的存在?這個問題可能沒有什麼意義,因為這是在我們所有理性當中必須接受的重點。

64、這個懷疑論的觀點,無論是有關於理性或是感性,都是一種思想上的病態,而且 永遠不會治癒。只有不在乎它與不注意它,才能為我們提供解藥。

65、休謨完全依賴這兩種“消極態度”,並且無論讀者的意見是什麼,應當以視之為當然的態度,在一定的時間內,他將被說服,承認有兩個世界,一個內在,一個外在;一個是理性的懷疑世界,另一個是 感性的生活世界

——(完)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970627/viewspace-2735041/,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