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介
pandas
作為開展資料分析的利器,蘊含了與資料處理相關的豐富多樣的API,使得我們可以靈活方便地對資料進行各種加工,但很多pandas
中的實用方法其實大部分人都是不知道的,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6個不太為人們所所熟知的實用pandas
小技巧。
2 6個實用的pandas
小知識
2.1 Series與DataFrame的互轉
很多時候我們計算過程中產生的結果是Series
格式的,而接下來的很多操作尤其是使用鏈式語法時,需要銜接著傳入DataFrame
格式的變數,這種時候我們就可以使用到pandas
中Series
向DataFrame
轉換的方法:
- 利用to_frame()實現Series轉DataFrame
s = pd.Series([0, 1, 2])
# Series轉為DataFrame,name引數用於指定轉換後的欄位名
s = s.to_frame(name='列名')
s
順便介紹一下單列資料組成的資料框轉為Series
的方法:
- 利用squeeze()實現單列資料DataFrame轉Series
# 只有單列資料的DataFrame轉為Series
s.squeeze()
2.2 隨機打亂DataFrame的記錄行順序
有時候我們需要對資料框整體的行順序進行打亂,譬如在訓練機器學習模型時,打亂原始資料順序後取前若干行作為訓練集後若干行作為測試集,這在pandas
中可以利用sample()
方法快捷實現。
sample()
方法的本質功能是從原始資料中抽樣行記錄,預設為不放回抽樣,其引數frac
用於控制抽樣比例,我們將其設定為1則等價於打亂順序:
df = pd.DataFrame({
'V1': range(5),
'V2': range(5)
})
df.sample(frac=1)
2.3 利用類別型資料減少記憶體消耗
當我們的資料框中某些列是由少數幾種值大量重複形成時,會消耗大量的記憶體,就像下面的例子一樣:
import numpy as np
pool = ['A', 'B', 'C', 'D']
# V1列由ABCD大量重複形成
df = pd.DataFrame({
'V1': np.random.choice(pool, 1000000)
})
# 檢視記憶體使用情況
df.memory_usage(deep=True)
這種時候我們可以使用到pandas
資料型別中的類別型來極大程度上減小記憶體消耗:
df['V1'] = df['V1'].astype('category')
df.memory_usage(deep=True)
可以看到,轉換型別之後記憶體消耗減少了將近98.3%!
2.4 pandas中的object型別陷阱
在日常使用pandas
處理資料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object
這種資料型別,很多初學者都會把它視為字串,事實上object
在pandas
中可以代表不確定的資料型別,即型別為object
的Series
中可以混雜著多種資料型別:
s = pd.Series(['111100', '111100', 111100, '111100'])
s
檢視型別分佈:
s.apply(lambda s: type(s))
這種情況下,如果貿然當作字串列來處理,對應的無法處理的元素只會變成缺失值而不報錯,給我們的分析過程帶來隱患:
s.str.replace('00', '11')
這種時候就一定要先轉成對應的型別,再執行相應的方法:
s.astype('str').str.replace('00', '11')
2.5 快速判斷每一列是否有缺失值
在pandas
中我們可以對單個Series
檢視hanans
屬性來了解其是否包含缺失值,而結合apply()
,我們就可以快速檢視整個資料框中哪些列含有缺失值:
df = pd.DataFrame({
'V1': [1, 2, None, 4],
'V2': [1, 2, 3, 4],
'V3': [None, 1, 2, 3]
})
df.apply(lambda s: s.hasnans)
2.6 使用rank()計算排名時的五種策略
在pandas
中我們可以利用rank()
方法計算某一列資料對應的排名資訊,但在rank()
中有引數method
來控制具體的結果計算策略,有以下5種策略,在具體使用的時候要根據需要靈活選擇:
- average
在average
策略下,相同數值的元素的排名是其內部排名的均值:
s = pd.Series([1, 2, 2, 2, 3, 4, 4, 5, 6])
s.rank(method='average')
- min
在min
策略下,相同元素的排名為其內部排名的最小值:
s.rank(method='min')
- max
max
策略與min
正好相反,取的是相同元素內部排名的最大值:
s.rank(method='max')
- dense
在dense
策略下,相當於對序列去重後進行排名,再將每個元素的排名賦給相同的每個元素,這種方式也是比較貼合實際需求的:
s.rank(method='dense')
- first
在first
策略下,當多個元素相同時,會根據這些相同元素在實際Series
中的順序分配排名:
s = pd.Series([2, 2, 2, 1, 3])
s.rank(method='first')
關於pandas
還有很多實用的小知識,以後會慢慢給大家不定期分享~歡迎在評論區與我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