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瞭解堆的基本操作

碼農田小齊發表於2020-10-07

基本操作

任何一個資料結構,無非就是增刪改查四大類:

功能 方法 時間複雜度
offer(E e) O(logn)
poll() O(logn)
無直接的 API 刪 + 增
peek() O(1)

這裡 peek() 的時間複雜度很好理解,因為堆的用途就是能夠快速的拿到一組資料裡的最大/最小值,所以這一步的時間複雜度一定是 O(1) 的,這就是堆的意義所在。

那麼我們具體來看 offer(E e)poll() 的過程。

offer(E e)

比如我們新加一個 0 到剛才這個最小堆裡面:

那很明顯,0 是要放在最上面的,可是,直接放上去就不是一棵完全二叉樹了啊。。

所以說,

  • 我們先保證加了元素之後這棵樹還是一棵完全二叉樹,
  • 然後再通過 swap 的方式進行微調,來滿足堆序性。

這樣就保證滿足了堆的兩個特點,也就是保證了加入新元素之後它還是個堆

那具體怎麼做呢:

Step 1.

先把 0 放在最後接上,別一上來就想著上位;

OK!總算先上岸了,然後我們再一步步往上走。

這裡「能否往上走」的標準在於:
是否滿足堆序性

也就是說,現在 5 和 0 之間不滿足堆序性,那麼交換位置,換到直到滿足堆序性為止

這裡對於最小堆來說的堆序性,就是小的數要在上面

Step 2. 與 5 交換

此時 0 和 3 不滿足堆序性了,那麼再交換。

Step 3. 與 3 交換

還不行,0 還比 1 小,所以繼續換。

Step 4. 與 1 交換

OK!這樣就換好了,一個新的堆誕生了~

總結一下這個方法:

先把新元素加入陣列的末尾,再通過不斷比較與 parent 的值的大小,決定是否交換,直到滿足堆序性為止。

這個過程就是 siftUp(),原始碼如下:

時間複雜度

這裡不難發現,其實我們只交換了一條支路上的元素,

也就是最多交換 O(height) 次。

那麼對於完全二叉樹來說,除了最後一層都是滿的,O(height) = O(logn)

所以 offer(E e) 的時間複雜度就是 O(logn) 啦。

poll()

poll() 就是把最頂端的元素拿走。

對了,沒有辦法拿走中間的元素,畢竟要 VIP 先出去,小弟才能出去。

那麼最頂端元素拿走後,這個位置就空了:

我們還是先來滿足堆序性,因為比較容易滿足嘛,直接從最後面拿一個來補上就好了,先放個傀儡上來。

Step1. 末尾元素上位

這樣一來,堆序性又不滿足了,開始交換元素。

那 8 比 7 和 3 都大,應該和誰交換呢?

假設與 7 交換,那麼 7 還是比 3 大,還得 7 和 3 換,麻煩。

所以是與左右孩子中較小的那個交換。

Step 2. 與 3 交換

下去之後,還比 5 和 4 大,那再和 4 換一下。

Step 3. 與 4 交換

OK!這樣這棵樹總算是穩定了。

總結一下這個方法:

先把陣列的末位元素加到頂端,再通過不斷比較與左右孩子的值的大小,決定是否交換,直到滿足堆序性為止。

這個過程就是 siftDown(),原始碼如下:

時間複雜度

同樣道理,也只交換了一條支路上的元素,也就是最多交換 O(height) 次。

所以 offer(E e) 的時間複雜度就是 O(logn) 啦。

那以上就是有關堆的基本操作啦!對於堆,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操作,就是 heapify(),這是一個很神奇的操作,至於神奇在何處、為什麼它能做到、它是怎麼做到的,我們下一篇文章再說~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記得給我點贊留言哦~你們的支援和認可,就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我們下篇文章見!

我是小齊,紐約程式媛,終生學習者,每天晚上 9 點,雲自習室裡不見不散!

更多幹貨文章見我的 Github: https://github.com/xiaoqi6666/NYCSD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