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常見的不安全問題及原因
-
非原子操作
++ modCount 等非原子操作存在且沒有任何加鎖機制會導致執行緒不安全問題;
-
擴容取值
擴容期間會建立新的table在資料轉儲期間,可能會有取到null的可能;
-
碰撞丟失
-
可見性問題
HashMap中沒有可見性volatile關鍵字修飾,多執行緒情況下不能保證可見性;
-
死迴圈
JDK1.7 擴容期間,頭插法也可能導致出現迴圈連結串列,即NodeA.next = NodeB ; NodeB.next = NodeA 在取值時則會發生死迴圈;
ConcurrentHashMap在JDK1.8中的升級
Java 7 版本的 ConcurrentHashMap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在 ConcurrentHashMap 內部進行了 Segment 分段,Segment 繼承了 ReentrantLock
,可以理解為一把鎖,各個 Segment 之間都是相互獨立上鎖的,互不影響分段鎖
。相比於之前的 Hashtable 每次操作都需要把整個物件鎖住而言,大大提高了併發效率。因為它的鎖與鎖之間是獨立的,而不是整個物件只有一把鎖。
每個 Segment 的底層資料結構與 HashMap 類似的HashEntry(所以1.7中的put操作需要進行兩次Hash,先找到Segment再找到HashEntry,並使用 tryLock + 自旋的方式嘗試插入資料),仍然是陣列和連結串列組成的拉鍊法結構。預設有 0~15 共 16 個 Segment,所以最多可以同時支援 16 個執行緒併發操作(操作分別分佈在不同的 Segment 上)。16 這個預設值可以在初始化的時候設定為其他值,但是一旦確認初始化以後,是不可以擴容的。
獲取Map的size時,依次執行兩種方案,嘗試不加鎖獲取兩次,若不變則說明size準確;否則執行方案二 加鎖情況下直接獲取size;
Java 8 版本的 ConcurrentHashMap
在 Java 8 中,幾乎完全重寫了 ConcurrentHashMap,程式碼量從原來 Java 7 中的 1000 多行,變成了現在的 6000 多行,取消了Segment,使用 Node [] + 連結串列 + 紅黑樹,放棄了ReentrantLock的使用採用了`Synchronized + CAS + volatile(Node 的 value屬性) 鎖機制能適應更高的併發和更高效的鎖機制,也依賴於Java團隊對Synchronized鎖的優化。
獲取Map的size時,sumCount函式在每次操作時已經記錄好了,所以直接返回;但既然是高併發容器,size並沒有多大意義,瞬時值;
圖中的節點有三種型別。
第一種是最簡單的,空著的位置代表當前還沒有元素來填充。 第二種就是和 HashMap 非常類似的拉鍊法結構,在每一個槽中會首先填入第一個節點,但是後續如果計算出相同的 Hash 值,就用連結串列的形式往後進行延伸。 第三種結構就是紅黑樹結構,這是 Java 7 的 ConcurrentHashMap 中所沒有的結構,在此之前我們可能也很少接觸這樣的資料結構。 當第二種情況的連結串列長度大於某一個閾值(預設為 8),且同時滿足一定的容量要求的時候,ConcurrentHashMap 便會把這個連結串列從連結串列的形式轉化為紅黑樹的形式,目的是進一步提高它的查詢效能。所以,Java 8 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引入了紅黑樹的設計,由於紅黑樹並不是一種常見的資料結構,所以我們在此簡要介紹一下紅黑樹的特點。
紅黑樹是每個節點都帶有顏色屬性
的自平衡的二叉查詢樹
,顏色為紅色或黑色,紅黑樹的本質是對二叉查詢樹 BST 的一種平衡策略,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平衡二叉查詢樹,查詢效率高,會自動平衡,防止極端不平衡從而影響查詢效率的情況發生。
由於自平衡的特點,即左右子樹高度幾乎一致,所以其查詢效能近似於二分查詢
,時間複雜度是 O(log(n)) 級別;反觀連結串列,它的時間複雜度就不一樣了,如果發生了最壞的情況,可能需要遍歷整個連結串列才能找到目標元素,時間複雜度為 O(n),遠遠大於紅黑樹的 O(log(n)),尤其是在節點越來越多的情況下,O(log(n)) 體現出的優勢會更加明顯。
紅黑樹的一些其他特點:
-
每個節點要麼是紅色,要麼是黑色,但根節點永遠是黑色的。
-
紅色節點不能連續,也就是說,紅色節點的子和父都不能是紅色的。
-
從任一節點到其每個葉子節點的路徑都包含相同數量的黑色節點。
正是由於這些規則和要求的限制,紅黑樹保證了較高的查詢效率,所以現在就可以理解為什麼 Java 8 的 ConcurrentHashMap 要引入紅黑樹了。好處就是避免在極端的情況下衝突連結串列變得很長,在查詢的時候,效率會非常慢。而紅黑樹具有自平衡的特點,所以,即便是極端情況下,也可以保證查詢效率在 O(log(n))。
事實上,連結串列長度超過 8 就轉為紅黑樹的設計,更多的是為了防止使用者自己實現了不好的雜湊演算法時導致連結串列過長,從而導致查詢效率低,而此時轉為紅黑樹更多的是一種保底策略,用來保證極端情況下查詢的效率。
通常如果 hash 演算法正常的話,那麼連結串列的長度也不會很長,那麼紅黑樹也不會帶來明顯的查詢時間上的優勢,反而會增加空間負擔。所以通常情況下,並沒有必要轉為紅黑樹,所以就選擇了概率非常小,小於千萬分之一概率,也就是長度為 8 的概率,把長度 8 作為轉化的預設閾值。
所以如果平時開發中發現 HashMap 或是 ConcurrentHashMap 內部出現了紅黑樹的結構,這個時候往往就說明我們的雜湊演算法出了問題,需要留意是不是我們實現了效果不好的 hashCode 方法,並對此進行改進,以便減少衝突。
原始碼分析
-
putVal方法,關鍵詞:CAS、helpTransfer、synchronized、addCount
1 final V putVal(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 2 if (key == null || value == null) { 3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4 } 5 //計算 hash 值 6 int hash = spread(key.hashCode()); 7 int binCount = 0; 8 for (Node<K, V>[] tab = table; ; ) { 9 Node<K, V> f; 10 int n, i, fh; 11 //如果陣列是空的,就進行初始化 12 if (tab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13 tab = initTable(); 14 } 15 // 找該 hash 值對應的陣列下標 16 else if ((f = tabAt(tab, i = (n - 1) & hash)) == null) { 17 //如果該位置是空的,就用 CAS 的方式放入新值 18 if (casTabAt(tab, i, null, 19 new Node<K, V>(hash, key, value, null))) { 20 break; 21 } 22 } 23 //hash值等於 MOVED 代表在擴容 24 else if ((fh = f.hash) == MOVED) { 25 tab = helpTransfer(tab, f); 26 } 27 //槽點上是有值的情況 28 else { 29 V oldVal = null; 30 //用 synchronized 鎖住當前槽點,保證併發安全 31 synchronized (f) { 32 if (tabAt(tab, i) == f) { 33 //如果是連結串列的形式 34 if (fh >= 0) { 35 binCount = 1; 36 //遍歷連結串列 37 for (Node<K, V> e = f; ; ++binCount) { 38 K ek; 39 //如果發現該 key 已存在,就判斷是否需要進行覆蓋,然後返回 40 if (e.hash == hash && 41 ((ek = e.key) == key || 42 (ek != null && key.equals(ek)))) { 43 oldVal = e.val; 44 if (!onlyIfAbsent) { 45 e.val = value; 46 } 47 break; 48 } 49 Node<K, V> pred = e; 50 //到了連結串列的尾部也沒有發現該 key,說明之前不存在,就把新值新增到連結串列的最後 51 if ((e = e.next) == null) { 52 pred.next = new Node<K, V>(hash, key, 53 value, null); 54 break; 55 } 56 } 57 } 58 //如果是紅黑樹的形式 59 else if (f instanceof TreeBin) { 60 Node<K, V> p; 61 binCount = 2; 62 //呼叫 putTreeVal 方法往紅黑樹裡增加資料 63 if ((p = ((TreeBin<K, V>) f).putTreeVal(hash, key, 64 value)) != null) { 65 oldVal = p.val; 66 if (!onlyIfAbsent) { 67 p.val = value; 68 } 69 } 70 } 71 } 72 } 73 if (binCount != 0) { 74 //檢查是否滿足條件並把連結串列轉換為紅黑樹的形式,預設的 TREEIFY_THRESHOLD 閾值是 8 75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76 treeifyBin(tab, i); 77 } 78 //putVal 的返回是新增前的舊值,所以返回 oldVal 79 if (oldVal != null) { 80 return oldVal; 81 } 82 break; 83 } 84 } 85 } 86 addCount(1L, binCount); 87 return null; 88 }
putVal方法中會逐步根據當前槽點是未初始化、空、擴容、連結串列、紅黑樹等不同情況做出不同的處理。當第一次put 會對陣列進行初始化,bucket為空則CAS操作賦值,不為空則判斷是連結串列還是紅黑樹進行賦值操作,若此時陣列正在擴容則呼叫helpTransfer進行多執行緒併發擴容操作,最後返回oldValue 並對操作呼叫addCount記錄(size相關);
-
getVal原始碼分析
1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2 Node<K,V>[] tab; Node<K,V> e, p; int n, eh; K ek; 3 //計算 hash 值 4 int h = spread(key.hashCode()); 5 //如果整個陣列是空的,或者當前槽點的資料是空的,說明 key 對應的 value 不存在,直接返回 null 6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7 (e = tabAt(tab, (n - 1) & h)) != null) { 8 //判斷頭結點是否就是我們需要的節點,如果是則直接返回 9 if ((eh = e.hash) == h) { 10 if ((ek = e.key) == key || (ek != null && key.equals(ek))) 11 return e.val; 12 } 13 //如果頭結點 hash 值小於 0,說明是紅黑樹或者正在擴容,就用對應的 find 方法來查詢 14 else if (eh < 0) 15 return (p = e.find(h, key)) != null ? p.val : null; 16 //遍歷連結串列來查詢 17 while ((e = e.next) != null) { 18 if (e.hash == h && 19 ((ek = e.key) == key || (ek != null && key.equals(ek)))) 20 return e.val; 21 } 22 } 23 return null; 24 }
get過程:
-
計算 Hash 值,並由此值找到對應的bucket;
-
如果陣列是空的或者該位置為 null,那麼直接返回 null 就可以了;
-
如果該位置處的節點剛好就是我們需要的,直接返回該節點的值;
-
如果該位置節點是紅黑樹或者正在擴容,就用 find 方法繼續查詢;
-
否則那就是連結串列,就進行遍歷連結串列查詢。
總結
-
資料結構:Java 7 採用 Segment 分段鎖來實現,而 Java 8 中的 ConcurrentHashMap 使用陣列 + 連結串列 + 紅黑樹
-
併發度:Java 7 中,每個 Segment 獨立加鎖,最大併發個數就是 Segment 的個數,預設是 16。但是到了 Java 8 中,鎖粒度更細,理想情況下 table 陣列元素的個數(也就是陣列長度)就是其支援併發的最大個數,併發度比之前有提高。
-
併發原理:Java 7 採用 Segment 分段鎖來保證安全,而 Segment 是繼承自 ReentrantLock。
Java 8 中放棄了 Segment 的設計,採用 Node + CAS + synchronized 保證執行緒安全。
-
Hash碰撞:Java 7 在 Hash 衝突時,會使用拉鍊法,也就是連結串列的形式。
Java 8 先使用拉鍊法,在連結串列長度超過一定閾值時,將連結串列轉換為紅黑樹,來提高查詢效率。
CopyOnWriteArrayList / Set
其實在 CopyOnWriteArrayList 出現之前,我們已經有了 ArrayList 和 LinkedList 作為 List 的陣列和連結串列的實現,而且也有了執行緒安全的 Vector 和 Collections.synchronizedList() 可以使用。
Vector和HashTable類似僅僅是對方法增加synchronized 上物件鎖,併發效率比較低;並且,前面這幾種 List 在迭代期間不允許編輯,如果在迭代期間進行新增或刪除元素等操作,則會丟擲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異常,這樣的特點也在很多情況下給使用者帶來了麻煩。所以從 JDK1.5 開始,Java 併發包裡提供了使用 CopyOnWrite 機制實現的併發容器 CopyOnWriteArrayList 作為主要的併發 List,CopyOnWrite 的併發集合還包括 CopyOnWriteArraySet,其底層正是利用 CopyOnWriteArrayList 實現的。所以今天我們以 CopyOnWriteArrayList 為突破口,來看一下 CopyOnWrite 容器的特點。
適用場景
-
讀快寫慢
在很多應用場景中,讀操作可能會遠遠多於寫操作。比如,有些系統級別的資訊,往往只需要載入或者修改很少的次數,但是會被系統內所有模組頻繁的訪問。對於這種場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讀操作可以儘可能的快,而寫即使慢一些也沒關係。
-
讀多寫少
黑名單是最典型的場景,假如我們有一個搜尋網站,使用者在這個網站的搜尋框中,輸入關鍵字搜尋內容,但是某些關鍵字不允許被搜尋。這些不能被搜尋的關鍵字會被放在一個黑名單中,黑名單並不需要實時更新,可能每天晚上更新一次就可以了。當使用者搜尋時,會檢查當前關鍵字在不在黑名單中,如果在,則提示不能搜尋。這種讀多寫少的場景也很適合使用 CopyOnWrite 集合。
讀寫規則
-
讀寫鎖的規則
讀寫鎖的思想是:讀讀共享、其他都互斥(寫寫互斥、讀寫互斥、寫讀互斥),原因是由於讀操作不會修改原有的資料,因此併發讀並不會有安全問題;而寫操作是危險的,所以當寫操作發生時,不允許有讀操作加入,也不允許第二個寫執行緒加入。
-
對讀寫鎖規則的升級
CopyOnWriteArrayList 的思想比讀寫鎖的思想又更進一步。為了將讀取的效能發揮到極致,CopyOnWriteArrayList 讀取是完全不用加鎖的,更厲害的是,寫入也不會阻塞讀取操作,也就是說你可以在寫入的同時進行讀取,只有寫入和寫入之間需要進行同步,也就是不允許多個寫入同時發生,但是在寫入發生時允許讀取同時發生。這樣一來,讀操作的效能就會大幅度提升。
特點
-
CopyOnWrite的含義
從 CopyOnWriteArrayList 的名字就能看出它是滿足 CopyOnWrite 的 ArrayList,CopyOnWrite 的意思是說,當容器需要被修改的時候,不直接修改當前容器,而是先將當前容器進行 Copy,複製出一個新的容器
(和MySQL中的快照讀機制類似),然後修改新的容器,完成修改之後,再將原容器的引用指向新的容器
。這樣就完成了整個修改過程。
這樣做的好處是,CopyOnWriteArrayList 利用了“陣列不變性”原理,因為容器每次修改都是建立新副本,所以對於舊容器來說,其實是不可變的,也是執行緒安全的,無需進一步的同步操作。我們可以對 CopyOnWrite 容器進行併發的讀,而不需要加鎖,因為當前容器不會新增任何元素,也不會有修改。
CopyOnWriteArrayList 的所有修改操作(add,set等)都是通過建立底層陣列的新副本來實現的,所以 CopyOnWrite 容器也是一種讀寫分離的思想體現,讀和寫使用不同的容器。
-
迭代期間允許修改集合內容
我們知道 ArrayList 在迭代期間如果修改集合的內容,會丟擲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異常。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ArrayList 會丟擲異常的原因。
在 ArrayList 原始碼裡的 ListItr 的 next 方法中有一個 checkForComodification 方法,程式碼如下:
1 final void checkForComodification() { 2 if (modCount != expectedModCount) 3 throw new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4 }
這裡會首先檢查 modCount 是否等於 expectedModCount。modCount 是儲存修改次數,每次我們呼叫 add、remove 或 trimToSize 等方法時它會增加,expectedModCount 是迭代器的變數,當我們建立迭代器時會初始化並記錄當時的 modCount。後面迭代期間如果發現 modCount 和 expectedModCount 不一致,就說明有人修改了集合的內容,就會丟擲異常。而CopyOnWriteArrayList不會拋異常,參見原始碼分析COWIterator;
缺點
這些缺點不僅是針對 CopyOnWriteArrayList,其實同樣也適用於其他的 CopyOnWrite 容器:
-
記憶體佔用問題
因為 CopyOnWrite 的寫時複製機制,所以在進行寫操作的時候,記憶體裡會同時駐紮兩個物件的記憶體,這一點會佔用額外的記憶體空間。
-
在元素較多或者複雜的情況下,複製的開銷很大
複製過程不僅會佔用雙倍記憶體,還需要消耗 CPU 等資源,會降低整體效能。
-
髒讀問題
由於 CopyOnWrite 容器的修改是先修改副本,所以這次修改對於其他執行緒來說,並不是實時能看到的,只有在修改完之後才能體現出來。如果你希望寫入的的資料馬上能被其他執行緒看到,CopyOnWrite 容器是不適用的。
原始碼分析
-
資料結構
1 /** 可重入鎖物件 */ 2 final transient ReentrantLock lock = new ReentrantLock(); 3 4 /** CopyOnWriteArrayList底層由陣列實現,volatile修飾,保證陣列的可見性 */ 5 private transient volatile Object[] array; 6 7 /** 8 * 得到陣列 9 */ 10 final Object[] getArray() { 11 return array; 12 } 13 14 /** 15 * 設定陣列 16 */ 17 final void setArray(Object[] a) { 18 array = a; 19 } 20 21 /** 22 * 初始化CopyOnWriteArrayList相當於初始化陣列 23 */ 24 public CopyOnWriteArrayList() { 25 setArray(new Object[0]); 26 }
在這個類中首先會有一個 ReentrantLock 鎖,用來保證修改操作的執行緒安全。下面被命名為 array 的 Object[] 陣列是被 volatile 修飾的,可以保證陣列的可見性,這正是儲存元素的陣列,同樣,我們可以從 getArray()、setArray 以及它的構造方法看出,CopyOnWriteArrayList 的底層正是利用陣列實現的,這也符合它的名字。
-
add方法
1 public boolean add(E e) { 2 3 // 加鎖 4 final ReentrantLock lock = this.lock; 5 lock.lock(); 6 try { 7 8 // 得到原陣列的長度和元素 9 Object[] elements = getArray(); 10 int len = elements.length; 11 12 // 複製出一個新陣列 13 Object[] newElements = Arrays.copyOf(elements, len + 1); 14 15 // 新增時,將新元素新增到新陣列中 16 newElements[len] = e; 17 18 // 將volatile Object[] array 的指向替換成新陣列 19 setArray(newElements); 20 return true; 21 } finally { 22 lock.unlock(); 23 } 24 }
上面的步驟實現了 CopyOnWrite 的思想:寫操作是在原來容器的拷貝上進行的,並且在讀取資料的時候不會鎖住 list。而且可以看到,如果對容器拷貝操作的過程中有新的讀執行緒進來,那麼讀到的還是舊的資料,因為在那個時候物件的引用還沒有被更改。
-
get方法
1 public E get(int index) { 2 return get(getArray(), index); 3 } 4 final Object[] getArray() { 5 return array; 6 } 7 private E get(Object[] a, int index) { 8 return (E) a[index]; 9 }
get方法十分普通,沒有任何鎖相關內容,主要是保證讀取效率;
-
迭代器 COWIterator 類
這個迭代器有兩個重要的屬性,分別是 Object[] snapshot 和 int cursor。其中 snapshot 代表陣列的快照,也就是建立迭代器那個時刻的陣列情況,而 cursor 則是迭代器的遊標。迭代器的構造方法如下:
1 private COWIterator(Object[] elements, int initialCursor) { 2 cursor = initialCursor; 3 snapshot = elements; 4 }
可以看出,迭代器在被構建的時候,會把當時的 elements 賦值給 snapshot,而之後的迭代器所有的操作都基於 snapshot 陣列進行的,比如:
1 public E next() { 2 if (! hasNext()) 3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4 return (E) snapshot[cursor++]; 5 }
在 next 方法中可以看到,返回的內容是 snapshot 物件,所以,後續就算原陣列被修改,這個 snapshot 既不會感知到,也不會影響執行;
下期預告:BlockingQue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