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關閉私有云?從華為內部的公有云私有云紛爭,到雲端計算市場的分水嶺

徐九發表於2020-05-14

clipboard.png

技術編輯:徐九丨發自 雲端
SegmentFault 思否報導丨公眾號:SegmentFault


2018 年 12 月,一篇名為《#華為雲#聽從你心,無問西東》的文章在華為內部的心聲社群引發了熱議,該文章和相關的跟帖甚至還被華為總裁辦郵件轉發。

這篇文章中的一個觀點是,華為內部的公有云和私有云是由兩個團隊在獨立運營,這對客戶來說沒有太大的價值,對內部來說也是資源浪費。並且兩個團隊間的協同合作似乎執行的也不令人滿意:

“曾經也是同一個屋簷下的兄弟,一直很無語,這一對孿生兄弟,為什麼不能形成合力,互相幫襯呢?在過去的一年,也參與和了解過一些故事,銷售、市場側無法形成合力,甚至,也許還互相阻礙。”

這次,大家熱議的「華為關閉私有云業務」,是要解決這個內部問題麼?還是華為有著行業層面更深層次的戰略佈局?

華為雲業務的戰略調整

clipboard.png

華為自從 2017 年 3 月制定了加強公有云業務的戰略目標,並調整組織架構設立 Cloud BU 後,讓雲端計算業務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根據 IDC 於 2020 年 2 月釋出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 2019Q3 跟蹤》資料顯示,華為雲 2019 年 Q1 至 Q3 在 IaaS+PaaS 市場連續三個季度的增長超過 300%。

華為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最重要的一定是其清晰的戰略方向。雲端計算戰略目標設立時,華為雲就把自身定位於為整個國民經濟數字化、智慧化升級而提供基礎設施的角色上。

為此,華為雲關注的並不僅僅是雲端計算領域的市場份額,更多的是把重心放在了構建開放生態、與更多的垂直領域開發者深度融合中。

去年 9 月,華為 Cloud & AI 產品與服務總裁侯金龍在華為全聯接大會上宣佈,華為將以鯤鵬和昇騰作為根基,打造“一雲兩翼雙引擎”的計算產業佈局,持續構建開放生態。

clipboard.png

這當中的“一雲”,指的是要通過全棧技術創新,為全球使用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混合雲。但華為內部一直混亂的公有云和私有云業務,則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此次傳聞的華為關閉私有云業務,其實表述的並不準確。事實上,是華為為了混合雲戰略的推進落地,而對私有云業務做了一個調整,將公有云與私有云團隊進行整合。

根據「AI財經社」在文章《華為關閉私有云真相》中採訪的一位華為私有云員工所說,早在今年的 2 月左右,內部就已有了這個規劃的初稿,制定了由公有云牽引私有云發展的新策略。

據內部人士表示,“華為雲部署中的一些定製化,讓華為變得有些被動,面對各行各業的客戶提出的訴求,研發只能被牽著鼻子走。”

任正非對此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過去按客戶定製,限制死了我們的能力,一個個小的軟體包,不可複製,不可拷貝,不能重複銷售、多客戶共用。業務軟體走的失敗道路,我們堅決不能再走。”

“大公司要做大公司的生意”,作為一家有著明確戰略方向、瞄準產業生態的企業,這可能是華為此次對私有云業務“不計後果”大刀闊斧戰略調整的原因。

雲端計算的發展趨勢

clipboard.png

雲端計算是非常有潛力的發展趨勢,這一點基本上大家都認同。但對於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未來,哪怕是權威的調查機構都存在著截然不同的觀點。

Gartner 公司曾釋出過一個預測,2025 年將有 80% 的企業關閉其傳統資料中心。而根據 IDC 公司對 400 名企業決策者進行的調查,80% 的受訪者表示已經將其公有云執行的資料或應用程式遣返到內部部署資料中心或私有云環境。

到底誰分析的更準確、更全面,我們並不知道答案。但從報告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矛盾點 —— 對於企業成本和效率的討論。

雖然公有云是大勢所趨,但最近幾年,混合雲顯然是絕大多數政企使用者所更容易接受的,使用者的需求驅動產業有了新的演進和更替。使用者需求既能保障私有云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能,也可實現公有云的敏捷、彈性和低成本。

但傳統私有云的定製化雖然滿足了行業企業客戶複雜的 IT 環境需求,卻存在碎片化、不可進化的問題,也無法達到公有云啟用便捷、功能不斷進化、統一運維、按需付費的消費級體驗,這也是業界對私有云不看好的重要原因。

因此,傳統的私有云一定是需要“進化升級”或者說和公有云融合的。

新一代私有云的主流形態應該以企業客戶防火牆內的複雜環境和資料需求為設計初衷,建立以客戶資料為中心的、具備多雲管理能力的私有云。同時具備應對企業複雜環境下的可進化特性,還可以提供公有云似的消費級體驗。

去年 11 月,微軟釋出了 Azure Arc 的預覽版,允許客戶在自己的資料中心採用 Azure 雲服務。 AWS 也計劃在今年交付 VMware 變體的 AWS Outposts,這個託管服務可以將 AWS 基礎設施、服務、API 和工具擴充套件到幾乎所有資料中心或私有云設施。

clipboard.png

隨著雲端計算革命進入新的十年,也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 —— 「分散式雲」。這個概念是由 Gartner 公司基礎設施軟體研究副總裁 Michael Warrilow 提出的,未來將是一個由私有云、公有云和邊緣計算雲組成的多雲世界。

2020,雲端計算市場的分水嶺

業內有個比喻,雲端計算是個“富二代”的生意。不管是國外的亞馬遜、微軟、谷歌,還是國內的阿里、騰訊、百度、華為,都是有背景的大企業。

一方面雲端計算是個重資產行業,需要做好長期大量投入,短期無盈利的準備。另一方面需要和自身企業的業務有密切的關係,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在Frost & Sullivan釋出的2019 Q4全球雲基礎設施市場報告中,IaaS市場中,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top5廠商份額高度集中,佔據了總體73.8%的市場份額。值得一提的是,華為雲2019Q4在保持行業第三的基礎上進一步縮小了與前兩名的差距。

2020 年初受全球疫情影響,多數企業復工復產採用了線上辦公、視訊會議的解決方案,如阿里釘釘、企業微信、WeLink 等,短期內導致了企業對雲服務的需求量猛增。

但 2020 年也是中國雲端計算市場的一個分水嶺。

一方面雲端計算行業迎來了Ucloud、青雲、金山雲等一波上市新貴,另一方面蘇寧、美團相繼宣佈從雲端計算業務領域退場。

這再次揭示了一個事實,雲端計算髮展到今天,洗牌的速度正在加快,小玩家或後入場者已經無力向巨頭領地發起衝擊。

與此同時,經過十幾年發展的雲端計算主戰場也已發生戰略性轉移,從雲基礎設施延伸到應用層,從網際網路巨頭主導的消費市場演化至企業級、政務側的爭奪。

僅從技術的角度,已無法詮釋雲端計算的含義和價值。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鬆表示,雲端計算上半場即將結束,線上版的網際網路、衣食住行等消費網際網路已經發展得很成熟。雲端計算下半場迎來更大使命,它將作為數字基礎設施推動物理世界數字化轉型、推動傳統企業上雲、各行各業轉型及產業網際網路發展。

而中央此次定調的「新基建」,以人工智慧、雲端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也不僅僅關注在技術和基礎設施本身,而是為了打破技術邊界,合力支撐產業變革、賦能社會需求。

部分參考資料來源:

AI財經社:《華為關閉私有云真相》
雲技術:《雲端計算大時代:傳統私有云 vs 新一代私有云》
京位元:《雲市場2020,華為雲將大有所為》
東方財富網:《雲端計算衝刺2020:華為雲躋身前三HAT爭霸賽開啟》
科技日報:《雲端計算下半場,洗牌不停競爭升級》

clipboard.pn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