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霍萊因:萬物皆建築

banq發表於2024-06-25


漢斯·霍萊因的宣言《萬物皆建築》認為,建築的定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建築。

他指出:“今天,整個環境(上下文)是我們活動的目標——以及決定環境的所有媒介:電視或人工氣候、交通或服裝、電信或住所。”

霍萊因認為,如今決定人類環境的手段包括許多非建築元素,如媒體、技術,甚至藥物。

他寫道:

  • 建築師必須停止只從建築的角度思考問題
  • 所有人都是建築師。
  • 一切都是建築。

該宣言列舉了建築如何透過物理結構以外的各種媒介來表達的例子,例如:

  • 日常物品被放大到巨大的比例
  • 視覺藝術
  • 藥丸、噴霧劑和電子產品
  • 計算機程式碼
  • 充氣結構

霍萊因斷言,隨著許多新領域進入建築領域,“我們時代真正的建築必須重新定義自己,擴充套件其含義”。

他認為,如果一切都是建築,那麼每個人也都是建築師,挑戰了只有某些人才能從事建築的觀念設計的民主化使許多領域的從業者能夠將自己視為塑造建築環境的設計師。

他的設計,例如阿布泰貝格博物館和哈斯之家,以創新的方式融合了新材料和技術。.這種超越傳統建築材料媒介的實驗精神已經成為前衛建築的標誌。

總而言之,漢斯·霍萊因具有影響力的宣言從根本上擴充套件了建築的定義,涵蓋了設計環境和人類體驗的各個方面,挑戰了關於建築是什麼以及誰可以實踐建築的傳統觀念。

文章精彩語句摘錄:
人類領域的擴充套件及其決定手段遠遠超出了建築的範疇。

  • 人類創造了人工條件,這就是建築。
  • 人類在身體和心理上重複、改變、擴充套件其身體和心理領域。他決定了最廣泛意義上的“環境(Context)”。

建築是一種交流媒介:

  • 人既是自我中心的個體,又是社群的一部分。
  • 這決定了他的行為。
  • 從原始生物開始,他透過媒介不斷擴充套件自己,而媒介本身也因此而擴充套件。

人有大腦:

  • 他的感官是感知周圍世界的基礎。
  • 定義和建立一個(仍是理想的)世界的手段基於這些感覺的擴充套件。

更具體地說,可以為“建築”概念制定以下角色和定義:

  • 建築是宗教;它是標記、象徵、符號、表達。
  • 建築是體溫控制——保護性庇護所。
  • 建築是空間、環境的決定——建立。
  • 建築是心理狀態的調節。

幾千年來,人類世界的人工改造和決定,以及躲避天氣和氣候,都是透過 建築來實現的。 建築 是人類的基本表現和表達。建築被理解為創造三維影像的必要性,如空間定義、保護殼、機制和工具、心理手段和符號。

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社會及其需求的變化,使我們面臨著完全不同的現實。出現了其他新的環境決定媒介。

“意義”和“效果”的重要性發生了變化

  • 雅典衛城或金字塔是否存在於物理現實中幾乎並不重要,
  • 因為大多數人都是透過其他媒體而不是透過自己的體驗來了解它們的。
  • 事實上,它們的重要性是它們所扮演的符號角色,是基於一種資訊符號的產生的效果。

因此,一棟建築可能 只是模擬的 。

  • 透過通訊媒體擴充套件建築物的一個早期例子是電話亭——一種擴充套件到全球維度的最小尺寸建築物。
  • 與人體更直接相關、形式更集中的環境,例如噴氣式飛機飛行員的頭盔,他們透過電信擴充套件他們的感官,並將廣闊的區域與自己直接聯絡起來。
  • 太空艙和太空服的發展引領著當代建築的綜合和極端化。

這些高度發達的物理可能性讓我們思考環境決定的心理可能性。在完全擺脫了對任何物理庇護所的需求後,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新的自由。現在,人類終於將成為創造個人環境的中心。

建築媒介的擴充套件超越了純粹的構造建築及其派生形式,這首先導致了對新結構和新材料的實驗,尤其是在鐵路建設中。

有目的地使用化學品和藥物來控制體溫和身體機能以及創造人工環境才剛剛開始。(長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