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proxy實現一個更優雅的vue

noahlam發表於2019-03-04

前言

如果你有讀過Vue的原始碼,或者有了解過Vue的響應原理,那麼你一定知道Object.defineProperty(),
那麼你也應該知道,Vue 2.x裡,是通過 遞迴 + 遍歷 data物件來實現對資料的監控的,
你可能還會知道,我們使用的時候,直接通過陣列的下標給陣列設定值,不能實時響應,是因為Object.defineProperty()
無法監控到陣列下標的變化,而我們平常所用的陣列方法 push, pop, shift, unshift, splice, sort, reverse,
其實不是真正的陣列方法,而是被修改過的,這些都是因為 Object.defineProperty() 提供的能力有限,無法做到完美。

網上看過很多關於Vue的原始碼解讀或者實現一個簡易版的Vue的教程,還都是用 Object.defineProperty (大概是為相容性考慮吧),
而 Object.defineProperty() 確實存在諸多限制, 據說Vue的3.x版本會改用Proxy,那麼今天我們就先來嚐嚐鮮,用Proxy實現一個簡單版的Vue

proxy 介紹

Proxy 用於修改某些操作的預設行為,等同於在語言層面做出修改,所以屬於一種“超程式設計”(meta programming),即對程式語言進行程式設計。

Proxy 可以理解成,在目標物件之前架設一層“攔截”,外界對該物件的訪問,都必須先通過這層攔截,因此提供了一種機制,可以對外界的訪問進行過濾和改寫。Proxy 這個詞的原意是代理,用在這裡表示由它來“代理”某些操作,可以譯為“代理器”。

以上引用內容來自阮一峰的es6教程的Proxy章節 原文地址請戳這裡

我們來看看如何用Proxy去定義一個監聽資料的函式

定義 observe

 _observe (data){
    var that = this
    
    // 把代理器返回的物件存到 this.$data 裡面
    this.$data = new Proxy(data, {
    set(target,key,value){
      // 利用 Reflect 還原預設的賦值操作
      let res =  Reflect.set(target,key,value)
      // 這行就是監控程式碼了
      that.handles[key].map(item => {item.update()})
      return res
    }
    })
}
複製程式碼

當觸發set的時候,就會執行 that.handles[key].map(item => {item.update()}) ,這句程式碼的作用就是執行 該屬性名下的所有 "監視器"

那麼,監視器怎麼來的呢? 請繼續看以下程式碼

定義 compile

  _compile (root){
       const nodes = Array.prototype.slice.call(root.children)
       let data = this.$data
       nodes.map(node => {
         // 如果不是末尾節點,就遞迴
         if(node.children.length > 0) this._complie(node)
         //  處理 v-bind 指令
         if(node.hasAttribute(`v-bind`)) {
           let key = node.getAttribute(`v-bind`)
           this._pushWatcher(new Watcher(node,`innerHTML`,data,key))
         }
         //  處理 v-model 指令
         if(node.hasAttribute(`v-model`)) {
           let key = node.getAttribute(`v-model`)
           this._pushWatcher(new Watcher(node,`value`,data,key))
           node.addEventListener(`input`,() => {data[key] = node.value})
         }
         //  處理 v-click 指令
         if(node.hasAttribute(`v-click`)) {
           let methodName = node.getAttribute(`v-click`)
           let mothod = this.$methods[methodName].bind(data)
           node.addEventListener(`click`,mothod)
         }
       })
     }
複製程式碼

上面這段程式碼,看起來很長,可是實際上,只做了意見很簡單的事情,
就是 "編譯" html 模板,把有 v-bindv-modelv-click 都給加上對應的 通知監控

  1. 通知 就是 this._pushWatcher(...) , 相當於是安裝一個監聽器,這樣只要 this.$data 有發生 set 操作的話,就會執行
    this._pushWatcher 括號裡面傳的函式,來通知節點更新資料

  2. 監控 就是 node.addEventListener(...) 監聽相應的事件,然後執行對應的 watcher 或者 methods

this._pushWatcher 又做了什麼呢?

 _pushWatcher (watcher) {
      if (!this._binding[watcher.key]) this._binding[watcher.key] = []
      this._binding[watcher.key].push(watcher)
    }
複製程式碼

這個就更簡單了,如果 this._binding[watcher.key] 為空,就初始化,然後向裡面新增一個 監聽器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監聽器是怎麼實現的

定義 Watcher

 class Watcher {
     constructor (node,attr,data,key) {
       this.node = node
       this.attr = attr
       this.data = data
       this.key = key
     }
     update () {
       this.node[this.attr] = this.data[this.key]
     }
   }
複製程式碼

Watcher 是一個類,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更新資料,怎麼知道要更新哪個節點,更新為什麼資料呢?
在例項化(new)的時候,傳的引數就是定義這些的

這樣,我們就實現初步的雙向繫結了,整個程式碼大概只有50行。其實還可以更少,
但是更少的話,就是繼續閹割功能了(雖然目前實現的也是嚴重閹割版的),
但是我覺得實現這些,剛好可以不多不少幫我我們理解vue的本質。

最後

本文最終實現程式碼已經放在 github上,想要直接看效果的同學,可以上去直接copy,執行。

如果覺得本文對您有用,請給本文的github加個star,萬分感謝

另外,github上還有其他一些關於前端的教程和元件,有興趣的童鞋可以看看,你們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相關文章